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腔开放合并肠空气瘘的管理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腹腔开放合并肠空气瘘是普外科和整形外科医生面临的疑难问题。腹腔开放于1940年由英国医生Ogilvie提出,用于救治战伤导致的腹壁毁损。腹腔开放疗法是指术后敞开腹腔不关闭切口或主动打开腹腔的一种治疗手段。腹腔开放的适应证包括严重腹腔感染、创伤、肠缺血性疾病、急性重症胰腺炎、腹腔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等。2016版Bjork分类法将腹腔开放创面分为4类9种,第4类为肠空气瘘合并冰冻腹,其处置困难且致死率较高。肠空气瘘指肠腔瘘口周围无皮肤、皮下组织覆盖,直接暴露于空气中。腹腔开放后肠空气瘘发生率为7%~19%,一旦形成肠空气瘘,死亡率高达42%~66%。导致肠空气瘘的风险因素包括:(1)年龄大于60岁,身体机能差;(2)肠管暴露时间长,肠管干燥,缺血性损伤,机械性损伤;(3)伴有炎性肠病、憩室炎、弥漫性腹膜炎;(4)大容量复苏、再探查次数多;(5)消化道破裂、吻合口漏、腹腔高压等。腹腔开放合并肠空气瘘的非手术处理原则为早期识别和控制脓毒症,保护脏器功能;使用抗生素、穿刺引流等控制感染源;通过胃肠减压、抑酸剂、生长抑素等减少消化液;加强营养支持。江阴市人民医院综合普外一科收治3例腹腔开放合并肠空气瘘患者,通过负压辅助闭合技术(vacuum assisted closure,VAC)管理创面、控制感染,持续冲洗负压吸引,使创面处于负压、低氧、潮湿的环境,促进肉芽组织增生。腔内负压辅助闭合技术(endoluminal vacuum assisted closure,EVAC)管理漏出液,将聚氨酯海绵经瘘口插入近端肠管,主动引流消化液,并可将引流出的消化液进行回输。漂浮造口技术管理瘘口,将瘘口与周围创面进行隔离,以保护创面并能将消化液充分引流。通过异体皮或自体皮移植等修复腹壁创面。感染控制后,急性肠瘘转为慢性肠瘘,6~12个月后进行确定性手术,切除肠瘘,同时可联合化学组织结构分离技术、机械组织结构分离技术、补片修补术、肌皮瓣转移术等进行腹壁缺损修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采用优化抗感染治疗模式改善糖尿病足感染预后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针对糖尿病足感染,建立一种新的多学科抗感染治疗模式并评估其效果。方法:采用历史性对照研究设计。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整形烧伤科2016年10月1日至2018年3月31日期间收治的糖尿病足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纳入常规管理组(对照组,48例)。将2018年4月1日至2019年9月30日期间收治的糖尿病足感染患者前瞻性纳入优化管理组,由整形烧伤科、感染疾病科及药剂科医师组成团队,早期、全程参与患者抗感染治疗(优化组,52例)。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情况、糖尿病足感染情况、治疗及预后指标。结果:一般情况方面,与对照组相比,优化组患者糖尿病足溃疡病程更长(120 d vs 30 d,P <0.05)、周围神经病变比例更高(80.8% vs 54.2%,P <0.05);入组时糖尿病足感染情况方面,与对照组相比,优化组患者的骨髓炎部位更多(P <0.05)、多重细菌感染的比例更高(48.1% vs 10.0%,P <0.05);但在治疗及预后方面,与对照组相比,优化组接受初始经验性抗感染治疗的正确率更高(86.5% vs 31.3%,P <0.05),发热持续时间更短(1.5 d vs 8.0 d,P <0.05)。随访1年,两组患者的治愈率和复发率相近。结论:整形烧伤科、感染疾病科及药剂科医师早期、全程参与的优化多学科抗感染治疗模式,有利于糖尿病足感染的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骨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总结骨科手术部位感染现状,探讨骨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江苏省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骨科手术部位感染病例作为感染组,共41例,按照1∶1的比例,随机抽取同科室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年龄相近(±10岁)、性别相同未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41例病例作为非感染组,分析骨科手术部位感染病原菌分布情况并基于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骨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41例手术部位感染患者,术后1~3d发生手术部位感染10例(24.39%),术后4~6d发生手术部位感染12例(29.27%),术后7~9d发生手术部位感染5例(12.20%),术后10~30 d发生手术部位感染10例(24.39%),术后31~90 d发生手术部位感染4例(9.76%).感染组检出40株病原菌,主要为革兰氏阳性球菌(31株,77.50%),最常见的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9株,47.50%),其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7株,17.50%).两组糖尿病史、体重指数(BMI)、术前纤维蛋白原、手术持续时间、手术引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BMI(OR=1.231,95%CI:1.049-1.445,P=0.011)是骨科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BMI作为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临界值为25.37 kg/m2.结论 骨科手术患者中,肥胖患者更易发生手术部位感染,建议进一步强化肥胖患者的围手术期管理,以减少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康复管理在肝胆胰术患者中的运用效果及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作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本研究旨在观察康复管理在肝胆胰术患者中的运用效果及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作用.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选择于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住院进行肝胆胰手术治疗患者144例,2022年1月至2023年5月病例入组,所有患者分组方式为随机数字表法,72例为常规干预组,给予患者常规干预,72例为康复管理组,在常规管理干预基础上给予患者康复管理措施,记录两组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干预前、后给予患者数字疼痛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价切口疼痛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1例超低出生体重儿念珠菌血症伴烫伤样皮炎的护理体会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总结1例超低出生体重儿念珠菌血症伴烫伤样皮炎的治疗及护理经验.方法 成立个案护理小组;制定预防皮肤感染策略,做好医院感染防控工作;梳理皮肤护理经验,培养预见性思维;充分进行皮肤护理评估,降低全身感染发生的风险;制定个性化围出院期居家护理指导;出院后继续做好延伸护理.