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程思政在机能实验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课程思政是当今我国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不但符合我国目前国情的需要,而且对于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机能实验学是医学生早期接触的医学基础实践课程,针对课程及医学生的特点,发掘机能实验学教学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医德教育、生命教育、法制教育、团队合作精神等思政元素,研究探索机能实验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的路径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构建机能实验学教学适宜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以期更好地促进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和价值观塑造相统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五位一体"交互模式助推中医药文化传播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中医药中的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天地人三才一体整体观、以人为本医德观、未病先防治养观等思想都是对中医药内涵的科学诠释.在对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上,可以从中医药文化入手,将中医药传播到社会的更多人群.中医药文化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其中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随着媒介的发展与进步,在当下的新媒体时代,利用互联网优势,构建中医药文化传播新模式,构建"学校-医院-社区-机构-社会"交互模式,以满足社会全层次人群对中医药健康服务需求,激发全社会不同人群对中医药文化价值的认同,助力中医药文化传播、中医药知识普及以及健康中国建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儒家思想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8/17
儒家的"贵生""仁爱""修身"思想为中医伦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儒家"孝悌"思想在中医的传统医德中占有重要地位.儒家经典《易经》中的阴阳被中医用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发展为中医的阴阳学说;《尚书》中的五行学说被吸收利用为中医的五行学说;中医学理法方药各环节的思维方式都受到了儒家中庸观的影响;中医学基本特点之整体观念受到了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儒家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统治地位使得医儒融合成为必然,医儒融合造就了古代医家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中医药的发展带来勃勃生机;医儒融合帮助中医摆脱了巫术和迷信的束缚、提高了医家的社会地位、促进了医学教育的发展和医学文献的整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7
-
余奉仙《医方经验汇编》治疫经验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研读近代治疫名家余奉仙《医方经验汇编》中的疫病医案,探究其治疫经验、思想和特色.余奉仙《医方经验汇编》共论疫病20种,载治疫方77首,15首为余氏创方,以"新订"二字命名.余氏治疫能融合寒温、多法并举,喜用浮萍、善用鲜药,疫病外治、针药并施,疗效确切,多有治验.余氏治疫,择药多顾贫寒,如实记录医案,医德医风高尚.余氏治疫经验,对中医疫病临床诊疗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新时代医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生成逻辑、价值意蕴及实践路径
编辑人员丨2024/7/13
志愿精神作为责任意识和时代精神的缩影,是新时代医学生应有的精神品质.医学生志愿精神培育既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时代拓展与中华传统医德的时代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志愿文化的时代践行.新时代,加强医学生志愿精神培育有助于丰富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助力医学生成为卓越医师.因此,需通过转变育人理念、激活育人动能、凝聚育人合力、拓展育人场域等途径,构筑起"学校—个人—家庭—社会"全方位培育模式,使志愿精神成为医学生成长成才的强大精神力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宋明理学视野下传统中医医德的塑造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研究宋明理学的内在要求,揭示其对医德内驱、医德修养路径、医德目标以及医德思想等的塑造作用,以期为当代医德医风建设提供借鉴和有益助力.