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列腺腺泡腺癌组织中导管内癌成分临床病理观察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观察前列腺腺泡腺癌组织中导管内癌(intra-ductal carcinoma of prostate,IDCP)成分的病理特征及其对前列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探讨IDCP成分的预后价值.方法 采用双重免疫法观察90例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为前列腺腺泡腺癌的标本中是否并存IDCP成分,明确IDCP诊断及分析IDCP成分与前列腺腺泡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前列腺腺泡腺癌组织中ID-CP成分与患者年龄、术前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水平、WHO/ISUP分级分组、术前临床T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前列腺腺叶外侵犯情况和神经侵犯情况皆无明显相关性(P>0.05).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显示非IDCP组患者生存预后优于IDCP组(P<0.05).Cox分析显示,IDCP是影响前列腺腺泡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IDCP是影响前列腺腺泡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前列腺孤立性导管内癌的临床病理学和分子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前列腺孤立性导管内癌(isolated intraductal carcinoma of the prostate,iIDC-P)的临床病理特征、分子改变、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宁波市临床病理诊断中心2016—2022年间的3例iIDC-P的临床病理学资料,进行光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高通量DNA靶向测序及随访,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例1~3患者年龄分别为61、67、77岁,术前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水平分别为7.99、7.99、4.86 μg/L。例1和例2包含前列腺穿刺和根治标本,例3为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标本。镜下:例1穿刺标本仅1条组织见导管内癌(累及2个导管)、根治标本其中6张切片见导管内癌(病灶直径0.3~1.1 cm),其中1张切片见小灶低级别腺泡腺癌(病灶直径0.05 cm)。例2穿刺标本6条组织见导管内癌,根治标本其中13张切片见导管内癌(病灶直径0.5~1.6 cm),另外3张切片可见低级别腺泡腺癌(最大病灶直径0.6 cm)。例3电切标本其中5条组织见导管内癌。例1和例2导管内癌呈实性生长,导管-腺泡显著膨胀,核显著异型;例3呈致密筛状或疏松筛状结构,核显著异型,核仁明显。例2伴有粉刺样坏死,3例核分裂象均易见。导管内癌免疫表型:双标34βE12+P504s显示基底细胞表达34βE12/异型肿瘤细胞表达P540s,p63和CK5/6显示腺泡/导管周围基底细胞,肿瘤细胞表达NKX3.1、雄激素受体、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前列腺特异性酸性磷酸酶,不表达GATA3,导管内癌和腺泡腺癌均弱表达PTEN、不表达ERG。高通量DNA靶向测序:例2和例3伴有MAPK/PI3K通路基因改变(KRAS、MTOR和PTEN),例2伴有p53突变、例3伴有FOXA1突变。3例均未发现TMPRSS2::ERG融合,3例均显示微卫星稳定,肿瘤突变负荷低(2.1~3.1 muts/Mb)。随访16~91个月,均无生化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iIDC-P是一种特殊的前列腺导管内癌,不同于伴有高级别前列腺癌的前列腺导管内癌,具有独特的分子改变,可能代表一种特殊类型前列腺癌的原位病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关注泌尿与男性生殖系统肿瘤临床病理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第4版WHO泌尿与男性生殖系统肿瘤分类的出版,对2016年前相关肿瘤形态及分子遗传学进展进行了总结,近年来泌尿与男性生殖系统肿瘤及相关病变又有了不少新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前列腺癌形态与预后、导管内癌的定义标准和临床意义,膀胱癌分子分型与临床组织学类型的相互关系,肾细胞癌新的组织形态尤其是嗜酸细胞肿瘤的分型进展。