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良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手术方法治疗包皮过长及包茎的体会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改良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手术方法治疗包皮过长及包茎患者的手术并发症和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34例包皮过长及包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22例采用改良型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手术方法(改良组),112例采用改良前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手术方法(传统组)。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手术并发症和效果。结果:两组间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改良组术中出血量少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改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间的术后出血、严重水肿、切口感染和切口裂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1~3个月复诊,改良组阴茎外观满意率明显高于传统组( P<0.05)。 结论:改良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手术是一种操作简单、安全、快速、有效地治疗包皮过长及包茎的方法,且并发症少,避免了包皮被切除过多或过少,阴茎外形美观,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人蜕膜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对高糖老化人真皮成纤维细胞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建立人真皮成纤维细胞(HDF)高糖老化模型,探讨人蜕膜间充质干细胞(dMSC)来源外泌体对高糖老化HDF增殖、迁移、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收集2021年1—3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收治的4例男性包茎患者(18~22岁)环切术后废弃包皮组织,分离培养获取原代HDF。取第6代HDF,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低糖组和高糖组,分别采用低糖完全培养基和高糖完全培养基进行每72小时换液、不传代培养,10 d后取细胞,于接种后24 h,采用β-半乳糖苷酶试剂盒检测细胞衰老情况;于接种后48 h,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衰老相关蛋白p16、p53表达情况;于接种后24、48、72 h,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于接种后48 h,采用脱氧尿嘧啶核苷(EdU)染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及凋亡情况;于接种后24 h,采用Transwell实验测定细胞迁移能力。取人dMSC培养48~72 h,采用差速高速离心法获取其外泌体,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dMSC外泌体形态,采用纳米颗粒追踪分析法检测dMSC外泌体的粒径分布,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dMSC外泌体标志蛋白CD9、肿瘤易感基因101(TSG101)的表达。取dMSC外泌体及前述高糖完全培养基诱导老化的HDF共孵育24 h,采用PKH67试剂盒检测细胞摄取外泌体的情况。取前述高糖完全培养基诱导老化的HDF,同前分为单纯高糖组、高糖+低浓度外泌体组、高糖+高浓度外泌体组,分别于高糖完全培养基中加入等体积的磷酸盐缓冲液、终质量浓度为50 μg/mL dMSC外泌体、终质量浓度为100 μg/mL dMSC外泌体进行常规细胞培养。分组后同前于对应时间点采用CCK-8法和EdU染色法、流式细胞术、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和凋亡及细胞迁移情况。根据前述结果,另取经高糖完全培养基诱导老化的HDF,分为单纯高糖组、高糖+高浓度外泌体组并同前处理。