-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乳腺癌改良根治术麻醉管理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女性,年龄49岁,身高160 cm,体重67 kg,ASA分级Ⅲ级,因"发现左侧乳房肿块10余天"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20余年,平时规律服用美托洛尔(47.5 mg,1次/d)和替米沙坦(40 mg,1次/d),血压未监测,控制效果不祥。有酒精、磺胺类和沙星类抗生素过敏史。6年前出现进行性双下肢不对称无力、左手无力、右手麻木感,诊断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服用利鲁唑片(50 mg,2次/d)38个月,自觉症状未见明显好转后停用至今。目前主要症状为双下肢无力,饮水呛咳,夜间呼吸较困难,常需借助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白天呼吸正常无任何不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利鲁唑改善肌萎缩侧索硬化小鼠的运动功能及肌肉纤维化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 探究利鲁唑对肌萎缩侧索硬化(ALS)小鼠的运动功能和肌肉纤维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13周龄雄性转基因ALS小鼠12只,随机均分为模型组、利鲁唑组,另选取6只野生型雄性小鼠作为正常组.通过悬挂测试、爬杆测试、转棒测试、抓握力测试、步态测试评估各组小鼠运动能力.比较各组小鼠体质量和血清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水平.采用肌肉病理组织学评估肌肉萎缩情况.采用免疫组化分析各组脊髓病变情况.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ALS小鼠体质量明显下降,运动功能显著减弱,表现为爬杆时间增加,悬挂时间和前肢抓力减少,步幅长度缩短,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水平升高(P<0.05);骨骼肌炎症细胞浸润和组织纤维化,脊髓运动神经元大量丢失,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异常激活.与模型组相比,利鲁唑组显著改善了ALS小鼠的运功功能,降低骨骼肌炎症细胞浸润和组织纤维化,减少了脊髓运动神经元丢失数量,抑制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异常激活.结论 利鲁唑早期治疗具有改善ALS小鼠运动功能减退、步态缓滞失衡和肌肉纤维化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电针早期干预对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小鼠大脑皮层TDP-43及HMGB1/RhoA信号通路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观察电针早期干预对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小鼠大脑皮层TARDNA结合蛋白43(TARDNA binding protein,TDP-43)及HMGB1/RhoA信号通路表达的影响,探究电针早期干预改善ALS小鼠运动功能的潜在机制.方法:符合SOD1G93A基因表型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SOD1G93A)、针刺干预组(electroacupuncture,EA)、利鲁唑组(Riluzole),同窝SOD1G93A阴性小鼠为空白对照组(control),每组15只.电针组针刺干预百会穴、双侧天柱穴、双侧天枢穴,5次/7d,7d为一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利鲁唑组予利鲁唑30mg/(kg,d)灌胃治疗,1次/d,5次/周,持续2周.采用后肢功能神经学评分和转棒疲劳实验评估各组小鼠运动功能,免疫荧光法观察大脑皮层TDP-43阳性细胞率;Western Blot法检测大脑皮质离子钙结合接头分子1(Iba-1)、HMGB1、RhoA蛋白相对表达量;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及MCP-1的含量;透射电镜观察大脑皮层神经元形态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转棒潜伏期时间减少和神经学评分增高(P<0.01),血清MCP-1、TNF-α含量和大脑皮层Iba-1、HMGB1、RhoA蛋白表达以及TDP-43阳性细胞率均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和利鲁唑组转棒潜伏期时间增加和神经学评分降低(P<0.01,P<0.05),血清MCP-1、TNF-α含量和大脑皮质Iba-1、HMGB1、RhoA蛋白表达以及TDP-43阳性细胞率均降低(P<0.01,P<0.05).电镜结果显示,对照组小鼠皮层神经元细胞结构正常,模型组小鼠神经细胞有明显病理变化,电针组和利鲁唑组神经细胞损伤减轻,结构较完整,可见部分正常细胞器.结论:电针干预可改善ALS模型小鼠的运动功能,其机制可能与抑制HMGB1/RhoA信号通路进而减轻小胶质细胞诱导的神经炎症有关,并推测其对于减少ALS病理底物TDP-43的沉积具有正相关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利鲁唑干预脊髓损伤大鼠小胶质细胞中NLRP3炎性小体的活化
编辑人员丨2024/1/6
