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流式探针法的丙型肝炎病毒特异的B细胞检测与全人源中和抗体发现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流式探针法在分析、分选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特异性B细胞以及全人源单克隆抗体发现中的作用。方法:采用伯胺标记法制备HCV特异性探针;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和分选HCV特异B细胞,并体外通过单个B细胞抗体克隆技术从分选的HCV特异性B细胞中克隆表达抗体;应用ELISA技术和假病毒中和试验检测抗体的结合活性以及中和活性。结果:探针法能有效地检测HCV特异的记忆性B细胞,HCV患者探针阳性细胞频率明显高于正常人(U=0.0004, P <0.0001)。通过单细胞分选HCV特异的记忆性B细胞,体外克隆表达获得6个单克隆抗体,其中有5个与HCV膜蛋白具有结合活性,2个显示具有较强中和活性。 结论:伯氨标记法制备HCV特异性探针是一种简单高效的探针制备方法,结合流式细胞术可用于HCV特异B细胞的检测以及分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治疗性抗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单克隆抗体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常使用干扰素、核苷(酸)或核苷(酸)类似物等药物进行治疗,虽然可以有效抑制病毒复制,但存在无法彻底清除病毒、长期使用副作用大以及产生耐药性等问题。针对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尤其是针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的单克隆抗体具有良好的病毒中和能力,在相关动物模型上能有效抑制HBV的复制,展现出了治疗或辅助治疗CHB的潜力。本文就处于临床研发阶段或临床前研发阶段的治疗性抗HBV单克隆抗体药物研发进行综述,旨在为CHB的治疗提供新的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HIV-1广谱中和抗体分离鉴定和中和表位特异性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HIV/AIDS在世界上广泛流行,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尚无法彻底根除HIV感染,开发新的治疗和预防方法仍然至关重要。不断分离到的广谱中和抗体(bnAb),在抗HIV-1感染和治疗方面的应用日益突出,也为新疫苗的设计带来曙光。本文对近年来bnAb的分离鉴定的技术及中和表位特征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应用噬菌体展示制备人乳头瘤病毒6型L1蛋白中和性单克隆抗体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制备人乳头瘤病毒6型L1(HPV6 L1)蛋白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探索抗体的结合特点、交叉活性以及中和效果。方法:从免疫HPV6 L1蛋白小鼠脾细胞中提取抗体基因,构建ScFv噬菌体抗体文库。用HPV6 L1蛋白对文库进行富集筛选,将获得的抗体基因表达成鼠IgG后,验证抗体与L1蛋白的结合性质以及对假病毒的中和效果。结果:成功构建了针对HPV6 L1的ScFv抗体文库,库容量为6.54×10 7。抗体文库经HPV6 L1筛选后获得了两株抗体,命名为Q9和Q11。经ELISA检测,Q9-IgG与HPV6 L1反应的滴度约为10 6,与HPV18和45 L1的滴度为10 2。Q11-IgG与HPV6 L1结合的滴度约为4×10 4,而与其他型别L1均不结合。经过假病毒中和试验测定,Q9-IgG没有中和活性,而Q11-IgG针对HVP6假病毒的中和滴度约为10 4.5。 结论:Q9和Q11均为HPV6 L1特异性单克隆抗体,但二者交叉反应性、抗原识别位点及中和活性均具有明显差异。该抗体可为HPV6病毒的基础研究、免疫学诊断以及治疗制剂研发提供工具抗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全人源单克隆抗体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对COVID-19患者的安全性与疗效:一项Ⅱ期临床试验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估单次静脉输注安巴韦单抗和罗米司韦单抗组合在两个剂量水平下给药对我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研究采用单臂、开放性设计(A组)和单盲、随机、安慰剂对照、平行组设计(B组)。A组纳入了患有重症COVID-19的成人受试者( n=8),全部接受安巴韦单抗和罗米司韦单抗1 000 mg/1 000 mg单次给药。B组纳入了非重症COVID-19或无症状感染的成人受试者( n=43),以1∶1的比例随机接受抗体联合方案500 mg/500 mg单次静脉输注(抗体组, n=21)或生理盐水(安慰剂组, n=22)给药,其中抗体组2例、安慰剂组1例于给药前退出研究。主要研究终点为安全性评估,包括不良事件及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A组和B组),和第8天鼻咽拭子中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型(SARS-CoV-2) RNA水平较基线水平的时间加权变化(B组)。次要终点包括病毒RNA阴转率、COVID-19相关症状的评估和临床转归。 结果:共有48例受试者进入研究入组并接受研究给药。A组5/8例受试者发生了12例次不良事件。B组抗体组和安慰组的受试者中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73.7%(14/19)和71.4%(15/21)。不良事件中96.6%为1级或2级,与研究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2例次(均为1~2级)。未报告输液反应、与研究药物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死亡或导致研究终止的不良事件。在给药后29 d的疗效评估期内,A组受试者中无因COVID-19进展使用机械通气或发生死亡。B组中抗体组和安慰剂组第8天的加权SARS-CoV-2 RNA水平较基线降低的平均值均为1.2 log 10拷贝/检测( t=0.13, P=0.894)。B组中抗体组和安慰剂组达到症状充分改善的中位时间分别为8.0 d和10.0 d;抗体组有0例、安慰剂组有1例受试者进展为重症。 结论:安巴韦单抗和罗米司韦单抗在我国COVID-19患者的Ⅱ期临床研究中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耐受性及临床获益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和抗体治疗儿童重症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幼儿严重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RSV感染有较高的住院率和病死率。