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吲哚菁绿联合亚甲蓝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比较吲哚菁绿联合亚甲蓝与单独使用亚甲蓝检测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LN)的潜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中心医院2016年11月至2018年10月118例早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2例采用亚甲蓝行SLN活检(亚甲蓝组,160枚SLN),56例采用吲哚菁绿联合亚甲蓝行SLN活检(联合组,190枚SLN),两组患者SLN活检后均行Ⅰ和Ⅱ级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比较两组SLN活检结果。结果:两组阳性淋巴结率和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联合组SLN显色率和SLN活检阳性率明显高于亚甲蓝组[97.9% (186/190)比93.1%(149/160)和28.4%(54/190)比18.1%(29/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联合组假阴性率低于亚甲蓝组[5.3%(3/57)比14.7%(5/3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乳腺癌患者中,吲哚菁绿联合亚甲蓝的双示踪法识别SLN和预测腋窝淋巴结状态的能力优于单独使用亚甲蓝,并有降低假阴性率的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老年人乳腺高细胞亚型乳头状癌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高细胞亚型乳头状癌是一种少见的好发于绝经后老年女性的乳腺癌亚型,本文报道了1例69岁,女性患者于半年前无意中发现右乳黄豆大小肿块,专科查体:右乳外上象限可及直径1.5 cm大小肿块,质硬,边界清楚,腋窝未及明显肿大淋巴结。行右乳保乳术加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后病理报告,高细胞亚型乳头状癌;术后给予口服来曲唑内分泌药物,术后随访22个月,未见复发与远处转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两步法双示踪前哨淋巴结活检在早期子宫内膜癌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在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中应用两种示踪剂通过子宫颈、子宫体联合注射(即两步法双示踪)进行前哨淋巴结(SLN)活检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7月至2021年4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因术前诊断为早期(Ⅰ~Ⅱ期)子宫内膜癌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共73例,其年龄为(54.2±3.3)岁;其中低危型56例,中高危型17例。按示踪剂注射部位不同随机(直接抽样法)分为3组:宫颈注射组(25例):纳米炭1 ml于子宫颈3点和9点注射;宫体注射组(21例):盆腔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确定病灶部位,亚甲蓝4 ml于病灶所在的子宫体部位分2点注射;联合注射组(27例):子宫颈注射纳米炭(1 ml)联合子宫体注射亚甲蓝(4 ml)。所有患者均在腹腔镜下完成子宫内膜癌分期手术,若术后病理检查SLN为阴性则进一步行病理超分期检查。比较3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SLN检出率、SLN分布部位及SLN病理超分期检查结果,并计算3组SLN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阴性预测值。结果:(1)SLN检出率:73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SLN总检出率为88%(64/73),双侧盆腔SLN检出率为67%(49/73),腹主动脉旁SLN检出率为49%(36/73)。宫体注射组的SLN总检出率(71%,15/21)、双侧盆腔SLN检出率(43%,9/21)均显著低于宫颈注射组[分别为92%(23/25)、76%(19/25)]、联合注射组[分别为96%(26/27)、78%(21/27); P均<0.05];宫颈注射组的腹主动脉旁SLN检出率(28%,7/25)显著低于宫体注射组、联合注射组[分别为52%(11/21)、67%(18/27); P均<0.05]。73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术后病理检查证实淋巴结转移者9例,其中8例SLN阳性、1例SLN未检测出淋巴结转移,SLN检测诊断子宫内膜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总敏感度为89%、阴性预测值为98%;其中宫颈注射组和联合注射组的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均为100%,宫体注射组的敏感度为67%,阴性预测值95%。56例低危型患者中,仅1例SLN阳性患者术后病理证实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2%(1/56),SLN检测诊断低危型患者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均为100%。17例中高危型患者中,8例(8/17)术后证实淋巴结转移,包括7例SLN阳性和1例SLN阴性患者,SLN检测诊断中高危型患者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为88%、阴性预测值90%。(2)SLN分布部位:73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共检出SLN 459枚,显影比例最高的部位为髂外33.3%(153/459),其次为闭孔25.3%(116/459)、腹主动脉旁19.6%(90/459)、髂总12.0%(55/459)和骶前9.8%(45/459)。