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卵巢上皮性癌的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前哨淋巴结检测技术在早期患者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早期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的淋巴结转移率为10%~30%,准确评估淋巴结转移状态与手术病理分期、制定治疗方案和患者预后相关。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指南推荐,早期卵巢癌应行全面分期手术,系统性淋巴结切除最好达肾血管水平。而系统性淋巴结切除术不仅会带来一系列并发症,且尚无研究证实其在早期卵巢癌患者中的治疗作用。因此,需科学评估淋巴结转移状态,精准切除可疑转移的淋巴结。本文复习国内外文献,对卵巢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规律以及前哨淋巴结检测技术在早期患者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微视频+情境体验健康宣教在卵巢癌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微视频+情景体验的健康宣教在卵巢癌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方法: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选取洛阳市妇幼保健院卵巢癌切除术患者90例,应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围术期行常规性护理指导,观察组实施微视频+情景体验的健康宣教。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自我效能、疾病不确定感、应对方式及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后观察组自我效能评分、面对评分及生活质量总评分高于对照组,干预后观察组回避评分、屈服评分及疾病不确定感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微视频+情景体验的健康宣教能有效提高卵巢癌切除术患者围术期自我效能,减轻患者疾病不确定感,促使患者以积极的方式面对疾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METTL14在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对A2780、SKOV3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甲基转移酶样蛋白14(METTL14)在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探讨上调和下调METTL14表达对卵巢癌细胞系A2780、SKOV3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的影响。方法:(1)组织标本检测: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11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手术治疗的20例卵巢癌患者的新鲜癌组织标本,收集同期因子宫肌瘤行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术的15例患者的新鲜正常卵巢组织标本作为对照,免疫组化法检测卵巢癌与正常卵巢组织中METTL14蛋白表达的差异。另收集2014年1月—2019年10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手术治疗的121例卵巢癌患者的癌组织蜡块,免疫组化法检测卵巢癌组织中METTL14蛋白的表达,并分析METTL14蛋白表达与卵巢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2)细胞实验:分别使用慢病毒载体、小分子干扰RNA(siRNA)技术,构建上调、下调METTL14表达的卵巢癌A2780、SKOV3细胞系,并采用逆转录(RT)-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技术和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法分别验证其METTL14 mRNA和蛋白的表达。后续的细胞实验分为5组,LV-METTL14组(转染慢病毒载体上调METTL14表达)及其对照LV-NC组(转染阴性对照慢病毒空载体),si-METTL14组(转染si-METTL14-2下调METTL14表达)及其对照si-NC组(转染阴性对照siRNA),以及空白组(未转染)。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法检测各组卵巢癌细胞中N-6甲基腺嘌呤(m6A)修饰水平的变化,分别采用活细胞计数(CCK-8)法、划痕实验以及穿膜(transwell)小室侵袭和迁移实验检测各组卵巢癌细胞增殖、愈合以及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变化。结果:(1)20份卵巢癌组织中METTL14蛋白的免疫组化总评分为(6.2±3.7)分,显著高于15份正常卵巢组织[(3.3±2.5)分; t=-2.64, P=0.012]。