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乳腺癌BRCA1/2突变患者地域分布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乳腺癌易感基因1(breast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 1,BRCA1)和乳腺癌易感基因 2(breast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 2,BRCA2)是与遗传性乳腺癌相关的主要基因.目前,关于BRCA1/2种系突变已在人群中被报道,而且不同地域与种族间的突变类型和频率存在很大差异.虽然大多数报道集中于欧美的高加索人,但也有关于亚洲、非洲、南美洲等地区的人群突变谱的报道.本研究旨在综述BRCA1/2的生物学功能以及乳腺癌BRCA1/2突变患者的全球地域分布特点,了解特定种族或地理群体中鉴定出的相对高频的BRCA1/2突变,为不同地域的有效基因检索策略提供信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乳腺癌易感基因1和微管蛋白β3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和微管蛋白β3(TUBB3)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为胃癌的精确诊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8年12月至2020年5月在安徽省马鞍山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并且接受胃镜活组织检查或手术的46例胃癌患者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BRCA1和TUBB3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BRCA1和TUBB3 mRNA在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胃癌组织BRCA1和TUBB3表达间的关系及二者与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BRCA1和TUBB3蛋白阳性率均高于癌旁组织[43.5%(20/46)比16.7%(5/30),65.2%(30/46)比6.7%(2/30),均 P<0.05]。qRT-PCR检测结果显示,胃癌组织中BRCA1 mRNA的相对表达量高于癌旁组织(15.5±6.8比5.0±1.6, t=9.41, P<0.01),胃癌组织中TUBB3 mRNA的相对表达量高于癌旁组织(22.1±6.3比5.7±1.9, t=3.51, P<0.01)。女性患者TUBB3蛋白阳性率低于男性[15.4%(2/13)比84.8%(28/33)],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患者的BRCA1蛋白阳性率高于HER2阴性患者[87.5%(7/8)比47.4%(18/38)],有家族史患者的BRCA1蛋白阳性率高于无家族史患者[85.7%(6/7)比35.9%(14/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胃癌组织BRCA1和TUBB3蛋白表达阳性均与胃癌分期、分化程度有相关性(均 P<0.05)。BRCA1和TUBB3蛋白表达相关( χ2=33.52, P<0.01)。 结论:BRCA1和TUBB3可能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关,且BRCA1与TUBB3、BRCA1与HER2之间可能有一定联系。BRCA1和TUBB3可能在胃癌的诊断和治疗中有一定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罕见家系探讨遗传咨询与预防性手术在遗传性乳腺癌-卵巢癌综合征中的实施要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典型遗传性乳腺癌-卵巢癌综合征(HBOCS)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家族遗传特点,探讨遗传咨询及预防性手术的具体实施及意义。方法:以2017年12月至2020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诊治的HBOCS姐妹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检测及遗传咨询,追溯家族史并绘制家系图。结果:研究对象家系中三代共7例患者分别患乳腺癌、卵巢癌及输卵管癌(Ⅰ 2、Ⅱ 4、Ⅱ 8、Ⅲ 7、Ⅲ 10、Ⅲ 11、Ⅲ 12),其中1例(Ⅲ 7)先后患乳腺癌和卵巢癌。第一代患者(Ⅰ 2)患癌年龄为60岁,第二代(Ⅱ4、Ⅱ8)患癌年龄均为55岁,第三代(Ⅲ 7、Ⅲ 10、Ⅲ 11、Ⅲ 12)患癌年龄为42~50岁。HBOCS家系同代4例患者于肿瘤医院治疗,基因检测均发现胚系BRCA1突变。2例已经患卵巢癌(Ⅲ 10、Ⅲ 12);1例实施预防性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时发现输卵管癌(Ⅲ 11),补充分期术后发现盆腔淋巴结转移;另有1例未患癌者接受预防性双侧输卵管切除术(Ⅲ 15)。结论:HBOCS家系较为罕见,符合患者患癌逐代年轻化特点。重视卵巢癌患者的遗传咨询,及时发现HBOCS家系行基因检测及预防性手术非常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早发性乳腺癌的遗传易感基因及临床特征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中国早发性(发病年龄≤35岁)乳腺癌遗传易感基因的胚系突变率及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150例发病年龄≤35岁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信息和外周血标本,提取DNA检测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BRCA2、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突变(ATM)、BRCA2定位协作基因(PALB2)、肿瘤蛋白53(TP53)和细胞周期检查点激酶2(CHEK2)基因的胚系突变。