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用带蒂角膜上皮瓣下等渗核黄素及恢复上皮瓣的快速角膜胶原交联术治疗薄圆锥角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估带蒂角膜上皮瓣下等渗核黄素及恢复上皮瓣的快速角膜胶原交联术(A-CXL)治疗过薄圆锥角膜(去上皮后角膜厚度小于400 μm)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7-09/2020-12于成都中医大银海眼科医院屈光手术科治疗圆锥角膜患者46例74眼.根据术前最薄点角膜厚度(TCT)分为两组:TCT为400-<450 μm的患者行带蒂角膜上皮瓣下等渗核黄素及恢复上皮瓣A-CXL 16例20眼,手术方法为做带蒂角膜上皮瓣并掀开,等渗核黄素滴眼,将角膜上皮瓣重新恢复后,进行紫外线照射,照射结束后,刮除角膜上皮瓣.TCT≥450 μm的患者行去上皮A-CXL手术30例54眼.随访12 mo,收集所有患者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Sirius 三维角膜地形图、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检查结果.结果:术后12 mo,带蒂角膜上皮瓣A-CXL组患者Kmax较术前无差异(P>0.005),去上皮A-CXL组患者Kmax较术前显著降低(P<0.005).两组术后12 mo BCVA(LogMAR)、角膜前后表面曲率(K1、K2)及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较术前均无差异(均P>0.005).两组各指标术后12 mo与术前变化量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结论:带蒂角膜上皮瓣下等渗核黄素及恢复上皮瓣A-CXL对于TCT为400-<450 μm圆锥角膜患者安全可行,与去上皮A-CXL手术控制圆锥角膜进展的趋势相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手术治疗儿童股骨近端骨纤维异样增殖症的初步探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股骨近端骨纤维异样增殖症的手术治疗方式、临床效果及翻修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于北京积水潭医院小儿骨科行手术治疗的26例股骨近端多骨型骨纤维异样增殖症患儿的临床资料。男18例,女8例,平均年龄9.2岁(范围:5~16岁),其中1例为McCune-Albright综合征。15例患儿为首次手术,11例患儿为翻修手术;手术方式采用带锁髓内钉或儿童髋钢板固定。观察26例患儿的手术效果并分析其中11例行翻修手术患儿的畸形复发原因。结果:行初次手术的15例患儿中,13例行截骨或骨折复位+带锁髓内钉固定;1例行外翻截骨+儿童髋钢板内固定;1例行外翻截骨+病灶刮除+异体骨植骨+儿童髋钢板内固定。行翻修手术的11例患儿中,9例行带锁髓内钉固定、1例行儿童髋钢板内固定、1例行儿童髋钢板内固定+异体骨植骨。所有患儿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4年(范围:1.0~3.5年),患儿截骨或骨折端愈合良好,畸形矫正满意,疼痛症状消失。术后发生感染1例,局部骨吸收1例,无其他并发症发生。11例翻修患儿在既往16次手术后复发,复发原因包括带锁髓内钉远端失效6例次,带锁髓内钉近端失效3例次,钢板固定失效5例次,病灶刮除人工骨植骨术后复发2例次。结论:截骨矫形辅以坚强内固定支撑是治疗儿童股骨近端骨纤维异样增殖症的有效手术方法,以带锁髓内钉最为常用。由于生长发育、疾病进展等原因导致内固定失效是畸形复发导致翻修的主要原因,需术后密切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骨纤维发育不良致股骨近端畸形的手术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骨纤维发育不良(fibrous dysplasia of bone,FD)是一种以髓内纤维性病变为特征的类肿瘤样疾病,病变区域骨的发育停滞在未成熟的编织骨阶段,无法形成正常的骨小梁,导致骨的结构改变和力学强度降低;在负重时常出现反复的病理性骨折,进而继发受累骨的弯曲畸形、肢体短缩及步态异常。股骨近端是FD肢体畸形常累及的部位,畸形类型和程度复杂多样,多表现为逐渐加重的髋关节内翻及骨干弯曲。矫正畸形的目的是恢复股骨正常的机械轴线和长度,从而恢复肢体的功能,避免畸形进展以及缓解因反复的病理性微骨折而导致的疼痛症状,这较病灶本身的治疗更加重要。术前应根据病变的位置、范围以及病变类型个体化制定每一例患者的治疗方案,术后需对患者长期随访,进行矫形方案的调整。是否应进行病灶刮除植骨以及使用植骨材料的种类仍存在争议,应基于矫形原则对FD股骨进行畸形分析,确定畸形类型及畸形顶点位置,设计截骨方案,并进行术前模拟。