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软件模拟骨科导航机器人定位肘关节屈伸轴准确性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探讨不同医生在应用Mimics软件模拟三维导航机器人导航软件定位肘关节屈伸轴中是否存在误差,并且比较医生视觉定位屈伸轴与计算机辅助技术定位屈伸轴之间的差异.从而提出建议:机器人导航软件设计可以持续优化以减少误差,让机器人定位更广泛地应用于手术,并且定位更加准确.方法 在我院影像科数据库中随机抽取自2023年1月至2023年6月成人肘关节CT数据10例,导出后均在Mimics软件中操作,先进行三维重建,再由实验者确定肘关节屈伸参考轴后隐藏该轴及尺桡骨,3名受试者(分别为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凭个人经验分别在软件中自定义这10个肘关节的虚拟屈伸轴并分别标明.最后实验者运用软件运算得出受试者各虚拟轴与实验者设定的参考轴的夹角数据和拟合的肱骨小头球体圆心、滑车切迹球体圆心与参考之间的直线距离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医生视觉定位屈伸轴与计算机辅助技术定位屈伸轴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名受试医生视觉定位屈伸轴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3名受试者根据在Mimics软件中模拟机器人导航软件进行肘关节屈伸轴的定位是存在差异性的,这增加了实际的定位误差.通过本实验提示,这与受试者对肘关节屈伸轴的认知和在软件中采用主观的视觉定位有关,也提示机器人导航软件的开发者应针对三维定位肘关节屈伸轴设计相应的辅助工具以减少医生规划屈伸轴存在的误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虚拟仿真结合3D打印技术辅助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脊柱骨折患者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虚拟仿真结合 3D打印技术辅助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PPSF)治疗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 2021年 6月—2023年 6月苏州大学第一附属人民医院收治的98例脊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 4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微创PPSF治疗,试验组采用虚拟仿真结合 3D打印技术辅助微创PPSF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情况、椎体恢复情况、腰椎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功能障碍情况、疼痛程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试验组椎体前缘高度高于对照组,Cobb角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日本骨科协会腰椎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1、7 d,试验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 4.08%,高于对照组的 2.04%,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虚拟仿真结合 3D打印技术辅助微创PPSF治疗脊柱骨折患者效果更佳,可减轻手术创伤,加快椎体恢复速度,增强腰椎功能,且安全可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慢性创面住院费用的卫生经济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调查慢性创面病人的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卫生经济学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接诊的875例慢性创面住院病人的一般资料、创面信息、治疗信息、科室分布及卫生经济学信息.用SPSS 25.0行数据分析.结果 慢性创面病人中男性占比高于女性,61~80岁病人最多,且常合并基础疾病.创面病原微生物监测中革兰阴性菌检出率最高.主要创面类型为糖尿病性创面、创伤性创面和静脉性创面.不同创面类型病人的治疗有效率及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数病人(68.6%)采取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治疗有效率(95.2%)、住院时间17(10,33)d、住院费用21764(12352,45437)元均高于非手术治疗[67.3%、9(5,17)d、8072(4875,11875)元](P<0.05).不同手术方式中轴型皮瓣的住院时间41(26,65)d、住院费用52902(36828,122521)元均高于随意型皮瓣[28(17,41)d、32605(17829,51835)元](P<0.05).病人多分布在烧伤整形科、普外科、骨科等科室,不同科室病人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保病人自付费用5450(2781,9383)元低于非医保病人自付费用18391(8723,74627)元.医保病人的住院时间14(8,22)d、住院费用14177(9018,28396)元均低于非医保病人[16(8,46)d、18391(8723,74627)元](P<0.05).结论 慢性创面中创伤性创面住院费用较高.相比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住院费用高但治疗有效率高.医保病人自付费用较低,参加医保有利于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骨科主导的多学科共管模式治疗老年股骨颈及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骨科主导的多学科共管模式在老年股骨颈及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 2019年 3月—2023 年 3月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第四医院创伤运动医学科收治的 220例老年股骨颈及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120)与试验组(n=100).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其中 20例采用保守治疗,100例采用手术治疗,试验组采用多学科共管模式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方法、治疗时间及治疗结果.结果:试验组术前等待时间、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愈率为85.00%,高于对照组的70.00%,褥疮发生率为 5.00%,低于对照组的 14.