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囊胚形态学评价参数对IVF/ICSI助孕后稽留流产绒毛染色体核型异常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囊胚形态学评价参数包括囊胚发育天数(第5天和第6天)、囊胚扩张程度(4、5、6)、内细胞团和滋养外胚层分级对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 in vitro fertilization/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VF/ICSI)助孕新鲜或冻融单囊胚移植后稽留流产绒毛染色体核型异常发生的影响。 方法:纳入2015年2月至2023年2月期间于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行IVF/ICSI助孕新鲜或冻融单囊胚移植后稽留流产患者的临床数据及绒毛染色体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s,CNVs)的检测结果。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根据流产组织绒毛染色体CNVs检测结果将数据分为两组:异常染色体核型组( n=139)和正常染色体核型组( n=82),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数据。应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囊胚形态学评价参数对流产组织绒毛染色体核型异常发生的影响,同时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调整男方年龄、精子正常形态率和女方年龄混杂因素。 结果:基线数据中,异常染色体核型组男方年龄[(34.12±6.49)岁]、精子正常形态率[5.00(4.00,6.00)%]和女方年龄[33.00(30.00,37.00)岁]高于正常染色体核型组[(32.38±4.69)岁、4.00(2.00,5.00)%和31.50(29.00,34.00)岁],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22、 P=0.020、 P=0.009)。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数据显示,囊胚发育天数、扩张程度、内细胞团和滋养外胚层等级均没有增加绒毛染色体核型异常发生的风险(均 P>0.05)。 结论:囊胚形态学评价参数与IVF/ICSI助孕新鲜或冻融单囊胚移植后稽留流产绒毛染色体核型异常无明显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复杂的嵌合型18号染色体结构异常1例的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1例嵌合型18号染色体结构异常患者的核型。方法:选取2019年10月因"结婚4年,未避孕未育2 +年"就诊于北医三院生殖中心的1例不育症男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取患者外周血样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拷贝数变异(CNV)分析、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同时取患者的精液样本进行单精子CNV分析。 结果:经检测,确定患者核型为mos 47,XY,del(18)(q21q23),+r(18)(q21q23)[84]/46,XY,del(18)(q21q23)[9]/48,XY,del(18)(q21q23),+r(18)(q21q23)×2[6]/47,XY,del(18)(q21q23),+r(18)(q21q23×2)[1].ish 47,XY,del(18)(q21q23),+r(18)(q21q23)[84]/46,XY,del(18)(q21q23)[9]/48,XY,del(18)(q21q23),+r(18)(q21q23)×2[6]/47,XY,del(18)(q21q23),+r(18)(q21q23×2)[1]del(18)(q21q23)( D18Z1+,18p+,18q+,WCP18+),r(18)(q21q23)(WCP18+),r(18)(q21q23×2)(WCP18+),CNV分析结果未见异常。单精子测序分析发现18条精子中9条为del(18q)(9/20),7条为dup(18q)×2(7/20),2条为dup(18q)×3(2/20),重复或缺失片段大小均为33 Mb。 结论:该患者携带的18号染色体结构合并数目异常临床比较罕见,尤其是在表型正常的携带者中检测到。通过细胞和分子遗传学的精准诊断,结合单精子拷贝数变异分析,可以进一步评估异常核型对配子生成的影响,从而对生育策略进行精准咨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比较SNP-array和高通量测序在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中的效能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估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array,SNP-array)技术和第二代高通量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技术在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preimplantation genetic testing,PGT)中的检测能力和效率。方法:回顾性描述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8月期间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生殖中心就诊、夫妇双方均携带有明确致病性基因突变并要求进行第三代试管婴儿助孕的188例患者资料。经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授精和体外培养后,共收获995枚囊胚并进行活检。患者胚胎细胞遗传物质经全基因组扩增之后,分别采用SNP-array或NGS分析其携带致病基因突变和染色体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CNV)的情况,同时采用Sanger测序或间隙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对突变进行直接检测。