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性常见生殖内分泌疾病与微生物组关系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女性生殖内分泌相关疾病严重影响女性生殖健康及生活质量,其中多囊卵巢综合征和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是育龄期女性最常见的两种生殖内分泌疾病。而随着微生物组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体共生微生物已被证实与多种内分泌代谢疾病相关。越来越多研究表明肠道及生殖道微生物组与女性生殖内分泌疾病密不可分,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拟就多囊卵巢综合征和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和肠道、生殖道微生物组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并探讨微生态制剂的应用,以期为女性生殖内分泌的临床诊治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芽孢杆菌的引入对褐飞虱微生物群和生长发育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明确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体内可培养共生细菌的种类,探索其中芽孢杆菌类共生菌对褐飞虱微生物群和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通过离体培养的方法,从褐飞虱两种不同致害性种群(TN1敏感种群和IR56高致害种群)中分离可培养共生细菌.通过16S rDNA测序对获得的可培养共生菌进行鉴定,在此基础上利用原位杂交研究了共生细菌在褐飞虱体内的分布.利用人工饲料添加抗生素和回补共生细菌的方式,研究了减菌和回补芽孢杆菌的处理对褐飞虱生长发育以及共生菌丰度的影响.比较了通过饲喂和显微注射对芽孢杆菌引入的影响,考察了芽孢杆菌的定殖与褐飞虱TN1种群致害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利用离体培养法从褐飞虱中获得了 15株不同的共生细菌,其中包括2株源于IR56高致害种群的芽孢杆菌类共生细菌BPH-S36和BPH-S33.原位杂交结果表明共生细菌在褐飞虱成虫唾液腺、肠道、脂肪体和雌虫内生殖器中均有分布,而在雄虫内生殖器中鲜有分布.体内共生细菌对褐飞虱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共生细菌的减少导致褐飞虱存活率在第3和6天时显著下降,而回补共生芽孢杆菌BPH-S36或BPH-S33可使其存活率在第6天时显著上升.褐飞虱通过取食添加共生芽孢杆菌的人工饲料可使芽孢杆菌的相对丰度增加23.2~24.5倍,而通过若虫显微注射并不能够提高芽孢杆菌的相对丰度.随着共生芽孢杆菌的增加,类酵母共生菌(yeast-like symbiont,YLS)的相对丰度也显著增加5~12倍.芽孢杆菌BPH-S36的引入使褐飞虱敏感种群TN1在抗性水稻IR56上的存活率由52.1%±1.5%显著提高至64.2%±3.0%.[结论]共生细菌在褐飞虱唾液腺、肠道和卵巢中广泛分布.抗生素处理能够有效降低其体内共生细菌的丰度,从而导致存活率下降.人工饲喂法可以使外源共生细菌在褐飞虱体内成功定殖.源于致害性强的褐飞虱种群中的芽孢杆菌BPH-S36可提高该种群对抗性水稻品种IR56的致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赤眼蜂与柞蚕卵共生细菌群落分析及功能预测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为了探明柞蚕(Antheraea pernyi)卵与赤眼蜂(Trichogramma)之间内共生菌的相互联系,通过 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赤眼蜂和柞蚕卵的内共生菌多样性及相对丰度进行了测定,并通过KEGG和COG分析了内共生菌生物群落代谢途径差异,预测了生物群落蛋白功能.结果表明,柞蚕卵内共生菌物种丰度在各级分类单元上均高于赤眼蜂,二者共有内共生菌为肠杆菌属(Enterobacter)、假单胞菌(Pseudomonas)、泛菌属(Pantoea)、埃希氏杆菌-志贺氏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芽胞杆菌属(Bacillus)和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除芽胞杆菌属隶属于厚壁菌门(Firmicute)外,其他均隶属于变形菌门γ-变形菌纲(γ-proteobacte-ria).就相对丰度而言,赤眼蜂体内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分布量最高,而柞蚕卵内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分布量最高.KEGG代谢途径差异分析表明,微生物群落功能主要为氨基酸和碳水化合物代谢,但不同代谢功能的强弱有差异.COG生物群落蛋白功能预测表明,赤眼蜂内共生菌群落蛋白质的氨基酸转运代谢功能显著强于柞蚕卵,但是柞蚕卵内共生菌群落蛋白的脂质转运代谢功能和信号传导功能显著强于赤眼蜂.尽管赤眼蜂和柞蚕卵内共生菌的丰度和多样性有差异,但二者存在多种共有共生菌,这些共有共生菌为次生共生菌,参与了赤眼蜂和柞蚕卵的氨基酸代谢功能、碳水化合物代谢功能以及胞膜转运功能等,因此可能在柞蚕卵和赤眼蜂之间进行平行传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多囊卵巢综合征与肠道菌群
