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质量病案信息数据助力医院运营效率提升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病案管理质量控制指标(2021年版)》(以下简称"病案质控指标"),病案质控指标共包括5个方面27个指标.在涵盖门诊、住院病案的同时,覆盖病案首页、病案内容、病案归档等病案管理的各个环节,充分考虑指标相关信息的可获得性,便于行业交流和信息统计,适合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在管理工作中应用.病案信息管理作为医院精细化管理中重要的一环,不仅能够提供完整的医疗数据信息,还可以通过病案质控指标对医疗质量进行追踪,促进运营效率提升.本文对病案质控指标在运营中的重要性进行阐述,就病案质控指标运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如何合理运用病案质控指标推动医院运营效率提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2024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人口结构的显著变化,老龄化社会所带来的老年性疾病问题愈发受到关注,尤其是以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为代表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已成为严重影响老年人群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大挑战.近年来,中国的AD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均呈现上升趋势,对患者家庭、社会乃至整个医疗保健系统构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为了积极应对这一挑战,响应国家"健康中国行动"的号召,推动医疗模式从疾病治疗向健康维护转变,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牵头,组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福建医科大学等多家权威机构的专家学者,共同编撰了《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2024》.该报告在2021、2022、2023年系列版本的基础上,进一步更新了中国AD的流行病学数据,深入分析了疾病经济负担的最新情况,并全面评估了我国AD诊疗服务的现状和公共卫生资源的配置.《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2024》的发布,不仅体现了我国在AD研究和防控方面的进步和努力,也彰显了全社会对老年健康问题的高度重视.本报告将为AD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的技术指导和有力的数据支持,为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针对性的卫生政策和干预措施提供专业依据,同时也为促进国内外在该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搭建平台.期待通过这份报告的传播和应用,不仅能为专业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也可以进一步提高公众对AD的认识,促进社会各界共同推动我国老年健康事业的发展,为实现"健康老龄化"而持续赋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我国健康公平状况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对我国健康公平状况研究进行文献计量分析,追踪研究发展脉络,明确研究现状、梳理研究热点主题和指明我国健康公平状况研究方向,为"健康中国"建设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为文献数据源,检索 1998 年 1 月-2024 年 2 月我国健康公平状况研究的文献,运用CiteSpace 6.3.R1软件对作者和机构进行共现分析,对关键词进行共现、聚类和突现分析.结果:共 880 篇文献被纳入研究,中英文文献分别有284 个作者、270 个机构和298 个作者、289 个机构参与研究,但作者与机构的共现图谱网络密度均较低;研究高频关键词为"老龄人口""健康""医疗保险""农村居民""集中指数""死亡率""医疗服务""社会经济地位"和"心理健康";中英文文献分别形成了10 个和8 个聚类;最近突现的关键词为"流动人口"(强度为2.1).结论:我国健康公平状况研究的发文量总体呈增长趋势,但作者和机构间缺乏紧密的合作机制,研究热点主题在呈现多元化的同时也对老龄人口、儿童、农村居民等社会弱势群体有所侧重.我国健康公平状况研究应当构建核心作者群,加强国内外高校和不同类型机构间的合作,推进数字健康公平的量化研究和实证研究,助力"健康中国"的建设和中国式卫生健康现代化的实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Web of Science的慢性病青少年医疗过渡研究热点与趋势的可视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国际近20年慢性病青少年患者医疗过渡研究热点、趋势与前沿,为我国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检索2002年4月1日—2022年4月30日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核心集关于慢性病青少年医疗过渡的相关文献,运用CiteSpace软件对文献关键词、研究机构、期刊共被引情况等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共纳入865篇相关文献,发文量总体呈波动势增长。发文量最多的国家为美国,最多的机构为多伦多大学;英国更加注重机构之间的合作,已形成紧密的机构合作网;被引最多的杂志为 Pediatrics。通过关键词分析可知,慢性病青少年医疗过渡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过渡期不同成员体验质性研究、过渡期干预措施及过渡期心理健康研究。 