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D-1和PD-L1在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及其配体(PD-L1)在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选取2002年10月—2013年12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手术治疗且经病理检查证实为卵巢癌的组织标本180份,包括浆液性癌120份,黏液性癌30份,子宫内膜样癌15份,透明细胞癌15份;从中随机选取50份癌旁的正常卵巢组织标本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卵巢癌和正常卵巢组织中PD-1及PD-L1的表达,并分析PD-1及PD-L1的表达与卵巢癌患者不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1)卵巢癌和正常卵巢组织中PD-1及PD-L1的表达:PD-1表达于癌组织内浸润的淋巴细胞中,PD-L1表达于癌细胞的细胞膜;在癌旁的正常卵巢组织中PD-1及PD-L1均呈阴性表达。卵巢癌、正常卵巢组织中PD-1及PD-L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均为18.3%(33/180)、2.0%(1/5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2)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卵巢癌组织中PD-1及PD-L1的表达:卵巢癌组织中PD-1、PD-L1的阳性表达率,浆液性癌均高于非浆液性癌(包括黏液性癌、子宫内模样癌、透明细胞癌),手术病理分期为Ⅲ、Ⅳ期者高于Ⅰ、Ⅱ期,发病模式为Ⅱ型者高于Ⅰ型,肿瘤累及侧别为双侧卵巢者高于单侧卵巢者,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3)不同PD-1、PD-L1表达的卵巢癌患者的生存情况:PD-1阳性、阴性表达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35、61个月,PD-L1阳性、阴性表达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36、61个月,两者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PD-1及PD-L1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均高于癌旁的正常卵巢组织,特别是浆液性癌较为明显;晚期卵巢癌患者PD-1及PD-L1的表达较高,表明PD-1及PD-L1阳性表达是卵巢癌患者预后不良的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腹水淋巴细胞组分及其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HGSOC)腹水淋巴细胞组分及其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就诊的初治HGSOC患者59例,年龄为(58±11)岁,分别收集腹水及腹腔冲洗液。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其中T、B、自然杀伤(NK)细胞及其亚群的比例,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59例病例中有腹水者48例(81.4%),无腹水者11例(18.6%),腹水中的CD3 +T(70.2%±15.6%比78.1%±6.7%, P=0.014)、CD8 +T(38.3%±11.2%比47.7%±10.1%, P=0.014)和CD16 -CD56 bright NK[2.0%(0.8%,3.6%)比4.2%(1.5%,7.1%), P=0.026]细胞占比低于无腹水患者的腹腔冲洗液,而CD16 +CD56 dim NK细胞增多[6.8 %(2.8%,15.7%)比 2.6%(1.6%,4.3%), P=0.008]。与腹水量<1 000 ml的患者相比,腹水量≥1 000 ml的患者腹水中CD16 -CD56 bright NK细胞增多[3.1%(1.2%,3.9%)比 0.8%(0.4%,2.3%), P=0.002]。年龄与腹水中CD4 +T 细胞水平( r=0.332, P=0.021)和CD4 +T/CD8 +T比值( r=0.379, P=0.008)均呈正相关。治疗疗效不佳的患者,腹水中CD4 +T细胞多于疗效较好的患者(64.7%±4.2%比48.3%±11.7%, P=0.002)。 结论:初治HGSOC患者腹水的形成会影响腹腔微环境中淋巴细胞的组分,其与患者年龄、癌症进展和治疗疗效存在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遗传性乳腺癌-卵巢癌综合征患者乳腺超声影像及病理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遗传性乳腺癌-卵巢癌综合征(HBOC)患者乳腺超声影像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肿瘤医院2012年1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HBOC患者12例,所有患者经术前穿刺或手术标本病理诊断证实为浸润性乳腺癌,其中3例为乳腺癌和卵巢癌双原发。