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病死率为 3.00%,低于对照组的 5.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股骨颈骨折及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骨科主导的多学科共管模式,可对患者更快开展术前评估,减少患者术前等待及住院时间,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整体效果更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可视化环锯技术辅助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效性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系统评价可视化环锯辅助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PET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比较可视化环锯和传统环锯辅助PETD治疗LDH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和回顾性临床研究文献,检索时限为数据库建库至2023年11月30日.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并评价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后,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项研究,其中随机对照试验2项、回顾性临床研究8项;共涉及756例患者,其中可视化环锯组377例、传统环锯组379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传统环锯组相比,可视化环锯组手术时间更短[MD=-10.40,95%CI(-12.08,-8.71),P=0.000]、术中X线透视次数和术中出血量更少[MD=-6.67,95%CI(-6.94,-6.40),P=0.000;MD=-2.22,95%CI(-3.56,-0.89),P=0.001]、腿部疼痛缓解更明显[MD=-0.28,95%CI(-0.43,0.14),P=0.000].2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腰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腰痛疾患疗效评分、术后疗效优良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现有的证据表明,相较于传统环锯辅助PETD,采用可视化环锯辅助PETD治疗LDH,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X线透视次数和出血量、减轻腿部疼痛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Ⅲ期Kümmell病截骨方式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骨质疏松症在临床越来越常见,轻度的外伤就可导致骨质疏松症患者椎体压缩性骨折,有的患者疼痛症状不明显,未予重视,逐渐发展为Kümmell病.Ⅲ期Kümmell病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腰背部疼痛和后凸畸形,部分患者需要手术矫正畸形.随着对疾病认识的深化和骨科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Ⅲ期Kümmell病的术中截骨术式也出现了多样化,除了传统的截骨方式以外,最近很多学者报道了许多新的截骨术式,这些术式除了能达到可靠的矫形效果、确切的神经减压,还可以有效地减少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降低术中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手术治疗Ⅲ期Kümmell病的安全性,为Ⅲ期Kümmell病患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本文就Ⅲ期Kümmell病的术中截骨方式进行综述和对比分析,总结不同截骨方式的优缺点以及适用范围,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ICU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及列线图模型构建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分析ICU患者感染多重耐药菌(Multi-drug resistance organism,MDRO)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1月-2023年12月入住ICU的383例MDRO感染患者临床资料,按照1∶1比例随机选取本院同时期入住ICU的非MDRO感染患者383例的临床资料作对照.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确立独立危险因素,建立模型方程,使用R软件绘制列线图模型.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MDRO感染患者与非MDRO感染患者入院类型、手术、简化急性生理学评分Ⅱ(SAPS Ⅱ)评分、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评分、骨科疾病、使用激素类药物、气管切开、机械通气、中心静脉置管、抗生素联用、抗生素使用时间、白介素-6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抗生素使用时间、使用激素类药物、入院类型、手术、SAPSⅡ评分、气管切开是ICU患者MDRO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基于以上6种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经Hosmer-Lemeshow检验,x2=4.857,P=0.773;模型校准曲线与理想曲线吻合良好;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6种因素联合预测ICU患者MDRO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829[95%CI:(0.800~0.858)],最佳截断值为0.548,灵敏度为0.708,特异度为0.841.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列线图模型拥有良好的临床实用价值,可为临床医务人员早期识别ICU患者MDRO感染风险及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双Y型钛板内固定联合后方韧带复合体回植椎板成形术在脊髓脊柱手术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探讨双Y型钛板内固定联合后方韧带复合体(posterior ligamentous complex,PLC)回植椎板成形术在脊髓脊柱手术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脊髓脊柱手术中采用经双Y型钛板内固定联合PLC回植技术重建椎管的6例脊髓脊柱疾病病例资料.