分组培养48 h,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检测单纯高糖组和高糖+高浓度外泌体组细胞衰老相关的微小RNA-145-5p(miR-145-5p)、miR-498、miR-503-5p及其靶基因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1D(CAMK1D)、人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的基因( PTEN基因)和细胞周期蛋白D1的mRNA表达情况。对数据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LSD- t检验和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接种后24 h,高糖组HDF β-半乳糖苷酶阳性染色率为(38.4±4.2)%,明显高于低糖组的(16.5±2.2)%( t=4.65, P<0.01)。接种后48 h,高糖组HDF的衰老相关蛋白p16和p53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低糖组( t值分别为11.85、3.02, P<0.05或 P<0.01)。接种后24、48、72 h,高糖组HDF的增殖活性均明显低于低糖组( t值分别为4.13、9.90、15.12, P<0.01)。接种后48 h,高糖组HDF的EdU阳性染色率明显低于低糖组( t=3.83, P<0.05)。接种后48 h,高糖组HDF周期的G2/M+S亚群在3个亚群(G0/G1、S和G2/M)的占比明显低于低糖组( t=8.74, P<0.01)。接种后24 h,高糖组HDF穿过Transwell滤膜到达下室的细胞数量为(37±6)个,明显少于低糖组的(74±7)个( t=8.42, P<0.01)。接种后48 h,高糖组HDF凋亡率明显高于低糖组( t=8.48, P<0.01)。dMSC外泌体为边缘清晰、大小分布均匀的杯状或者圆形囊泡,粒径基本处于80~200 nm。dMSC外泌体标志性蛋白CD9、TSG101表达均呈阳性。共孵育24 h,外泌体被HDF摄入胞内,主要分布于细胞核周围。分组培养24、48、72 h,高糖+低浓度外泌体组和高糖+高浓度外泌体组HDF增殖活性均明显高于单纯高糖组( t值分别为6.36、6.10、7.76,8.92、12.17、10.74, P<0.01),高糖+高浓度外泌体组HDF增殖活性均明显高于高糖+低浓度外泌体组( t值分别为7.92、4.82、4.72, P<0.01)。分组培养48 h,与单纯高糖组比较,高糖+低浓度外泌体组和高糖+高浓度外泌体组HDF EdU阳性染色率均明显升高( t值分别为5.32、9.88, P<0.01);与高糖+低浓度外泌体组比较,高糖+高浓度外泌体组HDF EdU阳性染色率显著升高( t=5.27, P<0.01)。分组培养48 h,与单纯高糖组比较,高糖+低浓度外泌体组和高糖+高浓度外泌体组HDF中的G0/G1期亚群占比均显著降低( t值分别为3.81、4.31, P<0.05),G2/M+S亚群占比均明显升高( t值分别为3.81、4.31, P<0.05)。分组培养24 h,与单纯高糖组相比,高糖+低浓度外泌体组和高糖+高浓度外泌体组HDF穿过滤膜的数量均明显增多( t值分别为10.14、13.39 ,P<0.01);与高糖+低浓度外泌体组相比,高糖+高浓度外泌体组HDF穿过滤膜的数量明显增多( t=6.27 ,P<0.01)。分组培养48 h,与单纯高糖组比较,高糖+低浓度外泌体组和高糖+高浓度外泌体组HDF凋亡率均明显降低( t值分别为3.72、5.53, P<0.05或 P<0.01)。分组培养48 h,与单纯高糖组相比,高糖+高浓度外泌体组HDF的miR-145-5p、miR-498 mRNA表达量均明显上升( t值分别为13.03、8.90, P<0.01),miR-503-5p mRNA表达量明显下降( t=3.85, P<0.05);高糖+高浓度外泌体组中HDF的CAMK1D、 PTEN基因mRNA表达量均明显低于单纯高糖组( t值分别为8.83、5.97, P<0.01),细胞周期蛋白D1 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单纯高糖组( t=4.03, P<0.05)。 结论:人dMSC来源外泌体可显著提高高糖老化HDF的增殖和迁移能力,抑制其凋亡。这可能与HDF内miR-145-5p和miR-498表达增高抑制了CAMK1D和 PTEN基因的表达及miR-503-5p表达下降促进了细胞周期蛋白D1的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改良阴囊成形术治疗儿童蹼状阴茎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介绍1种改良的阴囊成形术在儿童蹼状阴茎中的应用。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对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儿童医院泌尿外科2012年6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58例蹼状阴茎患儿进行治疗效果分析。采用包皮环切吻合器联合改良阴囊成形术修复蹼状阴茎并包茎患儿26例作为改良阴囊成形组,另32例蹼状阴茎并包茎患儿行V-Y阴囊成形术作为V-Y阴囊成形组。比较2组患儿蹼状阴茎的疗效。