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LCL2基因多态性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卒中的关系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磷脂酶C样蛋白2(PLCL2)基因rs4535211、rs75885714、rs7653834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105例新发LAA型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该院性别、年龄相匹配的103例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收集并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及血清炎症指标,同时检测两组PLCL2基因rs4535211、rs75885714、rs7653834位点的基因型,并计算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结果 观察组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单核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MH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rs7653834位点为C/C、C/T、T/T基因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rs7653834位点C/C、T/C、T/T基因型NLR、PLR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显性模型、显性模型、超显性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两组rs7653834位点基因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LCL2基因rs7653834位点多态性与LAA型缺血性卒中可能存在潜在关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不同年龄段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临床特征及早期生存状况比较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比较不同年龄段急性大面积脑梗死(acute ma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AMCI)患者临床特征及早期生存状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急诊脑动脉取栓手术治疗的102例AMCI病例资料,依据患者年龄分为青年组(18~44岁,12例)、中老年组(45~79岁,63例)及高龄组(≥80岁,27例).收集三组基本信息、基础疾病、个人史、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NIHSS)评分、脑梗死分型(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TOAST)分型,统计早期生存状况.结果 高龄组男性占比低于中老年组、青年组,中老年组、高龄组的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占比高于青年组,高龄组心房颤动史占比高于中老年组、青年组,高龄组卒中史占比高于青年组,中老年组及高龄组吸烟占比低于青年组,中老年组及高龄组其他病因(SOE)占比低于青年组,高龄组NIHSS评分高于中老年组、青年组,中老年组NIHSS评分高于青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存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年龄段AMCI患者临床特征及早期生存状况差异显著,青年患者吸烟比例较高,且发病与大动脉粥样硬化(large-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SOE更相关;中老年及高龄患者中更易出现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心房颤动史、卒中史,且以LAA、小动脉闭塞(small artery occlusion,SAO)病因为主,即使能获得早期积极治疗,预后仍较差,致死致残率高.故管控危险因素意义重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复元醒脑汤治疗脑梗死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复元醒脑汤治疗脑梗死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TCMSP、中医药综合数据库(TCMID)、有机小分子生物活性数据库(PubChem)、Uniprot及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对复元醒脑汤的药物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进行筛选,应用GeneCards、OMIM、TTD、DrugBank和PharmGKB数据库筛选脑梗死疾病靶点,将复元醒脑汤中药物靶基因与脑梗死疾病靶基因相交集,将交集靶点导入Cytoscape 3.8.2软件构建成分-靶点网络,使用STRING数据库及Cytoscape 3.8.2软件构建PPI网络,筛选核心靶点。对复元醒脑汤-脑梗死疾病共同靶点基因进行GO功能富集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得出相关信号通路,运用AutoDock与Pymol软件对预测靶标与其对应的成分进行分子对接。结果:得到复元醒脑汤治疗脑梗死的有效成分80个,复元醒脑汤-脑梗死共同靶点214个,核心靶点MAPK1、RELA、TP53、JUN、AKT1、HSP90AA1等与脑梗死疾病的关键靶点相互关联,参与调控对药物的反应、对脂多糖的反应、对含氧量的反应等生物过程,细胞组成涉及膜筏、膜微区、神经元胞体等;分子功能主要集中于核受体活性、配体激活转录因子活性、DNA-结合转录因子结合等;并涉及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化学致癌-受体激活、流体剪切应力和动脉粥样硬化等信号通路;分子对接显示,槲皮素与HSP90AA1(-9.4 kJ/mol)、山柰酚与HSP90AA1(-9.4 kJ/mol)、异鼠李素与HSP90AA1(-9.1 kJ/mol)、槲皮素与JUN(-8.6 kJ/mol)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结论:复元醒脑汤通过调控血管内皮功能、促进血液循环、修复及改善神经功能、保护血脑屏障、减少细胞凋亡及调节免疫和炎症反应等机制防治脑梗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阿托伐他汀联合吲哚布芬治疗老年糖尿病肾脏病合并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卒中恢复期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吲哚布芬治疗老年糖尿病肾脏病(DKD)合并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卒中(LAA-IS)恢复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2年4月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102例老年DKD合并LAA-IS恢复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吲哚布芬治疗51例(观察组),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51例(对照组),均连续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栓前状态指标,包括花生四烯酸(AA)和二磷酸腺苷(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率、纤维蛋白原(FIB)、蛋白C;神经功能和日常生命质量,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日常生命质量;颈动脉超声指标,包括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最大斑块面积;肾纤维化指标,包括转化生长因子-β 1(TGF-β 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透明质酸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DGF-BB)。