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多模CT的区域软脑膜侧支循环评估在血管再通预测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多模CT的区域软脑膜侧支循环(rLMC)评分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取栓治疗后血管再通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德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首次发病6 h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颅脑CT排除出血性病变并行取栓治疗。将患者评估区域分为2个部分: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区和大脑后动脉(PCA)-MCA区,计算2个区域的rLMC总分(0~10分),0~3分为rLMC较差,4~7分为rLMC中等,8~10分为rLMC较好。患者入院后在时间窗内完成取栓治疗并即刻采用脑梗死溶栓(TICI)分级评估取栓治疗后血流再通情况,TICI分级≥Ⅱ级为血管再通成功。评估rLMC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再通的相关性。结果:80例患者中rLMC较差组患者17例,rLMC中等组患者25例,rLMC较好组患者38例。血管再通成功68例(85.00%),rLMC较好组患者血管再通成功率明显高于rLMC较差组(97.36% vs. 58.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rLMC与血管再通成功率呈正相关关系( r s=0.625, P=0.000)。其预判血管再通的敏感性为89.5%,特异性为90.9%,阳性预测值为94.45%,阴性预测值为83.3%,准确性为90.0%。 结论:rLMC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取栓治疗后血管再通成功率密切相关,较好的侧支循环状态下行血管内治疗后血管再通成功率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CT血管造影区域软脑膜侧支循环评分预测晚时间窗前循环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后转归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 CTA)区域软脑膜侧支循环(regional leptomeningeal collateral, rLMC)评分对晚时间窗前循环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后转归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21年7月在发病后6~24 h内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在发病后3个月时根据改良Rankin量表进行转归评价,≤2分定义为转归良好,>2分定义为转归不良。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非增强CT及CTA参数。应用多变量 logistic分析确定血管内治疗后转归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果:共纳入74例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年龄(64.41±12.98)岁,男性43例(58.1%),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13.18±5.22)分,中位发病至穿刺时间为527.5 min。53例(71.6%)选择直接血栓切除术,21例(28.4%)选择静脉溶栓桥接血栓切除术。转归良好36例(48.6%),转归不良38例(51.4%),其中4例(5.4%)死亡。单变量分析表明,转归良好组年龄、心房颤动、空腹血糖、NIHSS评分、阿尔伯塔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 ASPECTS)、rLMC评分以及血栓负荷评分与转归不良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SPECTS(优势比0.352,95%置信区间0.157~0.791; P=0.012)和rLMC评分(优势比0.550,95%置信区间0.329~0.919; P=0.022)较高是血管内治疗后转归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 结论:ASPECTS以及rLMC评分是晚时间窗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后临床转归的独立预测因素,对此类患者的血管内治疗决策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CT灌注成像评估侧支循环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取栓前后脑梗死进展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CT灌注成像(CTP)评估的侧支循环对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患者取栓前后脑梗死进展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18年5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110例发病24 h以内的急性前循大动脉闭塞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均完成取栓手术,采用区域性软脑膜侧支(rLMC)评分对四维CT血管造影(4D-CTA)上的全时相融合像(tMIP)进行侧支循环评估;根据CTP的核心脑梗死体积和术后1周内头颅MR的DWI影像结果,计算进展梗死体积;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患者术后3个月时预后情况。结果:(1)侧支循环好组患者56例,侧支循环差组患者54例。年龄( OR=0.951, 95%CI:0.910~0.993, P=0.023)、心功能不全( OR=0.116, 95%CI:0.018~0.731, P=0.022)、基线空腹血糖( OR=0.788, 95%CI:0.646~0.961, P=0.019)、觉醒性卒中( OR=0.093, 95%CI:0.023~0.380, P=0.001)及颈内动脉段闭塞( OR=7.604, 95%CI:2.650~21.821, P=0.000)是侧支循环的独立影响因素。(2)侧支循环评分( 95%CI:-2.947~-1.474, P=0.000)、缺血半暗带体积( 95%CI:0.065~0.126, P=0.000)、脑组织水肿评分( 95%CI:2.952~7.600, P=0.000)、出血转化( 95%CI:8.966~23.114, P=0.000)及24 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 95%CI:0.606~1.248, P=0.000)是进展梗死体积的独立影响因素。(3)预后良好组患者共59例,预后不良组患者共51例。