结果 患儿住院108 d出院,随访6个月,监测生长发育指标及神经系统发育均正常.结论 成立个案小组、制定皮肤护理计划、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控制暖箱湿度等细节化管理,能够改善超低出生体重儿真菌感染的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手术患者超长住院日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手术超长住院的影响因素,为核心指标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以某三甲医院2019年-2023年住院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住院天数大于30天的认定为超长住院病例,以性别、年龄等个人因素为匹配变量,按照1∶3的比例进行倾向性得分匹配,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单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模型对再入院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手术超长住院患者比例随年份变化呈下降趋势,相关系数-0.41,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急诊、其他医疗机构转入、常规手术、介入手术、无菌切口/愈合不良、感染切口/愈合良好、感染切口/愈合不良、有院内感染、术前住院7~13天、术前住院大于14天、出入院科室不一致、术后有并发症是手术超长住院的危险因素;2级手术与3级手术是手术超长住院的保护因素.结论 超长住院日呈多因素影响,可通过术前检查院前完成、加强围手术期管理、探索多学科MDT讨论、加强监管等方式加强手术超长住院日的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多学科协作管理模式在重症监护病房对多重耐药菌在医院传播的控制作用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研究多学科协作管理模式在重症监护病房对多重耐药菌医院传播的控制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重症监护病房检测为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者,观察MDRO的感染率、MDRO的检出率.结果 采用多学科协作模式后,MDRO的感染与检出率都较之前有所降低(P<0.05);多学科协作模式实施前各项防控措施落实效果合格率较低,干预后,物体表面消毒、空气消毒、手卫生、患者物品专用、合理使用隔离衣等防控措施落实效果合格率均较干预前提高(P<0.05).结论 在重症监护病房中实施多学科协作模式针对MDRO的预防与控制,能显著减少MDRO的感染率及检出率,此模式可在医院进行大力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床边即时超声辅助疑难内瘘穿刺在18家医院的操作现状调查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调查床边即时超声(point-of-care ultrasound,POCUS)辅助疑难内瘘穿刺在18家医院的护理操作现状,为相关质量管理和专科培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18家医院的POCUS辅助疑难内瘘穿刺操作视频进行横断面调查,制定操作的评分细则作为评分依据,根据操作中的关键点提取重点环节,对评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8例操作视频平均得分(79.25±10.91)分.共提取出6个重点环节,评分为较差的占比分别为:评估与安全核查55.56%、护患沟通50.00%、内瘘常规评估44.44%、感染控制38.89%、超声评估11.11%、超声引导穿刺0.视频时长与操作得分呈正相关(r=0.717,P=0.001).结论 本研究制定的"POCUS辅助疑难内瘘穿刺评分标准"有助于进一步规范此项操作,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三维质量评价模式在心脏外科手术室感染控制管理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三维质量评价模式在心脏外科手术室感染控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心脏外科2018年1~6月收治的1 728例患者为观察组(三维质量评价模式管理),选取该院心脏外科2017年6~12月收治的1 635例患者为对照组(常规手术室感控管理)。比较两组手术室感染控制管理质量及手术室卫生监测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室环境安全管理、消毒管理、手卫生等方面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空气、手、灭菌物品、器械清洗的合格率及手术室感染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三维质量评价模式能够提高手术室的感染控制管理质量,提高手术室卫生监测合格率,减少手术室感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神经重症患者气管插管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及其应用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总结神经重症患者气管插管管理的最佳证据并探讨其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澳大利亚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临床证据实践应用系统,检索并总结最佳证据,结合临床情景和专业判断,制订相应的审查指标,辨析证据应用的障碍因素,构建最佳行动策略。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外科监护室68名护士、2022年1—4月开展基线审查时的98例气管插管患者和2022年9 —12月开展证据应用后的99例气管插管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循证实践前后审查指标的执行率、护士对神经重症患者气管插管管理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患者气道并发症(口腔黏膜溃疡、气道黏膜出血、气管食管瘘、肺部感染)发生率。结果:共总结28条最佳证据并制定了相应审查指标,除了6项审查指标(指标11、13、19、20、27、28)由开展循证实践前的97.96%~100.00%提升至10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其余22项审查指标的执行率在开展循证实践后均有所提高,其中有8项指标(指标5、6、9、14、18、21、25、26)执行率从0提升至89.90%~1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开展循证实践后,护士对神经重症患者气管插管管理知识水平得分由(62.41±6.07)分提升至(93.82±2.7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除气管食管瘘外,患者其他气道并发症发生率均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基于证据的神经重症患者气管插管管理方案可提高护士对神经重症患者气管插管管理的知识水平,降低患者气道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临床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