结果:V-Y阴囊成形术组与改良阴囊成形术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26.0±2.4) min和(28.0±3.2) min;患儿术后阴茎外露长度增加长度分别为(0.30±0.06) cm和(0.40±0.06) cm;父母满意度评分分别为(3.80±0.47)分和(4.70±0.56)分,2组患儿手术平均时间和术后阴茎外露增加长度及父母满意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703、6.061、6.652,均 P<0.05)。2组患儿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包皮环切联合改良阴囊成形术治疗儿童蹼状阴茎术后外观良好,家长满意度高,易于临床实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儿童病理性包茎的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病理性包茎的临床特点,并分析其与干燥闭塞性阴茎头炎(BXO)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22年8月因病理性包茎于海南省人民医院行包皮环切术的45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包皮口均呈瘢痕包茎改变,颜色苍白、增厚、僵硬、弹性差;术后瘢痕包皮病理均明确诊断为病理性包茎。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分组,硬化萎缩性苔藓样变患者为BXO组,其他病理类型(慢性炎症、非典型改变、扁平苔藓样变)患者为非BXO组。对比分析两组的发病年龄、病史及伴随症状。记录尿道狭窄情况及类固醇激素的使用情况。结果:BXO组33例,年龄(7.42±2.46)岁,其中5~11岁占91%(30/33);非BXO组12例,年龄(10.42±2.88)岁,两组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BXO组与非BXO组中既往有阴茎头包皮炎病史(28例与7例)、有包皮扩张史(15例与3例),以及尿频(18例与10例)、尿急(12例与4例)、尿痛(17例与3例)、排尿困难(21例与5例)、瘙痒(25例与7例)、阴茎疼痛(7例与1例)、排尿鼓包(7例与6例)、尿流分散(14例与2例)症状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8例尿道狭窄均出现在BXO组,其中3例术中即发现尿道口严重狭窄,行尿道扩张后留置硅胶导尿管5~10 d,术后第3天开始局部用类固醇激素治疗;4例术中发现尿道口部分受累,术中未予特殊处理,术后尿线细;1例术中未发现尿道口异常,术后2周发现尿道口狭窄。BXO组患者均在病理确诊LS后局部使用类固醇激素。4例尿道口部分受累病例中3例用药后尿线逐渐增粗;1例尿线细改善不明显,分别在术后3、6周两次行尿道扩张术。术后随访12.2(5.4,21.8)个月,患儿均恢复顺利,尿道狭窄患儿尿线改善至与同龄儿相当,且尿流方向与阴茎长轴方向一致。 结论:BXO是男童病理性包茎的主要原因,其诊断以组织病理为准。年龄较小的病理性包茎患儿,诊断BXO的可能性更大;BXO的主要并发症为尿道狭窄,临床上需尽早发现,及时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男童膀胱过度活动症的相关影响因素及心理行为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调查男童膀胱过度活动症(OAB)患病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并评估OAB对男童心理行为的影响。方法:横断面研究。2020年10月至2021年7月,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河南省某县6所中小学校中2 800名6~15岁男童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匿名调查问卷的方式对OAB进行流行病学情况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基本信息、下尿路症状、膀胱过度活动症状评分(OABSS)、儿童睡眠调查表(PSQ)及长处和困难问卷(SDQ)。评估OAB与居住地、体质量指数(BMI)、夜间遗尿症(NE)、过度使用尿不湿情况、尿路感染史、大便异常及合并包茎、包皮过长、隐匿性阴茎的关系。使用 χ2检验、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 t检验对该疾病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收回有效问卷2 333份,男童OAB总体患病率为6.0%(141/2 333例)。NE、尿路感染史、大便异常、过度使用尿不湿及合并包茎、包皮过长、隐匿性阴茎是男童OAB的危险因素( OR>1, P<0.05),BMI不是危险因素( OR<1, P>0.05)。