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结膜超微孔入路睑袋整形术联合阶梯式修复治疗方案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秒前
目的:探讨经结膜超微孔入路睑袋整形术联合阶梯式治疗方案对中老年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2023年1月期间于武汉、青岛、郑州三地就诊的685例要求睑袋整复的中老年患者临床资料,探讨应用经结膜超微孔入路睑袋整形术、结合术中眶隔脂肪移植填充泪沟,术后3周,随访中根据皮肤改善情况与患者诉求选择行无创、微创或局部皮肤抗衰老等联合治疗方案进一步修复调整,这一系列综合治疗方案在中老年睑袋整复中的应用效果.结果:一期经结膜超微孔睑袋整形术结合术中眶隔脂肪移植填充泪沟治疗,患者术后满意率85.3%,再次调整手术后整体满意率为93.4%.术后整体效果好,且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结膜超微孔入路睑袋整形术联合阶梯式修复调整治疗方案创伤小、恢复快,综合美学修复效果良好,患者易于接受,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及临床实施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秒前
-
P53和mTOR在翼状胬肉的表达和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检测P53和mTOR在翼状胬肉组织和健康结膜组织中的表达,探讨P53和mTOR表达之间的关系,以及P53和mTOR的表达与翼状胬肉重要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22-11/2023-05在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行翼状胬肉切除术+自体结膜移植术的患者的手术标本,共43例43眼.选取13例患者取健康结膜组织作为健康结膜组,健康结膜组织来源于患眼颞侧结膜.选取10例翼状胬肉标本、6例健康结膜标本,采用qPCR检测P53和mTOR在翼状胬肉和健康结膜组织中的mRNA表达水平;选取33例翼状胬肉标本、7例健康结膜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53和mTOR蛋白在翼状胬肉组织和健康结膜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使用IPP6.0软件统计平均光密度值,分析P53和mTOR表达之间的相关性,以及P53和mTOR与翼状胬肉的重要临床特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根据qPCR结果,翼状胬肉组中P53和mTOR的mRNA表达水平相较于健康结膜组显著增强(均P<0.05).根据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P53和mTOR蛋白在翼状胬肉组中的表达水平相较于健康结膜组显著升高(P<0.05).P53的表达量与mTOR的表达量呈正相关(r=0.417,P<0.05).P53在户外活动时间>3 h组的表达量高于户外活动时间≤3 h组(P<0.05),在翼状胬肉头端侵入角膜缘距离>2 mm组的表达量高于翼状胬肉头端侵入角膜缘距离 ≤2 mm组(P<0.05),在>40岁和≤40岁两组翼状胬肉患者中无差异性表达(P>0.05).mTOR的表达量在户外活动时间>3 h和≤3 h组、翼状胬肉头端侵入角膜缘距离>2 mm和≤2 mm组以及>40岁和≤40岁组中无差异(均P>0.05).P53的表达量与患者的户外活动时长(r=0.484,P<0.01)、侵入角膜缘距离(r=0.479,P<0.01)呈正相关.mTOR的表达量与年龄、户外活动时间、侵入角膜缘距离无相关性(均P>0.05).结论:P53和mTOR在翼状胬肉中过度表达且呈正相关,提示在翼状胬肉的发病过程中P53和mTOR的异常表达可能起到一定促进作用,为进一步探究翼状胬肉的发病机制提供实验依据;P53的表达量与户外活动时间、翼状胬肉头端侵入角膜缘距离呈正相关,提示P53与翼状胬肉的发生发展相关,为翼状胬肉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编辑导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本期无重点号。论著《中国人群关注花粉播报情况的多维度分析:一项国内大规模多中心横断面调查》多维度调查了中国人群关注花粉播报情况,了解国内变应性鼻炎(AR)患者的现状。研究结果显示,所有7 056名受试者中,关注过花粉播报的比例为23.02%。3 176例自报AR患者和1 019例花粉诱导的AR(PiAR)患者中,关注花粉播报的比例分别为25.60%和39.16%,高于非AR和非PiAR受试者。