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颅脑损伤后阵发性交感神经过度兴奋非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阵发性交感神经过度兴奋(PSH)主要继发于多种获得性颅脑损伤,以外伤性颅脑损伤后的发病率最高,可同时反复伴有阵发性心动过速、呼吸急促、高血压、体温升高和肌张力障碍等多种症状。PSH病理生理机制复杂,目前临床以药物治疗控制症状为主,然而多种药物的联合使用,在抑制交感神经兴奋的同时,会对肝肾肺等多器官带来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因此,为规范PSH患者的综合管理,减少发作次数以及因此造成的不良预后,本文主要从营养支持、高压氧治疗、避免不良刺激及家庭支持4个方面对颅脑损伤后PSH非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饮食干预对结肠镜检查患者肠道准备期间血糖影响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系统评价饮食干预对结肠镜检查患者肠道准备期间的血糖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NKI和万方数据库,搜集不同干预措施对结肠镜检查患者肠道准备期间血糖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应用RevMan 5.3软件根据干预措施分组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篇文献的10项RCT研究,包含3 345例患者,其中对照组1 603例、干预组1 74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10项研究报道了清肠低血糖发生率及干预手段,各研究间有统计学异质性( P<0.000 01, I2=80%)。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效应量分析,与对照组相比,饮食干预能显著减少清肠准备期间低血糖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OR=0.19,95% CI:0.09~0.40, P<0.05)。 结论:结肠镜检查患者肠道准备期间的饮食干预,可以预防和降低低血糖的发生,避免低血糖引起的不良反应和副交感神经的活动。但受纳入文献数量和质量的限制,该结论尚需更多高质量的RCT予以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应重视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相关性疾病的神经调制治疗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植物神经因其功能主要是控制和调节动、植物共有的新陈代谢活动,并不支配动物所特有的骨骼肌运动而得名,因其主要支配内脏的非随意活动,又称自主神经或内脏神经。和躯体神经一样,植物神经也有感觉和运动两种纤维成分,其运动神经又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植物神经虽不参与骨骼肌运动,但参与循环、呼吸、消化、泌尿生殖、体温调节等多种基础生命功能,还参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因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性疾病的表现极具多样性。通过植物神经功能调制可实现异病同治,常可达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值得重视和深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疑似局部麻醉药“过敏”反应患者规范化诊断结果的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使用局部麻醉药(local anesthetic,LA)的患者“过敏反应”诊断结果,以提高对LA过敏反应及其诊断的认识。收集2017年3月至2022年2月,因初步诊断“局部麻醉药过敏”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变态反应中心就诊,通过皮肤试验及药物激发试验进行规范化药物过敏诊断的24例患者临床资料及诊断结果,分析规范化诊断流程在LA过敏诊断中的价值。结果显示,纳入患者24例,年龄范围20~74岁,其中男性3例(12.5%),女性21例(87.5%)。有21例患者因既往使用LA后出现不良反应而初步诊断为“局部麻醉药过敏”,其中20例为速发型反应(用药后1 h内出现),1例为迟发型反应(用药1 h后出现)。通过规范化诊断,3例考虑LA过敏;1例排除LA过敏后,确诊为氯己定引起的严重过敏反应;其余17例患者考虑为心身反应7例(29.1%)、交感神经刺激症状3例(12.5%)、血管迷走性晕厥2例(8.3%)、药物毒副反应2例(8.3%),刺激性皮炎2例(8.3%),自发性荨麻疹1例(4.2%)。3例(12.5%)既往LA皮试阳性,再次行规范化诊断结果阴性,排除LA过敏。综上,真正局部麻醉药过敏反应较罕见,通过规范化皮肤试验、药物激发试验,绝大多数自诉“局部麻醉药过敏”的患者可排除过敏状况。对于高度怀疑LA诱发严重过敏反应者,根据诊疗需求可通过诊断试验为患者确定其他可作为安全替代的局部麻醉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颅内淋巴系统的发现为颅脑创伤治疗研究打开了新视角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迄今,尚无公认有效的创伤性颅脑损伤(TBI)治疗药物,这可能缘于现有药物的作用仅能覆盖TBI的部分病理机制。证明颅内存在淋巴系统(主要包括类淋巴系统和硬脑膜淋巴管)为开发TBI新的治疗策略提供了新视角。