OAB组的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症状、同伴交往问题、困难总分和PSQ总分[(7.64±2.03)分、(8.14±1.62)分、(5.64±2.27)分、(7.16±1.63)分、(30.26±6.48)分、(5.36±3.00)分]明显高于非OAB组[(6.51±2.53)分、(7.31±1.88)分、(4.98±2.03)分、(6.59±1.60)分、(27.69±6.44)分、(3.94±2.5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5.117、-5.005、-3.310、-4.056、-4.553、-5.006,均 P<0.05)。 结论:男童OAB常见,且影响患儿心理健康及睡眠质量,同时NE、尿路感染史、大便异常、过度使用尿不湿及合并包茎、包皮过长、隐匿性阴茎是男童OAB发生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不同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的包皮环切术治疗嵌顿性包茎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的包皮环切术治疗嵌顿性包茎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22年1月因嵌顿性包茎在本院行包皮环切术的15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手术时机和不同手术方式分为一期传统组(37例)、二期传统组(25例)、二期吻合器组(41例)和二期缝合器组(54例),分析并比较四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术后2 h、术后7 d)、术后并发症(血肿、水肿、感染、裂开)、创面愈合时间、阴茎外观满意度等指标。结果:四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39.3±6.6)、(34.3±6.5)、(5.7±1.5)和(9.9±2.3)min,二期吻合器组的手术时间均低于其余三组(均 P<0.05);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1.8±3.9)、(9.8±2.6)、(1.2±0.9)和(1.8±1.1)mL,二期吻合器组的出血量均低于其余三组(均 P<0.05);四组术后2 h疼痛评分为(3.9±1.1)、(2.7±1.2)、(3.7±1.2)和(2.4±0.9)分,二期缝合器组和二期传统组的疼痛评分均低于其余两组(均 P<0.05);四组术后7 d疼痛评分为(2.1±1.1)、(1.3±0.9)、(2.7±1.1)和(1.0±0.8)分,二期缝合器组和二期传统组的术后7 d疼痛评分均低于其余两组(均 P<0.05);四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7.6%、28.0%、43.9%和16.7%,二期缝合器组的并发症均低于其余三组比较(均 P<0.05);四组创面愈合时间为(12.1±2.7)、(9.1±2.2)、(19.2±3.4)和(8.9±1.6)d,二期缝合器组和二期传统组的创面愈合时间均短于其余两组(均 P<0.05);四组阴茎外观满意度评分为(6.9±1.3)、(7.8±1.2)、(8.6±1.0)和(9.2±0.8)分,二期缝合器组的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其余三组(均 P<0.05)。 结论:嵌顿性包茎一期先行包皮复位术后二期应用包皮切割缝合器进行包皮环切术的临床疗效最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阴茎指数在儿童隐匿阴茎诊断及手术效果评估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阴茎指数在隐匿阴茎的诊断,以及术后疗效评估方面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收治的6~10岁包茎患儿221例与隐匿阴茎患儿113例的临床资料,两组患儿分别接受包皮环切及阴茎成形手术。术前术后分别测量计算,获得阴茎指数。包茎与隐匿阴茎的数值进行 t检验,隐匿阴茎手术前后的数值进行 t检验。 结果:包茎患儿的阴茎指数为0.78±0.08。隐匿阴茎患儿术前的阴茎指数为0.23±0.10,术后阴茎指数为0.84±0.11。包茎和隐匿阴茎患儿,阴茎指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隐匿阴茎患儿手术前后、阴茎指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结论:阴茎指数是评估阴茎显露程度的有效指标,可应用于隐匿阴茎的诊断及对手术疗效的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纱条固定定位法在缝合器式包皮环切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纱条固定定位法在缝合器式包皮环切术治疗包茎和包皮过长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2月至2021年6月在本院行包皮环切的18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92例)和对照组(90例)。观察组采用纱条固定定位法行缝合器式包皮环切术;对照组采用常规缝合器式包皮环切术。