背景:既往动物实验研究发现利鲁唑可抑制脊髓损伤后神经炎症反应,促进损伤大鼠功能恢复,但其是否可在急性期调控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ucleotide-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like receptor protein 3,NLRP3)炎性小体的表达缺乏研究.目的:通过动物实验、组织学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观察利鲁唑是否通过调控NLRP3炎性小体减轻脊髓损伤后小胶质细胞焦亡,促进功能恢复.方法:将雌性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利鲁唑组,每组12只.除假手术组外行大鼠T10脊髓损伤,模型组腹腔给药利鲁唑的溶剂环糊精,利鲁唑组注射4 mg/kg利鲁唑治疗.采用BBB评分、斜板实验评估利鲁唑对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电生理检测感觉诱发电位和运动诱发电位的恢复情况;苏木精-伊红染色评估脊髓组织修复情况;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利鲁唑对脊髓组织中NLRP3、半胱氨酸蛋白酶1、消皮素D蛋白表达的调控作用;ELISA检测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18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利鲁唑对脊髓损伤组织中小胶质细胞中NLRP3、半胱氨酸蛋白酶1、消皮素D、白细胞介素1β表达的影响.结果与结论:①脊髓损伤后35 d,利鲁唑组大鼠BBB评分和斜板实验评分均高于模型组(P<0.05);②脊髓损伤后3 d,利鲁唑组脊髓组织匀浆中NLRP3、活化半胱氨酸蛋白酶1、消皮素D氨基端蛋白、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18蛋白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③脊髓损伤后3 d,免疫荧光实验显示利鲁唑组NLRP3、半胱氨酸蛋白酶1、消皮素D、白细胞介素1β荧光强度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④脊髓损伤后35 d,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利鲁唑组脊髓损伤面积比模型组更小;电生理检测显示利鲁唑组感觉诱发电位与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均较模型组缩短,波幅较模型组提高;⑤以上结果可表明,利鲁唑促进损伤脊髓组织、神经传导功能修复进而促进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恢复,可能是通过调控NLRP3炎性小体、减轻小胶质细胞焦亡实现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
电针对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小鼠脊髓PPIA/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目的:观察电针对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小鼠发病期运动功能、脊髓细胞外亲环素A(PPIA)及PPIA/核因子(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干预调节细胞外PPIA对ALS小鼠神经炎性的作用机制.方法: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1(SOD1)G93A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电针组、利鲁唑组,同窝SOD1G93A阴性小鼠作为空白组,每组10只.电针组电针双侧"阳陵泉""足三里",每次20 min,每日1次,每周治疗5 d,共治疗2周.利鲁唑组小鼠按照30 mg·kg-1·d-1的剂量予利鲁唑灌胃,治疗时间与电针组一致.采用转棒实验和旷场实验评价各组小鼠运动功能的变化;HE染色法观察各组小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形态;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小鼠脊髓组织PPIA、43 kDa Tar DNA结合蛋白(TDP-43)、NF-κB蛋白相对表达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小鼠脊髓组织TDP-43阳性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小鼠脊髓组织PPIA阳性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清PPIA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掉棒潜伏期及旷场运动总距离缩短(P<0.01),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数量减少,细胞形态不完整,胞体萎缩,TDP-43蛋白表达及阳性表达升高(P<0.01),PPIA、NF-κB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0.01),血清PPIA含量及脊髓组织PPIA免疫荧光表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和利鲁唑组小鼠掉棒潜伏期、旷场运动总距离延长(P<0.05,P<0.01),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损伤减轻,脊髓组织TDP-43蛋白表达及阳性表达降低(P<0.05,P<0.01);电针组小鼠脊髓组织PPIA、NF-κB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P<0.05,P<0.01),血清PPIA含量及脊髓组织PPIA免疫荧光表达降低(P<0.05,P<0.01);利鲁唑组小鼠脊髓组织NF-κB蛋白相对表达量及PPIA免疫荧光表达降低(P<0.05).结论:电针干预可改善ALS小鼠运动功能,其机制可能与电针抑制PPIA/NF-κB信号通路进而缓解神经炎性反应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
