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肾动态显像在婴儿重度肾积水治疗决策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婴儿重度肾积水手术与非手术组间肾动态显像参数的差异,为临床应用核素显像决定治疗方式积累理论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3月至2021年10月间于山西省儿童医院治疗并行肾动态显像的107例重度肾积水患儿[年龄3(2,6)个月;男90例,女17例]资料。患儿的诊断均为肾盂输尿管交界处狭窄。将病例按治疗方案分为手术组(87例)和非手术组(20例),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或 χ2检验对比2组间分肾功能(DRF)、峰值时间、半排时间、曲线类型的差异,并将患侧DRF与肾盂前后径行Pearson相关分析。 结果:手术组中DRF<40%者17例,DRF 40%~55%者60例,DRF>55%(超常肾功能)者10例。DRF 40%~55%为正常,其他为不正常。手术组患侧DRF不正常者(27例)较非手术组(3例)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07, P=0.150)。手术组梗阻曲线占比(85.1%,74/87)明显高于非手术组的相应占比(55.0%,11/20; χ2=7.25, P=0.007)。手术组与非手术组相比,患肾峰值时间明显延长[(22.77±7.52)与(15.26±10.29) min; t=3.78, P<0.001],对侧肾峰值时间亦明显延长[(11.25±8.47)与(6.65±5.75) min; t=2.30, P=0.023]。婴儿患侧DRF与其肾盂前后径呈负相关( r=-0.48, P<0.001)。 结论:重度肾积水婴儿DRF大部分在正常范围,且超常肾功能常见。手术指征DRF<40%不适用于婴儿,需结合曲线类型、彩色多普勒超声所测肾盂前后径分析。对侧肾峰值时间延长可能是婴儿重度肾积水手术评估的重要参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胶原相关生物标志物在心力衰竭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心肌重构是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心肌纤维化在心肌重构中扮演重要角色。心肌纤维化主要是由于胶原的合成大于降解,导致胶原的积累。胶原的合成与降解在动态转化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可以间接反映心肌的纤维化。由于胶原代谢过程复杂,中间产物较多,其作为生物标志物并未广泛应用于临床。我们简要梳理了胶原代谢过程及其产物,重点论述了胶原代谢产物(PICP、PⅢNP及MMP)在心力衰竭诊断、危险分层及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为以后胶原相关生物标志物在心力衰竭的广泛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浅议如何优化我国低危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动态监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作为低危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管理策略,动态监测得到国内外多数指南的推荐,然而在国内却未获得中国患者和医师的广泛接纳。医师应提高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低危”的认识,熟练鉴别中高危病例,熟悉诊断疾病进展的标准及方法,及时为疾病进展患者选择更积极的治疗策略。通过分析动态监测的长期成本效益,重视患者因诊疗行为付出的健康成本和术后疾病状态对患者社会功能的削弱,推动诊疗行为向有利于患者长期生活质量,有利于提高社会整体健康水平、降低整体成本的方向调整。同时,激发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帮助患者全面了解各种治疗方式对心理、身体状态的影响,从心理上积极支持患者,坚定其执行动态监测的信心。通过加强多学科诊疗团队与制度建设,实现微小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危险分层、疾病进展的准确判断、心理波动的及时疏导、动态随访的长期坚持。应找准提高我国甲状腺癌患者生存率的着力点,提高中晚期甲状腺癌患者的治疗水平,促进低危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动态监测的良性发展。未来,中国针对动态监测应积极开展多中心的前瞻性研究,积累高质量的文献证据,推动标准化进程,规范的动态监测一定会使低危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受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云端信息平台在中国国家出生队列建设与研究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大型出生队列是持续、动态地收集个体生命早期暴露信息,探讨暴露与生命远期健康结局因果关联的一种重要的队列研究类型。但由于其设计复杂、实施难度大,如何保证出生队列建设的高质量高效率是国内外流行病学研究者面临的主要挑战。2016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的中国国家出生队列(China National Birth Cohort)建设正式启动。该队列在设计实施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充分运用网络和信息化手段,探索并建立了一套“云端信息平台”,以支撑覆盖全国16家单位的出生队列建设。经过四年的发展,该系统平台在“出生队列人群招募和随访管理、数据的实时交互、队列质量控制、多级权限管理和职能划分”等多个方面已经发展出一整套完善的建设方案。该平台的设计框架和功能要素对于我国今后出生队列乃至大型人群研究的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正确分析周边部视网膜超广角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特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超广角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UWFFA)是近年来出现的新技术,可以观察传统7视野之外的视网膜广泛区域的荧光征象,在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视网膜静脉阻塞(RVO)和家族性渗出性视网膜病变等血管性疾病周边视网膜时优势明显。传统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的正常荧光和异常荧光表现已较明确,但对正常眼周边荧光特征了解尚少。周边部荧光表现不同于后极部和赤道部,需考虑RPE分布不同、色素差异、血管发育及玻璃体后皮质等因素,还要关注年龄及全身代谢疾病的影响。对于部分荧光表现还需要动态全程分析,结合彩色眼底照相和前置镜检查。明确视网膜不同部位不同时间的正常荧光是判定异常荧光的前提。在临床工作中,特别是在诊断RVO、DR等血管性疾病时,需审慎解读UWFFA周边部荧光征象。不断积累周边部视网膜正常和异常的荧光征象判读经验,进一步提升UWFFA技术应用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精准医学时代的糖尿病定义与分型——从不确定,到准确,再到精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人类对糖尿病疾病的认识呈现动态进化的过程。