虽然截骨后髓内或髓外固定方式均可提供足够的生物学稳定,但应根据术中具体情况决定使用何种固定装置。FD患者骨的愈合以及再生均无明显异常,但是生成的骨痂中包括发育不良的骨组织。FD患者在肢体畸形治疗后容易出现畸形复发,需长期密切随访以便进行矫形方案的调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Ilizarov技术治疗脊柱裂足踝畸形2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1 男性,26岁,因“左足重度马蹄内翻畸形伴负重区皮肤溃疡10年”于2006年10月16日于清华大学附属北京垂杨柳医院就诊。患者腰骶椎裂继发双足畸形,大小便可部分控制,幼年时曾行腰脊膜膨出囊肿切除、脊膜修补术。右足轻度后足内翻,左足重度马蹄内翻畸形合并足背感觉障碍,以足背前外侧负重行走,负重区皮肤溃疡10余年未愈合。曾就诊于多家医院,均建议截肢后安装假肢,患者拒绝,为求进一步治疗于我院就诊。体检:左足呈重度马蹄内翻畸形,跟腱、胫后肌腱、跖筋膜挛缩,足部骨关节呈固定性内翻内收畸形,小腿三头肌肌力Ⅲ级,胫前、胫后、腓骨长短肌、屈踇屈趾及伸趾伸踇肌肌力0级,足背及足底外侧皮肤感觉缺失,足背前外侧负重区可见5 cm×3 cm大小火山口样溃疡,边缘角化。取溃疡区组织送病理学检查,结果回报为炎性改变。X线检查示第5跖骨缺失(合并骨髓炎清创时切除)(图1)。遵循秦泗河矫形外科理念(骨科自然重建理念+微创、简单、有效手术操作原则)于2006年10月21日在全身麻醉下行左足矫形手术(溃疡清创,跟腱、胫后肌腱、踇长屈肌腱延长,三关节截骨、Ilizarov足踝畸形牵伸术)。术中患肢使用气压止血带,先切除足部溃疡,刮除骨面肉芽组织。在切除溃疡的骨面,用骨刀行距跟关节、距舟关节和跟骰关节楔形截骨矫形,术中矫正大部分骨性畸形。然后穿针安装Ilizarov环式外固定器,维持足踝适当矫形位置(图2),部分缝合切口,残留的创面皮肤边缘以细钢针钉于骨面,防止回缩,无菌敷料包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下颌埋伏第三磨牙拔除后残余牙囊对邻牙牙周健康影响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下颌埋伏第三磨牙拔除后牙槽窝内残余牙囊是否对邻牙牙周健康产生影响,为第三磨牙拔除后残余牙囊的处理提供临床参考。方法:研究前瞻性纳入2020年11月1日至2022年11月30日就诊于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并拔除双侧下颌埋伏第三磨牙的患者82例。采用自身对照,将每例患者双侧下颌第三磨牙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组(拔除第三磨牙并彻底刮除残余牙囊组织)和B组(拔除第三磨牙后不对留存的牙囊组织作任何处理)。记录手术时间及不良反应。术后6个月随访对两组患者进行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评估双侧下颌第二磨牙的牙周指标及牙槽骨高度,比较两组间有无差异。结果:所有患者的双侧下颌第三磨牙均成功拔除,均未发生出血、创口感染、干槽症、下唇麻木等不良反应,两组手术时间、术后疼痛及面部肿胀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6个月时,A组第二磨牙远中探诊深度[2.67(2.00,3.67)mm]显著小于B组[4.00(3.00,5.00)mm]( Z=-6.55, P<0.001);A组第二磨牙远中临床附着丧失[1.00(0.00,3.00)mm]显著少于B组[3.00(2.00,5.00)mm]( Z=-5.99, P<0.001);A组第二磨牙远中牙槽嵴顶至釉质牙骨质界的距离[(1.86±1.34)mm]显著小于B组[(3.04±1.89)mm]( t=-6.87, P<0.001)。在年龄≥20岁的患者中,A组第二磨牙远中牙槽骨高度恢复至正常水平的比例[42.3%(11/26)]显著高于B组[0(0/26)]( P<0.01),而在年龄<20岁的患者中,A组第二磨牙远中牙槽骨高度恢复至正常水平的比例[63.3%(19/30)]与B组[46.7%(14/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下颌埋伏第三磨牙拔除后牙槽窝内残余牙囊可对邻牙的牙周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拔除下颌埋伏第三磨牙术中刮除残余牙囊有利于术后第二磨牙远中牙槽骨高度的恢复,尤其是20岁以上的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中青年早期股骨头坏死的保髋治疗方法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股骨头坏死(ONFH)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股骨头血运异常,进而出现股骨头变形及塌陷,最终导致髋关节功能严重障碍的骨科常见且难治的疾病之一。