编辑人员丨2023/8/6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育龄女性最常见的内分泌疾病,其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肠道菌群作为与人体共生的巨大微生物群落,已证实与多种代谢性疾病密切相关.目前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可能通过损伤肠道黏膜屏障、改变菌群组成、影响肠-脑轴等机制,与PCOS的高雄激素血症、胰岛素抵抗、肥胖、慢性炎性反应等临床表现紧密联系,对其深入研究可能为PCOS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水果害虫斑翅果蝇体内微生物菌群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斑翅果蝇是一种在全球范围内造成危害的重要水果害虫,其主要分布于亚、美、欧三大洲.斑翅果蝇的产卵器可以刺破水果表皮,将卵产在未完全成熟的水果中,卵孵化为幼虫后,幼虫取食水果,直接降低产量,从而对水果产业造成损失.近年以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昆虫微生物对宿主昆虫影响很大.例如昆虫微生物可以调控寄主昆虫的生长发育、个体适应性及生殖等.昆虫与其共生微生物间的关系成为昆虫生物学研究的热点内容.本文综述了近些年关于斑翅果蝇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探讨了微生物菌群及内共生菌Wolbachia对斑翅果蝇生长发育、行为、生殖、抗病毒等的影响,以便为寻找控制斑翅果蝇种群的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亮斑扁角水虻卵共生菌Bacillus velezensis的鉴定和产酶特征及其对幼虫分解餐厨垃圾效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从亮斑扁角水虻(Hermetia illucens L.)卵表筛选得到一株产多种酶的卵表共生菌,对该菌进行鉴定,并探究其最适生长条件、产酶特性及其对幼虫分解餐厨垃圾效率的影响.[方法]通过多种选择性培养基筛选得到产多种酶的菌株.通过单因素实验方法确定其最适生长条件、产酶特性及其对幼虫分解餐厨垃圾效率的影响.[结果]经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鉴定和16SrDNA序列分析,将该株亮斑扁角水虻卵表共生菌命名为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 EEAM 10B).最适摇瓶培养条件为:40℃,200 r/min,pH 7.0,酵母浸粉10g/L,葡萄糖10g/L,培养16 h活菌数达3.1×109CFU/mL.进入稳定期后开始形成单端生芽胞,24 h后芽胞形成率95.8%.使用产酶筛选培养基培养结果表明:B.velezensis EEAM 10B菌株产木聚糖酶活性最强,其次是蛋白酶、纤维素酶、果胶酶、淀粉酶和植酸酶.按照1×106 CFU/g用量添加B.velezensis EEAM 10B芽胞制剂到餐厨垃圾中饲养亮斑扁角水虻,B.velezensis EEAM 10B芽胞菌剂能够显著(P<0.05)提高亮斑扁角水虻幼虫对灭菌和非灭菌餐厨垃圾的转化效率,分别为13.4%和13.54%,但物料减少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显著提高灭菌餐厨垃圾中幼虫存活率至95%,提高非灭菌餐厨垃圾饲养幼虫的预蛹单重0.1437 g/只,化蛹率92.57%.[结论]B.velezensis EEAM 10B菌株能够产多种酶,且在亮斑扁角水虻处理餐厨废弃物中有潜在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血吸虫感染与炎症性肠病相互关系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随着炎症性肠病(IBD)在全球的发病率普遍增加,IBD的预防及治疗也逐渐成为科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卫生假说"可能为研究IBD疾病及其预防治疗提供方向.研究显示,寄生虫等病原体可刺激人体免疫系统,调节机体免疫应答,并营造免疫抗炎微环境,从而有效干预感染后的炎症发生发展,为包括IBD在内的自身性免疫疾病的治疗提供了研究方向.血吸虫作为机体寄生蠕虫的代表,人和动物均易感.血吸虫感染宿主后,在宿主体内完成尾蚴、童虫、成虫、虫卵的生活史,某种程度上也形成了共生关系.作为消化和泌尿系统的病原体,血吸虫可改变机体免疫微环境和肠道微生物菌群.近年来,血吸虫针对IBD治疗方面的研究也日益增加.文章从血吸虫感染与机体免疫、细胞因子和肠道菌群等方面就血吸虫感染与IBD相互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肠道菌群与多囊卵巢综合征代谢异常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患者的高雄激素血症、胰岛素抵抗和肥胖之间相互影响,其代谢异常成为PCOS患者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人体肠道中存在着丰富的微生物,肠道菌群与宿主终生相伴,互利共生,成为肿瘤、免疫性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的研究热点,近年对PCOS患者肠道菌群及其与代谢异常的关系也有一些研究报道.研究表明,PCOS患者肠道菌群与其胰岛素抵抗、高雄激素血症、慢性炎症和代谢综合征发生发展相关,并可能通过短链脂肪酸、脂多糖、性激素和脑-肠轴影响PCOS的临床表现.此外,也有少量临床研究尝试应用粪便微生物群移植、补充益生菌和中药来调节肠道菌群,探讨治疗某些疾病的可能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