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汀类药物用于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甲状腺相关性眼病(thyroid associated ophthalmopathy,TAO)是一种发病率相对较低,但会严重威胁视力的疾病,目前治疗药物有限。他汀类药物由于独特的抗炎、免疫调节作用,对TAO患者有潜在的获益,不仅可降低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发生Graves眼病的风险,还可改善预后,但其他降脂药对TAO患者的获益目前多停留在体外研究阶段,仅提示可能有潜在获益,尤其是Kexin样前转化酶枯草杆菌蛋白酶家族的第9个成员(PCSK9抑制剂)以及贝特类药物,未来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深入探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PCSK9抑制剂在CKD降脂治疗的研究和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血脂异常在慢性肾脏病(CKD)的发生、进展中起重要作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ASCVD)是CKD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低密度脂蛋白(LDL-C)起着关键作用。目前现有的降胆固醇药物在CKD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中存在局限性。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杆菌蛋白酶/kexin9型(PCSK9)抑制剂已在临床上应用并且取得很好的疗效,在ASCVD中有较强的降低LDL-C作用。然而,PCSK9在CKD患者中的应用循证证据较少,其疗效和安全性有待系统地研究评估。本文主要就PCSK9抑制剂在CKD患者中降脂治疗的研究和应用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该新型降脂药在CKD患者中的深入研究提供系统的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降脂药物联合应用的大趋势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胆固醇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核心致病性危险因素。致动脉粥样硬化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受多种载脂蛋白、受体、酶等代谢的调节。目前他汀类药物仍是降低胆固醇防控ASCVD风险的基石,但其单药治疗的血脂达标率远不理想。近些年来不同作用机制的靶向新型降脂药物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以他汀类药物为基础的联合降脂治疗可实现较为理想的胆固醇管理,并带来了ASCVD风险乃至全因死亡风险的显著下降。联合降脂治疗逐渐成为管控ASCVD风险的大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PCSK9抑制剂在ASCVD一、二级预防中对脑卒中的预防效果和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系统评价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杆菌蛋白酶9(PCSK9)抑制剂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的一级预防及二级预防时,对脑卒中的预防作用及安全性。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自建库起至2024年3月收录的关于依洛尤单抗、阿利西尤单抗、托莱西单抗或英克司兰(试验组)治疗高脂血症和ASCVD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对照组使用安慰剂或采用常规治疗)。筛选及应用Cochrane文献质量评估工具评估文献质量后提取有效数据,有效性指标包括脑卒中发生率、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安全性指标包括心血管死亡、转氨酶升高3倍以上、肌酸激酶升高3倍以上、过敏反应、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使用Stata软件对提取数据进行Meta分析,统计风险差异( RD)。 结果:共纳入20篇文献(21项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包含62 799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一级预防时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脑卒中发生率( RD=0.000,95% CI:-0.002~0.003, P=0.905)、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 RD=0.001,95% CI:-0.005~0.006, P=0.824)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患者肌酸激酶升高3倍以上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RD=-0.005,95% CI:-0.010~0.000, P=0.039)。二级预防时试验组患者脑卒中发生率( RD=-0.004,95% CI:-0.006~-0.002, P<0.001)、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 RD=-0.003,95% CI:-0.005~-0.002, P<0.001)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心血管死亡、转氨酶升高3倍以上、肌酸激酶升高3倍以上、过敏反应及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PCSK9抑制剂用于ASCVD的一级预防时,对脑卒中及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无显著影响,但能降低肌酸激酶升高3倍以上发生率;用于ASCVD的二级预防时,能有效降低脑卒中和缺血性卒中的发生风险,且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PCSK9抑制剂对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杆菌蛋白酶/kexin9型(PCSK9)抑制剂在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BAD)治疗过程中对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郑州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3年4月于神经内科住院的BAD患者297例,根据是否使用PCSK9抑制剂治疗分为PCSK9抑制剂组81例和对照组216例,运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方法,消除PCSK9抑制剂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差异,两组各成功匹配72例,主要比较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相关指标;采用卒中后72 h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增加≥2分定义END,筛选出导致END的可疑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PSM匹配后144例患者中男90例,女54例,年龄(61.2±9.6)岁。匹配后PCSK9抑制剂组患者住院时间[ M( Q1, Q3)][9(7,11)d比10(8,13)d]、出院时NIHSS评分[2(1,3)分比3(1,4)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此外,PCSK9抑制剂组END发生率降低[12.5%(9/72)比31.9%(23/72),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现C反应蛋白(CRP)( OR=1.119,95% CI:1.010~1.240, P<0.05)和使用PCSK9抑制剂( OR=0.298,95% CI:0.117~0.755, P<0.05)是END发生的相关因素。 结论:BAD患者治疗中应用PCSK9抑制剂可以降低END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PCSK9抑制剂对极高危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血脂谱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杆菌蛋白酶/kexin9型(PCSK9)抑制剂对极高危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的降脂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2019年4月至10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门诊及住院的极高危ASCVD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者分为两组。