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筋膜导向的腹腔镜侧方淋巴结清扫在进展期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中的临床价值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筋膜导向的腹腔镜侧方淋巴结清扫(LLND)在进展期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21年8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100例进展期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69例,女31例;年龄为58(32~85)岁。患者均行腹腔镜直肠癌全系膜切除术,以筋膜为导向行LLND。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术后情况。(3)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4)随访情况。采用电话、门诊、病案复查等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生存、疾病进展、肿瘤复发和转移情况。生存时间为手术日期至死亡时间或末次随访时间。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8月。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计算生存率。 结果:(1)手术情况:100例患者中,44例行新辅助治疗,56例未行术前治疗。100例患者均行腹腔镜进展期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其中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60例(单侧LLND 49例、双侧LLND 11例),直肠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20例(单侧LLND 16例、双侧LLND 4例),全盆腔脏器联合切除术12例(单侧和双侧LLND各6例),Hartmann术5例(单侧LLND 3例、双侧LLND 2例),后盆腔脏器联合切除术3例(单侧LLND 2例、双侧LLND 1例)。患者手术时间为258(200~325)min,术中出血量为100(50~200)mL。19例行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患者同时行回肠保护性造瘘术。3例患者术中因淋巴结侵犯闭孔神经致剥离时损伤(未离断)。100例患者中,12例(行全盆腔脏器切除术患者)切除输尿管腹下神经筋膜,88例保持输尿管腹下神经筋膜完整。(2)术后情况:100例患者均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拔除尿管时间为4(3~7)d,住院时间为11(9~15)d。26例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3)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100例患者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肿瘤最大径为4.5(3.8~5.9)cm;肿瘤大体分型肿块型21例、溃疡型79例;肿瘤分化程度为高分化和中分化82例、低分化和未分化腺癌(印戒细胞癌)18例;TNM分期Ⅰ期14例,Ⅱ期38例,Ⅲ期48例;T分期T0~2期16例,T3~4期84例;N分期N0期52例,N1~2期48例;清扫总淋巴结数目为23(18~27)枚/人,单侧LLND数目为5(3~9)枚/人。100例患者中,侧方淋巴结阳性36例(行新辅助治疗14例)。(4)随访情况:100例患者中,97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1(1~69)个月,2年总生存率为81.6%,2年疾病无进展生存率为70.6%。97例患者随访期间,其中4例骶前肿瘤复发,1例LLND清扫区域肿瘤复发;11例肝转移,5例骨转移,单侧LLND对侧侧方淋巴结转移、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腹膜种植转移各2例。97例患者随访期间,其中无瘤生存76例,带瘤生存4例,肿瘤相关死亡15例,非肿瘤相关死亡2例。结论:以筋膜导向的腹腔镜LLND运用于进展期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腹腔镜下选择性侧方淋巴结清扫在直肠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评估腹腔镜选择性侧方淋巴结清扫(lateral lymph node dissection, LLND)在直肠癌治疗中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0年7月在苏北人民医院胃肠外科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32例和直肠癌根治术联合选择性LLND 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选择性LLND组的手术时间长于单纯根治术组[247(179~405) min比146(118~258)min, Z=-5.169, P<0.001];两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68(45~500)ml比56(25~500)ml, Z=-1.598, P=0.110]、术后通气时间[2.5(1~6)d比3.0(1~6)d, Z=-0.120, P=0.905]、术后住院时间[9.0(7~17)d比9.5(6~14)d, Z=-1.050, P=0.294]及住院费用[(49 000±3 000)元比(48 000±3 000)元, t=-1.072, P=0.289]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9%和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551, P=0.458)。选择性LLND组患者的侧方淋巴结清扫数量为8(6~16)枚,26例患者中有5例存在侧方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19%。 