观察并分析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系带损伤率、系带对合不良率、术后外观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手术时间[(6.47±0.36)min vs.(5.77±0.46)min]、系带对合不良率[2.2%(2/92)vs.12.2%(11/90)]、术后外观满意程度[97.8%(90/92)vs.88.9%(80/9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而术中出血量[(2.18±0.57)mL vs.(2.29±0.60)mL ]、伤口出血需缝合率[3.3%(3/92)vs.5.6%(5/9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纱条固定定位法在缝合器法包皮环切手术中具有系带对合准确性及外观满意度高的优势,同时不增加术中出血量及伤口出血需缝合率,方法简便,临床效果良好,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北京城区某单位儿童群体健康状况调查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了解北京城区某单位儿童群体的健康状况。方法:2019年10—11月对北京城区某单位职工的558例0~13岁子女进行健康体检,项目包括身高、体重、耳鼻咽喉科、心肺等。对体格状况和检出率较高的项目进行统计分析,将体质指数(BMI)≥P 85(P为与标准化生长曲线相比的百分位数)定为超重、≥P 95定为肥胖。用率和构成比来描述儿童体检各项目相关数据,用χ2检验比较不同年龄组、性别组间各指标的差异。 结果:检出率较高的项目主要有:超重、肥胖、鼻炎、龋齿、包茎等。儿童体重、身高≤P 10的比率分别是3.4%和2.7%,≥P 97的比率分别是12.0%和7.0%,儿童超重和肥胖率分别是13.8%和13.3%;儿童总体和男童中体重≥P 97、身高≥P 97、BMI≥P 95比率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均 P<0.05),男童中BMI≤P 5比率亦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P<0.05),但体重≥P 75比率却随年龄增长而减少( P<0.05);男童中体重≥P 75比率显著多于女童( P<0.05)。儿童中鼻炎患病率为39.8%,其中过敏性鼻炎患病率为14.9%;儿童总体3.0~5.9岁组过敏性鼻炎患病率显著高于0.0~0.9岁、6.0~9.9岁组(均 P<0.05),女童3.0~5.9岁组总鼻炎患病率均显著高于0.0~0.9岁、1.0~2.9岁、10.0~13.9岁组(均 P<0.05)。儿童龋齿患病率(剔除0.0~0.9岁组)为26.0%,儿童总体3.0~5.9岁组龋齿患病率显著高于1.0~2.9岁、10.0~13.9岁组(均 P<0.05),男童、女童的3.0~5.9岁和6.0~9.9岁组龋齿患病率均显著高于1.0~2.9岁组(均 P<0.05)。男童包茎率为31.5%,1.0~2.9岁、3.0~5.9岁组比率均显著高于6.0~9.9岁、10.0~13.9岁组(均 P<0.05)。未发现肥胖与非肥胖儿童的过敏性鼻炎患病率、龋齿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儿童超重肥胖严重程度超出预期,过敏性问题日益凸显,龋齿防治亟待改进,男童包茎问题有待关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糖皮质激素外用治疗包茎对原发膀胱输尿管反流婴幼儿发生尿路感染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外用治疗包茎对原发膀胱输尿管反流(VUR)婴幼儿发生尿路感染(UTI)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诊断为原发VUR婴幼儿出现UTI的临床资料。将患儿按照是否治疗包茎及包茎治疗效果分为3组:糖皮质激素外用治疗包茎有效组(简称有效组)、糖皮质激素外用治疗包茎无效组(简称无效组)和未治疗包茎组(简称未治疗组)。对发病月龄、反流程度、侧别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糖皮质激素外用治疗包茎的有效性及治疗包茎与未治疗包茎的VUR患儿发生反复UTI的临床特点。结果:共纳入患儿544例。其中59例应用糠酸莫米松乳膏治疗包茎,有效组48例,月龄(12.5±8.4)个月;无效组11例,月龄(11.2±8.9)个月。未治疗组485例,月龄(13.1±9.3)个月。糖皮质激素外用治疗包茎有效率为81.36%。有效组12例(12/48)复发UTI,未治疗组213例(213/485)复发UTI,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8)。 结论:局部外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生理包茎是一种有效、易操作且费用少的方法,并能有效降低原发VUR婴幼儿复发UTI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