术后所有患者随访3~12个月,复查时行脊柱螺旋CT三维重建及脊柱MRI检查.采用改良McCormick分级标准评估临床症状和日本骨科协会脊髓功能评分(IJO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末次随访时分级及评分分别与术前比较,采用White&Panjabi脊柱不稳评分标准评估术后脊柱稳定性,分别测量手术前后颈、胸、腰椎使用双Y型钛板PLC回植的各节段椎管的横径和前后径,评估术后是否造成椎管狭窄.结果 6例患者术中游离椎板节段数为(4.0±2.9)个(1~8个),手术椎管共 24个节段,其中固定节段23个,包括使用双Y型微钛板固定节段为15段,两孔微钛板固定节段为8段.除1例术后切口为Ⅰ类乙等愈合,其余患者术后切口均为Ⅰ类甲等愈合,无感染、局部异常积液、脑脊液漏,未出现钛板置入导致的脊髓、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术后复查CT显示局部微钛板固定良好,无塌陷、移位、断板等情况发生,椎管无后凸、侧凸畸形.6例患者随访时间为(8±4.1)个月(3~12个月).McCormick分级,术前:Ⅱ级5例,Ⅲ级1例;末次随访:Ⅰ级3例,Ⅱ级1例,Ⅲ级1例,Ⅳ级1例;与术前相比,临床症状好转3例,不变1例,恶化2例.IJOA评分术前(16.33±1.97)分,末次随访升至(17.67±2.5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P=0.01).末次随访时,6例患者术后White&Panjabi脊柱不稳评分均<5分,无1例出现脊柱失稳.与术前比较15个使用双Y型微钛板固定节段术后椎管横径和前后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脊髓脊柱手术采用双Y型钛板内固定联合PLC回植椎板技术重建椎管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改善、并发症少,术后无脊柱失稳及椎管狭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口服益气活血方为主保炎治疗脱出和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以口服益气活血方为主保炎治疗脱出和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临床疗效.方法:2019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64例LDH患者.男34例,女30例;年龄20~58岁,中位数37岁;中医辨证均为血瘀证;脱出型43例,游离型21例;牛眼征Ⅰ型25例、Ⅱ型17例、Ⅲ型22例.均采用口服益气活血方治疗,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饭后分2次服用,4周为1个疗程.急性期要求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同时口服盐酸乙哌立松片,每次50 mg,每天3次.疼痛无法缓解时,口服盐酸曲马多片,每次50 mg.治疗期间所有患者均不应用非甾体抗炎药和糖皮质激素.选择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腰痛评分、腰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突出物体积、突出物吸收率(吸收率≥30%视为发生重吸收、吸收率≥50%视为发生明显重吸收)作为疗效指标进行疗效评价.结果:64例患者均按规定方案完成治疗,均未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和糖皮质激素,治疗时间4~16周,中位数10周.治疗开始后6个月,61例患者症状明显缓解,3例患者症状缓解不明显.治疗开始后6个月,本组患者JOA腰痛评分较治疗前提高[(10.73±2.76)分,(24.11±3.00)分,t=9.230,P=0.017],腰痛V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7.30±1.09)分,(2.38±0.92)分,t=15.880,P=0.024],椎间盘突出物体积较治疗前减小[(2 194.30±745.71)mm3、(1 083.94±721.58)mm3,t=8.564,P=0.000)].49 例患者(76.56%)发生重吸收,其中牛眼征Ⅰ型19例、Ⅱ型14例、Ⅲ型16例;39例患者(60.94%)发生明显重吸收,其中牛眼征Ⅰ型18例、Ⅱ型11例、Ⅲ型10例.牛眼征Ⅰ型患者突出物吸收率(61.99±31.66)%,Ⅱ型患者突出物吸收率(62.11±32.85)%,Ⅲ型患者突出物吸收率(39.89±32.01)%.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的61例患者中48例发生了重吸收,13例未发生重吸收;症状缓解不明显的3例患者中1例发生了明显重吸收,给予地塞米松、甘露醇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另外2例最终采用手术治疗.结论:以口服益气活血方为主保炎治疗脱出和游离型LDH疗效确切,保留炎症有利于突出椎间盘组织的重吸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镜下全内连续锁边缝合技术治疗急性跟腱断裂的早期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使用半自动可弯曲缝合钳的镜下全内连续锁边缝合技术治疗急性跟腱断裂的早期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至2022年3月于中部战区总医院骨科采用镜下全内连续锁边缝合技术治疗的48例急性跟腱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44例,女性4例,年龄(34.8±7.4)岁(范围:24~50岁);体重指数(21.2±2.4)kg/m 2(范围:18~26 kg/m 2);左侧29例(60.4%),右侧19例(39.6%)。在内镜监视下,使用预装高强度缝线的半自动可弯曲缝合钳对跟腱近端进行连续锁边缝合,经腱周膜下空间将缝线尾端引导至跟腱止点小切口处,然后用直径4.5 mm外排锚钉固定。记录手术时间及相关并发症情况,随访时行MRI检查观察跟腱重塑情况,使用跟腱断裂总评分(ATRS)、跟腱静息角和单足提踵高度评估临床效果。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比较伤侧与健侧跟腱静息角和单足提踵高度的差异。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1±3.5)个月(范围:18~32个月)。术后 12个月MRI检查结果显示跟腱断端重塑良好,信号均匀。末次随访时ATRS[ M(IQR)]为95.0(4.7)分。伤侧与健侧的跟腱静息角[(17.1±2.4)°比(17.4±2.6)°, t=1.92, P=0.062]和单足提踵高度[(14.2±1.7)cm比(14.4±1.5)cm, t=1.71, P=0.094]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未观察到腓肠神经损伤、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跟腱再断裂。1例患者因二次受伤导致锚钉轻微切出,术后5个月移除锚钉。46例患者术后6个月恢复体育活动。 结论:镜下全内连续锁边缝合技术修复急性跟腱断裂,可获得跟腱断端的稳定连接,手术并发症风险低,早期效果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