对患者的临床、乳腺超声影像及病理学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HBOC超声影像表现为形态规则8例,边界清楚9例,无毛刺征10例,无钙化10例,后方回声增强10例;最大血流速度(0.21±0.09)m/s,血管阻力指数0.72±0.17,纵横比≤1者8例。12例HBOS患者中,浸润性导管癌9例,伴有髓样特征的乳腺癌3例;组织学分级:Ⅱ级7例,Ⅲ级5例;分子分型:Luminal B型2例,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型4例,三阴性型6例。3例卵巢癌及乳腺癌双原发患者组织学类型均为高级别浆液性癌。结论:HBOC是一类具有特殊遗传学背景的肿瘤性疾病,超声及病理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超声医师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注意询问病史及家族史,降低误诊率,提高诊断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多次复发行3次及以上肿瘤细胞减灭术的卵巢上皮性癌患者预后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多次(≥2次)复发行3次及以上肿瘤细胞减灭术的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患者的预后,并分析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5年1月1日至2022年1月30日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收治的多次复发行3次及以上肿瘤细胞减灭术的23例卵巢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资料,回顾性分析其手术切除程度、复发转移部位、术后并发症及预后,并采用单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23例多次复发的卵巢癌患者的中位年龄为48岁(44~55)岁;其中,行三次肿瘤细胞减灭术(TCS)者18例,行四次肿瘤细胞减灭术者2例,行五次肿瘤细胞减灭术者2例,行六次肿瘤细胞减灭术者1例。23例多次复发的卵巢癌患者中,以浆液性癌[21例(91%,21/23)]、晚期[Ⅲ~Ⅳ期;16例(70%,16/23)]、高分化[19例(83%,19/23)]为主。(2)基于初次肿瘤细胞减灭术(PDS)达到满意减瘤(残留灶最大径<1 cm)、二次肿瘤细胞减灭术(SCS)达到无肉眼可见残留灶(R0)的前提下,行3次及以上肿瘤细胞减灭术共32例次,多次复发时最大肿瘤的最大径为10.0 cm,以多发性复发转移为主[20例次(62%,20/32)];3次及以上肿瘤细胞减灭术的R0率为88%(28/32);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7%(15/32),其中Ⅲ级及以上并发症仅占3%(1/32)。TCS后的中位随访时间为31.1个月(20.6~43.9个月);23例行TCS的患者中,20例(87%,20/23)TCS后复发,其中8例(35%,8/23)最终因卵巢癌死亡;TCS达到R0的患者22例,其术后3年总生存率为57.6%,而1例残留灶≥1 cm的患者于TCS后9.2个月死亡。(3)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PDS与SCS间隔时间、SCS与TCS间隔时间、TCS时有无转移性腹膜癌与TCS后的无进展生存时间均显著相关( P均<0.05);SCS后无治疗间隔时间(TFI)、SCS与TCS间隔时间、TCS时有无腹水、铂敏感性与TCS后的疾病特异性生存时间均显著相关( P均<0.05)。 结论:对有望达到R0且并发症可控的多次复发卵巢癌患者进行3次及以上肿瘤细胞减灭术是可行的,但对于大量腹水、前次肿瘤细胞减灭术未达到R0的患者需谨慎评估手术利弊;3次及以上肿瘤细胞减灭术对于TFI较长、与前次手术的间隔时间较长患者的生存获益可能更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蛋白3与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共同影响卵巢上皮性癌患者化疗耐药及预后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蛋白3(STAT3)与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F)共同影响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化疗耐药的机制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09年9月—2017年10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接受手术治疗且术中留取肿瘤组织标本的高级别卵巢浆