根据遗传变异的分类标准与指南对突变进行解读,分为致病、可能致病、意义未明、可能良性和良性。根据有无携带致病或可能致病胚系突变,将患者分为突变组( n=18)和非突变组( n=132),采用 χ2检验分析组间遗传易感基因胚系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结果:150例早发性乳腺癌中检测到18例致病或可能致病胚系突变,总突变率为12.0%。其中,8例(5.3%)BRCA2突变,7例(4.7%)BRCA1突变,1例(0.7%)PALB2突变,2例(1.3%)TP53突变,ATM和CHEK2基因未检测到致病或可能致病突变。突变类型以移码突变(9/18,50.0%)为主,其次是无义突变(7/18,38.9%),错义突变(1/18,5.6%)和剪接受体突变(1/18,5.6%)。18例突变携带者分子分型中,9例Luminal B,6例三阴性乳腺癌(TNBC),2例Luminal A,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扩增仅1例。其中,8例BRCA2突变携带者均为Luminal分型,7例BRCA1突变携带者中6例是TNBC分型。突变组和非突变组乳腺癌患者家族史( P=0.343)、雌激素受体(ER)状态( χ2=0.16, P=0.688)、HER-2状态( χ2=2.89, P=0.089)、分子分型( χ2=1.99, P=0.575)、初诊TNM分期( χ2=2.49, P=0.11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早发性乳腺癌具有较高的胚系突变率,建议早发性乳腺癌患者进行遗传咨询和多基因检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CYP24A1基因多态性与绝经后女性乳腺癌的易感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CYP24A1基因多态性与绝经后女性乳腺癌风险关联。方法:采用以人群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在江苏省无锡市选取绝经后女性1 134人(589例乳腺癌患者和545例非乳腺癌患者)。采取Sequenom MassARRAY平台对CYP24A1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rs2209314、rs2585428、rs2762941、rs3787555、rs4909959、rs912505和rs927650)进行分型,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CYP24A1多态性与乳腺癌的易感性,并采用广义多因子降维方法分析位点-位点之间的交互作用。结果:CYP24A1基因的rs2209314、rs2585428、rs2762941、rs3787555、rs4909959、rs912505和rs927650在共显性、显性、隐性和相加模型下均未发现与乳腺癌存在统计学关联。在腰围<80 cm的人群中,rs2585428能降低乳腺癌风险( OR=0.64,95 %CI:0.42~0.96),rs3787555也表现出相似关联( OR=0.58,95 %CI:0.38~0.87)。同时rs2585428、rs3787555和rs4909959与腰围在乳腺癌发病风险存在交互作用。rs2209314、rs3787555和rs912505之间可能存在位点-位点之间的交互作用( P=0.054 7)。 结论:在绝经后人群中,rs2585428和rs3787555与乳腺癌的易感性存在关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安罗替尼联合尼拉帕利治疗铂耐药复发性卵巢癌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安罗替尼联合尼拉帕利治疗铂耐药复发卵巢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1年10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收治的35例铂耐药复发卵巢癌患者,既往接受过二线及以上化疗。所有患者均给予安罗替尼联合尼拉帕利治疗,主要观察终点为无进展生存时间(PFS),次要观察指标为总生存时间(OS)、客观有效率(ORR)、疾病控制率(DCR)及安全性。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 rank检验,影响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35例接受治疗的患者中,部分缓解14例,病情稳定13例,疾病进展8例,ORR为40.0%(95% CI:22.9%~57.1%),DCR为77.1%(95% CI:62.9%~91.4%)。中位随访时间为18.9个月(6.9~32.2个月),中位PFS为6.5个月(95% CI:5.4~7.7个月),中位OS为18.4个月(95% CI:16.1~20.8个月)。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提示,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功能状态评分、国际妇产科联盟分期、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突变是PFS的独立影响因素(均 P<0.05)。首次接受PARP抑制剂治疗含BRCA突变的患者PFS(15.0个月)较未接受过PARP抑制剂治疗且不含BRCA突变的患者长(6.0个月, P=0.029)。常见的治疗相关不良反应为乏力(85.7%,30/35)、骨髓抑制(85.7%,30/35)及高血压(74.3%,26/35)。 