结论:国外慢性病青少年医疗过渡研究具有一定的深度及广度,未来研究人员应多关注权威机构及期刊的研究成果,构建适合我国医疗背景的青少年个性化过渡干预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重庆市尘肺病患者门诊服务利用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了解重庆市尘肺病患者两周内门诊服务利用情况及特点,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选取1 771名符合纳入标准的尘肺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基本情况、两周内门诊服务利用情况、因尘肺病相关症状治疗情况、医疗服务机构选择情况等进行问卷调查,用χ 2检验和logistic回归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结果:1 771例尘肺病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56.1±10.19)岁,两周内门诊就诊尘肺病患者中,年龄41~50岁患者占40.0%(204/510);农村患者占87.8%(448/510);矽肺患者占65.1%(332/510),贰期患者占37.5%(191/510),诊断尘肺后未继续从事接尘工作患者占75.1%(383/510),工作时从来没有工伤保险患者占57.1%(291/510)。获得尘肺相关救助和有低保患者两周内门诊率分别为17.6%(90/510)和12.5%(64/510),患者自我健康评分为3分(41~60/中等)者占59.1%(301/510),有并发症、有尘肺病相关症状加重和一年内有住院史的患者分别占97.8%(499/510)、78.8%(402/510)和76.5%(390/510)。患者自我健康评分平均得分(52.9±16.2)分;28.2%的患者购买过工伤保险;两周内进行治疗患者1 204例,门诊就诊者42.2%,住院治疗者20.7%,自己买药者36.9%,患者不同治疗方式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27.53, P<0.01);不同居住地患者选择到不同医疗机构就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3.97, P<0.05);患者尘肺病期别、有无并发症、有无工伤保险、自我健康评分、近一年是否住过院等是影响尘肺病患者门诊就诊的重要因素。 结论:尘肺病患者门诊利用情况受人口社会学、社会支持、疾病特征多因素的影响,应加强基层卫生机构的职业病医疗服务质量,让尘肺病患者能获得便利有效的治疗;建立更完善的社会保障支持体系,减轻尘肺病患者疾病负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长沙市卒中住院患者转诊情况的社会网络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长沙市卒中住院患者转诊现状,探讨转诊网络特征,为完善卒中分级诊疗提供参考。方法:从湖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卫生统计网络直报系统中获取2018年长沙市卒中住院患者的病案首页和医疗机构年报数据,分析患者在不同医疗机构间的转诊情况,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卒中住院患者转诊网络的密度、K-核和点度中心度。结果:共纳入卒中住院患者转诊医疗机构82家,患者转诊2 859次,以三级医院之间的转诊居多(1 515次),且多为卒中联盟内医院转诊(1 123次)。转诊网络密度为0.613,三级医院处于网络的中心位置,二级医院的入点处于网络的中心位置,基层医疗机构位于网络的外围;15-核中的医院19家,以三级医院居多(14家),其中12家为湖南省卒中联盟单位。结论:三级医院在区域内发挥着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二级医院能够接收三级医院转诊的患者,但下沉到基层医疗机构者较少,基层医疗机构在转诊网络中的重要性体现不足。卒中联盟的成立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联盟内医院的协作,但区域内各级医疗机构的分工协作还有待进一步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小分子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晚期乳腺癌超说明书用药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乳腺癌是全世界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晚期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20%。晚期乳腺癌的治疗以化疗、内分泌治疗和靶向治疗为主,但经多线治疗后患者容易对药物产生耐药,特别是三阴性晚期乳腺癌。肿瘤血管生成学说认为阻断血管生成可以抑制肿瘤生长和迁移。抗血管生成类药物主要包括靶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的生物大分子药物以及小分子VEGFR抑制剂。血管生成在乳腺癌生长和转移扩散中发挥关键作用,因此,抗血管生成治疗在晚期乳腺癌中也具有临床潜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于2020年颁布的《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指出,在尚无更好治疗手段等特殊情况下,医疗机构应当对说明书中未明确、但具有循证医学证据的药品用法进行管理。共识撰写专家组根据国内外乳腺癌研究进展,整理国内外已发表的文献及国际学术大会报道,进行分析、讨论和总结,对小分子抗血管靶向药用于晚期乳腺癌治疗的数据进行汇总,制定了小分子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晚期乳腺癌超说明书用药专家共识,仅供临床医师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我国医疗机构诊疗科目设置现状与思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我国医疗机构诊疗科目设置现状并结合存在问题提出修改建议。方法:自中国知网、万方及维普等数据库中搜索医疗机构诊疗科目设置相关文献并查阅相关国家政策文件和法律法规;于2020年6—12月,对7省份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现场调研并与相关管理人员和不同岗位医师进行座谈与专题访谈,了解医疗机构诊疗科目设置现状及修改建议;梳理上述资料形成对我国医疗机构诊疗科目的修改建议,并通过专家咨询法进一步修改完善。