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清SAA、IL-12及IL-6水平在儿童手足口病病情中的评估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白细胞介素-12(IL-12)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在儿童手足口病病情的评估价值.[方法]100例手足口病患儿作为观察组,同期100名体检健康的儿童作为对照组,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将观察组患儿分为轻症组(n=46)、重症组(n=34)和危重组(n=20).比较手足口病患儿及健康儿童的血清SAA、IL-12、IL-6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SAA、IL-12及IL-6水平诊断手足口病的价值,比较不同病情严重程度患儿的相关资料,分析血清SAA、IL-12及IL-6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儿血清SAA、IL-12、IL-6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SAA、IL-12及IL-6水平诊断手足口病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3、0.843、0.840,敏感度分别为0.870、0.820、0.830(均P<0.05);危重组患儿血清SAA、IL-12、IL-6水平显著高于轻症组及重症组,重症组显著高于轻症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SAA、IL-12及IL-6水平与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血清SAA、IL-12及IL-6水平可预测手足口病患儿的病情严重程度,其水平越高,患儿病情越严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016年浙江省温岭地区EV71型轻、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病毒分离株VP1和VP4区基因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并比较2016年浙江省温岭地区EV71型轻、重症手足口病(HFMD)患儿病毒分离株VP1和VP4区基因特征及进化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2016年浙江省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分离鉴定的EV71型HFMD患儿,随机选取轻、重症HFMD患儿EV71病毒株各6例,进行VP1和VP4区基因扩增和测序,利用DNAStar和Mega 6.0软件对测序结果与美国国立生物信息中心公布的EV71典型基因代表株(A、B1~5、C1~4亚型)进行核苷酸和氨基酸比对分析,并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轻、重症手足口病患儿性别(χ 2=14.51, P<0.05)和年龄( t=2.82, 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EV71分离株的VP1区核苷酸同源性为95.8%~99.6%,氨基酸同源性为99.1%~100%;VP4区核苷酸同源性为95.0%~99.9%,氨基酸同源性为99.0%~100%,轻、重症EV71分离株同源性高。它们与典型C4a基因型代表株最接近,氨基酸同源性为:96.6%~100%(VP1)和94.3%~100%(VP4)。3例EV71型重症HFMD患儿分离株分别出现VP1区V170L突变(缬氨酸→亮氨酸),VP1区A293S(丙氨酸→丝氨酸)以及VP4区T7A(苏氨酸→丙氨酸),其他未见明显突变。 结论:2016年浙江温岭地区轻、重症HFMD患儿EV71病毒分离株VP1和VP4区同源性高,且均属于C4a基因亚型。其中几个位点的氨基酸突变可能与浙江温岭地区HFMD患儿疾病危重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新冠肺炎救治探讨"四素一肽两移植"集束化治疗的应用规律及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四素一肽两移植"集束化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患者的应用规律及效果,为有效治疗及预防重症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比较研究方法,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人口学信息、基础疾病、临床分型、住院时间、治疗费用、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等关键指标,评价"四素一肽两移植"集束化治疗新冠肺炎患者的应用规律及效果。结果:2020年以L型新冠病毒株为主,2021年以德尔塔变异株为主,2022年以奥密克戎变异株为主;轻型病例比例也在2022年最高,>65岁年龄组患者发展为重型和危重型的比例最高。纳入的150例患者,"四素一肽两移植"集束化治疗方案中干扰素使用率最高(100.0%);2022年维生素C、干扰素和胸腺肽联合使用率最高;>65岁年龄组75.0%存在基础疾病,也是"四素一肽两移植"使用比例最高的年龄组。与轻型患者相比,随着严重程度增加新冠肺炎患者的年龄、住院时间及人均住院费用均显著增加。