已有证据表明,颅内淋巴系统是颅内毒性代谢物质的清除系统,且多个非特异性因素可调控颅内类淋巴系统,影响大分子引流;其中硬脑膜淋巴管含T细胞、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具有神经免疫调控功能。颅内淋巴系统也影响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调控颅内淋巴系统的引流,可能发挥将颅内毒性产物整体清除出颅、调节神经免疫和调控交感及副交感神经的作用,有助于TBI诊疗新策略的开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大鼠高位脊髓损伤急性期心肌组织自主神经活性物质的变化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大鼠高位脊髓损伤急性期心肌组织自主神经活性物质的变化。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24只,8~10周龄,体重250~30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6只)和脊髓损伤组(18只),脊髓损伤组又分为伤后4,12,24 h 3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6只。用改良Allens打击法建立大鼠高位脊髓损伤模型,假手术组仅暴露脊髓。观察和记录各组术后表现,采用BBB评分法评估大鼠下肢运动功能。各组分别于伤后各时间点取心肌组织,透射电镜下观察心肌细胞超微结构;采用Western blot法和RT-PCR检测心肌酪氨酸羟化酶(TH)、去甲肾上腺素转运蛋白(NET)、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乙酰胆碱转移酶(ChAT)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假手术组术后四肢活动正常,与术前相比未见明显变化;BBB评分均为21分。脊髓损伤组活动和进食显著减少,双下肢呈弛缓性瘫痪,无自主排泄;BBB评分伤后4,12 h均为0分,伤后24 h评分稍有升高,最高为1分。假手术组心肌细胞超微结构未见明显异常,脊髓损伤组心肌细胞超微结构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变。Western blot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脊髓损伤组伤后不同时间点心肌组织TH和NET蛋白表达下降,AChE和ChAT蛋白表达升高( P<0.05或0.01)。RT-PCR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脊髓损伤组伤后不同时间点心肌组织TH 和NET mRNA表达下降,AChE和ChAT mRNA表达升高( P<0.05或0.01)。脊髓损伤组伤后24 h与4,12 h比较,TH、NET mRN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伤后12,24 h与4 h比较、伤后24 h与12 h比较,ChAT mRN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 结论:大鼠高位脊髓损伤急性期心肌组织交感神经活性物质TH和NET减少,迷走神经活性物质AChE和ChAT增多,这可能与高位脊髓损伤后阻断高级中枢对心脏的交感神经支配,导致副交感神经相对兴奋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前庭性偏头痛患者自主神经病变的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应用皮肤交感反应(SSR)和R-R间期变异度(RRIV)检测探讨前庭性偏头痛(VM)患者自主神经病变的特征。方法:前瞻性纳入2019年1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就医的发作间期的VM患者和同期健康人群,对其进行SSR、RRIV检测,记录各项参数,包括SSR潜伏期、SSR波幅、平静呼吸时RRIV(R%)、深呼吸时RRIV(D%)、深呼吸与平静呼吸的RRIV差(D%-R%)、深呼吸与平静呼吸的RRIV比值(D%/R%),分析VM患者与对照组各项参数的差异性以及各项参数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73例VM患者,男12例,女61例,年龄(46±13)岁;健康对照组36名,男6名,女30名,年龄(46±7)岁。73例VM患者检测SSR异常38例(52%)、RRIV异常17例(23%),SSR与RRIV均异常11例(15%)、SSR或RRIV异常44例(60%)。VM患者下肢SSR潜伏期[(1 719±289)ms]较健康对照组[(1 500±349)ms]长( P=0.001)、上肢SSR波幅[1.6(0.8,3.0)mV]较健康对照组[2.6(1.8,4.2)mV]低( P=0.006)。VM患者上肢SSR波幅、R%、D%与年龄呈负相关, r s分别为-0.311( P=0.007)、-0.237( P=0.043)、-0.263( P=0.024);VM患者SSR下肢较上肢潜伏期[(1 719±289)ms比(1 244±185)ms]长( P<0.001)、波幅[0.8(0.3,1.7)mV比1.6(0.8,3.0)mV]低( P<0.001);上肢SSR潜伏期与下肢SSR潜伏期呈正相关( r=0.436, P<0.001),上肢波幅与下肢波幅呈正相关( r s=0.456, P<0.001),D%与R%呈正相关( r s=0.357, P=0.002)。 