121例卵巢癌患者中,METTL14蛋白高表达(免疫组化总评分≥6分)69例(57.0%,69/121),METTL14蛋白低表达(免疫组化总评分<6分)52例(43.0%,52/121);METTL14蛋白高表达与METTL14蛋白低表达患者比较,手术病理分期更晚,淋巴结转移率、腹腔转移率、腹水发生率更高,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METTL14蛋白高表达患者的总生存率显著低于METTL14蛋白低表达者( P=0.009)。(2)LC-MS/MS法分析显示,LV-METTL14组A2780和SKOV3细胞中m6A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213±0.024、0.181±0.018,均显著高于LV-NC组(分别为0.109±0.022、0.128±0.020; P均<0.05);而si-METTL14组A2780和SKOV3细胞中m6A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063±0.012、0.069±0.015,均显著低于si-NC组(分别为0.108±0.014、0.121±0.014; P均<0.05)。CCK-8法检测显示,si-METTL14组SKOV3细胞在培养在36、48、60 h时的吸光度( A)值均显著低于si-NC组( P均<0.05);LV-METTL14组A2780和SKOV3细胞在培养48、60 h时的 A值均显著高于LV-NC组( P均<0.01)。划痕实验显示,培养24 h,si-METTL14组A2780和SKOV3细胞的迁移率低于si-NC组,LV-METTL14组A2780和SKOV3细胞的迁移率高于LV-NC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1)。在transwell小室侵袭、迁移实验中,培养24 h,si-METTL14组A2780和SKOV3细胞的穿膜细胞数均少于si-NC组,LV-METTL14组A2780和SKOV3细胞的穿膜细胞数均多于LV-NC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1)。 结论:METTL14蛋白高表达的卵巢癌患者的预后更差。上调METTL14表达可提高卵巢癌细胞m6A修饰水平,促进卵巢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反之,下调METTL14表达则降低卵巢癌细胞m6A修饰水平,抑制卵巢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罕见家系探讨遗传咨询与预防性手术在遗传性乳腺癌-卵巢癌综合征中的实施要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典型遗传性乳腺癌-卵巢癌综合征(HBOCS)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家族遗传特点,探讨遗传咨询及预防性手术的具体实施及意义。方法:以2017年12月至2020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诊治的HBOCS姐妹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检测及遗传咨询,追溯家族史并绘制家系图。结果:研究对象家系中三代共7例患者分别患乳腺癌、卵巢癌及输卵管癌(Ⅰ 2、Ⅱ 4、Ⅱ 8、Ⅲ 7、Ⅲ 10、Ⅲ 11、Ⅲ 12),其中1例(Ⅲ 7)先后患乳腺癌和卵巢癌。第一代患者(Ⅰ 2)患癌年龄为60岁,第二代(Ⅱ4、Ⅱ8)患癌年龄均为55岁,第三代(Ⅲ 7、Ⅲ 10、Ⅲ 11、Ⅲ 12)患癌年龄为42~50岁。HBOCS家系同代4例患者于肿瘤医院治疗,基因检测均发现胚系BRCA1突变。2例已经患卵巢癌(Ⅲ 10、Ⅲ 12);1例实施预防性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时发现输卵管癌(Ⅲ 11),补充分期术后发现盆腔淋巴结转移;另有1例未患癌者接受预防性双侧输卵管切除术(Ⅲ 15)。结论:HBOCS家系较为罕见,符合患者患癌逐代年轻化特点。重视卵巢癌患者的遗传咨询,及时发现HBOCS家系行基因检测及预防性手术非常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构建三角模型规划腹腔镜肝中叶上段肿瘤局部切除术路径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构建三角模型规划腹腔镜肝中叶上段肿瘤局部切除术路径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20年1~6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0例行腹腔镜肝中叶上段肿瘤局部切除术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6例,女4例;中位年龄为54岁,年龄范围为41~63岁。所有病人术前构建三角模型规划腹腔镜肝中叶上段肿瘤局部切除术路径。观察指标:(1)病人术前一般情况。(2)手术情况。(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或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病人肿瘤复发情况和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2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 结果:(1)病人术前一般情况:10例病人中,肝细胞癌7例、胆管细胞癌2例、卵巢癌肝转移1例;肿瘤位于肝S4a段3例,肝S8腹侧段2例,肝S8背侧段2例,跨肝S4a+S8段腹侧段3例。肿瘤长径为(3.4±1.0)cm。(2)手术情况:10例病人顺利完成手术,均为R 0切除,无术中输血和中转开腹病人。