AR患者中,春、秋季过敏原阳性患者关注花粉播报的比例高于常年过敏原阳性患者;伴有哮喘、鼻窦炎、变应性结膜炎和心脑血管疾病的AR患者关注花粉播报的比例均高于不伴合并症的AR患者。多变量线性回归分析显示:PiAR患者中,家庭人均月收入较高、AR疾病认知水平较高、既往关注过花粉播报及合并变应性结膜炎者,接收花粉播报的意愿更强烈;患者的疾病认知水平越高,主动参与治疗的意愿越强烈。结果提示,受疾病认知水平等多种因素影响,目前中国人群关注花粉播报情况欠佳;国内AR患者的治疗满意率不高。论著《内镜下颞下窝良性肿物手术切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分析》探讨了内镜下手术治疗颞下窝肿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以及手术适应证。研究纳入29例颞下窝肿物患者,包含神经鞘瘤22例、囊肿3例、神经纤维瘤2例、多形性腺瘤1例、基底细胞腺瘤1例。术前影像学检查提示肿物周围界限清晰,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均提示为良性病变。28例患者采用内镜经鼻入路,1例采用内镜经鼻入路联合内镜经口入路,肿物全部切除率为100%。平均随访时间38个月(7~168个月),均未见肿物复发。论著《经腋窝无充气后方入路腔镜甲状腺系膜切除术清扫右侧喉返神经深层(ⅥB区)淋巴结350例回顾性分析》探索了经腋窝无充气后方入路腔镜甲状腺系膜切除术在清扫ⅥB区淋巴结的安全性及可行性。研究入组350例患者,其中女性303例,男性47例,年龄(36.3±9.2)岁。pT1a期287例,pT1b期62例,pT2期1例,无T3及T4期患者。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没有中转开放。右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数目为(8.11±4.65)枚(范围:1~31枚)。右侧ⅥB区淋巴结清扫数目为(2.62±1.86)枚(范围:1~12枚)。14.86%(52/350)的患者存在ⅥB区淋巴结转移,0.86%(3/350)出现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0.86%(3/350)出现术后血肿。结果提示,经腋窝无充气后方入路腔镜甲状腺系膜切除术可以清扫ⅥB区淋巴结,是安全可行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自体脂肪注射与眶隔脂肪重置术矫正年轻人眶下缘凹陷的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自体脂肪注射术与结膜入路眶隔脂肪带蒂移植术矫正年轻人眶下缘凹陷畸形的效果。方法: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收治眶下缘凹陷伴眶隔脂肪膨出患者40例,男9例,女31例,年龄20~40岁,平均30.6岁。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20例,1组经结膜入路眶隔脂肪释放重置术,2组在眶隔脂肪适量去除后行分层分区结构脂肪、微脂肪颗粒、纳米脂肪注射术。结合泪沟畸形等级量表(TTRS)和患者满意度评估术后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术后6、12个月TTR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术后6~12个月两组患者TTR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TTRS各项评分改善比较,2组患者泪槽深度( P<0.05)、色素沉着( P<0.01)、皱褶( P<0.01)改善优于1组。2组患者满意度(95%)高于1组(70%),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年轻人眶下缘凹陷经眶隔脂肪适量去除后分层分区自体脂肪注射术能获得较好效果,不仅减轻泪槽深度,还对眶周色素沉着和细纹具有改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睑袋修复联合眶隔脂肪团游离移植矫正泪槽畸形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探讨睑袋修复联合眶隔脂肪团游离移植矫正泪槽畸形的效果。2019年3月至2021年6月,北京米扬丽格医疗美容门诊部美容外科接诊女性美容就医者76例[年龄21~36(27.8±4.7)岁],实施经结膜入路小切口睑袋修复术联合眶隔脂肪团游离移植矫正泪槽畸形。75例患者术后下睑外形饱满,皮肤平坦,眶下缘未见凹陷或突出。同时无移植物移位、下脸退缩、感染等并发症。26例术后早期下睑皮肤有少许瘀斑,术后7~10 d完全吸收。睑袋修复联合眶隔脂肪团游离移植,在祛除疝出眶隔脂肪的同时,充分利用多余的眶隔脂肪有效地矫正了泪槽畸形。