结论:腹腔镜直肠癌选择性LLND可以获得较高的侧方淋巴结转移率,并且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直肠和乙状结肠癌区域淋巴结清扫的规范化开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通过淋巴循环播散是直肠和乙状结肠癌的重要转移途径,区域淋巴结清扫作为结直肠癌根治手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结直肠癌患者实现根治切除,获得无瘤生存的主要途径。乙状结肠癌区域淋巴结包括肠旁淋巴结、中间组淋巴结、位于血管根部的中央组淋巴结,根治性手术应包括上述3站淋巴结的清扫;直肠癌淋巴转移路径包括纵向的系膜内淋巴结转移途径和侧向的侧方淋巴结转移途径,目前直肠癌标准术式为全直肠系膜切除(TME),手术范围涵盖了沿纵向途径进行的系膜内转移淋巴结,针对发生于直肠侧方间隙的转移淋巴结的侧方清扫,目前尚存较多争议。直肠和乙状结肠癌的淋巴结清扫范围是决定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范围过小,会导致区域转移淋巴结残留而严重影响预后;清扫范围过大会引起手术创伤增大、手术时间延长、失血量增加、并发症发生率上升,并且导致无肿瘤学获益。在规范化的基础上实施个体化原则,根据肿瘤临床分期和浸润范围,确定合适的直肠和乙状结肠癌清扫范围,对于保证手术根治性、减少创伤、促进康复、保护功能和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4K腹腔镜直肠癌侧方淋巴结清扫与关键技术
编辑人员丨2天前
侧方淋巴转移是中低位直肠癌的主要转移方式,也是导致术后局部复发的重要原因。单纯放化疗对控制侧方淋巴结转移效果不佳,而侧方淋巴结清扫术因增加术后泌尿及性功能障碍发生率而备受争议。4K超高清腹腔镜系统可提供更高清的手术视野和更细腻的细节分辨,有利于侧方淋巴结清扫术中对盆腔自主神经、髂内血管等重要解剖结构的识别和显露,最终达到良好的肿瘤根治效果及脏器功能保护。因此,选择性施行侧方淋巴结清扫术可降低病人盆腔复发风险。笔者通过手术实例探讨4K腹腔镜系统用于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直肠癌侧方淋巴结清扫范围与关键技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低位直肠癌侧方淋巴结清扫策略30年变迁:单中心289例治疗体会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对于低位直肠癌侧方淋巴结清扫(LLND)的手术指征、清扫区域和处理原则,东西方国家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本研究通过回溯单中心LLND策略的30年变迁和分析侧方淋巴结转移患者的预后因素,旨在为侧方淋巴结清扫的合理实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历史对照研究方法。收集1990—2019年30年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普通外科行直肠癌根治术加LLND的28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每10年为一个阶段,将患者分为3个组,其中1990—1999年组89例,2000—2009年组92例,2010—2019年组108例。观察指标:(1)患者基线资料;(2)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3)LLND情况;(4)术后生存情况以及侧方淋巴结阳性患者的预后。结果:289例LLND手术患者占同期4 542例直肠癌患者的6.3%,3个时间段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除肿瘤距肛缘距离≤7 cm、溃疡型肿瘤以及新辅助放化疗者的比例逐年代增加;其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腹腔镜手术占比和单侧LLND比率逐年代增加,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Ⅲ级以上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逐年代降低。289例患者共完成483次侧方清扫,其中单侧清扫组95例,双侧清扫组194例;侧方淋巴结转移率24.6%(71/289)。3组LLND同期占比逐年代降低[9.9%(89/898)比8.0%(92/1 154)比4.3%(108/2 490),χ 2=40.159, P<0.001]。髂内及闭孔区域淋巴结中位清扫数目逐年代增加(2比3比3, P<0.001),但髂总及髂外区域淋巴结中位清扫数目则明显减少(4比3比2, P=0.014)。71例(24.6%)患者侧方淋巴结阳性,2010—2019年组侧方淋巴结阳性率显著高于前两个年代组[37.0%(40/108)比16.9%(15/89)和17.4%(16/92), P=0.001]。侧方淋巴结阳性患者总体生存和无病生存显著劣于阴性患者(均 P<0.001)。在侧方淋巴结转移患者中,单纯髂内动脉淋巴结转移单纯闭孔动脉淋巴结转移和髂外或髂总动脉淋巴结转移者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30.9%、27.2%和0( P=0.028),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28.3%、16.0%和0( P=0.0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髂外或髂总区域转移是侧方淋巴结转移患者总体生存(HR=1.649,95% CI:1.087~2.501)和无瘤生存(HR=1.714,95% CI:1.173~2.504)的独立危险因素(均 P<0.05)。不同年代组侧方淋巴结转移患者OS和DF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近10年直肠癌LLND比例较前显著下降,但由于通过术前影像检查富集于可疑侧方淋巴结转移病例,侧方淋巴结清扫阳性率却显著升高,总体预后亦未受影响。