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多模态超声对中孕期胎盘功能不全预测模型的建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使用常规超声、三维能量多普勒及剪切波弹性成像建立中孕期对胎盘功能不全的预测模型.资料与方法 前瞻性分析 2021 年 4 月—2022 年 4 月在三峡大学附属仁和医院行超声检查的前壁胎盘孕妇 209 例,依据临床诊断分为正常组 118 例和胎盘功能不全组 91 例,从血流动力学(脐动脉、子宫动脉的血流参数和脑胎盘率)、血流灌注(血管指数、血流指数和血管-血流指数)、机械组织特性(弹性模量平均值)等方面评估胎盘功能.对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预测模型并评估其效能.结果 两组子宫动脉的血流参数、脑胎盘率、血管指数、血管-血流指数和弹性模量平均值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74、-10.28、-11.01、7.02、7.00、-11.97,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子宫动脉阻力指数(≥0.65)、脑胎盘率(≤1.53)及弹性模量平均值(≥4.14 KPa)为独立危险因素,其中弹性模量平均值的诊断效能最大,曲线下面积为0.904.联合3项参数建立预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945,敏感度为87.91%,特异度为94.92%,诊断效能较单一参数明显提高.结论 基于多模态超声建立的预测模型对胎盘功能不全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和高度特异性,可指导临床尽早干预以改善围生期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光谱CT胸部增强静脉期虚拟血管成像替代三期扫描的可行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采用光谱CT胸部增强静脉期图像获得虚拟平扫、虚拟动脉期图像实现一期扫描替代三期扫描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至5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光谱CT胸部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的100例患者的影像资料。对所有患者的静脉期图像进行后处理,获得虚拟平扫(VNC)及40 keV虚拟单能量图像(VMI)用于模拟动脉期图像(Vart)。采用配对 t检验、Wilcoxon检验、McNemar检验对比真实平扫(TNC)与VNC、常规动脉期(CIart)与Vart的图像质量和病灶检出情况。图像质量的客观评价指标包括胸主动脉、各级肺动脉、T4椎体骨松质、胸壁脂肪的CT值、背景噪声、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图像质量的主观评分采用5分制双盲法评估。病灶情况的评估包括钙化灶检出率以及肺结节的大小、密度、体积、实性成分占比和影像特征。 结果:除胸壁脂肪和T4椎体骨松质外,其他部位CT值在VNC与TNC图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除右上肺动脉、右下肺动脉外,其他部位背景噪声值、SNR在TNC图像与VNC图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相较于CIart图像,Vart图像中胸壁脂肪CT值降低( P<0.05),其余部位的CT值均明显升高( P<0.05);Vart图像上所有部位的背景噪声值均小于CIart图像,SNR、CNR值均高于CIart图像( P<0.05)。TNC与VNC图像质量、CIart与Vart图像质量的主观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TNC为标准,VNC对钙化的总检出率为88.53%(301/340);除部分实性结节的短径外,其余肺结节的定性及定量评估指标在TNC与VNC图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光谱CT胸部静脉期40 keV VMI可在血管性病变诊断方面模拟动脉期图像,静脉期VNC基本达到常规平扫标准,在一定范围内替代平扫、动脉期及静脉期三期图像具有可行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推进双能量CT在腹部恶性肿瘤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随着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进步与经验的积累,双能量CT已从单纯科学研究走向临床应用。在腹部肿瘤成像中,双能量CT在提高诊断性能、反映恶性肿瘤病理特征和评估治疗效果等方面较常规CT具有明显优势。本文简述了双能量CT的分类、目前该技术在腹部恶性肿瘤的研究现状,提出了双能量CT技术面临的挑战与应用陷阱,以期推进该技术的临床普及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准分子激光冠状动脉成形术治疗大隐静脉桥血管退行性变的前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索准分子激光冠状动脉成形术(ELCA)对大隐静脉桥血管(SVG)病变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微循环状态的影响。方法:该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单臂研究,连续纳入2022年1至6月于北京安贞医院老年心血管病中心住院的因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再次胸痛、冠状动脉造影证实SVG狭窄超过70%但未完全闭塞,拟对SVG病变进行介入治疗的患者。