目前尚未报道有特异性抗RSV疗法。RSV主要由其表面F、G蛋白起到黏附及侵袭宿主细胞的作用。针对具有中和位点的F蛋白及G蛋白的相关单克隆抗体成为研发热点。本文对基于中和抗体抗RSV的机制、相关预防及治疗手段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仿制与原研贝伐珠单抗药代动力学和安全性比对的Ⅰ期临床试验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仿制贝伐珠单抗注射液WBP264与原研贝伐珠单抗注射液Avastin ?在健康男性志愿者单次静脉给药的药代动力学和安全性。 方法:研究设计为随机、双盲、单剂量、平行、对照的Ⅰ期临床试验。将公开招募的健康男性受试者随机分入试验组(静脉输注WBP264)与对照组(静脉输注Avastin ?),给药剂量为3 mg/kg。给药前30 min内、给药开始后45 min、给药结束即刻、给药后2.5、3.5、5.5、9.5、13.5、24、48 h和第5、8、15、22、29、36、43、57、71、85和99天采集受试者外周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药浓度,绘制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及其半对数图,计算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包括从0时至最后一个浓度可准确测定的样品采集时间t的AUC(AUC 0-t)和从0时至无限时间(∞)的AUC(AUC 0-∞)]、血药峰浓度( Cmax)、达峰时间( Tmax)、血浆消除半衰期、清除率和表观分布容积等药代动力学参数。试验组与对照组AUC 0-t、AUC 0-∞和 Cmax几何均值比值的90%置信区间( CI)介于0.80~1.25,表明WBP264与Avastin ?药代动力学相似。在给药观察期间及每次采血随访时,对受试者进行体格、生命体征、心电图、实验室检查,记录不良事件(AE)发生情况并进行AE严重程度分级以及AE与试验药物相关性评价。给药前和给药后第8、15、29、43、71和99天进行抗药抗体及其中和抗体检测,评估药物的免疫原性。 结果:纳入试验的受试者为78例,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9例。试验组有2例退出试验(未给药和给药后因个人原因退出各1例),安全性分析集77例,药代动力学分析集76例。2组受试者年龄、身高、体重和体重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贝伐珠单抗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变化趋势相似,AUC 0-t、AUC 0-∞、 Cmax的几何均值比值(90% CI)分别为1.04(0.98~1.10)、1.03(0.98~1.10)、1.09(1.03~1.14)。试验组与对照组受试者总体AE发生率[89.5%(34/38)比87.2%(34/39)]、与试验药物可能相关AE发生率[86.8%(33/38)比79.5%(31/3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AE严重程度仅试验组有1例为3级且经评估与药物无关,余为1~2级,以1级占绝大多数。试验组和对照组抗药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5%(4/38)比10.3%(4/39), P>0.05)。抗药抗体阳性者中和抗体检测均为阴性。 结论:WBP264与Avastin ?的药代动力学和安全性相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预防婴儿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临床研究最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是导致1岁以下婴儿罹患下呼吸道感染(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LRTI)的首要病毒病原,严重危害婴儿健康。大部分(约80%)RSV感染的LRTI住院婴儿是足月出生的健康婴儿。目前国内RSV预防和治疗领域,尚无有效药物或预防手段。新型全人源长效单克隆抗体Nirsevimab具有较强中和RSV能力、超长半衰期,通过单剂注射,即可为所有婴儿在第1个RSV流行季提供快速直接的免疫保护,预示预防婴儿RSV感染新时代即将来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重组人细小病毒B19 VP2病毒样颗粒的制备及免疫原性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利用汉逊酵母系统重组表达人细小病毒B19(human parvovirus B19, B19V)主要衣壳蛋白VP2,并对VP2病毒样颗粒(virus-like particles, VLP)进行理化性质研究及免疫效果评价。方法:重组表达B19V VP2蛋白,并使其自组装成VLP;通过高密度发酵和系列层析纯化步骤获得VP2-VLP;SDS-PAGE和凝胶过滤高效液相色谱检测蛋白质纯度,动态光散射和透射电镜观察颗粒形态,并检测VP2-VLP磷脂酶活性。采用ELISA和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检测小鼠体内VP2-VLP特异性IgG抗体和中和抗体水平。结果:本研究制备的重组VP2-VLP纯度大于95%,颗粒均一且形态良好,大小近似天然病毒颗粒;VLP可与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结合,磷脂酶A2活性为阴性;吸附佐剂后的VP2-VLP能够诱导小鼠产生高滴度的特异性IgG抗体和中和抗体。结论:汉逊酵母表达系统制备的B19V VP2-VLP可作为候选靶抗原用于B19V预防性疫苗的开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抗体类抗肿瘤药物药学服务指南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抗体药物是采用细胞和基因工程技术为主的抗体工程技术制备而成的药物,在恶性肿瘤治疗中广泛应用。目前上市的抗体类抗肿瘤药物按照药物结构特征可以分为单克隆抗体药物、双特异性抗体药物和抗体偶联药物。截至2022年6月1日,已有39个抗体类抗肿瘤药物在中国获批上市。由于药学特性、体内药效、药物动力学特征不同于传统小分子药物,抗体类抗肿瘤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鲜明特征。为规范合理使用抗体类抗肿瘤药物,中国药师协会肿瘤专科药师分会在国家癌症中心的指导下,联合全国多学科专家,基于临床循证证据、药事管理相关法规和药学服务实践,采用德尔菲法和专家访谈及研讨,制定了抗体类抗肿瘤药物药学服务指南,指南涵盖用药前、用药中和用药后的全程化药学服务体系,为药师进行抗体类抗肿瘤药物的药学服务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