其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并依照分期选择正确的治疗方式,积极预防ONFH进一步加重,从而延迟或避免中青年患者行髋关节置换手术。对于早期ONFH,目前有多种治疗方式,包括非手术和手术治疗方式,各种治疗方式都以延缓病情进展、预防股骨头塌陷及阻止轻度塌陷为目的。近年来,随着骨重建生物材料的出现和发展,ONFH病灶刮除后的人工骨重建术在早期ONFH的治疗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笔者从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方面对中青年早期ONFH保髋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早期ONFH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新型可调节腋臭加压带在腋部手术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探讨新型可调节腋臭加压带的应用效果。2019年1—12月,于北京协和医院整形外科门诊手术室行腋窝区域抽吸刮除术患者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龄18~49岁(31±5)岁;分为两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第1次换药后穿戴搭扣式腋臭衣,试验组患者第1次换药后穿戴新型可调节腋臭加压带,并于首次穿戴弹力衣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疼痛评分,1个月后通过电话随访,比较两组患者舒适度、每次穿戴所需人员数量、每次穿戴所需时间、活动自如度、并发症发生率、1个月内弹力衣穿戴依从性。试验组患者舒适度由(4.33±1.75)分提高至(8.93±0.76)分,1个月内穿戴弹力衣天数由(7.50±0.32) d增至(29.80±0.46) d,活动自如度由(2.10±0.72)分增至(4.10±0.64)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试验组每次穿戴所需人员数量由(3.0±1.2)人减少至1人,每次穿戴所需时间由(8.0±1.5) min减少至(1.5±0.5) min,疼痛度由(4.65±1.04)分降至(3.80±0.83)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1个月内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新型可调节腋臭加压带用于临床可提高患者舒适度、活动自如度,减少穿戴人力、穿戴时间、降低疼痛程度、提高患者的依从性、降低并发症,值得临床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胫骨截骨近端开槽逆行交锁髓内钉固定矫正胫骨骨纤维结构不良所致畸形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胫骨截骨近端开槽逆行交锁髓内钉固定矫正儿童及青少年胫骨骨纤维结构不良(osteofibrous dysplasia,OFD)所致畸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接受胫骨截骨近端开槽逆行交锁髓内钉固定矫正胫骨骨纤维结构不良畸形患儿的病历资料,随访3年以上且资料齐全的患儿15例,男8例、女7例,年龄(10.1±2.5)岁(范围7.1~12.6岁)。均为单侧,左侧8例、右侧7例。比较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影像学改变,包括病变范围(病灶纵向长度/胫骨长度)、胫骨冠状位及矢状位力线、双下肢不等长。结果:15例患儿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4±1.3)年(范围3.0~6.6岁)。术前均存在明显胫骨前弓畸形及跛行,其中7例有疲劳性疼痛、3例存在病理性骨折。术后疼痛症状消失,跛行改善9例、消失6例。15例患儿胫骨截骨或骨折端的骨愈合时间为(3.9±0.7)个月(范围3~5个月)。术前病变范围为0.41±0.17,术后即刻为0.38±0.17,末次随访时为0.30±0.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101, P=0.904)。术前胫骨前弓角为28.30°±6.62°(范围20°~45°),术后即刻为4.73°±1.53°,末次随访时为6.87°±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59.739, P<0.001)。