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外科角度看胃肠间质瘤治疗理念的变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胃肠间质瘤作为起源于间叶组织的软组织肿瘤,其发展历程有其特殊性,也有特别价值。纵观胃肠间质瘤不同历史阶段的治疗理念,外科手术在疾病治疗决策中的地位和价值,以及给患者带来的治疗获益都在不断改进和提升。腹腔镜和内镜治疗也必将在胃肠间质瘤的治疗中发挥相应的作用。随着对疾病发病机制的不断了解和深入,靶向治疗的精准化和个体化都在精益求精。如何进一步提高胃肠间质瘤特别是高危和耐药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是目前外科医师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创刊70周年史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2023年《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迎来了创刊70周年。本文回顾了杂志创刊70年的历史沿革,从3个历史阶段系统梳理了杂志不同时期的历史脉络和重大事件,从杂志的历次更名、编辑部地址变迁、期刊格式、出版频次、历届编委会、杂志取得的成就和荣誉等方面梳理和展示了杂志的成长历程。总结了杂志的发展经验以及对推动结核病、呼吸疾病以及多学科学术发展和交流的重要作用,并对杂志在新的历史时期高质量发展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22年版世界卫生组织肾肿瘤病理分类更新的解读及再认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202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推出肾肿瘤的第5版分类。此版分类继续沿用了既往以细胞形态为主、兼顾组织结构的肾肿瘤分类框架,并首次提出分子特征定义的肾细胞癌概念。文章从WHO肾肿瘤病理分类、分级历史变迁,2022版及2016版WHO肾肿瘤分类对比,分子特征在ELOC突变型肾细胞癌、ALK重排性肾细胞癌、嗜酸性实性及囊性肾细胞癌等新增病理类型的作用3个方面对新版WHO分类进行解读。旨在更好地认识WHO从传统的以组织形态为基础的分类体系转变为一类涵盖形态、免疫表型和基因特征的三体一位的整合分类体系,并理解在新的分类体系下分子病理学对病理医师及临床医师工作的重要指导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枢神经系统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周细胞瘤的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提出将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和血管周细胞瘤(HPC)合并为SFT/HPC。目前的治疗方案为手术切除并辅以放疗。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超过80% SFT/HPC的WHO病理分级为Ⅱ、Ⅲ级,肿瘤完全切除后10年的复发率为44.7%,而肿瘤次全切除后5年的复发率为68.6%。本文通过回顾SFT/HPC的历史变迁,对其诊断、治疗、预后因素等做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从全国鼻科年会的变迁看中国鼻科学的发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在为《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创刊70周年庆祝之际,我们也特别想为这一代鼻科人喝彩。我们幸运地赶上了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家改革开放的新纪元,鼻科学发展进入内镜时代。承载了鼻科基础与临床新技术、新理论、新发现等丰厚学术成果的《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作为记录中国鼻科发展历史的重要媒体,也见证了众多中国年轻鼻科学者的成长与进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杂志编辑部主办的全国性鼻科专题学术会议,成为展示和活跃鼻科学发展的重要学术舞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躯体症状及相关障碍诊断命名历史变迁和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本文中回顾了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分类、国际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系统中以躯体症状为主诉的精神障碍分类标准的演变,综述了关于躯体症状障碍新的研究结果,以助于更好地了解这一新的诊断标准和研究进展,为临床应用提供启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低位直肠癌侧方淋巴结清扫策略30年变迁:单中心289例治疗体会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于低位直肠癌侧方淋巴结清扫(LLND)的手术指征、清扫区域和处理原则,东西方国家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本研究通过回溯单中心LLND策略的30年变迁和分析侧方淋巴结转移患者的预后因素,旨在为侧方淋巴结清扫的合理实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历史对照研究方法。