在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前使用ELCA对病变进行预处理,支架置入后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检查及术后微循环阻力指数(IMR)测定。计算器械成功及手术成功率,其中,器械成功定义为ELCA系统成功通过病变;手术成功定义为于病变处成功置入支架。主要评价指标为PCI术后即刻IMR,次要评价指标为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校正的TIMI帧数(cTFC)、PCI术后OCT测定的最小支架面积及支架膨胀率、手术并发症(4a型心肌梗死、无复流、穿孔等)发生情况。结果:共入选19例患者,年龄(66.0±5.6)岁,其中男性18例(94.7%)。距CABG时间为8(6,11)年,病变长度均>20 mm,均为桥血管体部病变,中位狭窄程度95%(80%,99%),置入支架长度(41.7±16.3)mm。手术时间为119(101,166)min,累计受照剂量为2 089(1 378,3 011)mGy,使用激光导管的直径均为1.4 mm,其最大能量均为60 mJ,最大频率均为40 Hz。器械成功率及手术成功率均为100%(19/19)。PCI术后IMR为29.22±5.95(范围:21.12~43.12)。ELCA及置入支架后患者的TIMI血流分级较术前明显改善( P均>0.05),置入支架后所有患者的TIMI血流均为Ⅲ级。患者的cTFC在ELCA后(33.2±7.8)及置入支架后(22.8±7.1)均较术前(49.7±13.0)下降( P均<0.001)。最小支架面积为(5.53±1.36)mm 2,支架膨胀率为(90.0±4.3)%。无穿孔、无复流、4a型心肌梗死等并发症发生。但术后高敏肌钙蛋白明显升高[(67.937±33.839)ng/L比(5.316±3.105)ng/L, P<0.001]。 结论:ELCA治疗SVG病变安全、有效,在保证支架充分扩张的同时,对微循环具有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能谱CT去金属伪影技术减低脊柱不同类型植入物伪影的体模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利用体模评价能谱CT去金属伪影(MAR)技术减低脊柱不同植入物伪影的效果。方法:选取离体的羊椎体骨模型1具,分别构建椎弓根钉、3D椎体及钛网内固定模型,行能谱CT检查。以10 keV为间隔,重建出70~140 keV之间共8组MAR和非MAR图像。测量置入物旁ROI内的CT值和SD值,计算伪影指数(AI)和信噪比(SNR),同时对骨质、椎弓根钉伪影、3D椎体伪影及钛网伪影严重程度进行主观评分。绘制AI和SNR随keV变化的曲线,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比较低能级(70 keV)、中等能级(100 keV)和高能级(130 keV)条件下MAR和非MAR图像AI值和SNR的差异,主观评分的差异比较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 结果:在70~140 keV范围内,MAR和非MAR图像椎弓根钉的前方、后方、侧方和3D椎体以及钛网旁AI值随keV的增加而减低,SNR值改善。在70、100、130 keV条件下,椎弓根钉前方、后方、侧方及钛网旁的AI值在MAR组非较MAR组均明显减低( P<0.05)。3D椎体后方,仅在70 keV条件下,MAR图像AI值较非MAR组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在椎弓根钉前方、后方及3D椎体侧方SNR值随keV增加而增加,在其他部位SNR值随keV增加而减低。主观评价中,MAR图像评分均高于非MAR图像( P<0.05)。 结论:能谱CT MAR技术能够减低脊柱植入物伪影,可明显减少椎弓根钉及钛网伪影,而对3D椎体后方的减少伪影的效果有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能谱CT单能量联合ASIR-V优化下腔静脉成像的最佳方案探索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索能谱CT单能量联合多模型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ASIR-V)优化下腔静脉成像的最佳方案。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8月至2022年4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采用Revolution CT行下腔静脉CT静脉造影(CTV)检查的下腔静脉病变轻微或无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入选患者下腔静脉期图像重建为混合能量组图像及50、55、60、65、70 keV 5组单能量图像,测量5组单能量图像皮下脂肪噪声以及下腔静脉各段CT值、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并进行主观评分,以确定最佳单能量能级。然后,分别联合不同权重(20%、30%、40%、50%、60%、70%、80%)ASIR-V算法进行重建,对不同ASIR-V权重组及混合能量组图像进行客观评价指标及主观评分,以确定匹配最佳单能量能级的最佳ASIR-V权重。结果:共纳入患者30例,其中男性11例(36.7%),年龄(55.4±8.8)岁,体重指数为(23.2±2.8)kg/m2。各单能量组图像皮下脂肪噪声、下腔静脉各段客观评价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各客观评价指标均随能级降低而升高,50 keV组获得最大值,2位医师对5组图像的主观评分一致性均为好(均 κ≥0.75),60 keV组的主观评分最高,综合分析以60 keV为最佳单能量能级。