出血转化( OR=0.019, 95%CI:0.001~0.275, P=0.004)及进展梗死体积( OR=0.824, 95%CI:0.756~0.897, P=0.000)是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取栓患者远期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基于4D-CTA的rLMC侧支循环评分对发病24 h内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取栓患者的进展梗死体积有良好的预测作用,并可通过进展梗死体积进一步预测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FVH-DWI不匹配及PVS-DWI不匹配评估急性脑梗死预后:侧支循环分层研究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 探讨不同侧支循环状态下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血管高信号征(FVH)-扩散加权成像(DWI)不匹配及磁敏感加权成像(SWI)突出血管征(PVS)-DWI不匹配对急性脑梗死(AIS)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连续纳入87例未接受再灌注治疗的AIS患者.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神经功能预后良好组和不良组,采用卡方检验、t检验及Mann-Whitney检验比较两组间指标的差异.根据区域性软脑膜侧支评分(rLMC)将全部患者分为侧支循环不良亚组(rLMC≤10)及良好亚组(rLMC>10)进行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侧支循环亚组中AIS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结果 全部患者中rLMC、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入院时及2周后)是AIS的独立预测因子(P均<0.05),而FVH-DWI不匹配及PVS-DWI不匹配无独立预测价值(P=0.356;P=0.156).而侧支循环不良亚组分析中,rLMC、FVH-DWI不匹配、NIHSS(2周后)是AIS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模型1);rLMC、PVS-DWI不匹配是AIS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模型2).侧支循环良好亚组分析中,仅rLMC、NIHSS(2周后)是AIS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模型3).结论 当FVH-DWI不匹配和PVS-DWI不匹配评估AIS预后时,应首先考虑侧支循环状态.当侧支循环不良时,FVH-DWI不匹配和PVS-DWI不匹配可大致评估"缺血半暗带"情况,提示AIS患者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脑卒中的斑块特征及血流动力学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使用全脑管壁成像联合全脑灌注探寻引起缺血性卒中事件发生的相关高危斑块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至2023年3月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60例疑似大脑中动脉(MCA)粥样硬化疾病患者,所有患者均行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MR-VWI)联合CT灌注检查,根据弥散加权成像(DWI)高信号或临床出现与MCA供血区域相关的特异性临床症状将其分为症状组(36例)和无症状组(24例),比较两组的斑块影像学特征、侧支循环状态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单因素和联合诊断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与无症状组相比,症状组患者的斑块更长、重构指数更大、斑块强化程度更高、斑块位于上壁和(或)后侧的更多、偏心性斑块更多、侧支循环状态更差、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更大、相对达峰时间(rTTP)更大、相对剩余函数达峰时间(rTmax)更大.ROC曲线分析显示,上述4个指标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均低于4者联合诊断模型的AUC(0.911).结论:HRMR-VWI联合CTP能够明确其在预测缺血性事件中的价值,优化基于MCA粥样硬化斑块、软脑膜侧支状态及脑灌注状态等风险因素评估体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多模态CT成像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多模态CT成像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2年9月于江苏省盐城市中医院和江苏省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脑卒中中心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131例AI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END将其分为非END组(110例)和END组(21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分析多模态CT图像指标对AIS患者静脉溶栓后END发生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多模态CT图像指标对AIS患者静脉溶栓后END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 END组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区域软脑膜侧支循环(rLMC)评分均低于非END组,梗死核心体积、低灌注体积和缺血半暗带体积均大于非END组,溶栓24h后出血率高于非EN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吸烟、高血压病、糖尿病、心房颤动、入院NIHSS评分、入院到治疗时间及溶栓24 h后出血等进行校正后,rLMC评分(OR=0.61)、梗死核心体积(OR=1.04)、低灌注体积(OR=1.02)和缺血半暗带体积(OR=1.01)是AIS患者静脉溶栓后END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低灌注体积预测AIS患者静脉溶栓后END发生的曲线下面积最高,缺血半暗带体积最低.结论 RLMC评分、低灌注体积、梗死核心体积和缺血半暗带体积对AIS患者静脉溶栓后END发生有独立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NBP联合LIPostC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侧支循环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目的 观察丁苯酞(NBP)联合肢体缺血后适应(LIPostC)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侧支循环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 年10 月—2022 年10 月浙江省人民医院毕节医院/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诊治急性脑梗死患者252 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NBP组84 例、LIPostC组84 例、NBP +LIPostC组(联合组)84 例.NBP组应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LIPostC组采用LIPostC干预,联合组采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LIPostC治疗,所有患者均治疗 14 d.