髂内动脉和闭孔动脉淋巴结可视为区域淋巴结,经LLND后可获得较为满意的预后;对可疑髂外动脉或髂总动脉淋巴结转移者,LLND的意义有待商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直肠癌骶前复发的流行病学研究与外科治疗现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直肠癌骶前复发是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的一种特殊类型,指复发肿瘤累及骶骨前方软组织和(或)骶骨骨性结构。骶前复发是直肠癌局部复发的常见形式,占局部复发类型比例的15.63%~41.67%。根据文献报道,骶前局部复发率在2.8%~4.8%之间。直肠癌骶前复发与肿瘤临床分期、病理学类型、手术方式、(新)辅助放化疗、肿瘤距肛门距离、环周切缘阳性、淋巴结转移以及单侧侧方淋巴结清扫等临床因素有关。术后定期复查是早期发现直肠癌骶前复发的重要措施。CT和MRI的诊断是骶前复发的重要检查方法。骶前复发往往合并其他部位局部复发和远隔脏器转移,我们将骶前复发分为以下3种情况:(1)骶前复发合并远处转移;(2)骶前复发合并盆侧壁或侧方淋巴结转移、或其他脏器及吻合口复发;(3)单纯骶前复发。根据多学科团队讨论评估,针对不同类型,治疗方案和手术方式各异。如肿瘤未侵犯到骶(S)2~3以上关节面,复发灶联合骶尾骨的切除应作为首选;如骶前复发合并前向型复发,可以联合盆腔脏器切除;如合并盆侧壁复发,可以行髂内动静脉切除以及侧方淋巴结、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清扫。R 0切除可以提高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雌激素受体α蛋白与BRAF V600E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雌激素受体α(ERα)蛋白和BRAF V600E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的表达及其与PTC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 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的方法检测ERα蛋白和BRAF V600E蛋白在1 105例PTC组织中的表达,分析ERα和BRAF V600E蛋白表达与PTC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以及ERα与BRAF V600E蛋白表达之间的关系。 结果:ERα蛋白阳性表达与男性(χ 2=6.087, P=0.001)、年龄<45岁(χ 2=5.197, P=0.023)及多灶性肿瘤(χ 2=4.446, P=0.035)均有关;BRAF V600E蛋白阳性表达与ERα蛋白阳性(χ 2=6.209, P=0.013)、非桥本甲状腺炎(χ 2=29.388, P<0.001)、无侧方淋巴结转移(χ 2=6.849, P=0.009)及多灶性肿瘤(χ 2=9.596, P=0.035)均有关。 结论:男性、年龄<45岁、多灶性肿瘤及BRAF V600E蛋白阳性的PTC患者更容易出现ERα蛋白阳性表达;BRAF V600E蛋白可能抑制桥本甲状腺炎、肿瘤生长及侧方淋巴结转移的发生,促进多灶性肿瘤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低位直肠癌侧方淋巴结转移诊断和治疗的历史、争议与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侧方淋巴结转移是影响低位直肠癌预后的重要因素。目前对侧方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囿于单一的短径标准。此外,对于侧方淋巴结的分区临床尚未达成共识,针对不同组侧方淋巴结临床表现之间的差异仍认识不充分。随着人工智能等新兴方法的发展,有望在传统思路的基础上对侧方淋巴结的诊断标准加以完善或改进。近年来,随着临床研究及实践的不断深入,选择性侧方淋巴结清扫术越来越多地被接受,但仍未提出有效、规范的影像学标准。未来,需要结合多学科的研究和实践成果,提出具有高度临床应用价值的侧方淋巴结诊疗共识。该文中主要对侧方淋巴结转移现有的诊疗标准与研究进展,侧方淋巴结清扫术的历史、争议与现状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直肠侧系膜的再认识及临床价值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肠系膜是指由两层腹膜包裹血管、淋巴及神经,将肠管固定于腹后壁的结构。从肠系膜上动脉根部开始,肠系膜沿肠管呈扇形展开,跟随直肠止于盆底,直肠系膜是腹腔内肠系膜在盆腔内的延续。直肠侧方结构复杂,传统观点中这一区域被称为直肠侧韧带,但从胚胎发育和膜解剖角度去理解,可以把直肠侧方的结构视作直肠侧系膜。直肠侧系膜是直肠与盆腔侧壁血管、神经、淋巴管沟通的桥梁,同时具有固定直肠的作用,也是低位直肠癌发生侧方淋巴结转移的解剖基础。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中明确辨认直肠侧系膜及其周围结构并保证其完整性,是确保肿瘤根治和保护盆腔自主神经的重要环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直肠癌侧方淋巴结的概念与侧方淋巴结清扫的争议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局部进展期直肠癌侧方淋巴结(LLN)转移与患者预后相关。但是对侧方淋巴结清扫(LLND)的临床意义,学术界始终存在争议。对于LLN的概念,以及LLND的确切定义,文献报道并不一致。长期以来,局部进展期中低位直肠癌的治疗策略,在东西方学者间有所不同。以日本为代表,主张对局部进展期直肠癌采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加LLND,而较少采用术前新辅助放化疗。欧美学者则选择新辅助放化疗加TME,不推荐采用LLND。到目前为止,只有《日本大肠癌规约》对LLN及其清扫范围等有清晰定义。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是否采用TME加LLND,尚缺乏高等级的循证医学证据。在微创外科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正确地选择低位直肠癌规范的手术方法,需要东西方学者共同努力,开展多中心、高等级的临床试验,为中低位直肠癌患者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