7组最佳单能量联合不同权重ASIR-V图像组的客观评价指标与混合能量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随着ASIR-V权重升高图像噪声降低(均 P<0.01),以80%ASIR-V权重组为最低;下腔静脉各段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下腔静脉各段SNR、CNR随着ASIR-V权重增加而升高(均 P<0.01),以80%ASIR-V权重组为最高。2位医师对8组图像的主观评分一致性均为好(均 κ≥0.75),60%ASIR-V权重组的主观评分最高,综合分析以60%为匹配60 keV的最佳ASIR-V权重。 结论:能谱CT单能量联合ASIR-V优化下腔静脉成像的最佳方案是60 keV能级匹配60%的ASIR-V权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双层探测器光谱CT 70 keV单能量成像提升腹部增强扫描图像质量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双层探测器光谱CT 70 keV单能量图像(VMI)提升腹部动脉期图像质量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5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Philips IQon双层探测器光谱CT上行腹部增强扫描患者的动脉期影像资料。共纳入50例患者,男12例,女38例,年龄26~74(53±12)岁。对双层探测器光谱CT混合迭代重建生成的传统图像(CI组)与光谱重建获得的70 keV VMI组图像进行客观、主观评价。比较70 keV VMI和CI组腹主动脉、腹腔干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左肾动脉、右肾动脉、肝、脾、胰腺、左肾和右肾的CT值、噪声、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2名医师独立双盲采用5分法评价70 keV VMI和CI组图像质量。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对客观指标进行比较,采用Wilcoxon秩检验对主观评分进行比较,两位医师间主观评分一致性采用Kappa检验。 结果:除胰腺外,70 keV VMI组腹部血管和实质脏器的CT值均高于CI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70 keV VMI组胰腺的CT值[(108.65±11.62)HU]较CI组[(109.72±11.77)HU]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3.097, P=0.003)。70 keV VMI组腹部血管和实质脏器的噪声均低于CI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01)。70 keV VMI组腹部血管和实质脏器的SNR和CNR均高于CI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01)。70 keV VMI组主观评分高于CI组,分别为5(4,5)和4(4,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Z=-4.131, P<0.001),两医师间主观评分一致性较好,70 keV VMI和CI组Kappa值分别为0.79和0.69。 结论:双层探测器光谱CT 70 keV VMI与CI相比能够降低噪声,提高SNR、CNR,优化腹部动脉期图像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光谱CT联合金属去伪影技术改善胸腹部 125I粒子植入患者CT图像质量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新型双层探测器光谱CT虚拟单能量图像(VMI)联合金属去伪影算法(O-MAR)在 125I粒子植入术后所致不同类型伪影的去除效能及术后疗效评估中的图像质量改善价值。 方法:该研究为横断面研究。回顾性收集2022年3月至9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125I粒子植入术后行双层探测器光谱CT胸腹部联合增强扫描的患者35例。采集光谱数据分别重建为混合能量图像(CI)、VMI(50~150 keV)图像、CI+O-MAR图像、VMI(50~150 keV)+O-MAR图像,评估各组去伪影效果及图像质量改善情况。每位患者选取伪影最强的2个层面分析,共选取70层。客观指标包括伪影指数(AI)、受伪影影响软组织区域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主观指标包括:过度矫正伪影和新伪影产生的评估、各组图像产生不同形态伪影的数目评估、受伪影影响组织的诊断及图像质量评估。多组数据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联合O-MAR组与非O-MAR组之间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比较2组间定量指标。观察者之间的一致性评估采用 Kappa检验。 结果:在高/低密度伪影(ROI H/L)中,随VMI keV升高各组的AI值均呈下降趋势;在受伪影影响组织(ROI T)中,CI/VMI(70~150 keV)+O-MAR各组的SNR均优于CI/VMI组( P<0.05),CI/VMI(50~150 keV)+O-MAR各组的CNR均优于CI/VMI组( P<0.05)。伪影过度矫正及新伪影均集中分布于VMI 50 keV、VMI 70 keV组,相较于VMI(50~70 keV)组,VMI(50~70 keV)+O-MAR组中过度矫正及新伪影数目显著降低( P<0.05);在伪影形态的比较中,随VMI keV升高,高密度伪影中a型条带伪影数目逐渐减少,在VMI 150 keV+O-MAR组高密度伪影中最低为3;e型极少或无伪影数目增多,在VMI 150 keV+O-MAR组高密度伪影中最高为23,且各形态高密度伪影总数随VMI keV升高呈减少趋势。