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RRT与ECMO不同连接方案对CRRT动脉端和静脉端压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与体外膜肺氧合(ECMO)不同连接方案对CRRT动脉端压力(PA)、静脉端压力(PV)和跨膜压(TMP)的影响,为选择适合的连接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①体外实验:模拟CRRT与ECMO不同连接方案,根据CRRT动、静脉端与ECMO循环管路不同连接位置分为6种方案:方案A为与氧合器前、氧合器后连接点相连接;方案B为与氧合器后、氧合器前连接点相连接;方案C为与氧合器前、离心泵前连接点相连接;方案D为与氧合器后、离心泵前连接点相连接;方案E为与氧合器前、回输导管连接点相连接;方案F为与氧合器后、回输导管连接点相连接。每套ECMO套包在每个连接方案、不同流量下(2、3、4、5、5.5 L/min)重复测量5次,共6套ECMO套包,测量30次,比较6种方案的PA、PV和TMP。②体内研究: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21年8月在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使用ECMO联合CRRT治疗并因PA或PV过高而更改方案的患者(由方案A或B更改为方案E或F),观察更改方案前后PA和PV的变化。结果:①体外实验结果:在不同ECMO血流量下(2~5.5 L/min),方案A与B、C与D、E与F之间P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其中,方案C、D的PA均最低,方案E、F次之。在不同ECMO血流量下(2~5.5 L/min),方案B的PV均高于方案A;而在3~5.5 L/min的高流量下,方案C与D、E与F之间PV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且方案E和F的PV绝对值均最低。由于方案A、B高流量时部分PA>300 mmHg(1 mmHg≈0.133 kPa),方案C、D高流量时部分PV>350 mmHg,因此方案E、F是较为合理的连接方案。在ECMO血流量为5 L/min和5.5 L/min时,方案C、D的TMP均表现为负值(mmHg;5 L/min:方案C为-29.14±11.42,方案D为-42.45±15.70;5.5 L/min:方案C为-35.75±13.21,方案D为-41.58±15.42),提示存在透析液的反滤过;在不同ECMO血流量(2~5.5 L/min)下,方案A、B、E与F之间TMP差异大多有统计学意义,均数绝对值波动在9.89~49.55 mmHg,均在正常范围内。②体内研究结果:共有10例患者由于PA或PV过高而更改连接方案(由方案A或B更改为E或F),男性8例、女性2例,静脉-动脉ECMO(VA-ECMO)7例、静脉-静脉ECMO(VV-ECMO)3例,均采用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透析滤过(CVVHDF)模式。更改方案后PA、PV均较更改方案前明显下降〔PA(mmHg):244.00±22.58比257.20±21.92,PV(mmHg):257.20±18.43比326.40±15.41,均 P<0.01〕,且PV较PA下降程度更明显〔差值(mmHg):69.20±6.55比13.20±5.45, P<0.01〕。 结论:对于使用ECMO联合CRRT治疗的患者,CRRT动脉端连接于氧合器前或氧合器后、静脉端连接于回输导管连接点的方案,可明显降低PA和PV,即使在ECMO高流量运行时仍可维持CRRT正常运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不同硬膜外导管设计及脉冲速率对脉冲压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不同硬膜外导管设计和脉冲速率对脉冲压力的影响。方法:对国内常用的12种硬膜外导管联合5种脉冲速率(120、240、360、480、600 ml/h)进行体外测压(峰值压力及脉冲平均压力)。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比较脉冲速率与脉冲平均压力的关系,并比较不同设计两种硬膜外导管在不同脉冲速率下脉冲平均压力的差异。结果:不同硬膜外导管和脉冲速率总共产生60种组合,共进行180次测压。峰值压力变化范围为1.81~14.84 psi。12根导管的脉冲速率和脉冲平均压力呈高度线性正相关( r>0.8, P<0.05)。末端封闭导管在各脉冲速率下所产生的脉冲平均压力均高于末端开孔导管( P<0.001);20 G导管在各脉冲速率下所产生的脉冲平均压力均高于19 G导管( P<0.05);钢丝加强导管在各脉冲速率下所产生的脉冲平均压力均高于无钢丝加强导管( P<0.05)。 