这些热点难点问题值得关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国际泌尿病理协会前列腺癌病理分级2019年共识简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前列腺癌病理分级历经2005年和2014年国际泌尿病理协会(ISUP)两次共识会议修订之后,根据新的研究进展,2019年9月ISUP再次召开前列腺癌病理分级共识会议,对高级别Gleason成分(4或5)的量化报告、高级别/第三种模式的报告方式、导管内癌是否整合入分级系统、浸润性筛状癌成分是否报告或整合在分级中、系统穿刺和多参数磁共振成像靶向活检的分级/报告方式等进行了深入讨论。此外,对人工智能在前列腺癌分级中的可能作用也进行了探讨。该文简介该共识的主要内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原发性肺涎腺型导管癌2例临床病理学分析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涎腺型导管癌(primary salivary gland-type duct carcinoma of lung,LSD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以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方法:收集并分析2020—2021年间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手术切除后病理确诊的2例LSDC患者的临床特征、病理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分子特点并文献复习。结果:本组2例LSDC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49岁(例1)和64岁(例2),均有吸烟史。CT表现及大体检查显示2例均为中央型肿块,最大直径分别为16 mm和35 mm;LSDC组织形态上与乳腺导管癌相似,肿瘤细胞具有在导管内生长的特征,形成实性巢状、乳头状、微乳头状或筛孔状,可见原位癌成分伴有粉刺样坏死;细胞显著异型,核大、不规则,圆形、卵圆形,核仁显著,胞质丰富,嗜酸性或胞质透亮,核分裂象多见;免疫组织化学示肿瘤细胞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和细胞角蛋白(CK)7阳性,部分表达雄激素受体,HER2呈中等强度表达(2+),甲状腺转录因子1、Napsin A、p40、GATA3、mammaglobin、GCDFP15、SOX10、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504S、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波形蛋白、S-100蛋白、平滑肌肌动蛋白、CK5/6、p63阴性,部分基底细胞/肌上皮细胞表达p40和CK5/6,显示出导管的双层细胞结构;二代测序检测本组LSDC发现例1未见基因异常,例2伴有TP53和KMT2A基因突变。结论:LSDC是一种十分罕见具有高度侵袭性的涎腺型恶性肿瘤,确诊主要依赖于术后病理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应注意鉴别诊断以防误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女性尿道旁腺癌超声表现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女,54岁,因"排尿不适、尿道口滴血1年余,加重2个月"入院。1年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尿道口滴血,量少,1~2滴,棕褐色,间断伴有尿频、排尿困难等不适,2个月前症状加重至广东医科大学广州市红十字医院就诊。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体格检查:经阴道前壁触及肿物,大小约为30 mm×30 mm×30 mm,质韧,无明显压痛,边界不能清晰触及。实验室检查:尿常规中白细胞1+,潜血2+,白细胞85个/μl,红细胞132个/μl;血常规、粪常规+潜血、肝肾功能以及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25、糖类抗原19-9、糖类抗原72-4均未见明显异常,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0.006 μg/L,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0.010 μg/L。经腹超声检查示双肾、输尿管、膀胱均未见异常。经阴道超声检查:尿道周围偏右侧见一混合回声肿块,大小约31 mm×25 mm,形态规则,呈类圆形,边界欠清,内部回声不均匀,以低回声为主,可见散在粗大强回声,后方未见明显声影,血流信号Ⅲ级,其内可测及一中速高阻动脉频谱,PSV为11.54 cm/s,RI为0.78。