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性医院手术室护士传染病突发事件应对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构建综合性医院手术室护士传染病突发事件应对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旨在提高手术室护士在面对传染病突发事件时的应急反应能力、专业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确保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方法 2022年10月至2023年1月,在文献研究、焦点小组访谈的基础上,以PPRR危机管理理论为指导初步拟定综合性医院手术室护士应对传染病突发事件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德尔菲法对来自手术室护理、护理管理、公共卫生、医院感染、临床医学及麻醉医学领域的15名专家进行2轮专家函询,根据专家意见修改并确定最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结果 2轮专家函询的积极系数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均为0.957,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184、0.189.最终形成的综合性医院手术室护士应对传染病突发事件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4项一级指标(预防、准备、反应、恢复)、15项二级指标、62项三级指标.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综合性医院手术室护士传染病突发事件应对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可靠性、科学性,可用于科学评价手术室护士应对传染病突发事件的能力,为应急人员选拔和培训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低体温风险预警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发生围手术期低体温(IPH)的影响因素,构建并验证风险预警模型.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12月在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医院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15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有无出现IPH分为低体温组(n=53)和体温正常组(n=101),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发生IPH的影响因素,同时基于回归分析法构建预警模型,使用R语言软件绘制相应的列线图,采用患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检验预测效能.另选取2023年1-10月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66例作为验证集,绘制ROC曲线及校准曲线对模型的预测效能进行外部验证.结果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BMI、手术室室温、麻醉方式、术中麻醉时间、术后感染、糖尿病均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发生IPH的独立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于以上7个独立影响因素构建的风险预警模型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63,最佳截断值0.276对应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887、0.752.校准曲线平均绝对误差为0.041.验证集AUC为0.838,最佳截断值0.483对应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700、0.935,校准曲线平均绝对误差为0.040.结论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发生IPH受年龄、BMI、手术室室温等因素影响,本研究构建的风险预警模型预测效能良好,可为临床上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预防IPH发生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远隔缺血预处理联合后处理对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后谵妄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远隔缺血预处理联合后处理(RIPC+RIPostC)对体外循环(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后谵妄(POD)的影响。方法:招募于本院手术室接受择期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80例,年龄44~64岁,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C组)和处理组(R组),每组40例。R组患者于CPB开始前30 min实施RIPC,并于CPB结束前30 min实施RIPostC。具体处理措施:患者下肢绑好充气式袖带,充气加压直至压力为200 mmHg(1 mmHg=0.133 kPa),保持5 min,随后袖带完全放气直至压力为0;5 min后再次充气加压,如此进行3个循环;C组将袖带绑于患者下肢,但不进行充气及放气操作。分别于术前1天及术后第1、3天时抽取外周静脉血并测定血常规。术后3天内采用重症监护室(ICU)意识障碍评估法(CAM-ICU)进行POD的评估。神经认知测试在术前、出院时和术后3个月进行,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和痴呆症(AD)的评估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并排除术前<24分的患者。