轻型、普通型、重型和危重型患者均出现了淋巴细胞计数降低,有40.0%的重型患者在入院3 d内出现淋巴细胞计数最低;危重型患者入院时淋巴细胞计数降低或持续降低,采用调节免疫的"四素一肽两移植"的方法可有效挽救危重型患者的生命。新冠病毒感染的所有病例中,51.3%为无症状感染者,其次以呼吸道症状(48.7%)和肺部病变(38.0%)为主。肾功能异常患者使用"四素一肽两移植"集束化治疗的比例最高,其次为凝血功能异常患者和肝功能异常患者。该集束化治疗促进各种临床分型患者CD4 + 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明显增加;成人患者治疗后随着病毒转阴,M1型巨噬细胞比例升高,抑制免疫的调节性T细胞(Treg)和感染相关的CC趋化因子受体10 +(CCR10 +)Treg细胞比例减少,轻型患者变化幅度更大、下降更快。 结论:高龄伴基础疾病是新冠肺炎重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对患者进行"四素一肽两移植"集束化精细治疗可改善其淋巴细胞构成比例和器官功能,可控制重症发生发展并延长生命;除CD4 + T细胞比例,M1型巨噬细胞、总Treg细胞和CCR10 +Treg细胞比例也可用于判断成人患者病情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心肌损伤与高凝状态及炎性标志物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检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凝血指标及炎性标志物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患者预后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1日至3月31日收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的COVID-19患者67例,按照病情严重程度分为普通组( n=20)、重型组( n=20)及危重组( n=27),根据患者出院情况将危重组分为治愈( n=12)和死亡( n=15)。以患者好转出院或住院期间死亡作为观察终点。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采集患者静脉血并检测其血液中超敏肌钙蛋白I(hs-cTnI)、肌红蛋白(MYO)、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PT)、纤维蛋白原(FIB)、白细胞计数(WB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铁蛋白水平,比较3组间的水平差异。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OVID-19住院患者死亡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3组患者的红细胞、血小板(PLT)、FIB、血红蛋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而普通组、重型组和危重组的WBC、hs-CRP、铁蛋白、PT、APPT及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危重组高于重型组和普通组( P<0.05)。危重组患者NT-proBNP、CK-MB、MYO、hs-cTnI明显高于普通组及重型组,且危重型组中死亡患者NT-proBNP、CK-MB、MYO、hs-cTnI高于治愈患者( P均 <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s-cTnI( OR=1.053,95% CI 1.010~1.098, P=0.016)、D-二聚体( OR=1.253,95% CI 1.026~1.531, P=0.005)是COVID-19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COVID-19危重型患者在入院治疗过程中伴随着凝血功能障碍及炎症因子的升高并且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肌损伤,hs-cTnI、D-二聚体升高是COVID-19危重型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绒毛膜羊膜炎不同分级与胎龄<34周早产儿宫内感染性肺炎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绒毛膜羊膜炎不同分级与胎龄<34周早产儿宫内感染性肺炎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于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100例患有宫内感染性肺炎且胎龄<34周的早产儿,按照患儿母亲的绒毛膜羊膜炎分级标准将患儿分为低级组( n=34)、中级组( n=33)、高级组( n=33),对比三组患儿临床相关指标、实验室指标[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及白介素[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绒毛膜羊膜炎分级与患儿各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三组宫内感染性肺炎早产儿呼吸窘迫评分、危重评分、有创通气时间、无创通气时间、并发症例数及死亡例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三组宫内感染性肺炎早产儿最高吸氧浓度、WBC、PC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三组宫内感染性肺炎早产儿IL-6、IL-8及TNF-α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且随着孕妇的绒毛膜羊膜炎炎症加重,其血清白介素水平升高(均 P<0.05)。