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医养结合政策执行情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医养结合是整合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使各地积极探索医养结合。作者参考爱德华政策执行模型中交流与沟通、政策资源、政策执行者偏好和组织结构4个要素,对医养结合政策执行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模糊的政策执行标准,人力、财力和物力等政策资源的不足,地方政府、综合性医疗机构、基层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等政策执行者偏好的差异以及政策管理机构的权责分散,制约了医养结合政策的执行。目前医养结合政策仍处在探索尝试阶段,政府应继续对政策进行细化和修正,保障医养结合政策的顺利推进和长效实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走向"整合化":英日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实践演进脉络、共性特征与治理借鉴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在健康中国战略下,建设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是破解深度老龄化的重要抓手.作为发达国家,英、日两国在整合化照护实践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其经验能为我国推进在社区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在对英、日两国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实践的演进脉络进行梳理的前提下,通过对英日两国社区医养结合治理情况进行深度剖析发现,其共性特征体现在从法律制度、组织机制、服务内容、专业团队、筹资渠道等多方面实现了整合.在此基础之上,本研究从多维度、多角度提出其对我国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整合化的启示对策,包括树立社区医养结合整合照料观念、强化社区医养结合发展制度支撑、利用信息技术为社区医养结合赋能、整合社区医养结合组织机构职能和配备专业化医养结合整合照料服务团队等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社会经济因素对老年长期照护方式选择的影响:基于安德森健康行为模型的实证研究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 分析需要长期照护老年人的基本特征,探究老年人群选择长期照护方式的潜在影响因素,为预先优化对应的照护服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利用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数据,选择"社会化长期照护"或"非正式的家庭照护"为被解释变量,以修正的安德森健康行为模型为理论分析框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探究前倾因素、使能因素、需求因素对选择长期照护方式的影响.结果 需要长期照护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中,848名(16.68%)选择社会化长期照护,4 236名(83.32%)选择家庭照护;5 084名老年人中,87.43%为80岁及以上,64.10%为女性,79.85%为未婚/丧偶/离异,67.54%为农村户籍,80.76%享受医疗保险,69.81%患有慢性病.小学以上受教育程度、未婚/丧偶/离异、东部/东北部、南方、城市地区、高收入、享受离退休待遇、未参加医疗保险、所在社区提供生活照料服务的老年人,更加倾向于选择社会化长期照护(P<0.05).结论 家庭照护是我国长期照护的主要方式,选择何种长期照护方式主要受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家庭规模、医疗保险等因素的影响.建议以社区为平台基础,整合养老生活照料和医养资源,深入发挥家庭在长期照护中的积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老年慢性病患者医院-社区-家庭-机构四元联动整合照护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5/11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照护成了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概述了慢性病及老年慢性病患者医院-社区-家庭-机构四元联动整合照护含义及其研究发展过程与现状.老年慢性病患者四元联动整合照护过程中,医院可以为整合照护提供专业化的技术支撑,社区则是整合照护的核心所在,家庭为整合照护提供了日常的照护场所,医养结合机构的发展则补充了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医疗照护服务.此外,本文还对四元联动整合照护模式应用于老年慢性病患者照护展开了进一步探讨,可为我国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照护问题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数字健康家庭服务模式研究与应用实践
编辑人员丨2024/4/6
目的:构建数字健康家庭服务模式,推动数字健康技术与新型家庭服务融合.方法: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通用信息技术,采用多源异构数据融合、智能语音交互、数字孪生健康建筑、数字孪生健康数字人体等技术实现数据的整合与治理,个性化智能交互、智能陪伴,建立家庭数字孪生健康建筑信息采集系统及全生命周期数字孪生可视化数字人体,研发数字健康家庭中控一体机,构建数字家庭综合服务平台.结果:构建了实时监测、动态评估、主动预警、精准干预"四位一体"及"家庭-社区-医院"三级联动的闭环健康服务模式,并在12个示范区进行了应用实践.结论:基于数字健康的家庭服务可减少慢病老年人群健康监护与服务环节,对于大规模开展数字健康家庭服务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
