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绒毛膜羊膜炎不同分级与胎龄<34周早产儿宫内感染性肺炎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绒毛膜羊膜炎不同分级与胎龄<34周早产儿宫内感染性肺炎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于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100例患有宫内感染性肺炎且胎龄<34周的早产儿,按照患儿母亲的绒毛膜羊膜炎分级标准将患儿分为低级组( n=34)、中级组( n=33)、高级组( n=33),对比三组患儿临床相关指标、实验室指标[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及白介素[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绒毛膜羊膜炎分级与患儿各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三组宫内感染性肺炎早产儿呼吸窘迫评分、危重评分、有创通气时间、无创通气时间、并发症例数及死亡例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三组宫内感染性肺炎早产儿最高吸氧浓度、WBC、PC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三组宫内感染性肺炎早产儿IL-6、IL-8及TNF-α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且随着孕妇的绒毛膜羊膜炎炎症加重,其血清白介素水平升高(均 P<0.05)。绒毛膜羊膜炎分级与患儿呼吸窘迫评分、有创通气时间、无创通气时间,入院1 h最高吸氧浓度,入院1 h血清WBC、PCT、IL-6、IL-8、TNF-α及肺炎严重程度均呈正相关( r=0.459,0.578,0.486,0.525,0.602,0.473,0.517,0.635,0.572,0.481,均 P<0.05),与危重评分呈负相关( r=-0.494, P<0.05)。 结论:母亲绒毛膜羊膜炎与早产儿宫内感染性肺炎关系密切,炎症越严重,早产儿感染指标如WBC、PCT炎症因子水平越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气道分泌物解脲支原体阳性早产儿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胎龄<34周、呼吸道分泌物解脲支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UU)阳性早产儿的临床特征。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采用荧光探针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胎龄<34周早产儿呼吸道分泌物UU-DNA,根据检测结果分为UU阳性组和UU阴性组,对两组患儿的围产期因素和临床特征进行比较。结果:共纳入182例早产儿,呼吸道分泌物UU-DNA阳性59例(32.4%),UU阳性组早产儿胎龄和出生体重低于UU阴性组,阴道分娩率、胎膜早破>18 h和母亲绒毛膜羊膜炎比例高于UU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UU阳性组生后1、24、72 h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白细胞介素6高于UU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各时间点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UU阳性组宫内感染性肺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高于UU阴性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低于UU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脑室内出血、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喂养不耐受、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产儿视网膜病等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UU阳性组用氧时间长于UU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有创机械通气比例、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呼吸道分泌物UU检测阳性的胎龄<34周早产儿经阴道分娩、胎膜早破>18 h、母亲合并绒毛膜羊膜炎比例较高,可表现为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白细胞介素6升高,以及用氧时间长、宫内感染性肺炎和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增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生儿宫内感染性肺炎病原菌及LPS、SAA、PCT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 探讨新生儿宫内感染性肺炎的病原菌及脂多糖(LPS)、淀粉样蛋白A(SAA)、降钙素原(PCT)对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1年2月-2023年1月在宁波明州医院进行分娩的96例产妇及发生宫内感染性肺炎的新生儿作为感染组,另外选取同期于医院进行分娩的124例产妇及未发生宫内感染性肺炎的新生儿作为非感染组,统计宫内感染性肺炎新生儿病原菌,比较两组血清LPS、SAA、PCT水平,分析新生儿发生宫内感染性肺炎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实验室指标对新生儿发生宫内感染性肺炎的诊断价值.结果 感染性肺炎新生儿检出病原菌以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感染组血清LPS、SAA、PCT均高于非感染组(P<0.05);宫内窘迫、胎膜早破、破膜距离胎儿娩出时间、母亲产前发热、母亲合并妊娠期糖尿病均为新生儿发生宫内感染性肺炎的危险因素(P<0.05);血清LPS、SAA、PCT联合检测对新生儿发生宫内感染性肺炎的曲线下面积(AUC)值和敏感度均高于三者单独检测(P<0.05).