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防融合背景下江苏省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专职人员岗位培训实践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以下简称感控)工作是医疗机构落实"医防融合"的重要环节,而感控专职人员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直接影响医疗机构感控能力。江苏省立足于感控专职人员的核心能力需要,自2021年开始探索建立针对新上岗感控专职人员的岗位培训体系并于2022年1月采用新的培训体系进行了培训实践。该省首先制定面向新上岗感控专职人员的培训大纲,通过培训与竞争性选拔建立省级感控培训师资库并择优选定省级感控专职人员培训基地;然后组织包括理论学习和实践培训的岗位培训,并进行相应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考核。理论学习采用线上学习方式;实践培训则在接受委托的三级甲等医院中进行,涵盖临床重点科室实践、环境卫生学监测、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感控信息系统使用等内容。2022年,江苏省对804名新上岗感控专职人员进行了培训,其中567人通过结业考核,通过率为70.52%。江苏省构建的新上岗感控专职人员岗位培训体系可为其他省份的感控专职人员岗位培训管理提供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层慢阻肺早期筛查和早期诊断的现状与对策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我国≥40岁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患病率高达13.7%,估算总患病人数过亿,已成为我国第三大常见慢性病。相比高血压和糖尿病等已经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慢性病,慢阻肺的基层防治严重滞后。开展基层慢阻肺的早期筛查和早期诊断,意味着将慢阻肺防控重点转向疾病上游或早期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基层医护人员、患者和居民对慢阻肺的知晓率低,基层医疗机构缺少肺功能检查设备和基层医生肺功能知识储备不足等多方面原因,使得肺功能检查尚未在基层普及;即使已经开展肺功能检查的,质控合格率低、报告欠准确的现象较为普遍。应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呼吁和支持将慢阻肺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公众对慢阻肺的认知,提倡“像测血压一样测肺功能”,加强对基层医务人员在慢阻肺和肺功能知识的培训,培育更多有呼吸专长的全科医生,并通过医防融合和呼吸专科医联体全面提升基层呼吸系统疾病诊疗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慢性病防治管理新趋势的思考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慢性病防治纳入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 倡导提供以人为本的整合性慢性病防治服务,并推进国家数字健康战略。我国将慢性病防治纳入国家战略,出台多项国家专项政策,家庭医生签约、“医防融合”等服务模式和策略,促进以“健康”为中心的慢性病综合管理。“医防融合”不仅仅体现在机构设置、管理流程、团队服务上,更体现在服务理念和能力上。每个临床医生都要有预防为主的理念,在临床实践中积极实施。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过程中,要全面支持符合患者需求的整合性健康管理流程以及医生资源的合理利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健康中国战略下临床医学培养方案之预防医学课程体系现况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了解健康中国背景下我国各高校临床医学培养方案中预防医学课程设置现况。方法:抽取全国各区域共36份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方案进行统计分析。内容包括基本信息、培养目标涉及预防理念的情况、预防医学课程开设情况等。结果:所有培养方案中,22份(61%)在培养目标中未提及预防或群体健康;只有1所高校将预防医学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一起列为主干学科。预防医学核心课程(卫生学、医学统计学、流行病学、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和社会医学)的总学时数从80~252不等,平均为(156.7±43.2)学时。预防医学课程占总课时数的百分比平均为4.3%±1.1%,最低的仅占2.5%,最高的也只占7.5%,均不足总课时数的10%。各高校之间预防医学各门课程的学时数差异较大。结论:现有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预防理念渗透不足,预防医学课程学时数占比极低,各高校预防医学课时数差异较大。加强新时代临床医学生预防理念的培养迫在眉睫,建议从强化预防为主的观念、完善临床医学课程体系、强化预防与临床融合发展和注重临床研究能力提升4个方面不断完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共生理论的远程会诊与线上诊疗融合发展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远程会诊与线上诊疗作为医疗卫生领域新兴的诊疗模式,打破了传统医疗服务的弊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疫情防控"常态化"情况下,远程会诊与在线问诊可以更大程度地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医疗机构,降低患者流动性,避免交叉感染,优化医疗机构服务流程,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因此,远程会诊与在线问诊的融合发展势必会成为医疗领域不可或缺的服务形式。而目前远程会诊与线上诊疗服务面临缺乏统一的技术规范、数据交互标准,利益责任分配机制尚不完善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其运行与发展。将远程会诊与线上诊疗相互结合、共同发展,可以将问题统一、简化处理,更好地解决困难,优化服务流程,提高医疗质量,提升患者满意度。作者基于共生理论,从共生单元、共生基质、共生界面以及共生环境等共生要素出发,探讨远程会诊与线上诊疗的融合发展。通过对医疗设备、医疗信息平台、信息化水平、人员配置、运行机制、政策法规、医疗环境和社会环境等进行分析,认为将医疗设备同时接入远程会诊与线上诊疗系统,达到医疗信息互联互通,是远程会诊与线上诊疗设施资源共生的关键;使医疗机构信息平台、信息设备以及医保系统之间实现数据互联互通,是远程会诊与线上诊疗信息平台融合共生的关键;医疗机构各项机制科学合理的运行,是远程会诊与线上诊疗融合发展、高效运行的保障;远程会诊与线上诊疗的发展必须充分考虑经济发展、科技水平、患者信任度、服务定价、医保报销等社会环境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远程会诊与线上诊疗融合发展的服务体系和流程,为政府、医院等部门完善制度、优化服务流程、提高医疗质量等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中国风疹控制和消除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随着2008年我国正式将风疹疫苗纳入扩大免疫规划,婴幼儿免疫覆盖率自2012年持续维持在95%以上,因此在人群中建立了一定的免疫屏障,使得我国风疹发病率逐年下降,并逐步阻断了本土流行风疹病毒的传播,显示我国正在向风疹消除目标迈进。