宫颈注射组腹主动脉旁SLN占12.4%(21/169),显著低于宫体注射组和联合注射组[分别为27.4%(26/95)、22.1%(43/195); P均<0.05]。(3)病理超分期检查结果:64例SLN常规石蜡病理为阴性的患者中,检出4例淋巴结微小转移和1例孤立肿瘤细胞转移,SLN低体积转移(包括微小转移和孤立肿瘤细胞转移)率为8%(5/64),其中低危型患者2例,中高危型患者3例。 结论:SLN示踪对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可作为低危型患者系统性淋巴结切除术的替代方案。两步法双示踪可以进一步提高SLN的检出率,尤其可以有效避免腹主动脉旁阳性SLN的漏检,对于中高危型或肿瘤累及宫底部的患者推荐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吲哚菁绿与纳米炭淋巴结示踪技术在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对比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与纳米炭在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中淋巴结示踪效果的差异。方法:纳入自2020年10月至2022年7月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52例择期接受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ICG组和纳米炭组,每组26例,术中进行淋巴结示踪,对常规病理检测阴性淋巴结进行微转移灶检测。结果:ICG组前哨淋巴结(SLN)的检出率为100%,灵敏度为93%,假阴性率为7%,准确度为96%,均优于纳米炭组(92%、57%、43%、77%)。ICG组比纳米炭组检出更多的SLN[(3.2±0.7)枚比(2.6±1.1)枚, t=4.424, P=0.020],其中阳性淋巴结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1.2)枚比(0.5±0.8)枚, t=15.176, P=0.013]。ICG组中BMI≥24 kg/m 2和肿瘤直径≥3 cm患者的SLN活检准确度明显优于纳米炭组(90%比44%,χ 2=7.935, P=0.005;90%比57%,χ 2=4.309, P=0.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CG组与纳米炭组的SLN中微转移灶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5%比15%,χ 2=5.853, P=0.016)。 结论:在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中,ICG淋巴结示踪技术的SLN活检效率优于纳米炭,特别是对BMI≥24 kg/m 2和肿瘤直径≥3 cm的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乳腺癌外科治疗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外科治疗在乳腺癌综合治疗中发挥基石作用。近年来随着精准医疗和大数据医疗等理念的提出和多学科诊疗模式的开展,乳腺癌的治疗正向着个体化、精准化、规范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前哨淋巴结活检的技术愈发成熟,应用范围进一步推广;新辅助治疗后保乳手术的可行性得到认可;乳房重建和肿瘤整形技术使乳腺癌治疗已逐渐由单纯的疾病治疗发展为乳房外形乃至功能的恢复;乳腺癌的微创治疗方法如腔镜手术、射频消融等备受青睐。国内各医疗中心开展临床研究,为乳腺癌外科治疗的发展提供中国数据。本文针对近年来乳腺癌外科治疗领域的现状及热点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子宫颈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技术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子宫颈癌是中国女性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严重危害女性健康。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早期子宫颈癌预后和辅助治疗的最主要因素。传统的盆腔淋巴结清扫术一直是确定淋巴结转移情况的可靠手段,但其并发症发生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LNB)的应用旨在高效、准确评估盆腔淋巴结转移状态,以避免不必要的淋巴结清扫术,达到个体化诊疗目的。探索高效的前哨淋巴结示踪方法和病理学检测方法是子宫颈癌SLNB临床应用的关键,了解最新相关临床研究进展,有助于SLNB早日应用于临床,使子宫颈癌患者受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肿瘤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3年版)》与乳腺外科热点问题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制定的《肿瘤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3年版)》,旨在提升医疗质量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水平。其中,“首次治疗前临床TNM分期诊断率”“首次治疗前临床TNM分期检查评估策略符合率”等指标,为制定合理化、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奠定国家标准。本文结合《中华医学会乳腺外科临床实践指南》相关内容,针对乳腺癌组织病理学取材、cN0期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早期乳腺癌保留乳房手术、改良根治术腋窝淋巴结清扫、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手术、乳腺腔镜手术同质化、晚期乳腺癌外科治疗原则、局部晚期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和乳腺外科手术分级标准等近年来临床关注的乳腺外科热点问题提出观点,希望为提高中国乳腺外科临床工作同质化水平提供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早期乳腺癌患者术前腋窝淋巴结负荷预测模型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术前预测早期乳腺癌患者高淋巴结负荷的方法,以避免不必要的前哨淋巴结活检术。