结论 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为宫内感染性肺炎新生儿主要感染病原菌种类,可引起患者血清LPS、SAA、PCT水平升高,其易感因素较多,且血清LPS、SAA、PCT联合检测可提高对新生儿发生宫内感染性肺炎的诊断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高危妊娠中急性绒毛膜羊膜炎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究和分析高危妊娠中急性绒毛膜羊膜炎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择某院自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106例高危妊娠孕产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依据其是否发生急性绒毛膜羊膜炎将其分成未发生急性绒毛膜羊膜炎组(60例)和发生急性绒毛膜羊膜炎组(46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妊娠结局和围产胎儿结局.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孕次对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发生急性绒毛膜羊膜炎组患者的孕周(37.1±1.2)周明显低于未发生急性绒毛膜羊膜炎组(39.6±1.0)周,发生急性绒毛膜羊膜炎组患者的体温(39.6±0.8)℃、CRP水平(12.8±2.3)mg/L、白细胞计数(14.1±2.7)×109/L均明显高于未发生急性绒毛膜羊膜炎组(37.5±0.5)°C、(7.1±1.4)mg/L、(9.2±2.0)×109/L,发生急性绒毛膜羊膜炎组患者的早产发生率(60.9%)、产后出血发生率(37.0%)、剖宫产率(73.9%)、胎膜早破发生率(13.0%)及产褥感染发生率(45.7%)均明显高于未发生急性绒毛膜羊膜炎组(2.0%)、(8.3%)、(21.7%)、(1.7%)、(16.7%),发生急性绒毛膜羊膜炎组胎儿出生时的Apgar评分<7分率(47.8%)、宫内窘迫发生率(23.9%)、吸入性肺炎发生率(17.4%)、新生儿窒息发生率(13.0%)明显高于未发生急性绒毛膜羊膜炎组(13.3%)、(13.3%)、(1.7%)、(1.7%),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 高危妊娠中急性绒毛膜羊膜炎对母婴妊娠结局具有严重的不利影响,临床需尽早掌握疾病相关指征,并做好有效的防护措施,才能确保母婴妊娠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危险因素分析及益生菌预防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危险因素及益生菌防治效果,为早产儿NEC的降低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温州市人民医院住院的早产儿438例临床资料,入院后使用微生态制剂(妈咪爱)持续用药72 h以上患儿247例作为益生菌组,将未使用微生态制剂或72h后继发消化道感染才开始使用微生态制剂患儿191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NEC发生率,并对可能影响早产儿NEC发生的各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在438例早产儿中发生NEC患儿24例,NEC发生率为5.48%.其中益生菌组患儿NEC发生率3.64%低于对照组患儿NEC发生率7.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胎龄、出生体重、妊娠期糖尿病、宫内感染、胎膜早破、吸入性肺炎、败血症、贫血、喂养方式、口服益生菌对早产儿NEC发生率有显著影响(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败血症、口服益生菌、母乳喂养以及吸入性肺炎进入回归模型(P<0.05).结论 败血症以及吸入性肺炎是早产儿NE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母乳喂养以及口服益生菌是早产儿NEC发生的保护因素,口服益生菌可有效预防早产儿NEC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新生儿B族链球菌脓毒症30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新生儿B族链球菌(GBS)脓毒症的临床特点、治疗及转归.方法 选取珠海市人民医院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病房(含新生儿重症监护室)2013年1月至2015年2月住院治疗的GBS脓毒症患儿30例,根据发病日龄分为早发型组(发病日龄≤7 d)和晚发型组(发病日龄>7 d).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结果、治疗及转归.结果 30例患儿中早发型19例,晚发型11例;男17例,女13例;足月儿24例,早产儿6例.早发型患儿以气促、呻吟呼吸系统症状为主(73.7%,14/19例),晚发型患儿以高热为首发症状(81.8%,9/11例);早发型并宫内感染性肺炎多见(89.5%,17/19例),而晚发型并颅内感染多见(63.6%,7/11例),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GBS脓毒症实验室检查提示早期降钙素原(PCT)水平升高,血白细胞、血小板降低,C反应蛋白(CRP)升高相对滞后.胸部X线检查示16例患儿肺炎性改变,肺出血表现1例,双侧气胸1例.头颅CT、B超、磁共振影像示脑室管膜出血1例,脑室内出血2例,伴脑室扩张;1例并硬膜下积液.30例患儿药敏试验示均对青霉素、万古霉素敏感.痊愈17例(56.66%),病情好转4例(23.33%),死亡9例,病死率为30.00%(9/30例).对9例并细菌性脑膜炎患儿进行6个月的随访,2例出现轻度智力障碍及运动功能障碍,1例出现轻度脑室扩张,但无进行性增大,6例无明显后遗症.结论 新生儿GBS脓毒症临床表现典型,动态监测PCT、CRP、血白细胞及血小板变化,有助于早期识别GBS脓毒症感染,并合理指导使用敏感抗生素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围生期宫内感染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发生围生期宫内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围生期宫内感染与母婴不良结局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7年7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产科分娩并诊断为围生期宫内感染的4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发生围生期宫内感染的致病菌、主要原因、主要途径、临床表现及母婴结局.结果 46例围生期宫内感染患者中29例感染大肠杆菌、5例感染B族链球菌、3例感染巨细胞病毒、2例感染李斯特菌、1例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1例感染粪肠球菌、1例感染肺炎克雷伯杆菌、4例为其他菌感染.产时大肠杆菌感染是围生期宫内感染的主要原因,其主要途径为反复多次阴道检查或存在宫腔操作、胎膜早破、不洁饮食史等;围生期宫内感染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由大肠杆菌、李斯特菌感染导致的围生期宫内感染会出现高热、寒战的临床表现;B族链球菌、巨细胞病毒引发的围生期宫内感染没有明显发热症状.46例围生期宫内感染产后82.6%(38例)的患者伴有发热.