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明理学视野下传统中医医德的塑造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研究宋明理学的内在要求,揭示其对医德内驱、医德修养路径、医德目标以及医德思想等的塑造作用,以期为当代医德医风建设提供借鉴和有益助力.[方法]系统梳理宋明理学影响下,医家关于医德的相关论述及道德实践.考察中国古代传统中医医德的塑造方式及过程,研究医德内驱的核心内容、医德修养路径的关键要求、医德目标的实践途径和医德思想的根本原则.[结果]宋以后,中医医德是以理学为核心的价值系统.在理学家"识仁""孝为仁之本""明体达用""理欲观"等思想的渗透下,古代中医逐步形成"推己及人""知医为孝""经世致用""济世活人"等道德情感.[结论]古代医德在当今社会仍闪耀人性的光芒,通过树立道德榜样,引领医务人员形成"医乃仁术""不谋其利,不计其功"的道德标准.理学在现今依然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将理学中"识仁""孝""经世致用""理欲观"等思想注入当代医德建设体系中,有助于构建新时代医德体系,推动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论宋明理学“理一分殊”对张介宾辨证观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理一分殊”是宋明理学的核心观念之一,理学家借此认识世界、思考事物多样性表象与普遍性规律之间的联系.“理一”强调宇宙间只有一个最高“理”,万物各自的“理”只是最高的“理”的具体体现.“分殊”是在“理一”基础和前提下的“分珠”,“理一”是“分殊”后的“理一”.张介宾一生先儒后医,学验俱丰,并系统地提出“二纲六变”的辨证观,以阴阳为纲,统辖表里、寒热、虚实六变,既贯穿于理法方药,又融会于医理医案,深刻体现了宋明理学“理一分殊”思想的烙印.张介宾的卓越之处,在于他临床制方用药遵循理学道统,阐发医学思想而不离实践过程,既促进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完善,也使其成为推动中医学术创新的重要实践者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论宋以后心藏象的形上化本体化路径
编辑人员丨2023/8/6
随着宋明理学的兴起,宋以后医学学理呈现了鲜明的哲学化取向,人体脏腑逐渐脱离了实体的存在意义而概念化、形上化.医学之"心"是一个哲学范畴,宋以后医学所经历的是一个将"心"彻底形上化的路径,主要表现在心功能的形上化,以君火为心之用;心范畴的扩展,君相合一;心君的本体化,心为太极;心藏象的去实体化等几个方面.医学在尽力寻找心实体作用的替代者,力图使其摆脱"器"的层次,强调其"道"的本体特征,进而完成了从形上层面覆盖形下的藏象理论模式建构.这些思想表明医学理论的关注点向脏腑形上功能的最终转化,同时也使临床医学辨证论治方式方法发生相应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论宋以后肾藏象体系的形上化去实体化路径
编辑人员丨2023/8/6
随着宋明理学的兴起,宋以后医学学理呈现了鲜明的哲学化取向,脏腑逐渐脱离了实体的存在意义而概念化、形上化.在肾藏象体系中,肾脏逐步被命门所取代,主要表现在肾功能的形上化,肾藏精气水火;肾功能的扩展,肝肾合一;肾与命门功能的置换,命门本体化;虚证辨证论治的去实体化等几个方面.命门太极本体论体系的建构,阐明了心肾相交为生命运动的基本机制,是藏象理论体系哲学化的关键转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从宋明理学探丹溪学派发展之变
编辑人员丨2023/8/5
纵观医学的发展历史,发现明代医学发展大都与丹溪医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以朱丹溪、张景岳为代表的处于发展嬗变过程的丹溪学派,均受理学思想影响较大.朱丹溪、张景岳二人均运用阴静阳动的辩证思想由一源而执两端,导致医理观点差异巨大,从某种角度可看作丹溪学派发展嬗变之成果,而宋明理学正对其过程产生了巨大影响.文章通过广泛搜集并整理丹溪学派、明代医学及宋明理学的发展脉络,结合时代思想背景,以朱丹溪、张景岳二位医家为代表,对比二者医理思想的异同,探讨宋明理学的发展变动对丹溪医学发展、嬗变产生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浅析宋明理学对中医学治学方法及基础理论之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从治学精神、认知方法到医学理论,宋明理学对中医学的影响可谓广泛而深远.中医学的哲学、科学特质,及宋以后中医基本理论、药理理论、各家学说的发展,与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相关研究方兴未艾,但在认识论层面的问题颇为严峻,部分学者受西方哲学、科学思维方式的束缚,不自觉地陷入还原论思维的窠臼,认知出现偏差的现象迭出.须知哲学、科学的形态不只一种,只有遵循中医"格物致知"自身的认知规律,才能真正地传承精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宋明理学对中医学的影响研究述要
编辑人员丨2023/8/5
宋明理学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思想,对后世的医家们的医学行为和思想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也逐渐成为如今学者研究的热点话题.通过文献挖掘分析的形式,归纳和总结了不同学者的研究成果,就宋明理学对宋金元时期著名医家刘完素、张元素、李东垣、张从正及朱丹溪的影响,以及对明清时期著名医家张景岳、赵献可、孙一奎的影响进行总结分析,提出存在的问题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宋明理学对伤寒金匮类著作发展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宋明理学是儒学体系发展的重大转折,在治学方法上对儒医研究中医经典《伤寒杂病论》产生了尊经不泥古、阐发新义和格物致知求医理、由虚转实等影响,并促使儒医从"辨证论治派""错简重订派"等编写体例,以及诗歌、律赋、笔记实体录、札记、表格、图表、歌诀等文学形式来研究撰写伤寒金匮类著作,推动了伤寒金匮类著作的学术思想的创新及不同学派的形成,在仲景学术的传承和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历史地位及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命门学说的医学人文解读与反思
编辑人员丨2023/8/5
宋代以后中医学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儒学化倾向,明代医家参照和比附当时社会流行的宋明理学思想,对《黄帝内经》《难经》的命门以及肾间动气等相关表述加以发挥和融通,建构了肾间命门说.但是,肾间命门说建构的初衷是为了实现对中医学理论的儒学化改造,而并非是应对现实医疗实践的迫切需要.所以,肾间命门学说从形式上看有理论的"创新",但实际上未曾带来中医临证辨治体系实质性的突破和发展,不少清代医家便已对其有所批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张景岳医学思想与阳明心学关系之浅探
编辑人员丨2023/8/5
张景岳被誉为明代医学之集大成者,他的气一元论、阴阳学说、水火命门学说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即宋明理学的哲学思维.同时作为心学盛行时期的明末医家,其医著自然呈现出心学的义理和思辨.从张景岳的医学思想、诊治理念、认识论、身体观等方面,研究其医学思想与阳明心学的联系.认为张景岳在承认客观性的同时,运用"心即理"阐发医理,借助心本体论参与其医学思想体系的哲学化;追求治病求本的精确辨证、精简不杂的处方用药;强调医非小道的重生观点.因此,张景岳的医学思想和实践与阳明心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