记录术中及术后任何不良事件包括窦性心动过缓或低血压/高血压、术后感染等。记录住院时间及90天病死率。3个月后,使用问卷收集与睡眠有关的数据、生活质量、焦虑和疼痛。结果:两组术后第1、3天时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较术前1天时的均增高,但R组均显著低于C组( P<0.05)。C组共有13例患者(32.5%)在术后第3天内发生POD,27例患者(67.5%)未发生POD,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R组共有5例患者(12.5%)在术后3天内发生POD,35例患者(87.5%)未发生POD。术后90天随访时,MMSE评分与基线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共有4例(10%)患者出现神经认知功能障碍。两组间POCD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中心动过缓或低血压/高血压、术后感染等不良事件发生率在两组间均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术后90天的随访期内,两组均无患者死亡。两组在术后住院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使用EQ-5D问卷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个月,两组间的睡眠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RIPC+RIPostC可减低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炎症反应,降低POD发生率,改善术后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病情严重程度的分类护理模式对手术室患者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病情严重程度的分类护理模式在手术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湖西医院住院的患者365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81例和观察组18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给予基于病情严重程度的分类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护理满意度及院内感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专业、护理环节、基础护理和护理文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患者的院内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基于病情严重程度的分类护理模式应用于手术室患者的护理工作中,能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并减少院内感染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手术室护理人员医院感染防控"知信行"水平及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了解该院手术室护理人员医院感染防控"知信行"水平现状,调查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手术室开展医院感染防控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手术室38名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收集护理人员一般资料,调查其医院感染防控知识、态度和行为,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38名护理人员医院感染防控知识得分平均为(35.62±3.41)分,信念得分平均为(205.41±5.63)分,行为得分平均为(187.56±4.74)分,整体得分处于中等水平,三方面得分均以手卫生得分最高,医疗和病理废弃物管理得分最低;不同性别、学历和人事状况的护理人员其医院感染防控"知信行"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不同年龄、职称、护龄、带教情况、院感监控任职情况和近1年内接受院感培训次数的护士其医院感染防控"知信行"得分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知识和信念、知识和行为以及信念和行为之间均呈正相关( P<0.05)。 结论:该院手术室护士医院感染防控"知信行"水平处于中上水平,不同年龄、护龄、职称、带教情况和接受培训次数的护士其医院感染防控"知信行"水平差异显著,临床中应采取积极措施,提升护士认知,改善护士信念,进而提高其院感防控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超声引导下胸横肌平面阻滞与胸骨旁神经阻滞减少OPCABG术中舒芬太尼用量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对比观察超声引导下双侧胸横肌平面阻滞(transversus thoracic muscle plane block, TTPB)与胸骨旁神经阻滞(parasternal nerve block, PSB)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OPCABG)术中舒芬太尼剂量的影响。方法:选取150例在北部战区总医院行OPCABG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C组)、TTPB组(T组)和PSB组(P组),每组50例。C组行靶控输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 TCI)全凭静脉麻醉;T组先行超声引导下双侧TTPB,再行TCI全凭静脉麻醉;P组先行超声引导下双侧胸大肌与肋间内肌平面阻滞,后行TCI全凭静脉麻醉。