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西整合视角下抑郁症与老年骨质疏松症共生机制
编辑人员丨11小时前
骨质疏松症与抑郁症在人口老龄化加剧的同时发病率也急剧增长,两者互为因果.在中医传统理论中,骨质疏松症和抑郁症皆以"虚"为本,以"滞"为标,两种疾病相因相损,恶性循环,推动着病程的发生发展;在现代医学的脑-骨网络学说中,抑郁症与骨质疏松症都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和血清维生素D含量存在相关性.该研究基于中西医整合医学视角对抑郁症和骨质疏松症的病理状态进行综述,以期为明确抑郁症和骨质疏松症的共生机制提供新的思路,今后打破两者相互积损的病情进展,促进疾病向愈,预防疾病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1小时前
-
由骨免疫学探讨中医药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1小时前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日益严峻,骨质疏松症患者数量逐渐攀升,目前已成为严峻的公共健康问题.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属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之一,由于女性绝经后雌激素缺乏,加快骨质流失,主要表现为疼痛、易发生骨折,给日常生活带来极大不便.骨免疫学着重于骨骼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的联系,被激活的淋巴细胞释放各种细胞因子参与骨重塑的过程.中医药临床应用广泛,对PMOP治疗效果明显.本文基于骨免疫学,介绍中医药对骨代谢的影响,探讨中医药治疗PMOP的作用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1小时前
-
2004 - 2018年中国布鲁氏菌病流行特征及趋势变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11小时前
目的:分析2004 - 2018年全国布鲁氏菌病(布病)流行特征,了解布病发展趋势。方法:自公共卫生科学数据中心收集2004 - 2018年全国布病监测资料。采用joinpoint回归分析全国和各省份布病发病率趋势变化,总体趋势采用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进行估计;采用局部回归季节分解法分析全国和各省份布病季节特征;同时绘制各年龄发病率随年份变化热力图。结果:2004 - 2018年全国累计报告布病524 980例,死亡16例,发病率为2.61/10万,病死率为(3.05 × 10 -3)%。全国布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AAPC = 11.58%,95% CI:7.91% ~ 15.25%, P < 0.001);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和陕西省未见明显变化趋势(均 P > 0.05);西藏自治区呈下降趋势(AAPC = - 55.19%, P < 0.001);其他省份均呈上升趋势(均AAPC > 0,均 P < 0.05)。全国发病高峰出现在4 - 6月;按省份划分,海南省、四川省、贵州省、福建省、安徽省发病高峰以4 - 8月为主,重庆市、上海市发病高峰出现在6 - 8月,其他省份发病高峰基本在4 - 6月。全国各年龄组均有布病病例报告,年龄分布呈倒"V"形;发病高峰出现在50 ~ 54岁年龄组(5.43/10万),其次为60 ~ 64岁年龄组(4.94/10万)。2004 - 2018年,发病率前3位年龄组由2004年的40 ~ 44、50 ~ 54和35 ~ 39岁转变为2018年的50 ~ 54、60 ~ 64和55 ~ 59岁。 结论:2004 - 2018年全国及大部分省份布病发病呈上升趋势,高发年龄逐渐向高年龄组转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1小时前
-
大型自然人群队列示范研究进展与成果
编辑人员丨11小时前
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项目于2004年6月至2008年8月在5个省(浙江、湖南、甘肃、四川、河南)的农村地区和5个省(自治区)(黑龙江、山东、江苏、广西、海南)的城市地区开展基线调查,共入选512 891名30~79岁调查对象,完成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生物样本收集工作。项目于2008年6-10月开展了19 786人的第一次重复调查,2013年8月至2014年9月开展了25 239人的第二次重复调查。2016年,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支持下,CKB基于多年工作基础开展了大型自然人群队列示范研究。CKB项目在2020年8月至2021年12月开展了第三次调查,完成25 087人的调查工作,包括问卷调查(在基线调查内容上增加了老龄化相关问题)、体格检查以及血液、尿液、唾液、粪便等生物样本采集。截至2022年6月,项目对全部队列人群平均开展随访已达15年,累计观察770万人年,收集死亡事件7.4万人,医保结局事件37.1万人(累计279.5万人次),主动随访事件1.1万人(累计1.2万人次),发病监测事件10.0万人(累计14.7万人次)。CKB队列生物样本库共储存血液样本129.2万管,尿液样本15.0万管,DNA样本78.0万管,唾液样本2.5万管,粪便样本2.0万管。CKB项目组已组织撰写长期随访、样本库建设与管理、数据库及数据共享平台建设与管理等技术规范,集结整理成册并出版《大型人群队列研究技术规范》,并撰写了大型自然人群队列现场调查、长期随访、生物样本库建设、数据处理、数据安全等团体标准。项目组利用CKB队列数据开展高质量的科学研究,其中健康行为生活方式与主要慢性病的关联研究提供了中国人本土化的研究证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1小时前
-
隐匿型升结肠憩室穿孔一例
编辑人员丨11小时前
结肠憩室是指结肠黏膜经肠壁肌层缺损处向外形成囊状突出的病理结构。结肠憩室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发病率高,而随着亚洲国家人群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的逐步西方化,人口老龄化及结肠镜检查的普及,该病发病率也在增长。该病大部分患者临床症状非特异,易出现漏诊或延误诊断。本文报道1例隐匿型升结肠憩室穿孔,分析其临床特征、辅助检查及诊治经过,以期为临床医师提供诊治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1小时前
