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极射频联合超声对腹部肥胖人群的治疗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单极射频联合超声对腹部肥胖人群治疗效果。方法: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北京友谊医院皮肤科对24例(男4例,女20例,年龄24~65岁,平均35岁)肥胖患者进行单极射频联合超声治疗,共治疗4次,每次间隔(10±4) d,记录治疗前后患者体重,脐上5 cm、脐中、脐下5 cm腹围,并在治疗4次后1、2个月随访患者体重和腹围。同时B超检测治疗前及治疗4次后皮下脂肪厚度。治疗4次后2个月,第三方医师对患者治疗前后照片进行改善百分比评分,同时患者根据整体美容效果改善进行评分。治疗前及治疗3次后检测患者空腹血脂、肝肾功能情况。结果:24例患者治疗前后体重无明显变化。治疗4次后2个月,患者腹围明显下降,其中脐中下降最明显,由治疗前(96.14±11.92) cm下降到(93.82±10.77)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21, P<0.05)。经过4次治疗,皮下脂肪厚度(24.31±3.77) mm比治疗前(25.56±4.3) mm下降( t=6.26, P<0.05)。相比治疗前,16例患者被医师评为改善0%~25%,8例患者改善26%~50%。根据整体美容效果改善评分,2例患者评为0分,18例评为1分,4例评为2分。所有患者耐受良好,无不良事件发生。 结论:单极射频联合超声对腹部肥胖人群减少腹围效果和安全性均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起始部呈陡直负向形态双极电图在右室流出道起源室性早搏消融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在右室流出道频发室性早搏患者(RVOT-PVC)射频消融中,应用起始部呈陡直负向形态双极电图指导靶点选择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10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115例特发性频发RVOT-PVC患者临床资料,消融术前24 h动态心电图室性早搏(PVC)数目为(19 802.6±4 916.7)次,负荷为(20.3±5.0)%。使用强生Carto 3.0系统指导RVOT-PVC射频消融,观察成功消融靶点腔内双极电图的形态特征。根据Carto3.0系统记录消融导管远端双极电图起始部是否呈陡直负向形态状将患者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比较两组患者消融成功率、有效放电时间、总消融时间等指标差异。结果:87例(75.7%)患者有效靶点部位双极电图起始部记录到陡直负向波,在激动标测、单极形态基础上,结合上述双极电图起始部形态,患者的消融成功率为95.4%(83/87);阳性组患者放电后PVC消失相较阴性组更快[(6.9±2.3)s vs (10.2±2.9)s, P<0.05],总消融时间更短[(187.5±35.7)s vs (267.3±54.1)s, P<0.05]。3个月时门诊复查动态心电图,阳性组及阴性组各有1例复发,远期复发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422)。 结论:传统标测基础上结合起始部呈陡直负向形态双极电图可作为供选择的RVOT-PVC消融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单极射频治疗面部老化的并发症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年龄增长和长期暴露于紫外线会导致皮肤衰老,主要表现为皱纹、皮肤松弛、皮肤质地改变等。单极射频作为非侵入性紧肤手段广泛用于面部年轻化,治疗安全可行,但有发生并发症的可能,应引起重视,尤其是注意美容头端要与皮肤完全均匀接触,在治疗过程中定时检查美容头端是否完整以保证患者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射频消融针热损伤区域研究和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6/22
针对射频消融针消融过程中热损伤区域控制偏离预期以及肿瘤消融不彻底的问题,利用COMSOL仿真软件,研究不同属性的电极材料、冷却循环水、电极结构射频消融针对组织消融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电导率和热导率材料的消融针,升温更快,可以更加有效的加热组织;靠近针尖的位置,温升由焦耳热决定,而远离针尖位置处的温升,主要由热传导决定;消融针中的冷却循环水,不会改变焦耳热和热传导,但会控制消融针表面温度,降低表面组织吸附量,让组织温升更均匀,从而扩大消融区域;多级针和单极针比,相当于有多个单极针加热源;多个加热源形成的消融区域随时间增大,在组织中相互重叠,可以形成更接近肿瘤形状的消融区域;消融针的弯曲程度趋近180°时,会导致消融区域横向直径增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单极射频联合超脉冲CO2激光经结膜入路下睑袋整形术在眼周年轻化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目的:探究单极射频联合超脉冲C02激光经结膜入路下睑袋整形术在轻中度眼周皮肤松弛及皱纹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22年6月在笔者医院就诊的轻中度眼周皮肤松弛及皱纹就医者1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92)和对照组(n=90),对照组给予超脉冲C02激光经结膜入路下睑袋整形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单极射频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后美学效果、不良反应,以及手术前后症状积分、Fitzpatrick评分及医患治疗满意度.