分析女方年龄和获囊胚数的关系、胚胎携带突变和致病性CNVs的比例,比较不同分子诊断技术在PGT中的检测成功率和准确性。经遗传学检测后,选择合适的胚胎进行子宫腔内移植,并于中孕期进行羊水穿刺产前诊断。结果:①成功对924个胚胎进行遗传学检测,总的检测成功率为92.9%。根据遗传学检测结果,共有389个(42.1%)胚胎可用于移植。②对胚胎进行缺失型α-地中海贫血突变检测,间隙PCR的成功率[84.9%(465/548)]低于SNP-array[98.7%(81/82)]和NGS[92.5%(431/466)]。对点突变进行检测,Sanger测序的成功率[98.5%(440/447)]与SNP-array[95.6%(110/115)]和NGS[96.1%(319/332)]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38个胚胎因等位基因脱扣导致直接位点检测法的结果与SNP单体型分析的结果不一致。另外,有4个胚胎因染色体重组导致SNP单体型分析失败。③与NGS相比,SNP-array检测CNV的成功率[83.7%(165/197)]较低,但是可检出更多种类的染色体拷贝数异常。④共进行了152例胚胎移植,其中有107例成功临床妊娠,有69例完成了羊水穿刺产前诊断,有42个健康儿顺利分娩。结论:从检测效率考虑,SNP-array适用于分析胚胎携带多个基因突变、罕见单基因突变或者缺失型突变,而NGS适用于检测常见的单基因突变类型。同时辅以Sanger测序和间隙PCR等技术对突变位点直接进行检测,可进一步提高PGT的检测成功率和准确性。本研究成果可为PGT从业者根据突变类型和患者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检测平台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利用基因芯片检测辅助生殖早期自然流产染色体异常的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对辅助生殖(assisted reproduction technology,ART)妊娠后孕早期自然流产的绒毛细胞染色体进行基因芯片分析,以期得到相关数据指导优生优育工作.方法 ART治疗妊娠后发生自然流产的患者42例,在清宫手术中留取绒毛组织0.5g,利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染色体异常及染色体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CNV).对比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IVF-ET)及单精子卵泡浆内注射(intra 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两种ART方法患者的检测结果.结果 入选患者中,IVF-ET 29例,ICSI 13例.共检出染色体数目异常23例,数目异常发生率为54.8% (23/42).两组数目异常发生率未见显著差异(x2=0.006,P=0.936).共诊断CNV22例,其中染色体数目异常合并CNV13例,单纯CNV9例,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x2=0.349,P=0.555).但无论是染色体数目异常,还是CNV,年龄≥35岁者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年龄较低者(P<0.05).结论 基因芯片检测技术准确率高,特异性强,可以为ART早期自然流产提供可靠的遗传学证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非罗伯逊易位型的双着丝粒染色体的表型与分子、细胞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7例非罗伯逊易位型的双着丝粒染色体的遗传效应.方法 对2013年-2017年6月在我院因智力障碍、矮小症、表型异常、不孕/育症及流产史的48 006例患者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G显带核型分析,对经C显带验证为双着丝粒染色体的患者进行遗传咨询,家系检查、智力及身高测试,涉及到性染色体的进一步检查生殖器发育情况,成人涉及到Y染色体的进一步做精液常规、无精子因子等专科检查.结果 共检出7例非罗伯逊易位型的双着丝粒染色体,其中,5例为新发突变所致,涉及到的染色体包括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在进行微阵列分析的2例患者中,一例检出致病性的拷贝数变异,部分该类型的双着丝染色体累及智力障碍、身材矮小,部分生殖器发育不佳.结论 非罗伯逊易位型的双着丝染色体患者的表型多样化,多为新发突变,微阵列分析可以为其提供更为准确的基因组信息,对于患者的遗传咨询和指导生育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同受精方式早期自然流产物染色体异常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不同受精方式对临床早期自然流产组织的染色体异常分布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02例早期流产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array-based 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aCGH)比较体外受精(IVF)组(35例)、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CSI)组(31例)、对照组(自然妊娠及夫精人工授精组,36例)流产组织染色体异常率及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nts,CNVs).结果 流产组织染色体异常率3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其中三倍体最常见,其次为微重复/微缺失、单体等.IVF/ICSI微刺激促排卵患者流产组织核型异常比例最高,随着流产次数增加,正常核型胚胎比例增加.共检测出20个CNVs,9个CNVs为基因组微重复,11个CNVs为基因组微缺失.结论 不同受精方式不影响其自然流产妊娠物染色体异常率及异常分布,有意义的CNVs及其包含的流产相关候选基因将为进一步揭示自然流产原因提供研究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