方法:收集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8月1日就诊于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2 620例早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和胸部多层螺旋CT(MSCT)资料。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腋窝高淋巴结负荷(HNB)组和非HNB组。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确定早期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负荷的影响因素,建立MSCT对HNB的诊断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分析确定诊断HNB的最佳界值,采用 Kappa检验评价MSCT诊断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 结果:2 620例患者中,HNB患者168例。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状态、MSCT异常淋巴结数目、MSCT最大异常淋巴结长短径之比、最大异常淋巴结门情况及最大异常淋巴结实质与早期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负荷有关(均 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MSCT异常淋巴结数目是早期乳腺癌患者腋窝HNB的独立影响因素,相对于无异常淋巴结的患者,MSCT诊断有1枚、2枚、3枚、≥4枚异常淋巴结患者为腋窝HNB状态的 OR值分别为3.305、9.379、126.163和780.953。以MSCT异常淋巴结≥3枚预测早期乳腺癌患者腋窝HNB的受试者工作(ROC)曲线下面积为0.928,灵敏度为82.1%,特异度为95.4%,准确度为94.5%。 Kappa检验显示,MSCT诊断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较好( Kappa=0.629, P<0.001)。 结论:MSCT异常淋巴结数目是早期乳腺癌患者腋窝HNB的独立影响因素,以MSCT异常淋巴结≥3枚为标准可以帮助临床预测早期乳腺癌患者的腋窝HNB状态,使部分患者免除不必要的前哨淋巴结活检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粒子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中的应用现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腋窝淋巴结状况是乳腺癌最重要的预后指标,因此准确评估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状况始终是乳腺癌研究的热点问题。现如今,前哨淋巴结活检已成为腋窝淋巴结临床阴性早期乳腺癌患者的首选手术方式。示踪剂的选择又是进行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和淋巴引流区域研究的关键环节,传统示踪剂(蓝色染料、核素和荧光示踪剂等)过敏、定位特异性差、对人体放射性等问题,限制了其在临床的推广应用。然而,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粒子(SPION)有效地改善了这些缺点,具有其他示踪剂无法替代的优势,可成为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的理想示踪剂,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就目前SPION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中的应用情况及该示踪剂的优缺点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双示踪法应用在早期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的远期随访结果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ICG)联合亚甲蓝(MB)双示踪法行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LNB)的远期随访结果及安全性,分析早期乳腺癌患者的复发转移特征及预后。方法:连续入组2014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394例,分析符合纳入标准的222例患者的基线资料及临床病理特征。结果:222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57个月,单独使用ICG或MB的前哨淋巴结(SLN)检出率分别为96.4%和84.7%( P<0.001),检出SLN个数分别为740枚和604枚( P<0.001),阳性SLN检出率分别为100%和91%( P=0.014),阳性SLN检出个数分别为221枚和195枚( P<0.001)。未行腋窝淋巴结清扫(ALND)患者与行ALND患者的局部复发率分别为0.7%和1.4%( P=0.57),远处转移率分别为5.3%和15.7%( P=0.01),5年的总生存率(OS)分别为94.7%和91.7%( P=0.421),无病生存率(DFS)分别为90.8%和85.7%( P=0.285)。222例患者术后1、3、5年的OS分别为100%、96.8%、94.1%;DFS分别为100%、96.4%、89.2%。多因素COX回归模型显示:患者年龄≤50岁,分子分型为三阴性及原发肿瘤>2 cm均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其 HR分别为3.254、7.321、3.507(均 P<0.05)。 结论:吲哚菁绿联合亚甲蓝双示踪法行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是安全可靠的腋窝分期术式。患者年龄较小,分子分型为三阴性及原发肿瘤较大均为影响乳腺癌患者术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