结论:脉冲平均压力与脉冲速率呈正相关,细管径、末端封闭、钢丝加强型的导管设计会增加脉冲平均压力,在使用较高脉冲速率(>360 ml/h)时,应使用粗管径的硬膜外导管以降低报警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自适应分钟通气+智能触发通气模式在轻中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验证自适应分钟通气+智能触发(AMV+IntelliCycle)的新型智能通气模式在轻中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轻中度ARD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压力支持通气(SIMV+PSV)组和AMV+IntelliCycle组。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呼吸机辅助通气、抗感染、镇痛镇静、营养支持以及原发病对症处理。两组患者均采用SV800型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AMV+IntelliCycle组在设定分钟通气量(VE)、吸入氧浓度(FiO 2)和呼气末正压(PEEP)后,呼吸机即开启全自动模式,VE百分比预设值为120%;SIMV+PSV组设置通气频率为12~20次/min,呼吸比1∶1~2,气道峰压(PIP)35~45 cmH 2O(1 cmH 2O=0.098 kPa),FiO 2和PEEP设置与AMV+IntelliCycle组相同,触发流量设置为2 L/min。比较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其中主要结局指标包括机械通气时间、呼吸机报警次数和人工操作次数以及机械能;次要结局指标包括通气0、6、12、24、48、72、120 h的呼吸频率(RR)、VE、潮气量(VT)、PIP、口腔闭合压(P0.1)、静态顺应性(Cst)、呼吸功(WOB)和时间常数;同时观察通气前后血气分析指标。 结果:研究期间共收治92例轻中度ARDS患者,排除因死亡、放弃治疗、意外拔管等中途退出研究者,最终共80例患者纳入分析,SIMV+PSV与AMV+IntelliCycle组各40例。①主要结局指标结果:与SIMV+PSV模式相比,AMV+IntelliCycle模式能明显缩短机械通气时间(h:106.35±55.03比136.50±73.78),显著减少呼吸机报警次数(次:10.35±5.87比13.93±6.87)和人工操作次数(次:4.25±2.01比6.83±3.75),同时明显降低机械能(J/min:12.88±4.67比16.35±5.04,均 P<0.05);但AMV+IntelliCycle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 2)明显高于SIMV+PSV组〔mmHg(1 mmHg=0.133 kPa):41.58±6.81比38.45±5.77, P<0.05〕。②次要结局指标结果:两组患者RR均随通气时间延长明显改善,存在时间效应( F=4.131, P=0.005);且AMV+IntelliCycle组RR较SIMV+PSV组更能维持在一个较好的水平,存在干预效应( F=5.008, P=0.031),但不存在交互效应( F=2.489, P=0.055)。两组患者机械通气各时间点VE、PIP、P0.1及Cs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不存在干预效应( F值分别为3.343、2.047、0.496、1.456,均 P>0.05);但随着通气时间延长,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均明显改善,存在时间效应( F值分别为2.923、12.870、23.120、7.851,均 P<0.05),但不存在交互效应( F值分别为1.571、1.291、0.300、0.354,均 P>0.05)。随机械通气时间延长两组VT、WOB及时间常数均无明显变化,且两组间各时间点比较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既不存在时间效应( F值分别为0.613、1.049、2.087,均 P>0.05),也不存在干预效应( F值分别为1.459、0.514、0.923,均 P>0.05)。 结论:AMV+IntelliCycle通气模式可以缩短轻中度ARDS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降低机械能,并减少医护的工作量;应用AMV+IntelliCycle模式的ARDS患者PaCO 2高于应用SIMV+PSV模式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机器学习对呼吸机报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探讨应用机器学习方法对呼吸机在临床使用中的通气类报警进行研究,获得影响报警的重要参数及报警预测模型,识别无效报警并给予临床提示,使临床得以高效应对呼吸机报警,避免造成报警疲劳等消极影响.