结论:安罗替尼联合尼拉帕利治疗能延长铂耐药复发卵巢癌患者的生存时间,且安全性可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一个Ⅱ型糖尿病合并恶性肿瘤发生家系的基因变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对一个Ⅱ型糖尿病(T2DM)合并恶性肿瘤复杂家系进行基因变异分析,筛选其候选致病/易感基因。方法:用全外显子组测序(WES)技术对T2DM合并恶性肿瘤复杂家系的11名成员进行DNA测序,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候选致病/易感突变,并用Sanger测序对候选突变进行验证。结果:该家系共21人,其中11人诊断为T2DM,7人诊断为乳腺癌、胃癌、胰腺癌或脑瘤。对11名家系成员(7人诊断为T2DM,两人诊断为乳腺癌)进行了WES测序分析,筛选出6个候选糖尿病相关突变,其中功能丢失型(TOF)突变1个为瞬时受体电位阳离子M亚家族成员1(TRPM1) c.G4240T p.E1414X;非LOF突变5个,涉及腺苷酸激酶7(AK7)、CROCC、溶质载体家族15成员1(SLC15A1)、丝氨酸羟甲基转移酶2(SHMT2)、Teashirt锌指同源异型盒2(TSHZ2)基因。同时还筛选得到4个肿瘤相关遗传位点(rs3184504、rs1053338、rs11894115和rs11552449)。结论:TRPM1 c.G4240T变异可能是导致该家系糖尿病合并肿瘤发生的关键候选变异;而rs3184504、rs1053338、rs11894115和rs11552449遗传位点可能为该家系乳腺癌易感性位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BRCA1/2数据解读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乳腺癌易感基因(breast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BRCA)包括BRCA1和BRCA2,是重要的抑癌基因,其编码产物参与DNA损伤同源性重组修复。BRCA1/2基因检测在卵巢癌、乳腺癌、胰腺癌、前列腺癌等相关肿瘤的遗传风险评估、治疗选择、预后判断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变异解读是BRCA1/2基因检测中一个关键的环节。BRCA1/2基因变异解读需要依据各类信息(包括来自群体数据库、疾病数据库、文献和家系情况等)进行综合评判。为结合临床实践并补充相关领域更新,编写组在2017版《BRCA数据解读中国专家共识》基础上,增加了对肿瘤BRCA1/2基因变异解读的阐述,并对BRCA1/2基因检测报告等内容进行了一些细节上的更新,以进一步指导与规范我国BRCA1/2基因检测数据的解读和临床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Pin1基因-842G/C位点多态性与肿瘤易感性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探讨Pin1基因-842G/C位点多态性与肿瘤易感性的关联。方法:以中文检索词多态性、癌及英文检索词Pin1、polymorphism、tumor、variant、cancer为主题词,系统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服务平台、Embase和PubMed等数据库截至期为2019年4月2日发表的Pin1基因-842位点多态性与肿瘤易感性的病例-对照研究相关文献。采用Stata 12.0进行Meta分析,进行异质性检验,计算合并风险值并对发表偏倚及敏感性分析进行检验。结果:共检索到144篇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11篇文献(中文文献2篇,英文文献9篇)。累计病例组5 667例,对照组6 12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杂合遗传模型中Pin1基因-842位点多态性与肿瘤易感性相关,合并 OR(95 %CI)值为0.78(0.61~0.99)。肿瘤类型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杂合遗传模型(GC比GG)、显性遗传模型(GC+CC比GG)和等位基因模型(C比G)中Pin1基因-842位C等位基因可能降低乳腺癌、肺癌的发生风险,乳腺癌中 OR(95 %CI)值分别为0.73(0.58,0.92)、0.71(0.57,0.89)和0.73(0.60,0.89);肺癌中 OR(95 %CI)值分别为0.64(0.52,0.78)、0.64(0.53,0.78)、0.67(0.55,0.80)。纯合遗传模型(CC比GG)和隐形遗传模型(CC比GG+GC)中Pin1基因-842位点C等位基因可能增加鼻咽癌的发病风险,其 OR(95 %CI)值分别为2.22(1.03~4.75)和2.47(1.16~5.26),但未发现其与鳞状细胞癌的发生有关。 结论:Pin1基因-842位点多态性与肿瘤易感性可能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乳腺癌易感基因1/2突变的遗传性乳腺癌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遗传性乳腺癌是指由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致病性胚系突变所致的恶性肿瘤。目前认为BRCA1/2基因与遗传性乳腺癌发病关系最为密切,突变会使正常功能丧失,基因组出现不稳定,继而致肿瘤发生,尤其对于胚系突变者,不仅乳腺癌患病风险极大增加,卵巢癌和其他癌症的概率也会提高。随着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PARP)抑制剂的出现及临床应用,BRCA1/2基因已被作为乳腺癌治疗的新靶点。文章就BRCA1/2基因突变的遗传性乳腺癌的最新研究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