阿托伐他汀组仅每晚单独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口服,疗程为4周;联合用药组在口服阿托伐他汀的基础上皮下注射PCSK9抑制剂依洛尤单抗注射液140 mg,2周1次,疗程为4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检测患者血脂谱水平,包括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脂蛋白-a(Lp-a);并记录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期间共纳入40例患者,阿托伐他汀组和联合用药组各20例。两组治疗前血脂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过4周治疗后,两组TC和LDL-C水平以及联合用药组Lp-a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而两组TG和HDL-C水平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分析显示,联合用药组TC、LDL-C和Lp-a治疗前后的差值均较阿托伐他汀组明显增加〔TC差值(mmol/L):2.78±1.98比0.54±0.83,LDL-C差值(mmol/L):1.91±1.38比0.39±0.72,Lp-a差值(mg/L):115.87±138.93比-84.19±251.85,均 P<0.05〕。联合用药组仅有1例患者发生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皮疹,经抗过敏治疗后好转;两组均无肝功能异常、肌酶增高等其他不良反应发生。 结论:PCSK9抑制剂可快速有效降低极高危ASCVD患者TC、LDL-C及Lp-a水平,但对TG、HDL-C水平影响不大,并具有一定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PCSK9促炎作用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周前
动脉粥样硬化(AS)是以大中动脉中形成富含脂质及免疫细胞斑块为特征的病理状态,其中斑块破裂会形成血栓,阻碍动脉及血流,最终导致急性心血管事件.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杆菌蛋白酶/kexin9(PCSK9)作为调节血浆胆固醇水平的关键因子,其促炎作用可能会加剧这一过程.该文通过分析PCSK9的结构与功能、AS中的炎症反应过程,PCSK9如何影响AS中相关的炎症细胞、炎症因子、信号通路来促进AS的发生和发展,以及PCSK9抑制剂的抗炎作用的相关证据,揭示了 PCSK9作为新型炎症反应和AS治疗靶点的潜力.PCSK9的促炎特性在AS中有重要作用.目前关于PCSK9促进AS炎症反应的研究尚不完全,未来需要继续探索PCSK9在AS中的促炎作用机制,有助于开发新的治疗策略,比如小分子药物或基因疗法,为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更全面的治疗选择.基于PCSK9作用的多效性,PCSK9抑制剂的新适应证正在出现,将进一步扩大靶向PCSK9的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早期启用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杆菌蛋白酶/kexin 9抑制剂对急诊冠状动脉介入中长期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探讨早期启用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杆菌蛋白酶/kexin 9型(proprotein convertase subtilisin/kexin type 9 serine protease,PCSK9)抑制剂治疗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患者12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4例.观察组患者入院后手术前即开始启用PCSK9抑制剂,此后每次75mg皮下注射,每2周1次;对照组,按照指南推荐,待6周后评估LDL-C或非HDL-C水平后,评估是否加用依折麦布或启用PCSK9抑制剂.随访时间为12个月.评估发病6周、6个月及12个月后血脂水平及达标情况及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in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包括全因死亡、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心源性猝死及缺血性卒中,和药物不良事件,包括谷丙转氨酶升高超过正常值上限的3倍以上、肌痛.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6周、6个月及12个月时血清TC、TG、LDL-C改善更为显著(P<0.05).使用PCSK9抑制剂强化降脂治疗6周后,观察组LDL-C达标率为98.4%,高于对照组的56.3%(P<0.001).治疗12个月后,两组间血脂达标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0.0%vs.84.3%,P=0.001),观察组的 MACE 显著减少(20.3%vs.10.9%,P=0.04).两组药物不良反应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病后早期启用PCSK9抑制剂可以及早使血脂管理达标,改善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患者中长期预后,安全性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新型降脂药物PCSK9抑制剂在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的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2024/7/6
动脉粥样硬化是许多心血管疾病的早期病理改变,脂质代谢紊乱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杆菌蛋白酶/kexin 9 型(PCSK9)是血脂调节的关键因子,可以通过与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结合,降解LDLR从而阻止低密度脂蛋白的清除,导致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升高,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PCSK9 也参与炎症细胞因子的生成、内皮功能障碍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多项研究显示,PCSK9 是治疗ASCVD的一个有希望的新靶点.PCSK9 抑制剂是目前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新型药物.本文就PCSK9 抑制剂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及药物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PCSK9抑制剂依洛尤单抗对冠心病大鼠血脂、血管内皮功能损伤及炎性因子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5/25
目的:探究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杆菌蛋白酶/kexin 9型(PCSK9)抑制剂依洛尤单抗对冠心病(CHD)大鼠血脂、血管内皮功能损伤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通过高脂饮食构建 CHD大鼠模型,建模成功的 45 只大鼠随机分为 CHD组、依洛尤单抗 20 组和依洛尤单抗 40组,每组 15只;15只正常大鼠作为对照组.依洛尤单抗 20组和依洛尤单抗 40 组分别皮下注射依洛尤单抗 20 mg/kg与40 mg/kg.2周后检测各组心肌组织、血脂指标、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和炎性因子水平.结果:与对照组大鼠比较,CHD组大鼠心肌组织损伤、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1β、内皮素(ET)-1水平显著升高,一氧化氮水平显著降低(P<0.05).依洛尤单抗 20 组和依洛尤单抗 40 组一氧化氮显著高于 CHD组,其余指标均低于 CHD组(P<0.05).依洛尤单抗 40组的一氧化氮水平高于依洛尤单抗 20 组,其余指标均低于依洛尤单抗 20 组(P<0.05).结论:依洛尤单抗可抑制血脂和胆固醇水平,保护 CHD大鼠心肌组织,并抑制炎症反应,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