73例运动神经元病患者辨治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12
目的:分析运动神经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为防治该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 2018 年 8 月至2022 年 3 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 73 例运动神经元病患者,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对患者的一般情况、中医证候、中医体质、临床疗效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3 例运动神经元病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发病高峰期为 51~70 岁.危险因素分布前 3 位为饮酒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另有 31 例原因不明.临床症状前 3 位分别为肢体活动不利、便秘、乏力,所有患者均无明显的感觉障碍.中医证型分布由高到低依次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证;下元虚衰,痰浊上泛证;肝肾两亏,虚风内动证;奇经亏虚,络气虚滞证;湿热浸淫,筋脉不舒证.中医体质以金形人数量最多,为 24 例,占比 32.88%;其次为木形人、土形人、火形人、水形人.治疗方案以中西医结合、内外治结合为主,治疗总有效率为 93.15%,其中利鲁唑配合中药、针刺组疗效最佳.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运动神经元病在改善临床症状,延缓病情进展,降低致残率方面效果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2
-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致病基因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是一种致命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率约为0.002%.由于运动神经元发生不可逆的程序性凋亡导致全身肌肉萎缩,患者逐渐失去运动能力,最终因呼吸系统衰竭而窒息.ALS的致病机理尚不明确,目前尚无有效的临床诊断方法.利鲁唑是唯一一个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ALS的药物,但仅能延长患者几个月的生存期.约有5%的ALS呈家族聚集性,称为家族遗传性ALS(familial ALS,FALS).目前已发现30多种ALS相关致病基因,一些基因突变的ALS患者可能表现出独特的临床特征,所以致病基因的研究对于ALS的诊断和其作为潜在的药物靶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综述对ALS致病基因及其功能进行总结,并对ALS可能存在的致病机理进行了探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利鲁唑对大麻素诱导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长时程抑制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利鲁唑对大麻素诱导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fEPSP)长时程抑制(LTD)的影响. 方法:30只2月龄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HU210组和利鲁唑组,每组10只.对各组大鼠进行颅内双侧腹侧被盖区(VTA)立体定位并留置注射管;分别给予对照组、HU210组双侧VTA区留置管内注射生理盐水、利鲁唑组注射利鲁唑(100 pmol/μl),每侧均为10 μl;30 min后分别给予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及HU210组和利鲁唑组腹腔注射HU210100 μg/kg;均为1次/d,连续5 d.最后1次注射HU21024 h后制备脑片,每只动物取2张脑片分别进行高频电刺激(HFS)和低频电刺激(LFS),观察fEPSP变化,即诱导长时程增强(LTP)和LTD. 结果:HFS及LFS不能诱导对照组VTA脑片的LTP或LTD;HU210组脑片经LFS可以诱导出明显的LTD;利鲁唑组脑片LFS不能诱导出LTD.结论:利鲁唑能抑制大麻素诱导的大鼠神经细胞fEPSP的LTD;有望成为治疗大麻素成瘾的新途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利鲁唑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脊髓损伤患者的治疗及护理给社会带来重大的经济负担.本文介绍利鲁唑治疗脊髓损伤的作用机制,包括阻滞Na+通道,降低谷氨酸介导的兴奋性毒性,促进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减轻细胞氧化应激损伤和细胞凋亡等,以及利鲁唑相关临床试验的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是临床最常见的运动神经元病,其被认为是最具破坏性的成年发病的神经变性疾病.ALS特征在于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同时受累,临床表现为肌无力和萎缩、延髓麻痹及锥体束征,大部分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为2~4年.ALS的发病可能与遗传和基因突变相关,超氧化物歧化酶1是最常见的突变基因.目前有3种关于ALS发病机制的假说,但其均不能单独解释ALS的整个发病过程.ALS的确诊主要依赖临床表现及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而利鲁唑是唯一一种国际承认的对ALS有治疗作用的药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