术前胫骨在冠状面无明显成角畸形,胫骨近端内侧角及胫骨远端外侧角分别为87.50°±1.46°和88.30°±1.62°,术后即刻分别为88.40°±1.46°和88.70°±1.45°,末次随访时分别为88.00°±1.39°和89.10°±1.5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F=1.741, P=0.188; F=1.016, P=0.371)。术前双下肢不等长为(0.60±0.98) cm,末次随访时为(0.18±0.93) 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096, P=0.761)。术后未出现感染等并发症。 结论:对胫骨骨纤维结构不良导致的胫骨畸形不行病灶刮除,仅行楔形截骨矫形恢复下肢力线,截骨近端开槽逆行交锁髓内钉固定可获得良好的矫形效果,且不损伤青少年儿童的胫骨近、远端骺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多形式术前护理干预对儿童术前焦虑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研究多形式术前护理干预对儿童术前焦虑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9年9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准备行择期全麻腺样体刮除手术的2~12岁患儿456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试验组实施多形式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临床护理措施。分别对两组患儿于干预前和干预后麻醉实施前进行焦虑量表测试,比较两组患儿焦虑程度。结果:干预前两组患儿焦虑评分接近〔试验组(70.59±4.86)分,对照组(71.62±5.23)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299, P>0.05);干预后试验组焦虑评分〔(35.76±5.68)分〕明显低于对照组〔(56.27±4.59)分, t=18.967, P<0.01〕。 结论:多形式术前护理干预能有效减轻患儿术前焦虑状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O"型臂导航下小切口磨钻刮除治疗骨样骨瘤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O"型臂导航下小切口磨钻刮除治疗骨样骨瘤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21年6月至2022年5月采用"O"型臂导航下磨钻刮除治疗的骨样骨瘤患者18例,男15例、女3例;年龄(18.4±10.9)岁(范围2~44岁);病程1周~3年,平均14.2个月。病灶部位:股骨近端6例,股骨远端3例,胫骨近端4例,胫骨远端1例,腓骨近端2例,肱骨远近端各1例。术中应用"O"型臂导航确定病灶部位,通过1~4 cm小切口剥离肌肉软组织至骨面,放置通道拉钩,将磨钻注册为导航识别设备,逐步磨除瘤巢表面骨质,以刮匙刮除瘤巢送病理学检查;根据导航图像用磨钻扩大磨除病灶,结束前再次"O"型臂X射线机扫描确认磨除范围。随访6~15个月,平均9.5个月。手术前后行CT病灶扫描,进行影像学对比病灶是否有残留或复发。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作为临床疗效评定参数。结果:18例手术时间40~175 min,平均89.3 min,其中建立导航图像所需时间为(18.0±4.1)min(范围13~22 min)。手术切口长为(2.7±1.1)cm(范围1~4 cm)。所有患者均达到病灶完全刮除,术后病理全部证实为骨样骨瘤。全部病例随访6~15个月,平均9.5个月。术后24 h患者均自主下地活动,术后第3至7天疼痛性质和症状明显减轻,术后3个月疼痛基本消失。18例术前VAS为(5.33±1.24)分,术后第3天为(2.79±1.32)分,术后第7天为(1.86±1.21)分,术后1个月为(0.86±0.93)分,术后3个月为(0.33±0.48)分,术后6个月为(0.09±0.2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8.50, P<0.001)。术中及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治疗成功率(症状缓解无复发,影像学病灶无残余无复发,术后无严重并发症)为100%。 结论:"O"型臂导航下小切口磨钻刮除治疗骨样骨瘤是一种简单、安全、微创而高效的技术手段,术中精确定位及磨除范围大于瘤巢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