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肌萎缩侧索硬化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由于缺乏有效的生物标志物,疾病的早期诊断、进展监测及预后评估均受到影响。近年来基于ALS患者体液的生物标志物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为该病的早期诊断和进展监测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及实践的可行性,同时也为研究其发病机制提供了可靠的线索。本文总结了ALS患者脑脊液、血液和尿液等不同来源的体液生物标志物及其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肌萎缩侧索硬化中重复神经电刺激的低频递减反应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是一种同时累及上、下运动神经元的神经系统变性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从20世纪中期起,研究发现并证实对ALS患者进行重复神经电刺激(RNS)时可观测到低频递减反应,递减反应在上肢较下肢常见,肢体近端较远端更为明显。多数研究认为ALS出现递减反应和病程、疾病分期、临床进展无关。RNS低频递减反应可以辅助ALS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本文对近几年ALS患者RNS研究中采用的方法,低频递减的临床特征、临床意义及理论支持进行综述,同时对RNS在ALS的诊治应用上进行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肌萎缩侧索硬化的运动单位估数和运动单位数量指数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是一种快速进展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以选择性上、下神经元受累为特征,下运动神经元受累导致的运动单位进行性丢失是ALS重要的病理改变之一。目前在ALS的早期诊断和疾病进展的监测中,仍缺乏特异生物标志物。近年来,随着电生理技术的发展,用于定量反映运动单位丢失的方法和技术也不断发展。本文主要对运动单位估数和运动单位数量指数检测技术在ALS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ANXA11基因突变的额颞叶痴呆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报道1例以对视交流时不能抑制的大笑为主要表现的额颞叶痴呆(FTD)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基因特点。方法:分析1例2019年10月18日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FTD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收集患者脑脊液、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PET-C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等检查资料,并对患者血液标本进行FTD相关基因检测。结果:该患者为66岁女性,隐袭起病,症状逐渐进展,突出表现为与人对视交流时难以控制的大笑,有幼稚、固执等性格变化,有兴趣丧失、易激动等情绪变化,同时有轻微行动迟缓、语速变慢、言语含混等运动及语言障碍。头颅磁共振成像示双侧额颞叶、双侧海马萎缩;PET-CT脑代谢显像示双侧额顶颞叶、海马、枕叶代谢不同程度减低,右侧为著。最终诊断为行为变异型FTD。额颞叶相关基因检测发现该患者存在肌萎缩侧索硬化(ALS)致病基因ANXA11基因c.107C>G (p.P36R)突变。结论:这是第1例在单纯FTD中发现ALS致病基因ANXA11基因杂合突变的病例,提示ANXA11基因有可能在FTD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意义,也进一步支持ALS与FTD为谱系疾病的学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初次就诊时疾病进展速率及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患者初次就诊时病情进展速率与临床指标的关系,提高对ALS早期疾病特点的认识。方法:收集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内科在2016年6月至2021年3月的282例ALS患者的资料,总结疾病进展速率的主要类型,分析疾病进展速率(ΔFS)的特点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282例患者中,男164例,女118例,发病年龄(53±11)岁。无论是上肢、下肢或球部起病,ΔFS与诊断延迟病程之间均满足非线性指数函数关系;上肢和下肢起病的运动功能亚组ΔFS与诊断延迟病程满足相同的函数关系。统计模型揭示在初次就诊时,可将ALS分为快速(ΔFS≥1.0分/月)、中速(ΔFS<1.0~≥0.5分/月)和慢速(ΔFS<0.5分/月)三种进展类型,上肢、下肢和球部起病的界值分别为发病8个月和20个月、9个月和24个月以及9个月和36个月。初次就诊时,发病年龄( P=0.008)、诊断延迟病程( P<0.001)、临床功能评分(ALSFRS-R)( P<0.001)、发病部位( P=0.006)在不同进展型患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速进展型发病年龄明显高于慢速进展型[(54.9±10.4)岁比(50.2±9.6)岁, P=0.002]。在诊断延迟病程上,快速进展型[ M ( Q1, Q3),6(4,10)月]明显短于中速进展型[12(8,19)月, P<0.001]和慢速进展型[22(14,36)月, P<0.001)],中速进展型明显短于慢速进展型( P<0.001)。ALSFRS-R指标中快速进展型[36(32,39)分]明显低于中速进展型[39(36,42)分, P<0.001]和慢速进展型[42(39,44)分, P<0.001],中速进展型则明显低于慢速进展型( P=0.002)。在上肢起病患者比例中,快速进展型(20.3%)显著低于慢速进展型(42.2%, P<0.001)和中速进展型(37.5%, P=0.014)。相反,在下肢起病患者比例中,快速进展型(39.2%)则显著高于慢速进展型(28.9%, P=0.023),但与中速进展型(32.0%, P=0.061)没有差异。不同进展型球部起病患者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初次就诊时,ALS可分为快速、中速和慢速三种进展类型。