方法 建立符合标准数据流程的呼吸机数据管理平台,根据单中心的呼吸机报警信息分析特征值,得出重要参数排序;利用超参数调优建模预测报警的真假;用混淆矩阵、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对机器学习模型进行多项指标验证.结果 对测试集5936次通气类报警进行评估,得出无效报警率为88%(召回率为0.88),模型准确度为0.94,精准度为0.78,ROC曲线下面积为0.92,F1得分为0.82.结论 采用机器学习便于临床单中心数据建模,能够及时分析获得呼吸机真实警报的重要参数及报警预测;通过呼吸机数据管理平台可有效提示临床无效报警,从而减少医护人员的压力,提高医疗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压力性损伤风险无线报警系统在骨折患者术前支具固定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 分析压力性损伤风险无线报警系统在骨折支具固定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2020年9月—2022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骨科收治的行骨折内固定手术前需支具固定的50例患者资料,根据是否采用压力性损伤风险无线报警系统分为对照组25例和试验组2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手段,人为进行压力性损伤监测,男性11例,女性14例;年龄34~46岁,平均41.7岁;道路交通伤12例,高处坠落伤4例,摔伤5例,重物砸伤4例.试验组运用压力性损伤风险无线报警系统,设置报警压力为200mmHg,持续受压时间超过60min即发出报警.男性12例,女性13例;年龄36~50岁,平均41.6岁;道路交通伤13例,高处坠落伤3例,摔伤5例,重物砸伤4例.记录两组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情况;运用围术期舒适度量表评估两组患者前后体位舒适度;统计两组患者拆卸支具观察次数;比较两组患者对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结果 试验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压疮发生率=压疮发生例数/总例数×100%)低于对照组(8.0%vs.40.0%,P<0.05);两组患者体位舒适度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试验组体位舒适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平均每天拆卸支具次数(3.4±1.4)次少于对照组(7.9±1.7)次(P<0.05).试验组患者满意度(8.8±1.0)分高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6.9±1.7)分(P<0.05).结论 压力性损伤风险无线报警系统可降低骨折支具固定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率,并提高其体位舒适度,减少医务人员工作量,具有推广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MEDUMAT Standard a型转运呼吸机氧舱内拓展使用的可行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目的:评估MEDUMAT Standard a型转运呼吸机在氧舱内拓展使用的可行性.方法:将呼吸机设置为间歇正压通气(intermittent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IPPV)、通气频率(Freq)12 次/min、纯氧(NO AIR MIX)模式,依据分钟通气量(minute volume,MV)不同分为a、b、c、d 4个实验组,在氧舱(0~120 kPa)加压、减压阶段记录可计量模拟肺显示的呼吸机实际输出Freq、潮气量(tide volume,TV),同时测试呼吸机报警性能.分析a、b、c组环境压力对TV的影响;修正d组MV调节旋钮值以保持模拟肺在不同环境压力下计量的TV(TVd)接近预设目标值(TV=500 mL),并编制《环境压力值-修正MV调节旋钮值对照表》.分析环境压力值与修正MV调节旋钮值的相关性,并比较TVd与预设目标值之间的差异.采用Excel 2016、SPSS 25.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氧舱环境压力变化对呼吸机Freq、报警系统性能无影响;环境压力值与呼吸机实际输出TV呈线性负相关(R2>0.95,P<0.001);依据《环境压力值-修正MV调节旋钮值对照表》修正MV调节旋钮值,可维持实际输出TV接近预设目标值.结论:在氧舱环境压力为0~120 kPa范围内,MEDUMAT Standard a型转运呼吸机可拓展为高压氧治疗机械通气设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一种智能加温加压输液装置的设计与研发