10例病人手术时间为(149±59)min、术中出血量为(294±163)mL、标本最小切缘为(1.1±0.2)cm。术后第1天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为(324±151)U/L、术后第1天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为(401±113)U/L、术后住院时间为(9±4)d。10例病人均未发生胆汁漏、出血等并发症,无再次手术。(3)随访情况:10例病人获得术后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11个月,随访时间范围为7~13个月。所有病人无切缘复发和远处转移。 结论:构建三角模型规划腹腔镜肝中叶上段肿瘤局部切除术路径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卵巢浆黏性肿瘤ARID1A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卵巢浆黏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方法:收集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病理科2006年6月至2018年12月确诊的卵巢浆黏性肿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其组织病理学特点,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细胞角蛋白(CK)7、PAX8、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WT1、p16、p53以及ARID1A编码蛋白Baf250a的表达。结果:本组卵巢浆黏性肿瘤共75例,其中良性浆黏性囊腺瘤30例,年龄12~83岁,平均年龄36岁,镜下由宫颈内膜型黏液上皮和浆液性上皮混合组成,每种成分占10%以上。交界性浆黏性肿瘤34例,患者年龄21~72岁,平均年龄39岁,7例伴发子宫内膜异位症;镜下见宽大的乳头状结构,分支复杂,衬覆上皮层次增加,细胞成分复杂,主要为宫颈内膜样黏液细胞(非肠型,无杯状细胞),其次为嗜酸性细胞,其他可见透明细胞、鞋钉样细胞、纤毛细胞、子宫内膜样细胞等。间质疏松水肿,常伴大量急性炎性细胞浸润。浆黏性癌11例,患者年龄26~61岁,平均年龄40岁,2例伴发子宫内膜异位症;镜下呈乳头状、融合腺样、微腺或实性结构,多呈扩张性浸润生长方式,局部呈破坏性浸润;细胞成分复杂,与交界性肿瘤相似。免疫组织化学显示ARID1A编码蛋白Baf250a阳性表达于肿瘤细胞核,交界性浆黏性肿瘤表达缺失率30%(6/20;其中1例完全缺失,5例部分缺失),浆黏性癌表达缺失比例2/11(均为部分缺失);CK7、PAX8、p16在肿瘤细胞表达阳性;ER、PR均为阳性(10%~80%),WT1阴性,p53野生型表达,Ki-67阳性指数20%~60%。浆黏性癌10例行全子宫、双侧/单侧附件、大网膜、阑尾切除术及淋巴结清扫术,1例行患侧附件及阑尾切除术,术后均行化疗。根据2014版卵巢癌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ⅠA期4例,ⅡA期3例,ⅢC期4例。浆黏性癌8例存活(其中2例复发),1例死于疾病,2例失访。交界性肿瘤34例均行患侧附件切除术,均存活,1例复发。结论:浆黏性肿瘤具有较为独特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交界性浆黏性肿瘤与浆黏性癌均具有复杂的结构和细胞成分。ARID1A作为肿瘤抑制基因,在致瘤转化过程中起一定作用,在浆黏性肿瘤中具有表达缺失的特点,以及p53野生型表达,均支持浆黏液性肿瘤是Ⅰ型肿瘤而非Ⅱ型肿瘤,患者预后相对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Linc-ROR靶向miR-181a-5p调控卵巢上皮性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长链基因间非编码RNA-重编程调节因子(Linc-ROR)及微小RNA 181a-5p(miR-181a-5p)在卵巢高级别浆液性癌(HGSOC)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两者对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1)收集2019年6月—2021年6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的36例HGSOC患者,以同期因子宫肌瘤行子宫全切除+双侧附件切除术(输卵管和卵巢正常)的26例患者作为对照。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HGSOC组织、正常输卵管伞端及正常卵巢组织中Linc-ROR和miR-181a-5p的表达,分析两者的相关性及与HGSOC患者手术病理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2)应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Linc-ROR与miR-181a-5p的靶向关系,并采用双荧光素酶实验验证。采用小分子干扰RNA(siRNA)技术分别沉默和过度表达卵巢癌细胞系SKOV3细胞中Linc-ROR的表达,实验分为4组,Linc-ROR-NC组(即阴性对照)、Linc-ROR-p组(即过度表达Linc-ROR)、Linc-ROR-si组(即沉默Linc-ROR表达)、Linc-RORsi+miR-181a-5p-si组(即同时沉默Linc-ROR和miR-181a-5p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转染后4组SKOV3细胞中Linc-ROR和miR-181a-5p的表达,细胞克隆形成实验、划痕实验及穿膜(transwell)小室实验分别检测转染后4组SKOV3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转染后4组SKOV3细胞中Wnt通路相关蛋白β-连环蛋白(β-catenin)、E-钙黏蛋白(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的表达。