[方法]系统梳理宋明理学影响下,医家关于医德的相关论述及道德实践.考察中国古代传统中医医德的塑造方式及过程,研究医德内驱的核心内容、医德修养路径的关键要求、医德目标的实践途径和医德思想的根本原则.[结果]宋以后,中医医德是以理学为核心的价值系统.在理学家"识仁""孝为仁之本""明体达用""理欲观"等思想的渗透下,古代中医逐步形成"推己及人""知医为孝""经世致用""济世活人"等道德情感.[结论]古代医德在当今社会仍闪耀人性的光芒,通过树立道德榜样,引领医务人员形成"医乃仁术""不谋其利,不计其功"的道德标准.理学在现今依然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将理学中"识仁""孝""经世致用""理欲观"等思想注入当代医德建设体系中,有助于构建新时代医德体系,推动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河南娄氏风湿病学术流派传承与临证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4/6/8
河南娄氏风湿病学术流派在130 余年的传承发展中,创立了风湿病"虚邪瘀"理论体系.创立者娄宗海因父病而习医,精通岐黄,屡起沉疴,擅长中医内科和妇科疑难杂症.第二代传承人娄孟新尤擅诊治伤寒证、瘟病、痹病、妇科病,名重于时;娄孟林精通中药材炮制技艺,以药济人,知名于时.第三代传承人娄多峰尽得家传,专攻风湿病,创立独具特色的中医风湿病理论体系;娄云峰博学众家,精于医理,名震乡里,以医知名.第四代传承人娄玉钤克绍家学,精通痹证,继承和发展了娄多峰的学术思想;娄高峰擅长运用"虚邪瘀"理论体系诊治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顽痹.第五代传承人娄玉州精研医理,创业沪上;娄伯恩精于家学,素重医德,辨证精审.河南娄氏风湿病学术流派认为,"虚邪瘀"是导致风湿病的三大核心因素,"虚"指正气亏虚,"邪"指外感之邪,"瘀"指瘀血、痰浊,正虚是内在因素,邪侵是外在条件,"瘀"导致的"不通"是发病关键.在具体的诊治中,注重中医辨病与辨证结合,主张根据患者"虚邪瘀"情况进行综合治疗,强调调摄护理,并归纳总结形成了多个系列治疗风湿病的经验效方如祛风散寒除湿、活血养血通络之通痹汤,清热解毒、疏风除湿、活血通络之清痹汤,活血化瘀、行气通络化瘀之化瘀通痹汤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8
-
近年我国医学思政教育研究热点与趋势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4/5/11
目的:了解我国医学思政教育的研究热点与趋势.方法:利用CiteSpace 6.1.R2软件对2002年1月1日—2022年12月1日中国知网中我国医学思政教育研究领域2 944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我国医学思政教育处于快速发展期,特别是2018年以来,医学思政教育研究成果数量倍增,这与国家政策的出台密切相关.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课程思政、思政课、教学设计、医德教育与医学人文教育等方面.结论:未来我国医学思政教育研究将更加时代化、中国化、特色化、信息化与人文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梁希曾内外兼治——扶正潜消法治疗瘰疬学术特色浅析
编辑人员丨2024/4/13
古代医家将瘰疬视为难治之病,且未有系统论述.《疬科全书》成书于 1909 年,为我国古代第一部治疗瘰疬的专著,是作者梁希曾数十年临证心得之精华.梁希曾精心研究医术,兼修医德,在疬证方面研究颇有心得,名扬中外.梁希曾认为瘰疬病位在肝脾肾,病因为情志不遂、外感、熬夜劳神、饮食燥火生痰之味等因素造成阴火内生,痰凝气滞血瘀而成.疬核之痰有虚实寒热之辨,以病因病机辨分15 种疬证,形成病证结合-辨证论治-内外兼治的方案治疗体系,扭转时医"十疬九死"现状,变"十疬十愈"之神奇.治疬重在内外兼治,内治重在攻补兼施、潜消默化和勿伤脏腑,并结合饮食生活调理为善法,即消核须无损患者之形质,且顾人之元气的学术思想.载内服方药有35 种,有名有组成方剂29 首,涉及药物91 味,使用频次较多的药物为茯苓、煅牡蛎、半夏和炙甘草.组方少而精,配伍多以软坚散结、燥湿化痰、疏肝理气、调补气血为主,体现攻补兼施,兼顾人之气血根本学术特色.梁希曾研制多种疬证外治法,更是和盘托出点疬之药,围绕制法、用法等进行详述.在饮食禁忌和食疗方面,认为宜食清解痰火,勿食生痰燥火之物.梁希曾治疬经验特色,可为肺结核、梅毒、肿瘤等属于疬证范畴的现代疾病提供临床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秦汉时期医德文化内涵
编辑人员丨2024/3/2
秦汉时期的医德文化是传统医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道家修身和儒家德治思想的影响入手,分析了秦汉时期仁爱为怀、以术进德、把关传承的医德文化内涵.医者只有以"仁"为动机,才能在行医过程中换位思考、关爱病人、修身自省,实现医术与医德的同步发展.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医学却陷入"技术至上"与"人文精神迷失"的困境.旨在准确把握秦汉时期医德文化的精神内核,实现传统医德文化的现代性转化,为现代医学的医德教育和医风医德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