编辑人员丨2023/11/4
目的 设计并研发一种智能加温加压输液装置,实现输液加温加压一体化,以提高输液治疗效率和患者救治成功率.方法 智能加温加压输液装置由囊袋和控制盒两部分组成,通过硬件设计和软件编程,主控单元以STM32F103C8微控制器为核心,采用隔膜泵实现对囊袋的加压,温度控制采用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器闭环控制模式实现,并采用自制的加温模块提高加温效率,采用两节锂电池专用充电管理芯片,通过光电传感器实现液位报警.结果 智能加温加压输液装置测试结果显示性能良好,在液体输注过程中可维持液体温度,并可持续加温;压力范围为150~300 mmHg,通过按压压力控制按钮和压力大小调节按钮进行选定;电源装置带有蓄电功能,可储存8~10 h的电量;液体剩余量报警装置可进行有效报警提示.结论 本研究设计和研发的智能加温加压输液装置,具有简易便携、加温加压一体化、动态监测液体剩余量、有效防止空气栓塞等优点,不仅可以快速补充循环血容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而且操作简便,医护人员经过培训即可掌握其使用方法,适用于急诊、手术室、重症监护病房等临床科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4
-
关于GB9706.28-2006治疗呼吸机的理解与检验方法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阐述对于标准GB9706.28-2006治疗呼吸机中主要检验条款的理解,并对检验方法进行探讨.方法 运用科学的检验思路与治疗呼吸机质量检验设备,结合实际工作,提出检验问题,明确阐述观点,探讨检验方法.结果 在实际工作中,通过对样机进行可调压力极限测定、整个VBS泄露量测定、呼吸压力测量、呼气量测定、各类报警测定等项目的检验,得到真实的检验结果.结论 科学、有效的检验方法是规范标准检验的重中之重,对于保证治疗呼吸机临床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VELA呼吸机常见故障分析与维修
编辑人员丨2023/8/6
通过分析VELA钻石系列呼吸机常见故障,探讨维修方法 .统计2015~2016年我院VELA呼吸机故障情况,分析其故障报警优先等级以及产生原因,同时给出解决方案.根据故障报警等级和数量的分析,我院呼吸机故障主要集中在呼吸机气路部分,故障报警提示主要包括管路误报警、呼吸机故障报警、氧气入口压力输入低报警和高峰压报警,发生率约占报警故障总量的70%.故障的快速排查与维护不仅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也降低了维修费用,同时有效保障使用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定制体外生命支持系统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通过离体和在体实验,评估一台定制体外生命支持系统的可行性、稳定性、安全性.方法 由储血罐(模拟患者)、储血囊、氧合器、内径1/4英寸(1英寸=2.54 cm)连接管、水箱等建立离体测试模型.每天记录滚轴泵、水箱工作情况,分别以超声流量仪、温度计检测滚轴泵流量、水箱温度读数是否精确.将压力监测系统与美敦力体外膜肺氧合(ECMO)系统对同样压力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评估其准确性及稳定性.满足监测系统报警条件,观察报警及停泵情况.将定制系统应用于4头健康幼猪和2头轻度ARDS幼猪24 h,记录幼猪的血流动力学、呼吸力学、气体交换、血液学参数,并观察定制系统工作情况.定制系统与超声流量仪、温度计等之间的一致性评估采用Bland-Altman分析的方法.结果 滚轴泵、监测系统、水箱均运行稳定.泵流量、泵前压、泵后压、膜后压、温度测量结果的95%一致性界限分别为:(-0.04 L/min,0.03L/min)、(-3 mmHg,3 mmHg)、(-5mmHg,6mmHg)、(-6mmHg,6mmHg).泵前压、泵后压、膜后压、气泡监测、储血囊均进行了100次测试,压力监测及储血囊报警均灵敏,停泵迅速,气泡监测仅60次报警并停泵.水箱报警温度为(42.3±0.2)℃.在体实验中定制系统工作平稳,健康幼猪接入定制系统后顺应性(Cdyn)有一过性下降,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aDO2)和氧合指数(OI)有一过性升高,而ARDS幼猪接入定制系统后Cdyn呈上升趋势,A-aDO2和OI呈下降趋势.幼猪接入定制系统后平均动脉压相对稳定,血红蛋白及血小板呈下降趋势.结论 离体及在体实验显示该定制系统的滚轴泵、压力监测系统、水箱性能较好,初步证实该系统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稳定性、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