结果:术后1个月,观察组睑袋减轻、眼周皱纹改善、皮肤色泽增强有效率分别为78.26%、81.52%、85.87%,高于对照组的64.44%、67.78%、73.33%(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睑袋减轻、眼周皱纹改善、皮肤色泽增强有效率分别为95.65%、96.74%、94.57%,高于对照组的76.67%、81.11%、83.33%(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肤色晦暗、色素沉着、眼睑凹陷及皮肤质地各项症状积分均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及术后6个月观察组Fitzpatrick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医生及就医者满意度分别为97.83%、98.91%均高于对照组的88.89%、92.22%(P<0.05);两组并发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极射频联合超脉冲C02激光经结膜入路下睑袋整形术可有效改善就医者眼周皮肤松弛与皱纹,促进眼周年轻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光电术后色素沉着在不同时机介入激光/强脉冲光治疗的临床效果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目的 探讨光电术后发生的炎症后色素沉着(post-inflammatory hyperpigmentation,PIH)的干预时机及策略,以及该类色素沉着的改善程度和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 2020年 1 月至 2022 年 6 月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激光中心的 24 例Fiztpatrick Ⅳ型伴有光电术后色素沉着的患者.判定患者的色素沉着与光电治疗(激光、强脉冲光、单极射频、超高频等)相关后,根据患者在色素沉着后的 6 个月内是否再次进行激光/强脉冲光治疗,将患者分为A组早期未介入组(n=14)和B组早期激光/强脉冲光介入组(n=10).观察两组患者色素沉着的改善程度和转归.结果 A组色素沉着在观察期内自行缓解者 5 例;9 例未自行消退的患者中,中晚期(色素沉着 6 个月后)介入激光/强脉冲光治疗后完全消退者 2 例,继续介入治疗后仍未能消退者 6 例,其中 5 例有过度反应,1 例无过度反应.B组色素沉着早期(6 个月内)重复原治疗方式导致色素沉着加重者 7 例;色素沉着早期(6 个月内)改行更温和的激光治疗模式(低能量)共 3 例,其中色素沉着消退者 1 例,色素沉着未完全消退者 2 例.结论 光电治疗导致的色素沉着,再次行激光/强脉冲光治疗的介入时机很重要,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选择恰当的治疗方式及强度,不但会影响PIH的发生、发展,也会影响PIH的后续的治疗方式及转归.通常 6 个月时间是最短的观察期,术后反应过度的患者观察期建议延长至 1 年.中晚期(6 个月后)再介入激光/强脉冲光治疗对此类患者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
内镜经鼻颅底肿瘤切除术中的止血策略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如何在内镜经鼻颅底良性肿瘤切除手术中,针对不同的出血方式采取科学的综合止血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2年2月~2016年4月收治的161例颅底良性肿瘤患者,全部患者行内镜经鼻手术入路.将全部患者分为两组:2014年2月之前住院的病例74例,未采取新材料、新技术止血措施的为对照组.术中血管出血主要应用双极或单极电刀电凝止血,创面渗血主要采用纱条、纱布或明胶海绵压迫止血.2014年2月以后住院的患者87例,采取新型止血材料以及射频等离子刀等新技术止血措施的为实验组.实验组采取综合止血方法,如术前根据影像学资料分析肿瘤的供血血管,术中尽可能先解剖分离相关责任血管,以射频等离子刀予以切断、凝结;切除肿瘤时,以射频等离子刀切割、凝结交替进行,逐步分离肿瘤;手术创面毛细血管渗血,采取速即纱(Surgicel)压迫止血、或射频等离子刀凝结止血;海绵窦等大的静脉窦出血,采用速即纱或Surgiflu/Surgifoam填塞止血.对于术中的出血量、止血方法、手术时间,进行记录、对比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常规实验室化验检查、颅底CT及MRI检查、部分患者行头颅DSA检查.对照组患者中,术中出血量50~2 100 ml,平均410 +50 ml;手术时间50 ~310 min,平均120 +20 min.实验组患者中,术中出血量50~1 600 ml,平均280+ 50 ml;手术时间45 ~ 220 min,平均90+ 20 min.实验组与对照组两者相比较,出血量及手术时间都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量与肿瘤的性质、部位、血供相关,肿瘤血供丰富、位置深在、周围解剖结构关系复杂者,出血量较大;与肿瘤的大小无关;与手术时间无关.