随VMI keV升高VMI+O-MAR各组高密度伪影诊断及图像质量评分均高于低密度伪影( P<0.05)。 结论:VMI联合O-MAR可显著提高 125I粒子植入术后CT随访的客观及主观图像质量,病灶显示能力及诊断信心。此外,VMI+O-MAR对高密度伪影的矫正效果更为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多模态影像技术评价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模型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多模态影像技术评价山羊动物模型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的价值。方法:雌雄不限,按5~8月龄随机挑选实验用萨能奶山羊10只。麻醉后经股动脉选择性插管,于不同分支冠状动脉远端缓慢注入1 ml单分散聚苯乙烯微球混合液(含微球计数约1.14×10 6/ml),建立CMD动物模型。成功建模7 d后行双能量CT心肌灌注成像(DECT-MPI)、SPECT心肌灌注成像(SPECT-MPI)、PET心肌灌注成像(PET-MPI)、心脏MR心肌灌注成像(CMR-MPI)影像学检查,之后处死实验动物行心肌组织病理学检查。以组织病理学为金标准,评估几种影像学方法评价CMD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应用ROC曲线评估几种影像学方法诊断CMD的价值。 结果:10只实验动物,3只死亡,其余7只成功完成造模并进行了影像学检查。组织病理学共评估119个心肌节段,证实有缺血心肌节段18个,正常心肌节段101个。以病理学为金标准,DECT-MPI、SPECT-MPI、PET-MPI诊断CMD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55.56%、98.02%,66.75%、98.83%,93.75%、97.68%;因MR检查操作时间长,要求麻醉时间长,仅有1只实验动物顺利完成了CMR-MPI检查,准确度为88.24%。结论:本研究提供了一种无创影像学评估CMD的大型动物建模方法。DECT-MPI、SPECT-MPI、PET-MPI、CMR-MPI在评估CMD具有较好的效能,几种无创影像学方法评估CMD各有优缺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能谱CT多参数成像预测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能谱CT多参数成像预测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6例胃癌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53例,女33例;中位年龄为53岁,年龄范围为22~87岁。所有病人采用能谱CT行腹部常规平扫和能谱动静脉期增强扫描检查,在后处理工作站对平扫图像、动静脉期70 keV单能量图像、动静脉期碘基图像进行分析。观察指标:(1)胃癌淋巴结转移情况。(2)胃癌淋巴结转移影响因素分析。(3)特殊病例介绍。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单因素分析采用 χ2检验或秩和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 结果:(1)胃癌淋巴结转移情况:86例病人中,64例伴淋巴结转移,22例无淋巴结转移。(2)胃癌淋巴结转移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生长方式、肿瘤长径、瘤周脂肪浸润、动脉期CT值、静脉期CT值、静脉期碘基值是影响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 χ2=6.753, Z=-3.180, χ2=7.649, Z=-2.051、-2.971、-2.547, 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瘤周脂肪浸润,静脉期碘基值[>12且≤16(100 μg/cm 3)、>16(100 μg/cm 3)]是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优势比=13.154,3.761、7.583,95%可信区间为2.597~66.620,1.893~8.572、4.769~16.692, P<0.05)。(3)特殊病例介绍。病例1:男,46岁。术前能谱CT增强检查结果示胃窦占位性病变伴淋巴结肿大。能谱CT增强检查动脉期70 keV单能量和碘基图像,原发灶层面横断位图像显示胃窦部胃壁明显增厚,轻中度强化,浆膜面及周围脂肪间隙清晰,伴胃体小弯侧淋巴结肿大。能谱CT增强检查动脉期70 keV单能量和碘基图像,幽门下层面横断位图像显示幽门下淋巴结肿大。能谱CT增强检查静脉期70 keV单能量和碘基图像,原发灶层面横断位图像显示胃窦部病灶分层强化,黏膜面明显强化,病灶黏膜面高碘基值。CT检查诊断为胃窦部胃癌伴淋巴结转移,无浆膜面及瘤周脂肪浸润。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示胃窦部中分化腺癌,浸润至肌层,合并淋巴结转移。病例2:男,53岁。术前能谱CT增强检查结果示胃体小弯侧胃癌伴淋巴结肿大。能谱CT增强检查动脉期70 keV单能量和碘基图像,原发灶层面横断位图像显示胃体小弯侧胃壁不均匀增厚,中度强化,瘤周脂肪间隙模糊,浆膜面模糊,伴胃体小弯侧多发淋巴结肿大。能谱CT增强检查静脉期70 keV单能量横断位图像显示胃体小弯侧病灶,胃体小弯侧肿大淋巴结分界不清晰,瘤周脂肪间隙模糊。能谱CT增强检查动脉期70 keV单能量腹腔干层面横断位图像显示脾动脉旁淋巴结肿大,周边环形明显强化,中央坏死成分无强化。CT检查诊断为胃体小弯侧胃癌伴淋巴结转移,合并浆膜面侵犯及瘤周脂肪浸润。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示胃体小弯侧低分化腺癌,浸润至浆膜层,伴淋巴结转移。 结论:瘤周脂肪浸润、静脉期碘基值是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