智慧医养康服务一体化应用新模式构建与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 基于数字化技术构建智慧医养康服务一体化云平台,实现"医疗-养老-康复"相结合的服务模式落地应用.方法 利用分布式数据管理和数据安全传输技术,接入医养康机构和适老化数字产品等多源异构数据源,建立一个医养康资源湖;在资源湖基础上抽象管理数据、产品、服务和技术栈,以进一步搭建养老服务需求主动感知的应用中台.结果 初步形成了一种可行的医养康相结合的服务模式,实现了医疗、养老、康复服务资源的有效整合及优化,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效率.结论 医养康服务一体化云平台及其关键技术的应用研究,有助于医养康服务一体化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落地和推广,为医养康资源链和产业链跨界服务的深度融合提供借鉴与启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十四五"时期构建"体医养融合"新模式:动力、困境与路径
编辑人员丨2024/3/16
发展"体医养融合"模式是"十四五"时期构建更高质量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剖析"十四五"时期"体医养融合"模式发展的动力、困境,并提出优化路径.研究认为,人口老龄化和健康需求增加、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国家政策支持力度逐渐加大是"体医养融合"模式发展的核心动力.发展"体医养融合"模式存在法律法规不完善、专业人才短缺、社会认知度不高、资源配置不均衡、产业协同不顺畅的现实困境.据此,结合"十四五"时期的国民健康发展需求,提出优化路径: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创新人才培养渠道,建立多元化培养体系;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公众的认识和理解;整合和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构建产业融合综合体,促进产业协同联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基于冰山理论构建医养结合背景下老年照护岗位胜任力特征模型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目的 构建医养结合背景下老年照护岗位胜任力模型,为医养结合人才队伍科学化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循证整合和行为事件访谈,立足胜任力模型理论,结合专家会议讨论意见,编制《医养结合机构老年照护岗位胜任力特征探索式问卷》,对 117 名医养结合机构老年照护人员进行调查,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胜任力模型维度,再以此为依据编制《医养结合机构老年照护岗位胜任力特征验证式问卷》,对 249 名医养结合机构老年照护人员进行调查,应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建立老年照护岗位胜任力模型并进行检验.结果 探索性因子分析共提取到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基本职业技能、基本照护技能、专科照护技能、健康养老指导技能、管理与培训指导素养、职业精神与个人特质以及职业发展与提高 9个维度 33项胜任力条目.验证性因子分析验证模型得到χ2/df=1.730,模型拟合效果较为理想.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老年照护岗位胜任力模型包括 9个维度 33项胜任力,模型科学、合理,能够为医养结合背景下老年照护人才的的培养、培训、考核、选拔与评价提供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北京市远程医养协同平台的设计与实践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目的:为了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医疗与养老之间的问题,利用远程医养协同平台为老年人提供精准的整合性医疗服务,探索依托平台进行医养结合服务的模式.方法:搭建远程医养信息化协同平台,依托全市老龄健康服务体系,以北京老年医院为中心,联合17家区级老年健康与医养结合服务中心,为N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及居家老年人提供医养协同服务,形成"1+17+N"的全市老年健康与医养结合服务体系.结果:构建了三级医养联合体,发挥平台的协同功能,提升了老年健康与医养结合的整体服务水平.结论:远程医养协同平台为构建京津冀老年健康与医养结合服务体系提供了技术支撑,将助力我国老年健康和医养结合服务的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
医疗机构开展医养结合服务的社会行动系统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26
将医疗机构开展医养结合服务作为一种社会行动,分析其运行情况,将老年群体、医疗机构和政府部门纳入行动主体,分析行动的不可控外部条件和可控内部手段,并借助AGIL模式分析发现:医疗机构能够较好地适应外部情境变化,推动自身发展,但目标实现、系统整合和模式维持方面处于利弊共存状态.对此,医疗机构应以老年群体需求为导向提供医养结合服务,政府应细化政策,扫除医养结合运行机制不清的障碍,明晰管理主体职责,制定医养结合替代方案,共同促进医疗机构开展医养结合服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