绒毛膜羊膜炎分级与患儿呼吸窘迫评分、有创通气时间、无创通气时间,入院1 h最高吸氧浓度,入院1 h血清WBC、PCT、IL-6、IL-8、TNF-α及肺炎严重程度均呈正相关( r=0.459,0.578,0.486,0.525,0.602,0.473,0.517,0.635,0.572,0.481,均 P<0.05),与危重评分呈负相关( r=-0.494, P<0.05)。 结论:母亲绒毛膜羊膜炎与早产儿宫内感染性肺炎关系密切,炎症越严重,早产儿感染指标如WBC、PCT炎症因子水平越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定植及应对策略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是治疗革兰阴性菌,尤其是肠杆菌科细菌严重感染的重要药物,随着该药物的大量使用,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感染的病例也逐年增多。CRE的传播方式多样、传播速度快、病死率高且临床治疗效果不佳。CRE定植是导致CRE感染的危险因素,增加了危重患者的死亡风险和社会经济负担,针对CRE定植目前主要的应对策略包括主动筛查、加强院感防控措施和去定植。CRE去定植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定植率,但是否能降低患者死亡率和减轻社会经济负担尚存在争议。本文针对CRE定植流行病学、主动筛查和院感防控措施及去定植方法等进行总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4种早期预警评分对二级医院危重症患者预后预测作用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快速序贯器官衰竭评分(qSOFA)及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对二级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为临床应用提供指导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0月至2023年4月重庆市万州区第一人民医院ICU收治的成人危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ICU临床结局将患者分为好转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以及入ICU时的血常规、心肝肾功能指标、凝血指标、血气分析,APACHEⅡ、SOFA、qSOFA和MEWS评分,应用有创机械通气(IMV)、连续性血液净化(CBP)等有无差异,并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导致死亡的相关因素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4种评分对ICU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126例患者,其中ICU死亡45例,好转转出81例。与危重症患者死亡相关的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间降钙素原(PCT)、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pH值、HCO 3-、血乳酸(Lac),应用IMV、CBP以及APACHEⅡ、SOFA、qSOFA和MEW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PACHEⅡ评分〔优势比( OR)=1.115,95%可信区间(95% CI)为1.025~1.213, P=0.011〕、SOFA评分( OR=1.204,95% CI为1.037~1.398, P=0.015)、MEWS评分( OR=1.464,95% CI为1.102~1.946, P=0.009)及APTT( OR=1.081,95% CI为1.015~1.152, P=0.016)为影响ICU危重症患者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APACHEⅡ、SOFA、qSOFA、MEWS评分均能预测ICU危重症患者的预后,其中SOFA评分的预测效能最强,其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08。4种评分计算所需的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17.333, P<0.001),其中MEWS评分所需的时间最短〔(1.03±0.39)min〕,APACHEⅡ评分所需的时间最长〔(2.81±1.04)min〕。 结论:APACHEⅡ、SOFA、qSOFA和MEWS评分均可用于评估危重症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预测院内病死率。SOFA评分在预测严重程度方面优于其他评分;MEWS评分评估时间最短,可优先考虑。