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的功能锻炼健康教育方案在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后功能锻炼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制定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IMB模型)的功能锻炼健康教育方案,并探讨其在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AVF)术后功能锻炼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行AVF手术的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就诊顺序编号,单号为观察组,双号为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AVF术后内瘘护理及功能锻炼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常规内瘘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以IMB模型为基础的AVF术后内瘘功能锻炼健康教育,比较2组患者的功能锻炼依从性、头静脉内径、内瘘成熟时间及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最终对照组入组49例,观察组入组50例。观察组功能锻炼依从性为94.0%(47/50),高于对照组的73.5%(36/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70, P<0.05);观察组内瘘成熟时间为(5.18 ± 1.14)周,短于对照组的(5.94 ± 1.39)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98, P<0.05);观察组头静脉内径及透析泵控血流量分别为(5.19 ± 0.28)mm,(218.40 ± 24.19)ml/min,高于对照组的(4.99 ± 0.34)mm、(200.41 ± 23.89)ml/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21、-3.72,均 P<0.05);观察组内瘘并发症发生率为6.0%(3/50),低于对照组的22.4%(11/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52, P<0.05)。 结论:将IMB模型应用于血液透析患者AVF成形术后功能锻炼,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增加头静脉内径,提高泵控血流量,缩短内瘘成熟时间,降低内瘘并发症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静脉途径介入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防治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经静脉途径介入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autologous arteriovenous fistula,AVF)狭窄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9月河北省邯郸市第一医院收治的96例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为慢性肾功能衰竭透析患者。所有患者均经头静脉途径行经皮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治疗。观察技术成功率和临床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及随访情况。结果:(1)技术成功率和临床成功率:90例患者均采用头静脉途径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疗,其余3例患者改用肱动脉入路行介入治疗,3例患者行内瘘重建术。技术成功率93.8%(90/96),临床成功率89.6%(86/96)。(2)围手术期并发症:血栓形成4例,血管痉挛3例。无血管破裂、动脉瘤、血管夹层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3)一期通畅率:术后3、6、12、18个月一期通畅率分别为100%(90/90)、74.4%(67/90)、62.2%(56/90)、46.7%(42/90)。结论:静脉途径介入治疗AVF狭窄,创伤小,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穿刺点无需长时间压迫,可即刻进行透析,并能避免动脉穿刺引起的局部血肿等并发症,可做为AVF狭窄介入治疗的首选手术入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动、静脉途径介入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的临床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经动脉途径和静脉途径两种方式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的临床效果和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收集邯郸市第一医院收治的AVF狭窄闭塞行介入治疗且符合入组标准的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进行分析,其中2017年9月至2018年8月内瘘狭窄患者采用经动脉入路60例(动脉入路组),2018年9月至2019年5月应用新的手术方案即采用经静脉入路60例(静脉入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术后3、6、12个月的通畅率。结果:(1)动脉入路组技术成功率96.7%(58/60),临床成功率91.7%(55/60);静脉入路组技术成功率95.0%(57/60),临床成功率93.3%(56/60);两组的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分别为0.718、1.000)。(2)围手术期并发症:动脉途径组3例患者出现穿刺点处血肿,假性动脉瘤2例,血栓形成5例。静脉途径组3例患者发生血栓,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227, P=0.036)。(3)动脉入路组术后3、6、12个月一期通畅率分别为95.0%(57/60)、75.0%(45/60)、60.0%(36/60),静脉入路组3、6、12个月一期通畅率分别为96.7%(58/60)、71.7%(43/60)、61.7%(37/6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值分别为0.718、0.749、0.885)。 结论:经动、静脉途径介入治疗AVF狭窄均能取得较好的疗效,经动脉途径围手术期并发症较多,建议首选静脉入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外周切割球囊治疗动静脉内瘘长段狭窄的疗效及治疗后再狭窄的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估外周切割球囊(peripheral cutting balloon,PCB)治疗动静脉内瘘(内瘘)长段狭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初步探讨PCB治疗后再狭窄的影响因素。