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 d、7 d、14 d通过基于CTA的区域软脑膜评分(rLMC)评估软脑膜侧支循环代偿情况,通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采用日常生活活动(ADL)量表Barthel指数(BI)评分法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3 组患者3 个月内病死率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治疗1、7、14 d后各组患者侧支循环代偿良好率、MMSE评分及BI评分均提高,NIHSS评分及mRS评分均降低,其中治疗1d后3 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7、14 d后NIHSS、MMSE、BI及mRS评分 3 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7d:F/P =35.811/0.001、86.735/0.001、36.652/0.001、236.965/0.001;14 d:F/P =85.593/0.001、154.507/0.001、75.932/0.001、419.197/0.001).联合组患者3 个月内病死率低于NBP组和LIPostC组(χ2/P =6.300/0.043),3 组其余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BP联合LIPostC能显著提高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代偿情况,同时有利于改善患者神经功能、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而降低患者病死率,提高远期预后及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
CTA评估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急性脑梗死病人的侧支循环及其与静脉溶栓预后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CTA)评估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性急性脑梗死病人侧支循环,并分析侧支血流与静脉溶栓治疗预后的关系.方法 分析61例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的急性脑梗死病人行静脉溶栓治疗的病人,行CTA检查后依据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区域软脑膜评分(rLMC)分为侧支循环代偿较差组和侧支循环代偿较好组,分析两组侧支血流范围与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 与侧支循环代偿较差组病人比较,侧支循环代偿较好组病人NIHSS评分更低,高血压病史、3个月改良Ranking量表(mRS)与侧支循环血流状况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侧支循环好的急性脑梗死病人经静脉溶栓治疗后临床预后好,应用CTA可为评估侧支循环临床预后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DWI-ASPECTS预测急性期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静脉溶栓患者侧支循环代偿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价弥散加权成像Alberta早期CT评分(DWI-ASPECTS)对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的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侧支循环建立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影像学证实为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78例,给予rt-PA静脉溶栓.采集患者临床基线数据.采用NIHSS评分、mRS评分和DWI-ASPECT评分.通过头颈CTA评估软脑膜侧支循环.结果 侧支循环代偿较好组三酰甘油、DWI-ASPECT评分明显高于侧支循环代偿较差组(P<0.05).而侧支循环代偿较好组高血压患病率、溶栓前后NIHSS评分、mRS评分明显低于侧支循环代偿较差组(P<0.05).与侧支循环代偿较好组相比,侧支循环代偿较差组梗死常累及DWI-ASPECTS中的M1~M4、M6和岛叶区域,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WI-ASPECTS预测软脑膜侧支循环建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32,截点为7.50,敏感度为81%,特异度为94.1%.结论 软脑膜侧支循环能充分保障脑皮质及皮质下区域(M1~M4、M6和岛叶)血供,DWI-AS-PECTS可有效预测急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代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区域软脑膜侧支循环评分与Tan侧支循环评分预测前循环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预后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筛查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预后相关影响因素,并探讨基于CTA的两种侧支循环评价量表对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预后的预测能力.方法 连续纳入136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均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静脉溶栓,采用基于CTA的区域软脑膜侧支循环评分(rLMC)和Tan侧支循环评分(Tan)评价侧支循环,发病后3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价预后(以病残或病死为主要结局指标).单因素和多因素逐步法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预后不良相关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Tan评分对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预后的预测能力.结果 最终纳入122例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至静脉溶栓时间180~270 min(OR=0.309,95%CI:0.134~0.713;P=0.006)和Tan评分0~1分(OR=7.339,95%CI:2.072 ~ 25.994;P=0.002)是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Tan评分预测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预后的ROC曲线显示,曲线下面积为0.753(P=0.021).结论 发病至静脉溶栓时间180~270 min和Tan评分0~1分是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与rLMC评分相比,Tan评分是一种相对简单且预测能力较好的侧支循环评价量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