早期预警评分有助于二级医院早期发现潜在的危重症患者,为临床快速作出紧急决策提供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机械通气患者机械功率暴露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可视化方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利用可视化方法展现机械通气患者不同机械功率暴露强度-持续时间组合与死亡风险之间的关系。方法:从美国重症监护医学信息数据库Ⅳ v1.0(MIMIC-Ⅳ v1.0)中筛选出接受机械通气的危重病患者,并根据氧合指数(PaO 2/FiO 2)分为4个亚组,即>300 mmHg(1 mmHg≈0.133 kPa)组、201~300 mmHg组、101~200 mmHg组、≤100 mmHg组。收集不同患者人群的基线特征、呼吸机参数及预后指标。对每位患者均使用从低到高的机械功率阈值(5~30 J/min,以1 J/min为间隔递增)评估不同机械功率的暴露情况(高于设定阈值即记录为1次暴露),并根据其对应的持续时间,统计不同暴露强度-持续时间组合的事件次数。根据患者28 d存活/死亡情况,分别计算存活者和死亡者在每种暴露强度-持续时间组合下的暴露次数,并根据暴露次数计算不同机械功率暴露强度-持续时间组合的生存优势比( OR)。以暴露持续时间为横坐标、暴露强度为纵坐标,生成二维表格,并利用热图及其相应等位线视图实现 OR值的可视化,从而评估死亡风险。 结果:最终共纳入5 378例接受机械通气的患者,PaO 2/FiO 2>300 mmHg组2 069例,201~300 mmHg组813例,101~200 mmHg组1 493例,≤100 mmHg组1 003例。随着PaO 2/FiO 2下降,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简化急性生理学评分Ⅱ(SAPSⅡ)〕逐渐升高,合并症比例也呈上升趋势。在呼吸机参数方面,随着PaO 2/FiO 2下降,患者机械功率逐渐增加〔分别为10.4(7.8,13.9)、11.3(8.5,14.7)、13.6(10.0,18.2)、16.7(12.5,22.0)J/min, P<0.01〕;在预后方面,随着PaO 2/FiO 2下降,患者28 d病死率逐渐升高〔分别为29.1%(601/2 069)、26.9%(219/813)、28.1%(420/1 493)、33.3%(334/1 003), P<0.05〕。在可视化热图中观察到,机械通气患者28 d死亡风险随着机械功率暴露强度增大和持续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表现为两个差异明显的区域:靠近左下角的区域(机械功率暴露强度低、持续时间短)呈蓝色,代表生存优势大;靠近右上角的区域(机械功率暴露强度高、持续时间长)呈红色,代表死亡风险大。根据 OR值拟合得到的等位线可见,在死亡风险相同的情况下,机械功率暴露强度较高时所需持续时间较短,而较低的机械功率暴露强度则需要较长的持续时间。上述变化趋势在整体人群及不同氧合人群中均有类似体现。 结论:更高暴露强度和(或)更长持续时间的机械功率与机械通气患者不良临床结局相关。同时考虑机械功率的暴露强度和持续时间,有助于评估机械通气患者肺保护的实施效果,并指导机械通气策略的调整,以达到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发生的目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肠道标志物协助评价不同程度休克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利弊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肠道生物标志物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瓜氨酸的动态变化来协助评价不同程度休克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是否能够获益。方法:①由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纳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重症监护室目标患者133例,观察期为入院7 d,肠道生物标志物监测3次,分别为:入院后24 h(D1)、入院第3天(D3)、入院第7天(D7)。②纳入患者根据入院48 h内接受去甲肾上腺素剂量分为:安全剂量组[接受去甲肾上腺素<0.3 μg/(kg·min)],危险剂量组[接受去甲肾上腺素≥0.3 μg/(kg·min)]。③安全剂量组标按照指南推荐意见实施早期肠内营养,危险剂量组随机予早期肠内营养(EEN)和延迟肠内营养(DEN)。④观察三组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瓜氨酸的动态变化;比较危险剂量EEN/DEN不同时间点肠道生物标志物的差异。⑤记录危险剂量EEN/DEN组28 d内生存时间,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⑥纳入总体进行28 d死亡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①比较安全剂量EEN组/危险剂量EEN组基线资料,APACHE Ⅱ评分、动脉血乳酸、AGI分级、喂养中断、7 d内喂养总时间、28 d生存人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比较危险剂量EEN组/危险剂量DEN组基线资料,仅喂养中断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②安全剂量EEN组与危险剂量DEN组变化趋势相同:I-FABP从D3至D7开始有明显下降趋势( P<0.05);瓜氨酸从D1至D3降低,但从D3至D7开始回升( P<0.05);危险剂量EEN组,I-FABP在监测期内无明显变化( P>0.05);瓜氨酸在D1至D3有明显下降( P<0.05);危险剂量EEN/DEN比较仅D7-I-FAB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③比较危险剂量EEN/DEN生存曲线,DEN可以提高危险剂量下危重患者早期生存率(Breslow检验 P = 0.0447)。