记录3组患者术中舒芬太尼总用量及入手术室后(T 0)、麻醉诱导意识消失时(T 1)、气管插管成功后即刻(T 2)、气管插管后3 min(T 3)、切皮时(T 4)、锯胸骨后1 min(T 5)、心包切开时(T 6)、主动脉侧壁钳部分阻断前(T 7)、侧壁钳开放后(T 8)、再灌后5 min(T 9)、关胸时(T 10)、手术结束时(T 11)的舒芬太尼效应浓度、MAP、心率及正性肌力药物评分;检测术前24 h,术后24、48、72 h的血浆IL-6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水平;血气分析检测T 0、T 3、T 6、T 11及术后2、4、6、8、16、24 h的血糖和乳酸水平;记录术后24、48 h静息和运动状态下VAS疼痛评分和术后当日、术后第1天、术后第2天追加镇痛药物情况及术后3 d内不良反应(寒战、恶心呕吐、头晕、呼吸抑制、穿刺点感染、穿刺点血肿)发生情况。 结果:T组和P组术中舒芬太尼总用量,T 3~T 11时舒芬太尼效应浓度,T 2、T 10时MAP,术后24 h静息和运动VAS疼痛评分,术后当日追加镇痛药物患者百分比,术后2、4、6、8 h时血糖水平,T 11及术后2、4、6 h时乳酸水平,术后24、48 h时IL-6水平,术后48 h时CRP水平,术后3 d内寒战发生率均低于C组( P<0.05);T组舒芬太尼用量、T 5~T 11时舒芬太尼效应浓度、术后24 h静息和运动VAS疼痛评分低于P组( P<0.05)。与T 0时比较:3组患者T 6、T 11及术后2、4、6、8、16、24 h时血糖水平升高( P<0.05);C组T 11及术后2、4、6、8 h时乳酸水平升高( P<0.05),T组和P组术后2、4、6、8 h乳酸水平升高( P<0.05)。与术前24 h比较,3组患者术后24、48 h时IL-6水平及术后24、48、72 h时CRP水平升高( 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超声引导下TTPB和PSB在OPCABG术中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稳定术中血流动力学波动,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应激和炎症反应,有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TTPB比PSB的镇痛效果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结直肠肿瘤规范化诊治的仁济经验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目前正在我国肆虐。已经证实,新冠肺炎存在明显的院内感染现象,给外科医护人员和住院患者造成严重威胁。虽然结直肠外科并不是此次抗击疫情的一线学科,但在特殊的形式下,如何最大限度地在保护患者、家属、医务工作者自身的健康以及病区和医院医疗安全的前提下,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医疗服务,保证以往临床工作的有序开展,是当下的艰巨任务。笔者参照我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结合《上海仁济医院新型冠状病毒文件汇总》的实际工作情况,总结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下,如何开展结直肠外科临床工作,分享了如何在疫情防控情况下,针对结直肠肿瘤急诊患者的诊疗流程、对结直肠肿瘤的诊断和准备择期入院手术结直肠癌患者的处理、病房的防护、围手术期的管理等,更重要的是详细介绍了疑似或确诊新冠肺炎的结直肠外科患者手术及围手术期的管理,包括医务人员及手术室、手术器械的防控措施。其中特别强调的包括:(1)多学科诊疗模式(MDT)应贯穿于结直肠肿瘤整个诊疗过程,MDT成员中,除常规相科室外,呼吸科和感染科也需列入。(2)肠镜检查有可能导致患者交叉感染,对操作人员和护理人员也存在较大风险,故仅优先对于可能危及生命的急诊患者(出血、梗阻、消化道异物等)进行;若疑似新冠肺炎患者,不采取内镜下减压措施,直接拟定急诊手术治疗方案。(3)疑似或确诊新冠肺炎的结直肠外科患者应放置于隔离病室,配备单独医疗器具,在指定的独立负压(-5 Pa以下)手术间完成手术;围手术期伤口换药等使用过所有一次性物品、体液、粪便等,均按医疗废物规范进行处置。(4)参加疑似或确诊新冠肺炎的结直肠外科患者手术的医护人员应实施三级防护,术后应隔离进行"医学观察"14 d。希望能对同道有所助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Donabedian质量理论在手术室锐器伤持续改进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应用Donabedian质量理论构建手术室工作人员锐器伤结构—过程—结果指标,探讨在该质量理论指导下的三维指标在手术室锐器伤持续改进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杭州市妇产科医院手术室医务人员47名作为调查对象,2020年1至12月采用常规预防锐器伤管理措施为干预前数据,2021年1至12月在Donabedian质量理论指导下实施干预。比较干预前后手术室医务人员锐器处置规范率、预防锐器伤依从性、安全装置消耗量,以及锐器伤发生率情况。采用SPSS 2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干预前手术室医务人员锐器处置规范率为71.54%(181/253),干预后为85.82%(242/2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6.42, P<0.001)。干预前医务人员对患者宣教率为39.41%(80/203),操作时规范佩戴手套等防护用品依从率为23.11%(52/225),操作后立即处置使用后锐器依从率为66.88%(103/154),操作完毕及时洗手为84.00%(189/225),干预后分别为71.58%(136/190)、61.71%(158/256)、89.62%(164/183)和93.75%(240/2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41.03、72.57、26.26和11.81, P值<0.001或=0.001)。干预前钝性缝针消耗量为(8.25±2.45)根,缝针固定器消耗量为(6.92±4.19)个,干预后分别为(57.58±6.67)根和(29.83±6.34)个,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4.06和-10.45, P值均<0.001)。锐器伤发生例次率分别为0.17%(14/8 320)和0.07%(6/9 0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91, P<0.05),后期追踪未发生院内感染。 