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键节点控制救护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究关键节点控制救护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20年10月成立关键节点控制救护模式管理团队,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10月本院急诊医学科收治的12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对照组,应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法分析救护流程关键失效环节,构建关键节点控制救护模式并于2021年11月应用于临床.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采用关键节点控制救护模式前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治疗情况、心功能恢复情况,记录患者术后30 d内的病死率和住院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应用关键节点管控救护模式后,患者首次医疗接触-球囊扩张时间由(81.9±6.54)min降低到(56.2±4.23)min、首次医疗接触至确诊急性心肌梗死时间由(47.3±5.68)min降低到(30.69±5.21)min,门诊-首次球囊扩张时间由(49.79±13.84)min降低到(28.63±15.71)min,心肌损伤标志物结果时间由(28.38±3.79)min 降低到(19.26±2.17)min,心电图报告时间由(5.82±2.01)min 降低到(5.14±1.89)min,住院时间由(7.25±2.18)min降低到(6.14±1.27)min,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抢救后的左心室射血分数较前提高,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和肌钙蛋白水平较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低血压、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均较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键节点控制护理模式可缩短AMI患者的救治时间和住院时间,改善患者心功能,降低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码头救护所卫勤演练实践与思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针对以批量伤员医疗救治为重点的码头救护所卫勤演练,根据演练基本情况、主要做法、存在问题提出相应建议,探讨提高机动卫勤分队实战化训练质量和效益的对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神舟十二号空间站医疗救护保障任务中护理难点与对策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我国载人航天及空间站任务航天员返回东风着陆场医疗救护任务的护理经验,分析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不同任务阶段及东风着陆场特点,制定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确保空间站任务医疗救护保障有力。方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及报道,总结历次医疗救护保障任务护理经验,根据神舟十二号在轨时间长、着陆场地形复杂、条件及气候恶劣等特点,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在原有经验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了救护流程,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并将各预案中的护理流程进行了细化,制定并完善不同伤情下护理人员舱前、载体内以及后送过程中的护理工作流程,进行了护理人员自身素质及护理技能专项训练,提升护理梯队整体素质及作战能力。结论:神舟十二号着陆场区医疗救护保障任务中护理流程进行针对性改进及细化,为载人航天医疗救护保障任务的圆满完成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杭州第19届亚运会海上运动项目医疗保障的经验总结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聚焦杭州第19届亚运会海上运动项目的医疗保障情况,通过分析医疗保障方案的制定和实施的效果,为今后大型国际海上赛事的医疗保障提供可参考的经验总结。方法:回顾性分析亚帆赛筹备阶段及2023年9月21日至9月27日亚帆赛举办期间宁波象山亚帆中心的医疗保障情况,分析医疗保障的组织架构和保障方案。结果:本次亚帆赛期间,场馆侧共投入医护14名、救援直升机工作人员4名,救护车2辆、救援直升机1架;城市侧在定点医院共成立12个工作专班、15个保障门诊及各类诊区若干,直接投入亚运保障医护人员129人,预留亚运床位44张。另有参与依靠保障工作的志愿者及后勤工作人员若干。主要疾病类型数量前三位分别为外伤66例(29.2%),上呼吸道感染34例(15.04%)和皮肤过敏19例(8.51%)。就诊人群数量前两位分别为工作人员95人次(44.19%)和技术官员89人次(41.40%)。结论:本次亚帆赛期间医疗保障工作平稳有序,外伤、上呼吸道感染和皮肤过敏是最主要的疾病。亚帆赛工作人员和技术官员的就诊量占所有人员就诊总量的八成以上,应予以重点关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直升机作业环境对伤病员急救的影响及防护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直升机紧急医疗服务(helicopter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HEMS)最初的设想源自战场上撤离受伤的士兵,用于战场救护和医疗后送,从1970年以来逐渐拓展到民用医疗领域。