然而,为了加速我国风疹消除进程,应根据监测实情科学制定重点人群的补充免疫策略,提升应对暴发疫情的处置能力,同时有必要通过构建医防融合机制并推进先天性风疹综合征监测,从而为风疹消除提供证据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强直性脊柱炎矫形术中截骨椎脱位的危险因素、预防及远期预后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截骨椎脱位(sagittal translation,ST)指截骨椎近端椎体的后下缘与远端椎体的后上缘之间的矢状面偏移>5 mm。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以附着点炎和异位骨化为特征的慢性进行性炎症性疾病,主要破坏脊柱、骶髂关节。晚期出现胸腰段后凸畸形导致患者平视及平卧困难,需实施截骨矫形手术改善生活质量。AS后凸畸形截骨矫形术中截骨椎脱位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矢状面偏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但严重的脱位易引起神经损伤、血管损伤、脑脊液漏等相关并发症。既往研究表明术中截骨椎脱位与术中操作不当、脊柱的骨化程度、后凸畸形曲线模式及矫正度、截骨椎前壁过早骨折、截骨量过多或不足、矫形棒铰链点与截骨闭合铰链点不在同一水平、不恰当地使用悬梁臂技术等有明显的相关性。防脱位器械的使用、术中透视及神经电生理监护可有效预防术中脱位的发生;对于术中已经出现脱位的患者,可根据神经功能情况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尝试复位或扩大椎板切除减压预防神经损害。AS患者较强的成骨能力使得脱位椎体可能发生重塑,随访期间可见良好的骨质重建、骨性融合。了解截骨椎脱位的发生机制和危险因素可使脊柱外科医生进一步认识截骨椎脱位,从而有助于减少术中截骨椎脱位及其并发症的发生,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2022年全国结核病学术大会会议纪要
编辑人员丨1天前
2022年全国结核病学术大会于2022年8月18—22日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主办,上海市医学会、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承办,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防治临床中心、上海市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北京结核病诊疗技术创新联盟、世界卫生组织结核病研究和培训合作中心共同协办。为响应新冠疫情防控的需要,大会以线上为主的形式召开,在上海市肺科医院设立开幕式主会场直播间。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近百家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防治机构、研究机构设置分会场,近万名结核病以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同道上线参与。本次大会主题为:“和而求同,融核发展”,旨在融合各领域优势,齐力提升结核病学科发展,提高我国结核病的防治能力,为终止结核病流行、实现健康中国目标而不懈奋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促进多学科融合 提升流感防治和大流行应对准备能力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本期组织专家围绕季节性流感和动物流感病毒的基础研究、甲型H1N1流感和新冠病毒所致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流感疾病负担以及促进老年人流感疫苗接种等发表论著或共识,阐述流感病毒特点、疾病特征、健康危害和经济影响、预防措施。这些研究强调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融合在传染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以群医学理念为指导,推动多学科融合,持续开展流感等传染病防治和大流行应对准备工作,既可夯实新发和突发传染病监测预警、预防控制、诊断治疗基础,也可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准备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新医科背景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混合式教学改革与实践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课前同步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POC)+课堂翻转+课后知识拓展”的混合式教学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齐齐哈尔医学院2020级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学类专业共951名学生作为教学改革研究组(试验组),其课程依托自建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课程和中国大学MOOC资源,构建混合式教学,采用小班分组、案例驱动和多元化考核等改革方式,开展以案例和知识点交叉融合为主线的理论翻转教学活动;对照组为2019级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学类专业学生共847名,理论课实施传统教学。课程采取线下考核为主、线上考核为辅的方式进行评价,通过考试成绩、问卷调查、网络投票等方式收集反馈信息。采用SPSS 20.0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试验组学生期末总成绩得分高于对照组[(92.12±3.88)vs.(86.73±5.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问卷调查显示,试验组学生对混合式教学改革满意度较高,增加了学生参与、体验与分享等活动。2020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认为初步建立了临床思维(263人,92.61%),熟悉了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及发病机制(262人,92.25%);2020级预防医学专业学生认为增强了为公众服务的意识(151人,93.21%),培养了健康宣讲指导健康生活的能力(148人,91.36%);2020级药学类专业学生认为掌握了疾病治疗药物的作用机制(138人,93.24%),了解了临床合理用药(135人,91.22%)。 结论:混合式教学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