糖尿病是以血糖升高为基本特征,受内外环境多因素影响,其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改变呈多维度变化和高度异质性。在以个体化健康研究为特色的精准医学时代,对糖尿病定义与分型多维度解析的证据积累,有助于我们对糖尿病的认识及其个体化诊疗实现从不确定(uncertainty),向准确(accuracy),再到精准(precision)发展。因此,本文通过对糖尿病定义/诊断/分型的演变做一回顾,总结当前糖尿病诊疗的进展,并就精准医学时代糖尿病诊疗的困惑与未来方向提出看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脑胶质淋巴系统功能相关指标可预测帕金森病临床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之一,α-突触核蛋白(α-syn)的病理性沉积和清除障碍是帕金森病的核心病理过程。脑胶质-淋巴系统是脑内清除代谢废物及沉积蛋白的功能管道网络,可通过血管周围间隙实现脑脊液与组织间液之间的胶质淋巴系统引流,将大脑代谢废物从脑膜淋巴管引流到颈深淋巴结转运出大脑。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α-syn通过胶质淋巴系统清除,并且阻碍脑胶质淋巴系统内脑脊液的流动,打破α-syn的产生与清除之间形成的动态平衡,进而导致后者异常聚集,不溶性纤维在细胞内积累,形成路易小体和路易神经突,导致神经毒性和细胞凋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区域专利信息服务(南京)中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技术专利情报分析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本研究对全球103个国家或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技术的发明专利进行分析,了解全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技术研发的最新研究动态,探讨研发方向,为跨学科、多团队合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结合国家知识产权局区域专利信息服务(南京)中心检索与分析系统和IncoPat科技创新情报共同构建检索策略,以三级分支为单位,分开检索论证,检索式运用IPC分类号加关键词限定;专利类型限定为发明专利。结果:截至2020年2月14日,全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技术发明专利共申请136 087件。从申请来源国来看,美国共56 095件,位居榜首,排名第二为中国共18 096件。从技术领域来看,排名前3的分别是化学治疗药物(47 634件)、疫苗(47 248件)和诊断检测(12 991件),美国在以上3个技术领域的专利布局都具有绝对优势。从专利申请人来看,国外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技术的专利申请人主要是大型企业,中国主要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结论: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专利申请较为分散,在化学治疗领域与世界领先国家存在一定差距,科研院所与企业间的合作不够紧密。首先应进一步加大化学药物研发的投入,积极推动疫苗技术的研发;其次巩固已经积累的相关技术和产品优势,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布局;最后促进产学研合作,创建技术创新体系,鼓励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实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从临床积累中不断探索腰椎经椎弓根动态固定的应用范围及其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腰椎后路融合术是被脊柱外科医生广泛认可并成为共识的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然而固定融合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尤其是邻近节段退变,已成为腰椎固定融合术后再手术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此情况下,动态固定治疗腰椎疾患逐渐受到脊柱外科医生的关注。腰椎经椎弓根动态固定系统作为刚性融合的替代逐渐应用于临床,因其能够在维持手术节段稳定性的同时保留一定椎间活动度的特点而成为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非融合术式之一。但一项新术式的出现必然会与传统观念相碰撞,国内外学者从生物力学、临床疗效及预后等多个方面对腰椎动态固定技术进行了探索和评价。本期文章探究了腰椎经椎弓根动态固定在腰椎常见的退行性疾病中的应用及相关并发症,综合来看该技术临床疗效得到了多项研究的证实,可作为刚性融合术式的一种替代来辅助治疗神经减压后的节段不稳。但目前仍存在许多不足,需要针对适应证、禁忌证、优缺点及相关风险开展多中心对照试验,同时对固定装置进行革新和研发,设计出符合国人解剖学特点的动态固定系统,使该项技术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纳米氧化铟锡诱导大鼠肺损伤模型的建立及病理特征的探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纳米氧化铟锡(Nano-ITO)致大鼠肺损伤模型中的动态病理学特征,指导临床和基础科研进一步探索肺间质损伤和肺泡蛋白沉积症(PAP)的机制。方法:建立大鼠非暴露式气管灌注染毒Nano-ITO模型,进行剂量反应(1.2、3、6 mg·kg -1·bw -1)和时间效应(3、7、14、28、56、84 d)研究,分析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指标水平,HE、PAS、Masson、油红O、天狼星红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形态的改变,透射电镜观察肺组织细胞超微结构,免疫组化测定IL-1β、HO-1、SP-A蛋白变化,免疫荧光检测α-SMA蛋白表达情况,PAS染色BALF细胞蜡块切片。 结果:气管内灌注Nano-ITO,通过在暴露后第3天诱发急性炎症、第14天诱发肉芽肿(结节)形成和胶原增生、第56天诱发PAP和脂滴积累引起肺毒性。肺组织病理学特征包括典型的肺泡内渗出物、纤维细胞性结节、肺泡脂肪滴融合变大、胆固醇结晶肉芽肿和肺泡蛋白沉积症。Nano-ITO暴露第84天组大鼠肺组织的透射电镜发现,肺泡内嗜酸性物质(多层、格子状和髓鞘样结构)显示异常的板层体(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的特征)和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线粒体(成纤维细胞的特征)。细胞病理学光镜观察可见,Nano-ITO暴露28 d后,BALF中出现大量无定形 PAS 染色阳性物质,肺泡巨噬细胞内可见粉红色颗粒蛋白样物质。结论:急性炎症、肉芽肿(结节)形成和胶原增生、肺泡蛋白沉积是Nano-ITO诱导大鼠肺损伤过程中的3个特征性发展阶段,为铟肺病的致病机理研究提供了可参考的特征模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