结论:VM发作间期的自主神经病变特征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系统之间的失衡以交感神经功能受损为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新鲜尸体的盆腔自主神经平面的解剖学及组织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基于新鲜尸体研究,观察盆腔自主神经平面的解剖学及组织学特征,以探讨子宫颈癌保留神经平面的子宫广泛性切除术(NPSRH)的合理性。方法:2015年10月至2020年9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解剖与组胚学系实验室对14具新鲜女性尸体进行解剖学及组织学研究,研究标本的中位年龄为79岁(范围:67~92岁)。从14具新鲜女性尸体中获得28个半侧盆腔标本。其中,8个半侧盆腔用于NPSRH的手术模拟,证实其可行性;10个半侧盆腔通过精细解剖,分离盆腔自主神经结构,观察其走行特点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另外10个半侧盆腔,从输尿管与子宫动脉交叉处至膀胱入口处的宫旁组织进行整体取材、包埋并连续切片,HE染色明确输尿管管腔宽度下方系膜内神经的分布特点;免疫组化S100染色,识别并计数神经纤维束,再选择与S100染色标本同点的切片进行酪氨酸羟化酶(TH)及血管活性肠肽(VIP)染色,以区分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并计数神经纤维束。结果:(1)在8个半侧盆腔标本上模拟了NPSRH,其中7个半侧盆腔中整体保留了盆腔自主神经平面。(2)10个半侧盆腔标本经过精细解剖,发现腹下神经、盆腔内脏神经及其汇合成的下腹下神经丛的分布呈平面状态,均位于输尿管系膜及其尾侧延伸部分内。神经平面与子宫深静脉及其属支均呈交叉关系。下腹下神经丛膀胱支与膀胱静脉丛的关系密切。在10个半侧盆腔中,7个观察到完整的膀胱中静脉及膀胱下静脉,另3个其中一支静脉缺失;6个半侧盆腔的膀胱静脉丛在神经平面内侧与子宫深静脉主干有交通,2个半侧盆腔的膀胱静脉丛于神经平面外侧汇入子宫深静脉,另外2个半侧盆腔的膀胱静脉丛直接汇入髂内静脉。(3)HE染色发现,宫旁输尿管下方盆腔自主神经的分布具有连续性,呈矢状位平面分布。免疫组化S100染色发现,输尿管管腔宽度下方的神经纤维束占宫旁范围神经纤维束总量的比例平均为70.9%。TH及VIP染色发现,交感神经纤维束平均为13.5条/半侧盆腔,副交感神经纤维束平均为8.2条/半侧盆腔,交感神经分布占优势。结论:盆腔自主神经主要分布于输尿管系膜及其尾侧延伸部分所组成的平面内,NPSRH术式具有解剖学上的合理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卒中相关性肺炎与卒中诱导的免疫抑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卒中相关性肺炎(SAP)是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并发症,与患者的病死率和医疗费用增加密切相关。发生SAP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可能与误吸及卒中诱导的免疫抑制有关,后者是在卒中发生后通过复杂的循环性和神经性通路包括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交感/副交感神经系统而诱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正常人瞳孔对光反射的生物力学性能与年龄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初步探索正常人瞳孔对光反射曲线的生物力学模型,了解各分量参数与年龄的关系。方法::系列病例研究。使用Oculus Keratograph 4角膜地形图仪的Pupillometer程序收集2015年2月至2018年7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视光诊疗中心就诊的143名眼部正常受试者一眼的瞳孔对光反射曲线数据,将曲线数据代入Matlab编制的生物力学模型方程,使用逐次逼近法进行拟合求解,获得瞳孔开大肌和瞳孔括约肌的弹性系数和黏滞系数;获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静息、冲动神经量和神经冲动发生的延迟时间。各模型参数与年龄、瞳孔直径(PD)的关系使用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43名受试者中男65名,女78名,年龄(45.3±22.6)岁,PD为(5.58±1.06)mm,瞳孔括约肌弹性系数 kc为(0.29±0.29)mN/(g·mm 2),瞳孔括约肌静息半径 L0c为(0.89±0.05)mm,瞳孔开大肌弹性系数 kd为(1.27±1.08)mN/(g·mm 2),瞳孔开大肌静息长度 L0d为(3.40±0.28)mm,虹膜肌肉黏滞系数D为(3.57±0.15)mN·s/(g·mm),副交感神经冲动分量 fp为(134.77±33.23)mN/g,交感神经冲动分量 fs为(1.26±1.84)mN/g,副交感神经静息分量 fp0为(0.19±0.26)mN/g,交感神经静息分量 fs0为(0.09±0.12)mN/g,副交感神经冲动延时 tp为(1.15±0.10)s,交感神经冲动延时 ts为(2.14±0.36)s。其中,随年龄增加而增加的瞳孔对光反射参数为 Kc,随年龄增加而减小的瞳孔对光反射参数有PD、 kd、 L0d、 fp、 tp,使用对光反射模型预测PD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为:PD=2.9585-0.0099×年龄+0.0059× fp+1.3259× fs0-1.4853× kc+0.3006× kd+1.0159× L0d( F=79.906, P<0.001)。 结论::本研究通过建立虹膜生物力学模型,获取正常人的虹膜黏滞系数、交感及副交感神经在瞳孔对光反射中的具体数值,有利于对虹膜或自主神经相关疾病的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