在ALS早期,ΔFS受发病年龄、起病部位、诊断延迟病程和临床功能评分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神经丝蛋白与肌萎缩侧索硬化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是一种同时累及大脑锥体细胞、脑干运动细胞核、脊髓前角细胞和锥体束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早期诊断非常困难,目前尚无特效治疗,预后较差,平均寿命3~5年。研究和发现ALS在早期诊断中特异性的生物标志物,对于缩短诊断延迟时间、探讨和阐明发病机制、监测疾病进展和判断预后非常重要。近年的研究表明,神经丝蛋白(neurofilament)在上述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是目前认为最具临床价值和应用前景的ALS生物标志物。因此,本文对神经丝蛋白与ALS的有关研究进行了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肌肉超声在肌萎缩侧索硬化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肌萎缩侧索硬化为致死性神经系统变性病,可应用肌肉超声检测进行早期诊断,加强疾病管理,并与其他神经肌肉疾病鉴别。在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中,肌肉超声可检测到肌肉萎缩、回声强度增高、肌束颤动等形态学改变,可评估呼吸、吞咽功能。高频超声对肌萎缩侧索硬化的诊断、监测、预后评估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ALS2基因复合杂合变异致婴儿起病型上行性遗传性痉挛性截瘫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婴儿起病型上行性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的临床及遗传学特征。方法:回顾分析1例确诊为婴儿起病型上行性遗传性痉挛性截瘫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儿,女,2岁1月龄,因"生后至今不能独走"就诊于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康复科,主要表现为双下肢肌张力高,腱反射亢进,双侧Babinski征阳性,踝阵挛阳性。全外显子测序提示ALS2基因存在2处变异,c.1732T>C(p.Ser578Pro)和c.4832G>A(p.Arg1611Gln)复合杂合变异,前者来源于母亲,后者来源于父亲。两处变异均尚未被数据库收录。文献检索未见中文文献,英文文献报道ALS2基因变异所致婴儿起病型上行性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病例62例,其中生后即不能行走46例,2岁不能行走4例,大于4岁后不能行走7例;上肢受累52例;存在吞咽障碍36例;眼球运动障碍5例。结论:ALS2基因杂合变异致婴儿起病型上行性遗传性痉挛性截瘫为早发性运动神经元退行性疾病,该病临床表型复杂,基因检测有助于该病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神经肌肉接头电生理功能异常早于运动神经元损害的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患者副神经低频重复神经刺激(RNS)阳性、但同侧胸锁乳突肌针极肌电图(EMG)结果正常病例的临床及电生理特点,提高对这类ALS患者疾病的认识。方法:病例系列研究。收集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内科2016年6月至2022年8月诊治的同时进行副神经3 Hz RNS和同侧胸锁乳突肌EMG检测的612例ALS患者病例资料,以副神经3 Hz RNS(+)且具有同侧胸锁乳突肌EMG检测的267例病例作为研究对象,比较RNS(+)/EMG(-)病例组和RNS(+)/EMG(+)病例组的临床指标差异,通过构建二项分布多维统计模型定量分析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影响强度。结果:初次诊断时,副神经3 Hz RNS(+)/同侧胸锁乳突肌EMG(-)97例占ALS患者的15.8%,占RNS(+)病例的36.3%。这类病例的副神经3 Hz RNS波幅递减幅度低于RNS(+)/EMG(+)病例组[-14%(-19%,-12%)比-17%(-23%,-13%), P<0.05],上肢起病比例(64.9%)和非确诊比例(28.9%)均高于RNS(+)/EMG(+)病例组(54.7%和13.5%,均 P<0.05)。ALS功能量表修订版(ALSFRS-R)评分[40(37,42)分]、体重指数(BMI)[23.8(22.0,25.4)kg/m 2]和用力肺活量(FVC)[92.8%(76.6%,103.8%)]均高于RNS(+)/EMG(+)病例组( P<0.05)。多维统计模型揭示,在RNS(+)/EMG(-)病例组中,上肢起病比例与下肢起病比例的比值为1.04,上肢起病比例与球部起病比例的比值为2.02,下肢起病比例与球部起病比例的比值为1.94,非确诊比例与确诊比例的比值为1.13。较高的ALSFRS-R评分、BMI和FVC(%)对运动神经元电生理功能具有保护效应,ALSFRS-R评分和BMI指数与FVC(%)的影响强度比值分别是3.37和1.14。 结论:副神经3 Hz RNS(+)/同侧胸锁乳突肌EMG(-)病例组具有较小的RNS波幅递减幅度,较高的上肢起病比例和非确诊比例。较高的ALSFRS-R评分、BMI指数和FVC(%)对运动神经元电生理功能具有保护效应,影响强度是ALSFRS-R评分>BMI指数>FVC(%)。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肌萎缩侧索硬化的康复研究现况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是一种致命的、进展的神经变性疾病,它主要损害大脑及脊髓的上下运动神经元,导致患者瘫痪、呼吸肌麻痹甚至死亡。目前该病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做到准确的早期诊断非常困难,更无有效的治疗措施去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状况。康复治疗对ALS患者有着重要意义,它能帮助患者改善功能状况,提高生活质量。目前仍缺乏ALS康复相关的有力证据,未来需要对ALS康复的各个领域进行大规模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广泛建立ALS中心,规范并指导ALS患者的康复治疗。本综述全面探讨ALS的康复研究现况,强调了多学科管理的重要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