记录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两组治疗前各观察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治疗后AA诱导血小板聚集率、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率、FIB、NIHSS评分、IMT和最大斑块面积明显低于治疗前,蛋白C和MBI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治疗后TGF-β 1、MMP-9、透明质酸和PDGF-BB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39.46 ± 6.89) μg/L比(45.04 ± 8.20) μg/L、(278.46 ± 49.39) μg/L比(327.30 ± 57.28) μg/L、(102.37 ± 20.62) μg/L比(116.84 ± 24.97) μg/L和(25.26 ± 4.45) μg/L比(28.13 ± 5.08)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7.84%(4/51)比23.53%(12/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相比,老年DKD合并LAA-IS恢复期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联合吲哚布芬在改善血栓前状态相关指标、减少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日常生命质量、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方面的效果相当,但阿托伐他汀联合吲哚布芬能进一步保护患者肾功能,安全性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机械取栓术治疗不同基底动脉闭塞亚型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比较机械取栓术治疗不同基底动脉闭塞亚型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大连市中心医院神经介入及神经重症科经机械取栓术治疗的96例基底动脉闭塞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卒中的机制分为三组:基底动脉栓塞无椎动脉狭窄组(第1组,33例)、椎动脉狭窄伴基底动脉闭塞组(第2组,30例)、基底动脉内原位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组(第3组,33例)。术后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并根据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评价血管再通情况;行头颅CT检查评估有无颅内出血;术后90 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预后;比较三组患者的基线资料、血管再通率、手术时长、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三组患者术前的基线资料比较结果显示,不同亚型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基底动脉闭塞部位、高脂血症、心房颤动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96例患者的血管内治疗均顺利完成,其中,91例(94.8%)血管再通成功;三组患者首选血管内治疗的方式、血管再通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第1组相比,第2、3组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长、手术时长、发病至再通时长均延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96例患者均接受术后90 d的临床随访,其中31例(32.3%)预后良好(mRS≤2分);三组患者预后良好、死亡、术后并发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发病至再通时间后,组别与临床良好预后结果无关( P=0.132)。 结论:不同基底动脉闭塞亚型经个体化机械取栓术治疗后发病至再通的时长可能不同,但其总的疗效相当;基底动脉栓塞无椎动脉狭窄的患者血管成功再通所需的时间较短,但其与预后良好无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不同病因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术后定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参数的预后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究定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参数在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预后预测价值,并分析对于不同病因型卒中患者其临床价值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对前瞻性多中心Captor试验进行事后分析,纳入于2018年4月至2019年7月成功再通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对其再通后DSA造影序列进行后处理分析,于靶血管选定4个感兴趣区:感兴趣区1(颈内动脉C2段近端)、感兴趣区2(颈内动脉C7段起点)、感兴趣区3(大脑中动脉M1段末端)和感兴趣区4(大脑中动脉 M2段末端)。达峰时间定义为感兴趣区内对比剂浓度达到峰值所对应的时间,相对达峰时间(rTTP)定义为所选感兴趣区与感兴趣区1的达峰时间差值。成功再通定义为术后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2b级,良好功能预后定义为术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根据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术后血流动力学参数等数据之间的差异。利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良好预后的相关因素,并探究不同急性卒中Org10172治疗试验病因分型中血流动力学参数的预后预测价值。结果:共收集245例患者,161例最终纳入分析[年龄69(60,76)岁,男性92例(57.1%)],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卒中36例,心源性栓塞(CE)型76例,其他病因卒中49例。71例(44.1%)患者神经功能预后良好。术后血流动力学分析发现,预后良好患者(71例)比预后不良患者(90例)具有更高的术后mTICI 3级者比例[54/71(76.1%)比41/90(45.6%),χ 2=15.26, P<0.001]和更低的rTTP 31[即达峰时间 感兴趣区3-达峰时间 感兴趣区1;0.33(0.23,0.54)s比0.47(0.31,0.65)s, Z=-2.71, P=0.007]。根据mTICI分级和rTTP 31分别建立多因素回归模型,结果显示mTICI 3级(校正 OR=5.97,95% CI 2.49~14.27, P<0.001)与rTTP 31(校正 OR=0.24,95% CI 0.06~0.99, P=0.048)都和患者良好的功能预后显著相关,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70)。亚组分析显示,rTTP 31与LAA型卒中患者预后显著相关( OR=0,95% CI 0~0.25, P=0.014),而mTICI分级与CE型( OR=3.91,95% CI 1.40~10.91, P=0.009)和其他原因卒中患者( OR=7.35,95% CI 1.92~28.14, P=0.004)预后相关。 结论:在机械取栓成功再通的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中,术后mTICI分级和rTTP 31对患者术后3个月良好神经功能预后都具有显著的预测价值。在不同病因的卒中患者中,rTTP 31与LAA型卒中患者预后显著相关,而mTICI分级与CE型和其他原因型卒中患者预后显著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永存左上腔静脉导致反复脑梗死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脑梗死是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大部分脑梗死为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少部分为房颤导致左心耳血栓脱落等心源性栓塞。