收集1990—2019年30年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普通外科行直肠癌根治术加LLND的28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每10年为一个阶段,将患者分为3个组,其中1990—1999年组89例,2000—2009年组92例,2010—2019年组108例。观察指标:(1)患者基线资料;(2)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3)LLND情况;(4)术后生存情况以及侧方淋巴结阳性患者的预后。结果:289例LLND手术患者占同期4 542例直肠癌患者的6.3%,3个时间段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除肿瘤距肛缘距离≤7 cm、溃疡型肿瘤以及新辅助放化疗者的比例逐年代增加;其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腹腔镜手术占比和单侧LLND比率逐年代增加,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Ⅲ级以上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逐年代降低。289例患者共完成483次侧方清扫,其中单侧清扫组95例,双侧清扫组194例;侧方淋巴结转移率24.6%(71/289)。3组LLND同期占比逐年代降低[9.9%(89/898)比8.0%(92/1 154)比4.3%(108/2 490),χ 2=40.159, P<0.001]。髂内及闭孔区域淋巴结中位清扫数目逐年代增加(2比3比3, P<0.001),但髂总及髂外区域淋巴结中位清扫数目则明显减少(4比3比2, P=0.014)。71例(24.6%)患者侧方淋巴结阳性,2010—2019年组侧方淋巴结阳性率显著高于前两个年代组[37.0%(40/108)比16.9%(15/89)和17.4%(16/92), P=0.001]。侧方淋巴结阳性患者总体生存和无病生存显著劣于阴性患者(均 P<0.001)。在侧方淋巴结转移患者中,单纯髂内动脉淋巴结转移单纯闭孔动脉淋巴结转移和髂外或髂总动脉淋巴结转移者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30.9%、27.2%和0( P=0.028),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28.3%、16.0%和0( P=0.0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髂外或髂总区域转移是侧方淋巴结转移患者总体生存(HR=1.649,95% CI:1.087~2.501)和无瘤生存(HR=1.714,95% CI:1.173~2.504)的独立危险因素(均 P<0.05)。不同年代组侧方淋巴结转移患者OS和DF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近10年直肠癌LLND比例较前显著下降,但由于通过术前影像检查富集于可疑侧方淋巴结转移病例,侧方淋巴结清扫阳性率却显著升高,总体预后亦未受影响。髂内动脉和闭孔动脉淋巴结可视为区域淋巴结,经LLND后可获得较为满意的预后;对可疑髂外动脉或髂总动脉淋巴结转移者,LLND的意义有待商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从公济医院到上海市立第一人民医院(1864—1953)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近代传教士借医传道,将传道的宗教性与医疗的世俗性和社会适应性结合起来,试图避开中西文化差异造成的不利影响。1864年,传教士杜若兰受法国领事爱棠的委托创办医院,名为General Hospital(综合医院)。1877年迁至苏州河北岸,取名公济医院。1940年,公济医院被日军指定为病囚医院。1945年,由国民政府作为敌产接管,成为公立医院,对国人开放。1953年,公济医院更名为“上海市立第一人民医院”。研究教会医院的历史变迁对于中国医学史的研究和中西医学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河北近代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史略》评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晚清以来,西方医学知识与技艺在中国的引进、发展与演变,不仅直接促成了中西医学分庭抗礼的格局,也对近代中国的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医学知识与技能”的理解而言,医家和史家分别进行了大量的阐释,作为殊途同归的“医学史”研究将两者紧密地结合了起来。医学史是一门研究医学发展历史及其规律的科学。它以医学的发展演进为研究对象,不仅探究医学自身的发展特点和变化,更是将医学置于政治、经济、文化的社会大环境中进行考察,探讨医学发展与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相关关系与影响。医学史是医学与史学的交叉学科,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一般可将它分为综合史和专门史两大类 [1]。医学史最初是一块遗世独立的狭小的园圃,完全由医生们为了他们自己的目的而灌溉栽培着。只是到了20世纪,特别是20世纪的后期,这个题目才吸引了其他类型的历史学家的兴趣,这些人把这个专门化的体裁携入了更加宽广的社会史研究领域。与此同时,他们也把社会史的方方面面都引进了医学史研究,达到这样一种程度,以至于我们今天经常要把它叫作“医学与健康的历史” [2]。只是疾病医疗社会史研究者的基本关注点并不在疾病和医学本身,而不过是希望通过疾病医疗这一角度来增益史学研究的维度和深度,藉此探讨来体现、说明和诠释历史上社会文化的状况及其变迁 [3]。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鼻窦解剖学的历史变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