在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凭借空中悬停、垂直起降技术在医疗救援中具有快速、高效、受地理空间限制较少等优势,是目前大多数高收入国家卫生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2]。我国近20年来,在多数经济发达地区院前急救中均可见到直升机救援的身影,其在初级紧急医疗服务或创伤现场救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在伤病急救领域极具推广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一患一团队"应急救治管理策略在群体有机氟中毒患者救治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如何在短时间内建立成熟规范的医疗管理体系在救治行动中至关重要 [1]。高效的护理管理体系以及应急处理能力代表一个医疗单位的护理救治水准,在救治过程中同样占据重要位置 [2,3]。因此,构建规范成熟的应急救治管理策略非常重要。急性有机氟中毒是指由于短时内吸入过量有机氟单体、裂解气、残液气或热解气所引起的,以呼吸系统损伤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4]。急性有机氟中毒可引起肺水肿、呼吸衰竭,同时可损伤心肌、脑、肾等脏器,从而并发多脏器功能损伤,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5,6]。重度急性有机氟吸入中毒主要引起肺损伤,以肺泡-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性肺水肿和急性炎症反应为主要特征,病情危重,病死率较高 [7]。2021年浙江省衢州发生一起有机氟中毒事故,本院护理部外派护理骨干承担此批患者的救治任务。在救治行动中,迅速建立以患者为中心、以亚专科护理为基本单位、为护理小组长为核心的"一患一团队"应急救治管理策略,为每一位患者制订个体化护理方案。笔者单位参与了此次事故伤员救治,4例为极重度化学性肺炎患者,经过多学科积极救治,治疗效果满意,现将应急救护经验总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40例危重婴幼儿高速铁路长途转运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儿科重症患者高速铁路(高铁)转运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儿科医学部重症医学科高铁转运案例的临床资料,并做总结、回顾分析。结果:(1)共高铁转运40例,全部为婴幼儿,男性占57.5%。(2)转运的原因依次为改善救治条件(25例,62.5%),急诊外科手术(8例,20.0%),明确诊断(4例,10.0%),脱机困难(3例,7.5%)。(3)先天性心脏病为主要转诊病例,占77.5%,其次为呼吸系统疾病占17.5%。(4)呼吸支持模式:机械通气最多,占45.0%。(5)均采用"救护车-高铁-救护车"模式转运,长春病例最多,占45.0%,转运距离最近205 km,最远2 610 km,平均947 km。(6)所有病例均安全抵达,无意外事件,未发生医疗纠纷。结论:以高铁为平台进行长途转运儿科重症患者,能够缩短转运时间,是安全、可行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院前医疗急救与非院前医疗急救的差异化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院前医疗急救是指以急救中心为主体的院前医疗机构通过"120"呼救电话受理承接的以属地现场抢救及途中监护治疗为主的医疗行为,是具有公共服务职能和公共卫生属性的医疗服务,从属急诊医学科范畴。而由长途出诊演变而来的非院前医疗急救是指通过救护车护送,为非急救患者所提供的无地域限制无分科差别的转诊转运服务,属于营利性、市场化、有前提条件的医疗服务,从属全科医学范畴。两者虽有相似之处,但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医疗服务 [1]。本文着重对这两种似是而非且又相互关联的医疗服务进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差异化分析与探讨性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BEST-MSU研究中阿替普酶黄金1 h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与使用标准急救医疗服务救护车相比,使用移动式卒中单元(mobile stroke unit, MSU)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可改善转归,并且能够使更多的患者在发病后黄金1 h内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的Mackey等利用BEST-MSU(BEnefits of Stroke Treatment Delivered Using a Mobile Stroke Unit)研究中的数据,对第1小时治疗(first-hour treatment, FHT)与较晚治疗的预测因素以及转归进行了探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危重症患者实施直升机救援的质量管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近年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发,救援难度大、环境复杂特点突出,直升机救援是目前应对灾难性事件的有效救援方式,同时院间转运可以有效缩短转运时间,直接将患者送抵满足其治疗技术要求的医院,避免二次转运可能造成的病情贻误。但目前我国的直升机救援尚处于起步阶段,实际操作中会遇到各类问题,期望达到预期效果需要进行严格的全程质量管理。该研究梳理了目前我国危重症患者直升机救援现状,并提出了一整套的危重症患者质量管理方案,包括基地建设、救援设备配备、救援人才选拔、救援体系建设、现场救援内容规范,以期为我国航空救援的发展提供参考,具备显著创新性和科学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