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比普通人群更容易发生脑梗死 [1]。永存左上腔静脉是一种先天血管变异,绝大部分汇入冠状静脉窦,少部分汇入左心房,导致右向左分流 [2,3],因此有发生反向栓塞的风险。本院2023年收治1例反复脑梗死病例,临床检查后发现左上腔静脉汇入左心房,考虑反向栓塞后脑梗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础-餐时胰岛素转换为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报道1例在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从基础-餐时胰岛素转换为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治疗的过程。70岁男性患者,主因多尿、多饮伴体重下降28年,血糖控制欠佳3个月入院。采用甘精胰岛素每晚20 U+谷赖胰岛素三餐前各6 U皮下注射,联合二甲双胍0.5 g(3次/d)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空腹血糖8.71 mmol/L,餐后2 h血糖16.56 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 1c)8.10%。入院后完善各项检查,诊断为T2DM,伴周围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慢性肾脏病、脑梗死。入院后逐渐将方案转换为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20剂量单位(1次/d)联合达格列净10 mg(1次/d)治疗,血糖控制平稳,无低血糖事件发生。第3个月随访时,复查空腹血糖为6.8 mmol/L,餐后2 h血糖为10.9 mmol/L,HbA 1c为6.9%,体重下降3 kg,腰围下降3 cm,动态血糖监测结果示患者葡萄糖在目标范围内时间为89.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经颅多普勒在急性脑梗死患者动脉内机械取栓后神经功能预后评估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动脉内机械取栓后神经功能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台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43例接受动脉内机械取栓后血管再通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电话随访患者术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以评估神经功能预后,0~2分者纳入预后良好组,3~6分者纳入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既往史、基础疾病、闭塞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和桥接治疗情况及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取栓后1 d TCD评估的血流动力学情况,以及取栓前和取栓后1、7、14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ACI患者动脉内机械取栓血管再通后3个月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TCD对神经功能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43例患者均纳入最终分析,其中预后良好组23例,预后不良组20例。两组患者经动脉内机械取栓均成功实现血管再通,术中未发生取栓相关并发症;但两组术后1 d TCD评估颅内血管仍显示有部分闭塞或完全闭塞,且预后不良组患者颅内血流动力学较预后良好组更差(血流较差:40.0%比0%,血流欠佳:30.0%比17.4%,血流佳:30.0%比8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取栓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取栓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随时间延长逐渐降低,但预后不良组术后14 d NIHSS评分仍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分:10.55±2.93比4.65±1.70, P<0.01)。单因素分析显示,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合并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比例更高(30.0%比4.3%,45.0%比17.4%,均 P<0.05),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更长(min:385.9±96.2比294.5±95.1, 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优势比( OR)=9.334,95%可信区间(95% CI)为1.092~79.775, P=0.041〕和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 OR=1.016,95% CI为1.006~1.027, P=0.002)与ACI患者动脉内机械取栓血管再通后3个月神经功能预后相关。ROC曲线分析提示,TCD评估颅内血流动力学可预测ACI患者动脉内机械取栓血管再通后3个月神经功能预后,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68(95% CI为0.620~0.917),敏感度为65.0%,特异度为87.0%,阳性预测值为82.6%,阴性预测值为70.0%。 结论:TCD评估颅内血流动力学有助于早期判断ACI患者动脉内机械取栓血管再通后的神经功能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术中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联合血压精准控制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急性脑梗死发生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术中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联合血压精准控制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后急性脑梗死发生的影响。方法:选择自2020年1月至2023年9月聊城市东阿县人民医院血管神经外科收治的305例因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入院并完成CEA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自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153例患者应用术中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联合传统经验方式控制血压(对照组),自2022年1月至2023年9月收治的152例患者应用术中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联合基于监测所示的感觉或运动波波幅变化的血压精准控制方式(试验组)。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术后急性脑梗死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术后总脑梗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4.6% vs. 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无症状性脑梗死发生率亦明显低于对照组(3.3% vs 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症状性脑梗死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术中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联合血压精准控制能够降低患者CEA后急性脑梗死尤其是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发生,从而有助于提高手术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