结论:Donabedian质量理论指导下的手术室医务人员锐器伤质量管理效果显著,可减少血源性疾病的感染和传播,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管理模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清创植皮术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合并小腿坏死性筋膜炎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男,60岁,因“乏力、发热半月余”于2021年6月17日入院。患者半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并进行性加重,伴活动后气促。于当地医院查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1.5×10 9/L、血红蛋白88 g/L、血小板计数26×10 9/L,骨髓穿刺检查,结果为急性髓系白血病M5b型,于天津市人民医院血液科进一步治疗。查体:轻度贫血貌,全身皮肤黏膜未见黄染、出血点、瘀斑,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口唇苍白;胸骨无压痛;心、肺、腹查体未见异常;外痔脱出,肛周红肿;双下肢无水肿。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0.41×10 9/L、血红蛋白60 g/L、血小板计数43×10 9/L。排除化疗相关禁忌,2021年6月18日—2021年7月1日行阿扎胞苷联合维奈克拉方案联合化疗。化疗结束第4天患者出现发热(最高达39.2 ℃),伴右小腿疼痛,触之局部皮温升高,压痛明显。经验性使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替加环素、泊沙康唑联合抗感染治疗。复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0.11×10 9/L、中性粒细胞计数0.04×10 9/L、血红蛋白64 g/L、血小板计数24×10 9/L。右下肢血管彩超:未见静脉血栓形成、动脉闭塞。右小腿MRI:(1)右小腿后部软组织肿胀,腓肠肌内外侧头及邻近深浅筋膜内渗出性改变,部分肌间隙积液;(2)左小腿比目鱼肌、腓肠肌内侧头及邻近深筋膜内少许渗出性改变(图1A)。血培养+药敏试验(需氧+厌氧):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左氧氟沙星、复方新诺明、米诺环素敏感。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生素为左氧氟沙星、复方磺胺甲 唑、替加环素抗感染治疗3 d后体温恢复正常,但患者右小腿红肿进行性加重,触痛明显,表皮渗液破溃,皮肤及皮下软组织坏死,初步诊断为急性坏死性筋膜炎(图1B)。行右小腿脓肿切开减张引流术,并放置引流管(图1C),引流出约400 mL脓液。引流液培养+药敏试验(需氧+厌氧)显示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术后患者右小腿红肿好转,引流通畅,疼痛较前减轻。3 d后进一步行浅层组织清创换药,并拔除右小腿引流管。5 d后复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9.51×10 9/L、中性粒细胞计数0.04×10 9/L、血红蛋白89 g/L、血小板计数89×10 9/L。全身抗感染治疗20余天未见好转,于手术室行局部麻醉下右小腿深层组织清创术,术中见腓肠肌筋膜感染坏死,部分肌肉坏死,切除坏死组织至创面新鲜,彻底止血(图1D)。术后行负压封闭引流。负压引流吸引7 d后,拆除负压封闭引流行右腹股沟取皮+右小腿创面植皮术(图1E)。定期换药,营养支持治疗,敏感抗生素应用。术后3周拆线,植皮成活、供区伤口愈合良好(图1F)。随访6个月,患者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评价为完全缓解,右小腿伤口愈合良好,感染无复发,关节功能正常,恢复日常工作和生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洁净手术室大血管手术器械术中使用时间与医院感染相关性及与病原菌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洁净手术室大血管手术器械术中使用时间与医院感染相关性及与病原菌的关系。方法:收集2017年4月至2019年2月于医院洁净手术室行大血管手术的患者512例,手术器械使用时间<2 h者92例,设为A组;2~4 h者152例设为B组,>4 h者268例设为C组。比较三组患者手术区、周边区微生物检测结果,医院感染及病原菌分布情况。分析洁净手术室行大血管手术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三组患者手术区与周边区手术器械表面细菌总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随着手术区和周边区手术器械暴露时间的延长,手术器械表面细菌总数也逐渐升高,其中手术区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A组患者医院感染率为3.26%(3/92),B组为3.29%(5/152),C组为7.84%(21/268),但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共分离出6株病原菌,B组分离出8株病原菌,C组分离出21株病原菌,且均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可导致洁净手术室大血管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率显著升高( P<0.05)。以洁净手术室大血管手术患者是否发生医院感染为因变量,进一步将单因素分析中 P<0.1的因素作为自变量建立逐步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年龄、手术器械使用时间、糖尿病是洁净手术室大血管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 结论:洁净手术室大血管手术医院感染病原菌主要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患者年龄、合并糖尿病以及手术器械使用时间均是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针对洁净手术室大血管手术时间较长(>4 h)而导致的医院感染风险增加,为手术室制定相应的术中空气及手术器械净化和消毒可能对降低大血管手术医院感染率具有重要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