超声提示尿道周围异常回声,考虑尿道肿瘤可能(图1)。随后行MRI平扫+增强检查:尿道右旁见类圆形软组织肿物,范围约31 mm×26 mm,呈T1低信号、T2混杂稍高信号,增强扫描不均匀明显强化,DWI上弥散受限。MRI提示尿道旁软组织肿瘤,考虑恶性可能(图2)。PET-CT检查:①阴道-尿道间区域结节状高代谢占位病变,结合病史,符合恶性肿瘤(腺癌)表现;②双侧耻骨、坐骨多发骨转移;③双侧髂外血管旁及双侧腹股沟区多发淋巴结炎性增生可能。患者随后行尿道周围组织活组织检查(膀胱尿道镜检):于尿道中段左侧约5点钟位置见一隐窝,小窝内有细小管道,有血渗出,尝试用F3输尿管导管(内径约1 mm)未能插入,经妇科检查扪及肿物在阴道前壁与尿道之间,肿物未在尿道中凸显,难以取标本活检。遂行超声引导下尿道肿物穿刺活检术,术前经直肠超声扫查见肿物位于尿道周围区域,呈类圆形,形似"男性前列腺"(图3),超声引导下穿刺得白色组织3条,质地软。组织病理学检查:镜下见组织被覆鳞状上皮,上皮下纤维组织间散在数团异型细胞呈巢状分布,实性或腺样排列,细胞胞浆丰富红染,核不规则增大,部分可见核仁。术后免疫组化检查提示:Ki-67(约85%+)、CK(+)、CK7(+)、P63(-)、CEA(-)、CDX-2(+)、PAX-8(-)、GATA3(-)、ER(-)、PR(-)、Syn(-)、CgA(-)、Vimentin(-)、S100(-)、P504s(-)、PSA(-)、AR(-)。病理诊断:病变符合尿道旁腺腺癌(中-低分化)。本例患者经多学科团队讨论后,最终诊断为尿道旁腺腺癌(Ⅳ期),结合病情及患者意愿予以放疗、化疗、免疫治疗等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案。同步放化疗治疗3个疗程(顺铂+紫杉醇),后行4期替雷利珠单抗免疫治疗3个月余,复查阴道超声及MRI示肿瘤较前缩小,排尿不适等症状较前缓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前列腺癌规范化标本取材及病理诊断共识(2021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泌尿与男性生殖系统疾病病理学组在2018至2020年召集了3次专家会议,集中讨论了2016版《前列腺癌规范化标本取材及病理诊断共识》在日常实践使用中存在的某些问题,2019年国际泌尿病理协会前列腺癌分级共识意见进展,美国病理医师协会和国际癌症报告合作组织关于前列腺癌标准化病理报告的推荐,第8版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的前列腺癌肿瘤淋巴结转移分期中的新进展和变化,并基于国内一些数据,最终形成了2021版《前列腺癌规范化标本取材及病理诊断共识》。该版共识是对2016版共识意见的修订和补充,更新内容包括前列腺的称重,部分或全部前列腺取材,前列腺癌肿瘤容积和百分比的估算,Gleason分级4级的比例,Gleason4级的组织学构型与预后的关系,前列腺导管内癌的分级和处理,前列腺根治切除标本中阳性切缘的Gleason分级以及多参数核磁共振成像靶向前列腺穿刺病理报告等问题,旨在进一步为提高我国前列腺癌病理诊断的规范化及标准化水平提供指导性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EIT指导个体化PEEP设定对机器人辅助前列腺癌根治术老年患者低氧血症发生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胸部电阻抗断层成像(EIT)指导个体化呼气末正压(PEEP)设定对机器人辅助前列腺癌根治术老年患者在麻醉后监护室(PACU)内低氧血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10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择期全身麻醉下行机器人辅助前列腺癌根治术老年患者6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Ⅲ级,采用最小随机化分组方法将纳入受试者分为两组:EIT-PEEP组(EP组, n=30)和固定PEEP组(FP组, n=30)。在完成气管插管、气腹-屈式体位建立后,EP组用EIT指导个体化PEEP设定,FP组PEEP设置为5 cmH 2O(1 cmH 2O=0.098 kPa)至术毕。术中机械通气采用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模式。记录两组患者在PEEP设置后5 min(T 1)、30 min(T 2)、60 min(T 3)和气管导管拔除后(T 4)时的驱动压、肺动态顺应性(Cdyn)、氧合指数(PaO 2/FiO 2)和血流动力学等参数。主要研究终点为患者拔管后在PACU内低氧血症的发生率。 