液性癌患者共119例,其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资料完整,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对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制备本院患者的卵巢癌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组织芯片中STAT3、CAF活化的特异性标志物——成纤维细胞活化蛋白(FAP)、CAF分泌的Ⅰ型胶原蛋白(COL1A1)的表达水平,分析STAT3、FAP、COL1A1蛋白表达与卵巢癌化疗耐药及患者预后的关系,并分析3种蛋白之间表达的相关性;结合国际公共数据库——基因表达综合(GEO)数据库中GSE26712数据集收录的人卵巢癌组织的基因表达及患者预后信息,对本院卵巢癌患者的检测结果进行验证。结果:(1)本院资料的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化疗耐药是影响卵巢癌患者总生存时间(OS)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01)。(2)本院化疗耐药患者的卵巢癌组织中STAT3、FAP、COL1A1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化疗敏感者( P均<0.05)。本院的卵巢癌组织芯片中STAT3、FAP、COL1A1蛋白高表达患者的OS均显著短于低表达患者( P均<0.05);对GEO数据库中GSE26712数据集收录的卵巢癌资料的分析显示,高表达STAT3、FAP、COL1A1基因的卵巢癌患者的OS也均显著短于低表达患者( P均<0.05),其验证结果与本院卵巢癌患者的检测结果均一致。(3)相关性分析表明,本院的卵巢癌组织芯片中,STAT3蛋白与FAP、COL1A1蛋白的表达均呈显著正相关( r=0.47, P<0.001; r=0.30, P=0.006);对GEO数据库中GSE26712数据集收录的卵巢癌资料的分析显示,STAT3基因与FAP、COL1A1基因的表达也均呈显著正相关( r=0.31, P<0.001; r=0.52, P<0.001)。 结论:STAT3与CAF共同作用,可能促进卵巢癌的化疗耐药,进而导致卵巢癌患者的预后较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卵巢浆黏性肿瘤ARID1A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卵巢浆黏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方法:收集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病理科2006年6月至2018年12月确诊的卵巢浆黏性肿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其组织病理学特点,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细胞角蛋白(CK)7、PAX8、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WT1、p16、p53以及ARID1A编码蛋白Baf250a的表达。结果:本组卵巢浆黏性肿瘤共75例,其中良性浆黏性囊腺瘤30例,年龄12~83岁,平均年龄36岁,镜下由宫颈内膜型黏液上皮和浆液性上皮混合组成,每种成分占10%以上。交界性浆黏性肿瘤34例,患者年龄21~72岁,平均年龄39岁,7例伴发子宫内膜异位症;镜下见宽大的乳头状结构,分支复杂,衬覆上皮层次增加,细胞成分复杂,主要为宫颈内膜样黏液细胞(非肠型,无杯状细胞),其次为嗜酸性细胞,其他可见透明细胞、鞋钉样细胞、纤毛细胞、子宫内膜样细胞等。间质疏松水肿,常伴大量急性炎性细胞浸润。浆黏性癌11例,患者年龄26~61岁,平均年龄40岁,2例伴发子宫内膜异位症;镜下呈乳头状、融合腺样、微腺或实性结构,多呈扩张性浸润生长方式,局部呈破坏性浸润;细胞成分复杂,与交界性肿瘤相似。免疫组织化学显示ARID1A编码蛋白Baf250a阳性表达于肿瘤细胞核,交界性浆黏性肿瘤表达缺失率30%(6/20;其中1例完全缺失,5例部分缺失),浆黏性癌表达缺失比例2/11(均为部分缺失);CK7、PAX8、p16在肿瘤细胞表达阳性;ER、PR均为阳性(10%~80%),WT1阴性,p53野生型表达,Ki-67阳性指数20%~60%。浆黏性癌10例行全子宫、双侧/单侧附件、大网膜、阑尾切除术及淋巴结清扫术,1例行患侧附件及阑尾切除术,术后均行化疗。根据2014版卵巢癌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ⅠA期4例,ⅡA期3例,ⅢC期4例。浆黏性癌8例存活(其中2例复发),1例死于疾病,2例失访。交界性肿瘤34例均行患侧附件切除术,均存活,1例复发。结论:浆黏性肿瘤具有较为独特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交界性浆黏性肿瘤与浆黏性癌均具有复杂的结构和细胞成分。