该方法操作简单,效果可靠,值得临床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超脉冲CO 2点阵激光治疗轻中度眶周老化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超脉冲CO 2点阵激光治疗轻中度眶周老化的效果。 方法:2018年1—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烧伤整形医学部整形修复科将轻中度眶周老化患者36例共72眼(女22例44眼,男14例28眼,年龄26~38岁,平均32.4岁)。将每例患者双眼分至两个组进行自身对照,左右眼随机接受传统手术或光电辅助手术。传统手术组36眼行传统下睑结膜内入路睑袋切除术,光电辅助组36眼行光电辅助的下睑结膜内入路睑袋切除术;两组术后均同期联合点阵激光治疗眶周老化。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水肿持续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随访12个月以Barton评分评估患者效果。结果:传统手术组术前评估Barton Ⅰ级11例,疗效评分0.64±0.21;Barton Ⅱ级25例,疗效评分1.34±0.34。光电辅助组Barton Ⅰ级17例,疗效评分0.92±0.18;Barton Ⅱ级19例,疗效评分1.71±0.42。两组Barton Ⅰ级疗效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Barton Ⅱ级疗效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传统手术组操作时间(16.00±3.75) min,水肿持续时间(7.0±2.4) d;光电辅助组操作时间(12±1.82) min,水肿持续时间(4.0±1.8) d。光电辅助组操作时间和水肿持续时间均少于传统手术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超脉冲CO 2点阵激光辅助的下睑结膜内入路睑袋切除术操作中无明显出血,术野清晰,操作时间、消肿时间、并发症均明显优于传统手术,可一次性解决睑袋、下睑皮肤松弛、眼周皱纹等症状。此方法值得在轻中度眶周老化患者中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福格特-小柳-原田综合征伴眼球震颤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男,49岁,于2020年2月12日因双眼红、右眼视物变暗,夜间急诊就诊于我院眼科,当时诊断为双眼结膜炎,给予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点眼治疗。2月14日自觉双眼视力下降、视物变暗,再次就诊我院眼科。当时眼部查体:裸眼视力(UCVA)右眼0.12,左眼0.1,矫正视力右眼+3.0=0.9,左眼+3.0=0.8。双眼结膜轻度充血,其余前节未见明显异常。眼底彩照见图1,当时就诊医师认为眼底未见明显异常。诊断双眼结膜炎,给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每日4次点双眼治疗,4 d后自觉视力好转,继续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点眼治疗。2月22日患者出现头痛,头皮针刺感,自行口服羊角片,布洛芬胶囊对症治疗。2月24日自觉头痛及头皮针刺感加重,不能触摸头皮,当时患者就诊神经内科行头部CT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患者继续间断口服布洛芬胶囊对症治疗。3月2日患者出现视力下降再次就诊我院眼科,UCVA:双眼0.1,矫正视力:右眼+3.0 D=0.2,左眼+3.0 D=0.12。双眼结膜轻度充血,角膜下方灰白色的角膜后沉积物(Keratic precipitate,KP),前房清,瞳孔光反射灵敏,晶状体透明,玻璃体呈颗粒样混浊(见图2),眼底:右眼视盘边界不清,视盘周围线状出血,视网膜动静脉大致正常,后极部视网膜局部水肿,黄斑区反光消失。左眼视盘边界不清,视网膜动静脉大致正常,后极部视网膜局部水肿,黄斑区反光消失。辅助检查: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检查(见图3)提示:双眼黄斑区浆液性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层呈波浪样改变。双眼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 (见图4)提示:双眼视盘区毛细血管扩张,晚期视盘周围荧光素渗漏,荧光增强,后极部局部视网膜可见针尖样高荧光。根据患者双眼全葡萄膜炎和头痛的症状和体征,初步诊断为福格特-小柳-原田综合征(Vogt-Koyanagi-Harada syndrome,VKHS)。给予口服醋酸泼尼松片60 mg/次,1次/日,晨起口服。