结果:(1)HGSOC组织中Linc-ROR的表达水平为3.77±0.13,显著高于正常卵巢组织和正常输卵管伞端组织(分别为1.00±0.21、1.08±0.26; P均<0.01);HGSOC组织中miR-181a-5p的表达水平为0.38±0.12,显著低于正常卵巢组织和正常输卵管伞端组织(分别为1.03±0.21、1.01±0.20; P均<0.01)。HGSOC组织中Linc-ROR与miR-181a-5p表达呈显著负相关( r=-0.979, P<0.01);Linc-ROR、miR-181a-5p的表达水平与HGSOC患者的手术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均明显有关( P均<0.05)。(2)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并经双荧光素酶实验证实,Linc-ROR与miR-181a-5p存在靶向结合位点。与Linc-ROR-NC组比较,Linc-ROR-p组SKOV3细胞中miR-181a-5p及E-cadherin蛋白的表达水平下降,Linc-ROR及β-catenin和vimentin蛋白的表达水平升高,细胞克隆数增加,肿瘤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增强,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1);Linc-ROR-si组SKOV3细胞中miR-181a-5p及E-cadherin蛋白的表达水平升高,Linc-ROR及β-catenin和vimentin蛋白的表达水平下降,细胞克隆数减少,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下降,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1);而Linc-ROR-si+miR-181a-5p-si组SKOV3细胞中miR-181a-5p及E-cadherin、β-catenin、vimentin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无明显变化,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也均无明显变化,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 结论:HGSOC组织中Linc-ROR高表达、miR-181a-5p低表达。Linc-ROR通过抑制miR-181a-5p表达激活Wnt信号通路,从而调控卵巢癌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促进肿瘤的侵袭和转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前哨淋巴结活检在早期卵巢上皮性癌治疗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是全球女性恶性肿瘤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大多数患者诊断时已为晚期。淋巴结转移状态的评估既有助于判断肿瘤期别,又能指导个体化治疗。影像学检查对淋巴结评估的效果较差,早期卵巢癌一般通过手术达到分期的目的。相比较系统性淋巴结切除术,前哨淋巴结(SLN)活检可以减少手术创伤,提高术后患者的生命质量。SLN活检已广泛应用于子宫内膜癌、子宫颈癌及外阴癌的治疗,但在卵巢癌治疗中的价值仍处于早期探索阶段。本文就卵巢癌的淋巴引流路径、SLN活检的适应证、示踪剂的注射方式、SLN的检出效果等方面作一综述,以期为卵巢癌的精准外科治疗提供新思路。目前的研究证实了SLN活检在早期卵巢癌治疗中应用的可行性;然而,关于SLN活检对卵巢癌患者的肿瘤安全性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的循证医学数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Lynch综合征相关异时性结直肠癌和子宫内膜癌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女,22岁,2004年9月主诉“便血1年半”诊断为直肠癌,行直肠癌前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直肠)溃疡型中-低分化腺癌,大小约8.0 cm×6.0 cm×0.8 cm,侵犯肠壁全层,肠系膜淋巴结可见转移癌(3/22)。免疫组化检查示:P53(-)、P120(++)、Her-1(++)、Her-2(++)、Ki-67(-)、TopⅡα(-)。术后行5周期FOLFOX方案化疗,随访5年无复发。外祖母40岁因“癌症”死亡。2004年3月患者母亲诊断为结肠癌,时年48岁,1年后死亡。2019年8月患者行肠镜检查显示升结肠起始段、回盲瓣、盲肠可见隆起型肿块,占4/5周径,病理诊断为腺癌,部分为黏液腺癌。PET-CT检查提示:升结肠恶性肿瘤伴外侵,FDG病灶区高代谢伴肠周淋巴结转移。根据其15年前直肠癌病史及家族史,术前诊断为林奇综合征-结直肠癌。行腹腔镜下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回肠横结肠吻合术,术后病理提示肿瘤大小10.0 cm×9.0 cm×2.8 cm,中-低分化腺癌,部分为黏液腺癌(<50%),浸润至浆膜下层,脉管内可见癌栓(图1)。