方法:该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纳入2021年8—11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海淀院区因内瘘狭窄(狭窄长度>2 cm)接受PCB进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疗的患者。收集和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及PTA术后相关随访资料,统计PTA术后3、6、12个月的内瘘初级通畅率及初级辅助通畅率。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内瘘初级通畅率的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间内瘘初级通畅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法分析PCB治疗后内瘘再狭窄的影响因素。结果:该研究共纳入65例患者,年龄为(62.57±11.55)岁,男性42例(64.62%),自体动静脉内瘘61例(93.85%),移植物动静脉内瘘4例(6.15%)。PCB治疗后内瘘狭窄最窄处内径( t=-41.731, P<0.001)、肱动脉血流量( t=-12.510, P<0.001)均显著高于治疗前,治疗后内瘘阻力指数显著低于治疗前( t=9.241, P<0.001)。PTA术后技术成功率为100%(65/65),临床成功率为96.92%(63/65);2例患者在PTA术后未能顺利完成血液透析,但均无相关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时间为12(7,13)个月。12个月内24例(36.92%)出现内瘘功能障碍。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PCB治疗后3、6、12个月的内瘘初级通畅率分别为90.77%、81.54%和63.08%,12个月的初级辅助通畅率为100%。PCB治疗后12个月内内瘘狭窄病变长度<36 mm患者的初级通畅率显著高于病变长度≥36 mm患者(Log-rank χ2=6.007, P=0.014)。多因素Cox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变长度增加是PCB治疗后12个月内内瘘再狭窄的独立影响因素( HR=1.022,95% CI 1.001~1.045, P=0.042)。 结论:PCB治疗内瘘相关长段狭窄安全、有效。病变长度增加是PCB治疗后内瘘再狭窄的独立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慢性肾脏病患者中心静脉狭窄的危险因素及中心静脉狭窄对动静脉内瘘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首次建立动静脉内瘘的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中心静脉狭窄(central vein stenosis,CVS)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其对同侧动静脉内瘘初级通畅的影响。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首次建立上肢动静脉内瘘且术前有中心静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的CKD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有、无颈部透析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史患者CVS发生率及CVS组与无CVS组动静脉内瘘初级通畅率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CKD患者发生CVS的影响因素;Kaplan-Meier法分析动静脉内瘘的初级通畅率;Cox回归法分析CVS对同侧动静脉内瘘初级通畅的影响。结果:283例CKD患者入选该研究,年龄(50.45±14.76)岁,男165例(58.3%),中位透析龄0.5(0,7.0)个月,55例(19.4%)患者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前存在CVS,其中狭窄程度<50% 39例,狭窄程度≥50% 16例。有右颈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史患者CVS发生率显著高于无置管史患者[60.5%(26/43)比9.9%(15/151), χ2=51.274, 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颈部透析用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3个月( OR=4.345,95% CI 1.540~12.263, P=0.006)是CKD患者发生CVS的独立影响因素。在268例CVS同侧肢体建立动静脉内瘘的患者中,中位随访34个月,中重度CVS组患者的动静脉内瘘初级通畅率显著低于无CVS组(5/7比58/228, χ2=7.720, P=0.005),锁骨下静脉狭窄及上腔静脉狭窄组患者的动静脉内瘘初级通畅率显著低于无名静脉狭窄组(4/5比8/27, χ 2=6.974, P=0.008;6/8比8/27, χ 2=6.908, P=0.009)。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中重度CVS及合并糖尿病是动静脉内瘘初级通畅的独立影响因素(分别 HR=4.362,95% CI 1.644~11.574, P=0.003; HR=2.682,95% CI 1.624~4.431, P<0.001)。 结论:首次建立动静脉内瘘的CKD患者CVS的发生率较高,颈部透析用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3个月是CVS的独立危险因素,中重度CVS是动静脉内瘘初级通畅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32例头静脉弓狭窄的治疗体会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8月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肾内科收治的32例动静脉内瘘(AVF)头静脉弓狭窄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17例患者行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PTA),8例患者行开放手术头静脉转位贵要静脉,7例患者行血管内覆膜支架置入术。PTA术修复成功率88.23%,开放手术修复成功率100%,覆膜支架置入术修复成功率100%。随访1至6个月,动静脉内瘘头静脉弓狭窄修复后内瘘通畅中位生存时间:PTA术为5个月,开放手术为6个月,覆膜支架置入术为6个月。结果表明PTA和覆膜支架置入术具有微创、方便、快捷的优势,但PTA术后再狭窄发生率较开放手术和覆膜支架置入术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小鼠动静脉内瘘增生狭窄的差异基因测序比对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构建小鼠颈内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模型,筛选AVF内膜增生狭窄过程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研究参与AVF内膜增生狭窄的异常表达信号通路及作用机制。