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气道湿化方法预防高血压脑出血术后ICU肺部感染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气道湿化方法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ICU肺部感染及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6月在胶州市人民医院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45例。在常规治疗及干预的基础上,对照组行湿化瓶鼻导管吸氧干预,观察组行加热湿化器给氧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湿化效果,肺部感染发生率、症状改善时间、干预24 h后痰液黏度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湿化效果良好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对照组患者中以湿化不良患者为主,观察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发热及肺部啰音消退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24 h后,观察组患者痰液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进入ICU时,两组患者各维度生活质量均无显著差异;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及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进行湿化瓶鼻导管吸氧干预相比,采用加热湿化器给氧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进行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湿化效果,避免患者出现肺部感染,且能够有效加快患者症状的改善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脱机后高流量氧疗对机械通气重症患者成功拔管的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脱机后高流量氧疗对机械通气重症患者成功拔管的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浙江医院重症医学科因脑血管意外、外科手术、心血管疾病、肺炎初次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后已脱机且年龄>18岁的患者,其中脱机后高流量氧疗40例,文丘里联合加热湿化器氧疗37例。收集患者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病情严重程度评分及脱机前机械通气时间,脱机后0、6、12、18、24 h心率(HR)、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SpO 2),脱机后6、12、18、24 h动脉血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 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 2),以及脱机后再上机率、脱机后拔管时间和拔管后72 h再插管率。 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病情严重程度评分及脱机前机械通气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脱机后两组患者生命体征稳定,且各时间点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SpO 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脱机后两组患者动脉血气分析指标pH值及高流量组PaO 2、PaCO 2波动均不明显;文丘里组PaO 2在脱机后逐渐下降,PaCO 2在12 h前较脱机前明显升高,12 h后缓慢下降。高流量组PaO 2从6 h起、PaCO 2从12 h起均显著低于文丘里组,并持续至24 h〔PaO 2(mmHg,1 mmHg≈0.133 kPa):6 h为112.34±38.25比156.76±68.44,12 h为110.92±38.66比150.64±59.07,18 h为111.12±36.77比141.30±39.05,24 h为110.82±39.37比139.65±41.50;PaCO 2(mmHg):12 h为41.30±7.51比47.42±7.54,18 h为40.97±6.98比45.83±8.63,24 h为40.10±7.06比46.14±9.15,均 P<0.01〕。高流量组脱机后再上机率和拔管后72 h再插管率显著低于文丘里组〔17.5%(7/40)比40.5%(15/37),6.2%(2/32)比31.8%(7/22),均 P<0.05〕,且脱机后拔管时间较文丘里组明显缩短(h:22.43±11.72比28.07±10.42, P<0.05)。 结论:将高流量氧疗应用于机械通气重症患者的拔管过程中,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潴留的发生,降低脱机后再上机率,缩短脱机后拔管时间,降低拔管后72 h再插管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品管圈活动在降低重症监护室加热湿化器非故障性报警发生率中的应用探讨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降低重症监护室加热湿化器非故障性报警发生率的效果.方法:首先,成立品管圈小组,选定降低重症监护室加热湿化器非故障性报警发生率为活动主题,调查2021年12月1-15日期间重症监护室中加热湿化器的使用现状并设定改善目标.其次,绘制柏拉图、鱼骨图分析发生非故障性报警的原因.最后,根据PDCA原则制订相应对策并实施.比较品管圈活动实施前后加热湿化器非故障性报警的发生率及圈员的综合能力.结果:品管圈活动实施后,加热湿化器非故障性报警发生率由48.57%下降至8.23%,目标达成率为119.7%,进步率为83.06%,圈员的综合能力均有一定程度提升.结论:品管圈活动能有效降低重症监护室加热湿化器非故障性报警的发生率,在医学装备规范化管理上具有可推广应用的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不同加热湿化方式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比较人工鼻和加热湿化器两种不同加热湿化方式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的气道湿化效果.方法 选取自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江北院区收治的176例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B两组,每组各88例.A组患者给予人工鼻气道湿化装置,B组患者采用主动加热湿化器(MR850)进行气道湿化.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痰液细菌培养结果、气道湿化效果、呼吸机使用时间、住院时间、吸痰次数、血氧饱和度(SaO2)提升幅度、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降低幅度、动脉氧分压(PaO2)提升幅度等各项指标.结果 A组细菌培养革兰氏阴性(G-)病原菌株数高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气道湿化效果优于A组,呛咳、口咽干燥发生率低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SaO2提升幅度、PaCO2降低幅度、PaO2提升幅度、心率下降次数、呼吸频率降低幅度均高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吸痰次数、呼吸机使用时间、住院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主动加热湿化器MR850湿化装置,对于合并呼吸衰竭的COPD患者具有良好的气道湿化效果,可降低痰液黏稠度,减少痰痂形成,避免呛咳、口咽干燥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BiPAP呼吸机加热湿化器与过水湿化器在治疗Ⅱ型呼吸衰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分析双水平式呼吸道正压(BiPAP)呼吸机加热湿化器与过水湿化器在治疗Ⅱ型呼吸衰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50例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依据BiPAP呼吸机湿化装置的不同将其分为加热湿化器组和过水湿化器组,每组25例.加热湿化器组BiPAP呼吸机采用加热湿化器,过水湿化器组BiPAP呼吸机采用过水湿化器.