3月4日患者晨起后出现眩晕、耳鸣、恶心、无呕吐、双下肢无力、走路不稳收入眼科住院治疗。既往身体健康,否认家族眼病史,偶有吸烟、饮酒。否认糖尿病史、屈光不正史。全身情况:秃发,未发现白发和皮肤改变。眼部查体:UCVA:右眼0.1,左眼0.1,矫正视力:右眼+1.5 D=0.2,左眼+1.5 D=0.12,右眼眼压16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5 mmHg。眼前节及后节同2 d前查体情况。眼球运动检查:第一眼位时双眼水平震颤,向左侧注视时水平震颤较第一眼位时加重,向右侧注视时水平震颤较轻。颅脑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轻度缺血性脑白质病变,左侧上颌窦、筛窦、蝶窦炎(见图5)。化验:血常规正常,结核分枝杆菌抗体阴性,肝肾功能正常,血糖正常,梅毒特异性抗体阴性,钾离子3.47 mmol/L,超敏C反应蛋白正常,抗"O"正常,血沉正常,抗核抗体谱均阴性,抗单纯疱疹病毒I型IgG阳性,抗巨细胞病毒IgG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度普利尤单抗治疗特应性皮炎患者过程中眼表不良事件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度普利尤单抗是一种单克隆抗体,其与细胞表面白细胞介素(IL)-4α受体结合阻断IL-4及IL-13的信号通路,治疗中到重度特应性皮炎。结膜炎及睑缘炎的发病率升高是其治疗过程中较常见的不良事件,其发生的机制尚不明确,推测可能与眼表黏膜免疫调节异常、屏障功能受损以及蠕形螨定植有关。本文就度普利尤单抗治疗特应性皮炎过程中眼表症状流行病学、临床特征以及治疗方案进行综述,分析目前该药物引起眼表不良事件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深入探索发病机制的方向以及诊治的相关注意事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影像学定位选择眼眶神经鞘瘤不同手术入路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通过影像学定位选择手术入路切除眼眶神经鞘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00年至2019年眼眶神经鞘瘤摘除手术93例的临床资料,患者均通过影像学定位选择手术入路。年龄8~82(36.61±15.94)岁,男性37例,女性54例。分别采用前路开眶、外侧开眶、内外联合开眶以及内侧开眶切除肿瘤。分析肿瘤影像定位与术式选择的关系、肿瘤切除情况及手术后1周的视力。结果:前路开眶术45例(包括结膜入路24例,皮肤入路21例),其中2例肿瘤大部分切除;术后1周视力提高2例,不变29例,下降14例,其中1例意外视力丧失。外侧开眶术43例,其中37例病变完全切除,6例病变大部分切除;术后1周视力提高1例,视力不变23,视力下降19例,其中2例意外视力丧失。行内外联合开眶术4例,均完全切除肿瘤;术后1周视力不变1例,视力下降3例,其中1例意外视力丧失。行内侧开眶1例,完整切除肿瘤,术后1周视力无变化。结论:在个性化治疗理念指导下,通过影像学肿瘤定位,选择合适术式可成功摘除眼眶神经鞘瘤,并最大限度保存患者视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经结膜入路修复腱膜性上睑下垂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经结膜入路矫治腱膜性上睑下垂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2022年3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面颈整形科采用经结膜入路矫治腱膜性上睑下垂的患者资料。术中纵向切开上睑结膜并分离米勒肌后,寻找上睑提肌腱膜,并将其末端与眶隔后壁融合的白线结构固定于睑板上缘。手术效果评价:(1)矫正程度,包括正矫、矫正过度和矫正不足;(2)对称性,分为好、中、差3个等级;(3)稳定性,分为好、减弱、消失3个等级;(4)术后并发症;(5)患者满意度,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3个等级。结果:共纳入23例患者(37只眼),男9例,女14例,年龄22~41岁,平均31岁;轻度下垂21只眼,中度下垂9只眼,重度下垂7只眼。随访6~18个月,平均13.5个月。全部37只眼(100%)术后矫正程度、稳定性评价为正矫、稳定性良好;对称性评价"好"21例(91.3%),"中"2例(8.7%)。所有患者对矫正效果满意,眼部外观及功能恢复正常,未出现严重的术后并发症。结论:通过结膜入路进行腱膜性上睑下垂矫正,能够在获得良好效果的同时,减小手术损伤,术后眼睑肿胀轻微、恢复快,眼睑外观自然无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