④年龄( OR=1.069, 95% CI: 1.002~1.140, P=0.044)是28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BMI( OR=0.772, 95% CI: 0.604~0.987, P=0.039)、无喂养中断( OR=0.044,95% CI: 0.004~0.455, P=0.009)、7 d内喂养总时间( OR=0.959,95% CI: 0.923~0.997, P=0.036)是其保护因素。 结论:安全剂量下EEN和危险剂量下DEN能有效地逆转肠细胞的的坏死,促进肠细胞功能的恢复。危险剂量EEN不能明确是28 d死亡的危险因素,但其不仅增加了喂养中断发生率,从肠道生物标志物的角度也不利于肠细胞功能的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肾移植受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临床特点及重型和危重型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肾移植受者新型冠状病毒(以下简称新冠病毒)感染的临床特点、结局,并分析重型和危重型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2月15日至2023年3月15日间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确诊新冠病毒感染的208例成人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按感染严重程度不同,将所有受者分为轻/普通型组(168例)和重/危重型组(40例),比较2组受者的一般资料、新冠病毒基础疫苗接种、移植病史、免疫抑制剂方案、共病情况以及治疗结局。其中,计量资料采用 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进行比较,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重/危重型感染的危险因素。多组间比较 P≤0.05时,采用Bonferroni法进行多重比较。 结果:本研究208例肾移植受者新冠病毒感染后的住院率、重症率、ICU入住率、机械通气率和病死率分别为27.4%(57/208)、19.2%(40/208),3.4%(7/208)、5.3%(11/208)和1.9%(4/208)。43.9%(25/57)住院新冠病毒感染受者骨髓抑制、血红蛋白和血小板下降的发生率分别为36.8%(21/57)和22.8%(13/57),最低全血淋巴细胞计数、CD4 +T淋巴细胞和CD8 + T淋巴细胞计数分别为395.0(255.0,618.0)个/μL、203.5(87.8,411.0)个/μL和199.0(111.5,352.3)个/μL。新冠病毒感染后并发细菌、巨细胞病毒、耶氏肺孢子菌和其他真菌感染(念珠菌、隐球菌、马尔尼菲蓝状菌和烟曲霉菌)的发生率分别为17.8%(37/208)、3.8%(8/208)、2.9%(6/208)和2.9%(6/208)。重/危重型组受者并发其他病原体的感染率高于轻/普通型组,分别为:细菌[62.5%(25/40)比7.1%(12/168),95% CI:47.5%~63.3%, P<0.001],巨细胞病毒[15.0%(6/40)比1.2%(2/168),95% CI:8.1%~19.5%, P=0.001]、耶氏肺孢子菌[15%(6/40)比0(0/168),95% CI:9.4%~20.6%, P<0.001]和其他真菌[15.0%(6/40)比0(0/168),95% CI:9.4%~20.6%, P<0.001]。新冠病毒感染后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发生率为13.5%(28/208),重/危重型组感染后AKI发生率高于轻/普通型组[52.5%(21/40)比4.2%(7/168), P<0.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男性、吸烟史、冠心病、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肺部疾病史是重/危重型感染的相关因素( P=0.003、0.002、0.012、0.011、0.002、0.001、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慢性肾功能不全( OR=3.34,95% CI:1.46~7.64, P=0.004)和肺部疾病史( OR=3.42,95% CI:1.49~7.87, P=0.004)是重/危重型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新冠病毒基础疫苗接种率为17.8%(37/208),完成基础疫苗接种肾移植受者感染新冠病毒后重/危重型感染风险降低( OR=0.28,95% CI:0.08~0.98, P=0.047)。 结论:重/危重型新冠病毒感染肾移植受者易合并多种病原体感染,且感染后肾功能损害的发生率较高;肺部疾病史与慢性肾功能不全是新冠病毒重/危重型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完成基础疫苗接种对重/危重型感染具有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