由大肠杆菌引发的围生期宫内感染造成12例孕妇发生产后高热、败血症.共7例围产儿死亡,其中3例感染巨细胞病毒、2例感染大肠杆菌、2例感染李斯特菌;新生儿感染性肺炎3例.结论 围生期宫内感染与肠道细菌感染关系密切,其是导致母婴不良结局的主要原因之一,产妇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新生儿感染可导致中毒性休克、死亡等.分娩过程中应做好消毒措施,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阴道操检查、宫腔作次数,减少围生期宫内感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患儿的高危因素分析及生后3年内的随访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早产儿发生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的高危因素并评估生后3年内合并喘息的随访结果 .方法 以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在聊城市妇幼保健院生后3d内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的BPD早产儿为BPD组,选取在同时间段入住的非BPD早产儿中与BPD组同等样本量的病例为非BPD组,各36例.采集患儿母亲及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发生BPD的高危因素.根据电话随诊及到院随访统计BPD组、非BPD组在生后1岁内和~2岁、~3岁的毛细支气管炎、肺炎、喘息发作次数和住院次数、身高、体重、头围、吸入糖皮质激素、花粉症、湿疹及哮喘等指标.结果 BPD组胎龄、出生体重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剖宫产比例高于对照组,BPD组机械通气时间、用氧时间、5 min Apgar评分<7分,动脉导管未闭,呼吸暂停及宫内感染性肺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PD组1岁以内及1~2岁组毛细支气管炎、肺炎、喘息发作次数、患有过敏性疾病(湿疹、喘息、鼻炎、花粉症)显著高于对照组,BPD组再入院治疗次数也高于对照组;在生长发育方面,BPD组1岁以内头围落后于对照组.BPD组~3岁喘息发作次数显著高于非BPD组.结论 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剖宫产、机械通气时间越长、用氧时间越长、5min Apgar评分<7分、动脉导管未闭、宫内感染性肺炎、呼吸暂停为BPD的高危因素.BPD患儿在生后2岁内易发生喘息及患过敏性疾病,3岁喘息发作次数发生率升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脐动脉血气pH值对剖宫产新生儿住院期间并发症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分析脐动脉血气pH值对剖宫产新生儿住院期间并发症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选择2017年1月1日至6月30日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剖宫产娩出并完成脐动脉血气分析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主要观察终点是新生儿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按照新生儿是否发生住院期间并发症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比较两组间脐动脉血气pH值.收集母婴围产期的资料和新生儿住院期间并发症的资料,采用ROC曲线分析脐动脉血气pH对新生儿住院期间并发症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872例新生儿(择期541例、急诊331例),新生儿住院期间并发症的总体发生率为14.1%,其中发生率最高的3项分别为感染、吸入性肺炎及心肌损伤.无并发症组pH值平均为7.31,有并发症组pH值平均为7.2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本研究中pH≤7.20的总体比例为3.1%(27/872),其中无并发症组pH值≤7.20的比例为1.6%(12/749),有并发症组pH值≤7.20的比例为12.2%(15/12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O.O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早产(OR=8.224,95%CI:4.910 ~ 13.777,P<0.001)、妊娠期高血压(OR=1.886,95% CI:1.004 ~3.546,P=0.049)、宫内生长受限(OR=4.429,95%CI:1.280 ~ 15.330,P=0.019)、急诊剖宫产(OR=2.711,95% CI:1.682~4.369,P<0.001)、脐动脉血气pH值≤7.20(OR=7.420,95%CI:2.951 ~ 18.655,P<0.001)及5分钟Apgar评分小于10分(OR=11.849,95% CI:3.977~35.128,P<0.001)是新生儿发生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脐动脉血气pH值预测全部新生儿、择期新生儿及急诊新生儿住院并发症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70(95%CI:0.508 ~0.633,P=0.012)、0.559(95%CI:0.465 ~0.652,P=0.189)及0.617(95%CI:0.538 ~0.697,P=0.002).结论:脐动脉血气pH值≤7.2与剖宫产新生儿住院并发症发生率增加有相关性,但是ROC分析显示其预测价值较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妊娠期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发病机制的研究概述
编辑人员丨2023/8/6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是由假丝酵母菌引起的常见外阴阴道炎症.VVC在妊娠期有较高的发病率.妊娠期VVC的常见病原体主要是白色假丝酵母菌,其发病机制包括菌体本身的致病因素、妊娠期激素的升高及免疫功能下降.菌体的致病因素包括粘附力、细胞外酶及形态转换.同时VVC对妊娠有一定影响,主要导致宫内感染、胎膜早破、早产、低体质量儿出生、流产、死胎、假丝酵母菌性肺炎等疾病.本文就国内外妊娠期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发病机制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