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pH值以及湿化器对患者上气道干燥感的影响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加热湿化器组患者的PaO2、pH值均显著高于过水湿化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03,t=3.182;P<0.05);PaCO2显著低于过水湿化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65,P<0.05).上气道干燥感对比中,加热湿化器组无干燥比例为84.0%(21/25),过水湿化器组为32.0%(8/25),加热湿化器组显著高于过水湿化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83,P<0.05);加热湿化器组干燥感一般的比例为16.0%(4/25),过水湿化器组为40.0%(10/25),加热湿化器组显著低于过水湿化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02,P<0.05);加热湿化器组干燥感差的比例为0,过水湿化器组为28.0%(7/25),加热湿化器组显著低于过水湿化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38,P<0.05).结论:在BiPAP呼吸机治疗Ⅱ型呼吸衰竭中,加热湿化器应用价值及效果较过水湿化器高,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人工气道患者脱机后湿化氧疗的最佳实践策略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人工气道患者脱机后至拔管期间的最佳氧疗湿化策略,以提高氧疗效果,降低带管时间及感染的发生率.方法 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重症医学科2016年3-12月行人工气道脱机氧疗的13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签法将其分为试验组69例和对照组64例,试验组脱机后采用"文丘里+加热湿化器+呼吸机管道改良组合装置"的氧疗温湿化策略,对照组脱机后采用常规气管导管内吸氧加持续微量泵泵入0.45%氯化钠溶液的人工气道湿化氧疗法,比较2组患者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脱机后带管时间、脱机失败、痰液黏稠度、痰痂形成、呛咳和肺部感染情况.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脱机后带管时间分别为(80.50 ± 7.07)次/min、(17.38 ± 1.92)次/min、0.98 ± 0.01、(1.58 ± 1.06)d,对照组分别为(88.50 ± 3.07)次/min、(21.38 ± 1.51)次/min、0.96 ± 0.01、(3.00 ± 1.09)d,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68~4.782,均P<0.05或0.01);试验组发生脱机失败、痰痂形成、刺激性呛咳和肺部感染分别为2、3、4、4例,对照组分别为8、12、20、12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52~14.545,均P<0.05或0.01);试验组痰液的湿化效果中Ⅰ、Ⅱ、Ⅲ度痰液黏稠度分别为5、52、12例,对照组分别为13、11、40例,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385,P<0.01).结论 改良后的氧疗湿化策略既能够维持气道有效的温湿化,保证氧疗效果,还能提高脱机成功率,减少带管时间和感染的发生,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可湿化气管插管装置在ICU气管插管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可湿化气管插管装置在ICU气管插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取便利抽样法,选择江西省七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ICU经口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通气患者250例,按入院顺序单双号随机分为试验组125例和对照组125例.对照组气管插管导管接呼吸机加热湿化器;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在气管插管管壁上增加一条湿化管,紧贴在管壁内与导管形成整体,建立专门的湿化通道.比较2组持续湿化后吸痰的有效性指标(包括湿化效果、吸痰次数、吸痰量、留置气管插管时间、高气道阻力发生率等)与安全性指标(指湿化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刺激性咳嗽、肺部感染、痰痂形成、气道痉挛、气道黏膜出血、SaO2<95%等).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湿化合格率、吸痰量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或P<0.01),而吸痰次数、留置气管插管时间、高气道阻力发生率及湿化并发症(刺激性咳嗽、肺部感染、痰痂形成、气道痉挛、SaO2<95%)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或P<0.01).2组湿化后气道黏膜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可湿化气管插管装置用于ICU气管插管患者湿化合格率、吸痰量明显提高,留置气管插管时间及湿化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临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MR810呼吸湿化器工作原理与维修实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临床给患者使用呼吸机治疗时, 都需要对从呼吸机里出来供给患者的干燥空氧混合气体进行恰当的加温及加湿处理.如加温及加湿出现问题, 轻则影响患者治疗效果, 重则会对患者造成伤害.呼吸湿化器便是以物理加热的方式给气体提供恰当的加温及加湿处理, 是呼吸机的重要组成器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两种气道湿化方式在ICU气管切开脱机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比较ICU气管切开脱机患者采用雾化加湿器湿化与主动加热湿化器湿化方式的湿化效果.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4年12月—2017年11月宜兴市第二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行气管切开且不需要行机械通气的患者57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28例(雾化加湿器湿化)和观察组29例(主动加热湿化器湿化),比较两组患者痰量、吸痰次数、痰液黏稠度及血气分析指标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的每日吸痰次数、痰量较对照组少,痰液黏稠度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第7天血气分析结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主动加热湿化器更有利于痰液的稀释和引流,有效改善ICU气管切开患者的氧合状况,维持较好的酸碱平衡;减少了护士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反复且长时间的吸痰操作,减轻了对患者气道黏膜的损伤,能进一步提高气道管理的质量,提升护理效能.值得在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ICU人工气道湿化护理现状的调查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ICU人工气道湿化护理现状,为制定改进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18年7—12月在我院ICU从事护理工作的104名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了解其人工气道湿化护理方式及湿化液的选择情况,人工气道湿化相关标准制定依据,湿化护理知识来源及对培训的态度.结果 ICU人工气道湿化护理中,湿化方式以加热湿化器使用比例最高,占比30.77%.湿化液以0.9%氯化钠溶液(50.00%)及无菌蒸馏水(48.08%)为主.相关标准制定依据以书籍为主,占比32.69%.护理人员对湿化护理相关知识来源为ICU专科护士培训及科室内在职教育,自行学习及护理院校教育评分较低;对培训的态度中,多数护理人员愿意学习更多护理知识.结论 ICU人工气道湿化护理目前缺乏科学性,应通过加强培训及再教育,提高护理人员对湿化护理知识的认知,加快其知识的更新速度,以提高护理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