免疫组化检查提示:CK20(+)、CK79(-)、EGFR(+)、Ki-67(70%+)、MLH1(蛋白表达缺失)、PMS2(蛋白表达缺失)、MSH2(蛋白表达)、MSH6(蛋白表达)。EBV原位杂交:EBER(-)。肠旁淋巴结2/30。检出KRAS基因2号外显子突变,NRAS、PIK3CA、BRAF基因未检出突变。基因检测:PD-L1阴性。肿瘤突变负荷(Muts/Mb)71.51,低于12%的升结肠癌患者。微卫星检测微卫星不稳定(MSI-H)。根据结肠癌家族史、肿瘤错配修复蛋白表达缺失及基因检查MLH1生殖系突变确诊林奇综合征-结直肠癌,术后未行其他治疗。2021年8月因月经量增多1年,行妇科超声示:子宫内膜增厚,子宫实质性占位,子宫后方液性混浊占位。盆腔增强MRI和PET-CT均提示右侧输卵管结节,宫腔内膜及宫颈管内膜异常信号,FDG摄取明显增高,恶性肿瘤的可能(图2A)。行宫腔镜检查,宫腔镜下分段诊刮,子宫颈活检,病理检查提示(宫腔占位、宫颈管占位)子宫内膜样癌Ⅰ级,伴黏液分化,病理诊断为子宫内膜癌,同时临床诊断为右侧卵巢癌。2021年9月24日行PD-1抑制剂治疗,方案为Keytruda 2.5 mg/kg,3周1次。经3周期免疫治疗后,2022年1月11日复查MRI提示子宫内膜未见增厚、信号未见异常,PET-CT检查示未见明确FDG代谢异常病灶,考虑免疫治疗后获得完全缓解(图2B)。经6周期免疫治疗后复查宫腔镜:子宫内膜未见病变,内膜活检呈分泌期改变,目前继续用PD-1抑制剂维持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1 000例机器人系统妇科手术的手术并发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机器人系统妇科手术的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4年10月至2019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完成的1 000例机器人系统妇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影响手术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临床资料:1 000例机器人系统妇科手术患者的年龄为(50.2±10.4)岁,体质指数(BMI)为(24.4±3.6)kg/m 2。其中,恶性肿瘤811例,包括子宫颈癌405例、子宫内膜癌279例、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112例、外阴癌15例;良性疾病189例,包括子宫脱垂43例、子宫≥孕12周的子宫肌瘤及子宫腺肌病57例、要求保留子宫的子宫肌瘤84例、要求复通的输卵管结扎患者5例。手术方式:恶性肿瘤患者中,子宫颈癌Ⅰa1期患者行筋膜外子宫全切除+双侧输卵管(或附件)切除术,Ⅰa2~Ⅱb期患者行子宫广泛性切除+双侧输卵管(或附件)切除+盆腔淋巴清扫术;子宫内膜癌患者行子宫内膜癌全面分期手术;卵巢癌早期患者行全面分期手术,晚期患者行肿瘤细胞减灭术;外阴癌行外阴广泛性切除+腹股沟淋巴清扫术。良性疾病患者中,子宫脱垂患者行子宫全切除+双侧输卵管(或附件)切除+阴道骶骨固定术;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等子宫≥孕12周患者行子宫全切除+双侧输卵管(或附件)切除术;子宫肌瘤要求保留子宫的患者行子宫肌瘤剔除术;输卵管结扎要求复通的患者行输卵管复通术。(2)手术并发症:1 000例机器人系统妇科手术患者中,25例(2.5%,25/1 000)患者出现术中并发症,其中血管损伤11例、输尿管损伤11例、膀胱损伤2例、肠管损伤1例;130例(13.0%,130/1 000)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下肢静脉血栓66例、淋巴潴留囊肿20例、感染16例、肠梗阻9例、肾积水8例、生殖道瘘6例、腹壁切口疝4例、皮下气肿1例。术中并发症的发生率,恶性肿瘤患者为3.1%(25/811),显著高于良性疾病患者(0/189; χ2 =4.778; P=0.029);子宫颈癌(4.2%,17/405)、卵巢癌(3.6%,4/112)均显著高于子宫内膜癌(1.4%,4/279)、外阴癌(0/15; P均<0.05)。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恶性肿瘤患者为15.2%(123/811),显著高于良性疾病患者[3.7%(7/189); χ2 =17.807, P<0.01],但各恶性肿瘤间比较无显著差异( χ2 =4.318, P=0.229)。(3)影响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年龄、BMI、既往盆腹腔手术史、疾病性质(良、恶性)、手术时间、有无合并慢性疾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对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显著影响(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显示,患者的年龄≥40岁、BMI≥25 kg/m 2、既往有盆腹腔手术史、恶性肿瘤、合并慢性疾病是影响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因素( P<0.05)。 结论:机器人系统妇科手术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因不同疾病的不同术式而异,患者的年龄、BMI、既往盆腹腔手术史、恶性肿瘤及合并慢性疾病对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显著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