结果:EP组患者拔管后低氧血症发生率为3.3%(1/30),低于FP组的26.7%(8/30)( P=0.030);两组患者驱动压在T 2[(13.1±2.4)比(14.9±2.9)cmH 2O, P=0.012]、T 3[(12.7±2.4)比(15.6±2.8)cmH 2O, P<0.001]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FP组相比,EP组的Cdyn在T 2[(38.4±7.2)比(31.9±5.2)ml/cmH 2O, P=0.006]、T 3[(37.5±9.0)比(30.4±5.9)ml/cmH 2O, P=0.001]时改善;EP组的PaO 2/FiO 2在T 1[(465.7±84.5)比(383.5±58.0)mmHg,1 mmHg=0.133 kPa, P<0.001]、T 2[(504.7±105.8)比(418.9±73.7)mmHg, P=0.001]、T 3[(520.7±92.2)比(423.2±90.7)mmHg, P<0.001]、T 4[(368.7±42.0)比(339.5±54.9)mmHg, P=0.024]时升高。 结论:EIT指导的个体化PEEP设定可降低机器人辅助前列腺癌根治术老年患者在PACU内低氧血症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乳腺癌2型易感基因致病突变的前列腺癌临床病理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乳腺癌2型易感基因(BRCA2)致病突变的前列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4年6月至2021年8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确诊并行基因检测的249例前列腺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回顾性分析组织学形态,总结临床病理特征,并随访患者生存情况。结果:249例前列腺癌患者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有73例(29.3%)检出DNA损伤修复基因(DNA damage repair gene,DRG)致病突变,涉及18个DRG的胚系或体系致病突变。其中BRCA2致病突变率最高(22/249,8.8%),另检出51例其他DRG致病突变,其余176例无DRG致病突变。22例BRCA2致病突变患者年龄48~91岁,中位年龄67岁,包括14例胚系突变(14/249,5.6%)和8例体系突变(8/249,3.2%)。17例(77.3%)有远处转移,其中16例为骨转移,1例为多部位转移;13例(59.1%)为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组织学形态以经典的腺泡腺癌为主,其中16例(72.7%)伴有导管内癌成分,6例(27.3%)局灶伴神经内分泌表型,11例(50.0%)查见神经或血管侵犯,8例(36.4%)查见前列腺外累及。19例(86.4%)患者Gleason评分≥8分。相比BRCA2体系致病突变、其他DRG致病突变和无DRG致病突变的病例,前列腺导管内癌成分在BRCA2胚系致病突变的病例中更常见( P=0.002)。本组病例223例获得随访资料,总随访时间为189个月,中位总生存期132.3个月。DRG致病突变的患者比无DRG致病突变的患者预后差,总生存期更短( P=0.040);BRCA2胚系致病突变患者与BRCA2体系致病突变、其他DRG致病突变、无DRG致病突变患者的总生存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216)。 结论:BRCA2致病突变常见于Gleason高分级、临床高分期和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BRCA2胚系致病突变病例具有独特的组织学形态,常伴有前列腺导管内癌成分。本组病例中,DRG致病突变的患者比无DRG致病突变的患者预后差,总生存期更短;但BRCA2致病突变与患者的预后无明显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2023年第11期导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核医学诊疗一体化研究及应用已有多年历史。随着神经内分泌肿瘤发病率的不断上升,以及精准医疗的不断被强调与核医学药物、技术的发展,核医学诊疗一体化在神经内分泌肿瘤中的研究应用也成为近年热点。国内有哪些令人鼓舞的成果呢?本期"神经内分泌肿瘤诊疗一体化"专栏采撷珠贝,邀请部分优秀研究团队报道他们的研究成果,包括核素显像与新药的肽受体放射性核素治疗的应用等。同期刊出的王浩等撰写的综述详细总结了肽受体放射性核素治疗的研究进展。PSMA显像剂用于非前列腺癌的诊断是否优于FDG呢?感兴趣的读者不要错过本期梅小莉等的研究报道。戚勤励等带来了他们应用PET自动给药系统的经验,探讨了该系统联合耐高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较于传统穿刺注射的优势。详细内容请登录本刊网站(https://www.cjnmmi.org)查阅或订阅杂志。临近年底,欢迎大家来电(0510-82723204)、来信(zhhyxzz@vip.163.com)订阅2024年杂志,继续支持和关注本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