-
眼附属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淋巴瘤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
编辑人员丨11小时前
眼附属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MALT)淋巴瘤是发生在眼附属器常见的恶性肿瘤,随着人口老龄化,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肿瘤组织侵犯眼附属器局部,容易导致眼部外观和功能的异常,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尚无统一的规范化诊疗指南,为了进一步提高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水平,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细胞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眼肿瘤专业委员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影像医学分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与微生态专业委员会学会和北京癌症防治学会淋巴瘤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专家联合编写了首个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以期为临床提供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1小时前
-
常染色体嵌合变异的流行病学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1小时前
人类体细胞突变的发生和积累,又称体细胞嵌合现象。其中,嵌合染色体变异(mCA)对基因组完整性的影响最为显著,被视为人类衰老的表型之一。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了解mCA的人群流行病学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探索人体衰老进程中“基因组失稳”及其相关生物学机制,为人类年龄相关疾病的一级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旨在汇总既往大规模人群研究结果,对外周血常染色体mCA的人群流行病学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1小时前
-
中国老年食管癌放射治疗专家共识(2024年版)
编辑人员丨11小时前
我国是食管癌高发国家,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食管癌成为老年人群健康的重大威胁。目前针对老年食管癌尚无明确定义和评估方法,临床试验通常将其排除在外,缺乏针对该部分人群治疗的高级别证据和国内外共识性指南。老年食管癌因自身特点难以耐受手术和高强度化疗,放疗成为关键治疗手段。因此,综合近年来老年食管癌研究的数据,组织中国医师协会放射肿瘤治疗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中国肿瘤放射治疗联盟食管癌专家委员会、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肿瘤专业委员会放射治疗分委会专家组成员深入研究讨论,共同制定了该共识。针对老年食管癌进行明确定义,强调营养评估与干预的重要地位,详尽阐述了老年食管癌单纯放疗和以放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模式,同时对放疗技术和照射剂量、安全性管理等问题进行梳理,以期为老年食管癌临床实践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1小时前
-
减轻代谢性心血管疾病负担,从科学运动开始
编辑人员丨11小时前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人口老龄化的出现,我国心血管疾病患病率持续增长,近年来已成为城乡居民主要的疾病负担。以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为代表的代谢性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在我国发病率逐年升高,已对居民健康造成重大威胁。作为心血管健康影响因素,身体活动能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然而我国成年居民运动不足的问题仍较突出。通过系统、科学的运动评估以及心肺功能测试为受检者量身打造运动处方是心血管健康的关键。心肺运动测试能综合评价人体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生理以及骨骼肌系统对同一运动应激的整体反应,全面客观地把握患者的运动反应、心肺功能储备和功能受损程度,是综合判断心肺功能最准确的检查,也是实施心肺康复的客观依据。在科学运动处方指导下的合理运动势必成为我国心血管疾病的有效防治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1小时前
-
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11小时前
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是指在咳嗽、大笑等腹部压力增加时而膀胱逼尿肌未收缩的情况下出现的不自主溢尿。SUI在中年女性中的发病率为10%~40%,明显影响女性的身心健康。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SUI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即对SUI的相关治疗方法进行总结及概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1小时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