方法:选取雄性C57BL/6小鼠46只,按简单随机法分为AVF组和假手术组,每组23只。AVF组行小鼠颈内AVF成形术,假手术组分离右侧颈外静脉、颈总动脉后缝合切口。应用转录组学可逆链终止物和合成测序法测定AVF内膜增生狭窄小鼠全基因组序列,建立微阵列数据集;应用基因芯片数据分析多重假设检验校正(Benjamini & Hochberg法)筛选AVF增生狭窄过程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利用R语言富集分析筛选AVF内膜增生狭窄过程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并对差异表达基因及信号通路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应用多样性增量分析BUSCA软件进行AVF增生狭窄差异表达基因亚细胞定位;应用STRING数据库及Cytoscape软件进行差异表达基因的蛋白网络互作可视化分析。结果:AVF组造模成功21只,失败2只,故最终AVF组21只,假手术组亦仅执行手术操作21只。小鼠颈内AVF模型创新采用连续-间断缝合法,提高了此模型建模的成功率。差异基因测序比对分析显示,AVF增生狭窄过程中差异表达基因2 514个,其中上调基因1 323个,下调基因1 191个;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代谢过程、活性激活、氧化还原及线粒体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差异富集在代谢、能量物质合成、糖尿病、氧化应激等相关信号通路;亚细胞定位统计分析显示,差异蛋白主要在线粒体蛋白(24.24%)、胞质蛋白(17.51%)、细胞核蛋白(13.13%)、细胞膜蛋白(11.45%)、细胞外蛋白(10.77%)。结论:线粒体氧化应激损伤可能参与AVF内膜增生狭窄的病理损害过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动静脉内瘘术后血管畸形的整形修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切除血管畸形异常扩张膨大部分,成形剩余血管以修复动静脉内瘘术后血管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镇江市润州区人民医院整形外科共收治6例腕部端侧吻合人工动静脉内瘘术后血管畸形患者,男4例,女2例,年龄50~68岁,均为造瘘术后1~4年内,2例在前臂近腕关节、4例在前臂近肘关节,局部形成高出皮肤伴血管震颤的血管畸形。术中将皮肤弧形切开、皮下锐性分离,向一侧翻转成舌形皮瓣显露血管畸形异常扩张膨大部分,将其完全游离,以直形肠吻合钳顺血流方向钳夹扩张膨大部分并切除,剩余部分血管成形,对畸形血管进行修复,并观察术后效果。结果:本组6例舌形皮瓣均存活,切口一期愈合,术后2 d按原血液透析方案使用成形后的血管通路进行血液透析,保留了动静脉内瘘功能的血液净化通路。结论:切除血管畸形异常扩张膨大部分,剩余部分血管成形的手术方法,可以不阻断血流、保留人工动静脉内瘘功能,不影响患者维持血液透析,延长了血管通路的寿命,技术简单可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技巧的健康教育对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患者内瘘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技巧(IMB)模型的健康教育对自体动静脉内瘘(AVF)成形术患者内瘘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沧州市中心医院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行AVF成形术患者11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和健康教育,观察组实施基于IMB模型的健康教育干预。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后4、8、12周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动静脉内瘘自我管理能力得分的差异。结果:干预前2组AVF自我管理能力量表及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4、8、12周观察组的动静脉内瘘自我管理能力总分分别为(56.27 ± 6.12)、(64.51 ± 4.40)和(73.53 ± 3.60)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9.38 ± 4.50)、(57.93 ± 6.70)和(59.36 ± 5.2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73、6.06、16.44,均 P<0.05)。 结论:基于IMB模型的健康教育可提高AVF成形术患者内瘘自我管理能力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对患者影响更为长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前桡动脉病理变化与血液透析患者全因死亡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5期患者行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前桡动脉血管的病理变化与血液透析患者全因死亡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9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本院确诊为慢性肾脏病5期行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的患者140例,收集人口学资料、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所有患者随访至2019年6月。根据行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前取的桡动脉血的病理学检查结果将患者分成血管内膜轻中度增厚组(66例)和血管内膜重度增厚组(74例),分别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影响血管内膜厚度的因素,采用Cox生存函数分析两组患者的全因死亡率。结果:血管内膜重度增厚组的三酰甘油、钙、磷、甲状旁腺素水平较血管内膜轻中度增厚组高( P<0.05);血管内膜重度增厚组的左室收缩末直径、左室舒张末直径均较血管内膜轻中度增厚组明显增高( P<0.05),左室射血分数较血管内膜轻中度增厚组明显降低(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钙、磷、三酰甘油、甲状旁腺素和左室射血分数是血管内膜厚度的影响因素( P<0.05),其中左室射血分数是保护因素( P<0.05);术后血管内膜重度增厚组的生存时间较血管内膜轻中度增厚组明显降低( χ2=4.355, P=0.037);两组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为心脑血管疾病。 结论:与血管内膜轻中度增厚患者相比,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前血管内膜重度增厚患者的钙、磷及脂代谢紊乱较明显,全因死亡率明显增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