ARID1A作为肿瘤抑制基因,在致瘤转化过程中起一定作用,在浆黏性肿瘤中具有表达缺失的特点,以及p53野生型表达,均支持浆黏液性肿瘤是Ⅰ型肿瘤而非Ⅱ型肿瘤,患者预后相对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晚期卵巢上皮性癌新辅助化疗患者预后预测标志物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临床验证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使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预测晚期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新辅助化疗(NACT)患者预后的标志物,并进行临床验证,探讨其预后预测效能。方法:(1)通过基因表达谱交互分析2(GEPIA2)、肿瘤免疫研究数据库(TIMER2.0)等多种在线工具联合分析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的卵巢癌组织中细胞角蛋白20(CK20)、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Wilms瘤基因1(WT1)基因的功能、表达及预后差异。(2)选取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2年11月至2018年8月间收治的121例初治晚期(Ⅲa~Ⅳb期)卵巢癌患者,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癌组织中相关标志物CK20、HER-2、WT1的表达,回顾性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合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K20、HER-2、WT1基因的单基因或多基因联合检测用于晚期卵巢癌患者死亡或复发的预测效能。结果:(1)生物信息学分析:多种在线工具联合分析显示,CK20、HER-2及WT1基因及蛋白在正常卵巢组织与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分别比较均无显著差异( P均>0.05);且各基因在不同分期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HER-2基因低表达卵巢癌患者(212例)的总生存率(OS)显著高于HER-2基因高表达者(212例; P=0.019)。HER-2基因表达与浸润的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F)数呈正相关( r=0.162, P=0.010)。基因本体(GO)通路富集发现,HER-2和WT1基因共同参与生长的正向调节、细胞生长调节、血管生成的调节、细胞生长4条信号通路。(2)临床验证:免疫组化法检测显示,晚期卵巢癌组织中CK20、HER-2、WT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4.8%(30/121)、52.9%(64/121)、79.3%(96/121)。CK20蛋白在行新辅助化疗(NACT)后的卵巢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行初次肿瘤细胞减灭术者( P<0.001);WT1蛋白在低分化卵巢癌、卵巢浆液性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中高分化、其他病理类型者( P=0.032、 P=0.048)。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病理类型是影响行NACT的晚期卵巢癌患者OS的独立因素( P=0.038);治疗方案、化疗反应是影响初治晚期卵巢癌患者OS及无病生存率的独立因素( P均<0.05)。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现,CK20、HER-2、WT1基因中单基因或多基因联合检测对行NACT的晚期卵巢癌患者死亡或复发的预测效能均不高,其ROC曲线下面积(AUC)均<0.7;其中,3个基因联合检测对卵巢癌患者死亡或复发的预测效能最高(AUC分别为0.586、0.594),单基因检测中以WT1对死亡的预测效能最高(AUC为0.565)、HER-2对复发的预测效能最高(AUC为0.568)。 结论:CK20蛋白阴性表达可能与行NACT的晚期卵巢癌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HER-2及WT1蛋白阳性表达可能与初治晚期卵巢癌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子宫内膜浆液性上皮内癌6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浆液性上皮内癌(SEIC)的临床特点及诊治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2年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收治的术后病理诊断为SEIC的6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6例SEIC患者的中位年龄为61.5岁(范围:55~73岁),均因绝经后阴道流血初次就诊。