结论 熟练掌握内镜颅底外科相关区域的三维解剖,尤其是重要血管神经的走行,是手术成功的前提;科学运用止血新材料、新技术,针对不同出血方式采取相应的止血方法,以保持术野清晰,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单极与双极射频消融治疗房颤的临床效果对比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以回顾性研究探讨二尖瓣病变合并房颤的患者行二尖瓣置换术同期应用单极笔或双极钳行射频消融术治疗房颤的疗效对比.方法 2009年1月至2015年6月193例因二尖瓣病变合并房颤在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患者行二尖瓣置换术(MVR)同期应用Medtronic单极笔或Atricure双极钳行房颤射频消融术,根据所选射频消融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单极组、双极组,其中单极组101例应用单极笔行房颤射频消融术,双极组92例应用双极钳行房颤射频消融术.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期间均无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1年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左心房直径、左室舒末内径较术前明显减小(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术后1年复查心电图149例患者为窦性心律,窦性心律转复率为77.20%.两组患者在术后半年、1年、2年窦性心律转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年、术后1年、2年单极组的窦性心律恢复率分别为81.00%、78.00%、69.70%,双极组的窦性心律恢复率分别为82.42%、76.92%、70.33%,两组患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二尖瓣置换术同期使用单极笔或双极笔行房颤射频消融术治疗房颤均有较好的疗效,两种术式术后窦性心律的中远期转复率及并发症、死亡率等方面无明显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全胸腔镜心脏手术在老年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总结全胸腔镜心脏手术在>60岁心脏疾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经验,并评价其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7月于该院接受了全胸腔镜心脏手术治疗>60岁心脏疾病患者14例.患者采用全身麻醉双腔气管插管,右侧股动、静脉+上腔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右侧胸壁第3~5肋间隙分别戳孔1个,全胸腔镜下完成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左心房黏液瘤切除术、三尖瓣成形术、二尖瓣成形或置换术、单极射频消融术及左心耳内口缝闭术等手术操作.结果 全组无中转前正中开胸,无死亡,均痊愈出院.患者体外循环时间为(130.71±34.32)min,主动脉阻断时间为(69.14±36.08)min,手术时间为(252.50± 80.14)min,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为(8.93±5.40)h,术后ICU停留时间为(24.93±16.08)h,术后住院时间为(9.93±3.03)d.术中失血量为(160.71±84.10)ml,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为(108.57±55.59)ml,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为(2.65±1.47)d,平均输血量为(375.00±183.71)ml.出院前复查心脏彩超未见异常.患者随访(10.21±7.63)个月,无死亡,心功能恢复至Ⅰ、Ⅱ级,较术前改善(P <0.05);心脏彩超提示左心房内径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比术前缩小(P <0.05).结论 在>60岁心脏疾病患者中采用右侧股动、静脉+上腔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右侧胸壁戳孔,全胸腔镜下完成心脏手术操作,创伤小,出血和输血少,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安全可靠,效果确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用于房颤治疗的射频消融技术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房颤及其并发症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射频消融技术逐渐成为房颤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目前房颤射频消融治疗通常使用单极消融方法,由于其是逐点消融,不仅两消融靶点之间不易形成有效的消融交汇,以致治疗房颤的成功率下降,而且需要较长的治疗时间.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该文介绍了双极消融方法以及可快速实现线性损伤或点状损伤的多路心脏射频消融技术,并对几种射频消融技术的工作原理进行了阐述,特别介绍了多路心脏射频消融技术的临床研究以及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