结果:我国诊疗科目设置存在标准不统一、服务内容多重交叉、编号规则不明确等问题。可基于疾病诊断相关分组的病种清单和技术清单,采取服务项目为主导的新型诊疗科目设置方式;或根据存在问题在现有基础上调整设置编号和类别,将其分为临床类、口腔类、中医类、医技类和综合类5类分别设置一级和二级诊疗科目。结论:从诊疗科目发挥的功能来看,不应将医疗机构诊疗科目设置完全等同于行政许可项目,应对其进行定期调整或备案。由于现行医疗机构诊疗科目设置已实施多年,且已经成为医疗机构科室设置、绩效考核等的关键参考依据,因此建议结合存在问题在现有基础上进行修改调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全国急诊检验周转时间质量指标室间质量评价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为急诊检验周转时间(TAT)建立初步质量规范。方法: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联合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临床检验中心同步开展质量指标室间质量评价计划,并通过已开发的室间质量评价系统在线回报结果,收集2019—2021年实验室的基本信息、急诊各专业(生化、自动化免疫、三大常规和凝血)以及4个具体检验项目[血钾、肌钙蛋白I/T、白细胞计数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检验前和实验室内TAT质量指标数据,TAT回报指定月份的月中位数和月第90百分位数( P90)。计算回报实验室TAT[以 M( Q1, Q3)表示],并对2021年第2次结果进行分级(三级医院2 422家和二级医院5 088家)统计,了解不同医院等级间检验前和实验室内TAT的差异。 结果:2019—2021年回报实验室数分别为9 540、9 709和10 653家。各专业检验前TAT差异不大,结果较为稳定,月中位数分布约在15(10,30)min,月 P90分布约在20(10,30)min。各专业实验室内TAT月中位数分布结果显示,自动化免疫≥生化>凝血>三大常规,最近一次(2021年第2次)调查各专业结果分别为:自动化免疫53(30,60)min,生化45(30,60)min,凝血30(23,40)min,三大常规20(11,30)min;实验室内TAT月 P90值显示,自动化免疫和生化专业为60 min,凝血专业约为38 min,三大常规约为27 min。分级统计结果中,实验室TAT月 P90分布结果显示,三级医院检验前和实验室内TAT均高于二级医院,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各专业检验前TAT分别为:生化35(22,60)、20(11,30)min,自动化免疫33(20,60)、20(10,30)min,三大常规30(20,49)、20(10,30)min,凝血31(20,58)、20(10,30)min,各专业实验室内TAT分别为:生化65(50,91)、60(40,70)min,自动化免疫75(55,113)、60(40,90)min;三大常规30(23,38)、28(19,30)min;凝血53(36,72)、35(30,57)min。4个具体检验项目实验室内TAT月中位数分布结果中,血钾和肌钙蛋白I/T项目分别有96.76%(9 484/9 801)、95.96%(8 733/9 101)的医疗机构实验室内TAT在69 min内,白细胞计数有95.34%(9 679/10 152)的医疗机构实验室内TAT在31 min内,INR有98.85%(9 462/9 572)的医疗机构实验室内TAT在66 min内。 结论:为急诊各检验专业周转时间提供了初步质量规范,实验室可将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月 P90的 Q1、 M、 Q3值分别作为最佳、适当和最低性能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2013—2019年上海市闵行区预防梅毒母婴传播工作方案实施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了解实施《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2015年版)》[简称"方案(2015)"]对梅毒母婴传播阻断的效果。方法:2013—2019年上海市闵行区6家助产医疗机构确诊、有妊娠结局的全部梅毒感染孕产妇共284例,从国家"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中获取其资料,其中自然流产1例、异位妊娠4例、失访42例,237例产妇为本研究对象。采用χ 2检验,比较2013—2015年[实施方案(2015)前,123例]和2016—2019年[实施方案(2015)后,114例]梅毒母婴阻断的评价指标。 结果:2013—2019年7年的孕产妇梅毒检测率100.00%(100 761/100 761),实施方案(2015)前、后的孕期检测率分别为95.92%(51 855/54 288)和98.87%(45 949/46 473),梅毒患病率分别为0.293%(159/54 288)和0.269%(125/46 473),抗梅毒治疗率分别为62.60%(77/123)和85.96%(98/114),规范治疗率分别为20.33%(25/123)和49.12% (56/114),新生儿预防性治疗比例/率分别为1/12和94.74%(72/76);实施方案(2015)后的孕期检测率、抗梅毒治疗率、规范治疗率、新生儿预防性治疗率均明显高于实施方案(2015)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值分别为988.88、16.72、21.81、54.72,均 P<0.01);分娩前非梅毒螺旋体抗原检测滴度≥1∶8的比例分别为36.89%(38/103)和17.48%(18/103),新生儿不良健康问题发生率分别为21.49%(26/121)和6.03%(7/116),先天梅毒报告患病率分别为152.12/10万活产(83/54 562)和23.46/10万活产(11/46 890),均有明显降低(χ 2值分别为9.81、11.80、45.10,均 P<0.01);既往确诊的梅毒感染孕产妇治疗率为63.27%(62/98),较初次确诊者81.29%(113/139)低( cOR=2.52,95 %CI:1.40~4.56,χ 2=9.67, P<0.01)。失访者中外地户籍孕产妇占92.86%(39/42),失访原因主要为无法联系57.14%(24/42)和拒绝接受随访30.95%(13/42)。 结论:实施方案(2015)后,梅毒感染孕产妇的检测诊断、规范治疗、新生儿预防性治疗及其预后均有明显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