6例患者术前均行子宫内膜活检病理检查,其中4例行宫腔镜手术、2例行分段诊刮术,均提示SEIC,其中3例合并子宫内膜息肉。6例患者均行子宫内膜癌分期手术,手术范围包括筋膜外子宫全切除+双侧附件切除+盆腔淋巴结切除+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大网膜切除+肉眼可见病灶剔除术,其中1例术中见右侧卵巢表面、右侧髂窝表面腹膜、子宫直肠陷凹表面腹膜及直肠表面均有转移灶。术后病理检查:6例患者中,4例仅见SEIC,其中3例病灶存在于息肉内(包括1例出现子宫外转移);2例为子宫内膜浆液性癌合并SEIC,且均存在子宫内膜息肉背景,其中1例出现子宫外转移。免疫组化法检测:6例患者p53均呈不同程度的阳性表达,其中3例呈强阳性表达。术后3例患者辅助铂类药物+紫杉醇方案化疗4~6个疗程。6例患者均随访,中位随访时间44个月(范围:13~94个月),其中1例患者于术后9个月出现复发,复发后持续中药治疗,目前带瘤生存;其余5例随访期内定期复查均无复发征象。结论:SEIC临床多表现为绝经后阴道流血,诊断依赖于手术病理检查,治疗方案推荐全面分期手术+术后辅助化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30例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非典型增生或癌变患者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异位内膜发生非典型增生或癌变的子宫腺肌病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6年10月间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手术后病理诊断中包含“子宫腺肌病”“子宫肌腺病”“子宫腺肌症”“子宫肌腺症”的患者共4 818例,其中异位内膜发生非典型增生或癌变的患者共30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结果:(1)临床病理特点:4 818例子宫腺肌病患者中,其异位内膜发生非典型增生或癌变者共30例(0.62%,30/4 818),其中非典型增生、子宫内膜样癌分别为16、14例,各占0.33%(16/4 818)和0.29%(14/4 818)。30例异位内膜发生非典型增生或癌变患者的年龄为(50.8±3.0)岁(27~65岁);其中,16例异位内膜为非典型增生的患者合并在位内膜子宫内膜样癌13例,合并交界性浆液性乳头状瘤、局灶非典型增生、正常子宫内膜各1例,14例异位内膜为子宫内膜样癌的患者均合并在位内膜子宫内膜样癌。27例异位内膜非典型增生或癌变合并在位内膜子宫内膜样癌的子宫腺肌病患者中,其子宫内膜样癌的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手术病理分期Ⅰa期23例(85%,23/27),Ⅰb期2例(7%,2/27),Ⅲa期2例(7%,2/27);7%(2/27)的患者有深肌层浸润,7%(2/27)的患者有淋巴脉管间隙浸润。(2)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术后酌情辅以放化疗。30例患者中,13例行子宫全切除+双侧输卵管或附件切除术,包括术前诊断为子宫腺肌病1例、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7例、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不除外癌变5例;17例行子宫全切除+双侧附件切除+盆腔淋巴清扫术,包括术前诊断为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不除外癌变、术中剖视可疑子宫肌层浸润2例,子宫内膜样癌14例,以及1例附件区肿物待查患者,术中冰冻病理检查提示右侧卵巢子宫内膜样癌(术中同时行大网膜切除+阑尾切除术)。7例患者术后行辅助化疗和(或)放疗,包括Ⅰa期3例(其中腹水细胞学阳性、淋巴脉管间隙浸润阳性、G 2各1例)、Ⅰb期2例、Ⅲa期2例。(3)预后:30例患者的中位随诊时间为60个月(32~104个月),随访期内无复发和死亡。 结论:子宫腺肌病患者异位内膜非典型增生或癌变的发生率低,多合并子宫在位内膜病变。异位内膜发生非典型增生或癌变可能不增加子宫腺肌病合并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深肌层浸润、淋巴脉管间隙浸润、复发和死亡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卵巢肝样腺癌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卵巢肝样腺癌(hepatoid carcinoma of the ovary,HCO)是一种罕见的原发于卵巢的具有肝样分化特征的特殊类型腺癌。绝经后妇女较为多见,常伴有血清甲胎蛋白水平显著增高,病理形态特征类似于肝细胞癌,免疫组织化学甲胎蛋白、HepPar-1、Glypican3的表达对诊断有帮助。目前多数人认为HCO起源于卵巢表面上皮,多处取材有时可见混杂浆液性癌等其他腺癌成分。鉴别诊断包括肝样卵黄囊瘤、转移性肝细胞癌、支持间质肿瘤等。本例报道HCO中检测到CTNNB1基因突变(p.D32Y),TERT突变(启动子区C228T突变);其对HCO来源和潜在治疗靶点选择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