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适用于大鼠气道高压脉冲电场消融的导管电极研制和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高压脉冲电场消融技术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的临床治疗中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该技术目前仅在小样本的临床病例中进行了初步应用,其具体治疗机制尚未阐明.为了加速其临床应用进程,迫切需要通过大量动物实验来探究相关分子机制.大鼠相较于其他实验动物,更易于构建COPD模型,并且拥有相对完备的组织和分子学实验试剂是进行探究脉冲电场消融COPD机制研究的理想模型.因此,开发适用于SD大鼠呼吸道的消融导管电极尤为重要.该研究首先观察了大鼠的气道解剖结构,并对导管的材质、硬度、直径、电极环尺寸、正负极间距、导管的绝缘处理、导丝与电极环的焊接技术,以及导管通气孔等关键设备参数进行了深入调研.在此基础上,制备了一种带有通气功能的PVC消融电极导管.接下来,利用COMSOL软件模拟了该电极可施加的场强,并在正常大鼠中进行了验证,以评估电极的电学安全性和有效性.这些研究成果为后续高压脉冲电场治疗COPD的相关机制研究奠定了实践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输尿管开口周围膀胱黏膜预离断联合早期膀胱灌注化疗在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输尿管开口周围膀胱黏膜预离断联合早期膀胱灌注化疗在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根治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整理并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8月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收治的5例肾盂癌或输尿管癌患者的病例资料。该5例患者在行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前,先行患侧输尿管开口周围膀胱黏膜预离断并于术中早期给予生理盐水50 ml+吉西他滨2.0 g膀胱灌注化疗。术后第7 d,拔除导尿管前再次给予生理盐水50 ml+吉西他滨2.0 g膀胱灌注化疗。所有患者术后每3个月行血常规、血生化、尿常规、尿液基细胞学和影像学(泌尿系统超声、CTU或MRU)检查,必要时行膀胱镜检查,以明确有无肿瘤复发、转移等情况发生。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术后恢复情况良好,无发热、血尿、漏尿、切口感染和切口疝等发生。5例患者随访时间为6~25个月。除1例肾盂癌合并输尿管癌的患者于术后第10个月时发现膀胱低度恶性潜能尿路上皮肿瘤外,其他4例患者随访期间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输尿管开口周围膀胱黏膜预离断技术,既保证了输尿管末段和开口的完整切除,又提高了手术效率,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术中早期联合术后第7 d的两次生理盐水50 ml+吉西他滨2.0 g的膀胱灌注化疗方案,设计合理、操作简便、副反应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双路途指导下血管内治疗症状性非急性颈内动脉颅内段闭塞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对于血管闭塞时间超过24 h的症状性非急性颈内动脉闭塞(SNA-ICAO)患者,在双路途技术指导下行血管内治疗(EVT)开通颈内动脉颅内段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20年1月至2023年8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脑病二科住院,并在双路途技术指导下行EVT的SNA-ICAO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及临床资料,包括基线资料、影像学资料、手术相关指标及临床预后与随访结果等,对上述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综合评价该技术对于此类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共纳入32例患者。血管成功再通者30例(93.8%,30/32);术中发生血栓逃逸者1例(3.1%,1/32)、血管夹层者3例(9.4%,3/32),未发生任何血管穿孔出血事件;术后发生高灌注综合征者4例(12.5%,4/32),其中1例患者于术后24 h内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完成术后12个月影像学随访者26例,其中发生支架内再狭窄者4例(15.4%,4/26);90 d良好预后者28例(93.3%,28/30)。Ⅰ型闭塞(前交通动脉开放型)和Ⅱ型闭塞(后交通动脉开放型)患者均能获得较高的血管成功再通率(90.9% vs 95.2%)及良好预后率(90 d良好预后:81.8% vs 90.5%;12个月良好预后:72.7% vs 90.5%)。结论:对于SNA-ICAO(颅内段)患者,在双路途技术指导下行EVT是安全有效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A型肉毒毒素联合口服低剂量抗胆碱能药物治疗原发性腋窝多汗症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评估A型肉毒毒素联合口服低剂量抗胆碱能药物治疗原发性腋窝多汗症(primary axillary hyperhidrosis,PAH)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自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整形外科纳入84例PAH患者,随机分为3组,28例/组,其中A组患者接受单次A型肉毒毒素治疗,B组接受奥昔布宁口服治疗,C组接受A型肉毒毒素与奥昔布宁联合治疗.通过汗液称重、多汗症严重程度量表、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对治疗前及及治疗后4、12、36周患者的出汗情况、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并记录3组患者报告的不良事件.结果 3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BMI、病程、排汗量、多汗症严重程度量表(hyperhidrosis disease severity scale,HDSS)评分、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ermatology life quality index,DLQ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治疗后4、12、36周,排汗量、HDSS评分、DLQ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组间比较,C组患者治疗后12、36周,HDSS评分、DLQI评分低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C组中有更多患者达到了最佳治疗效果(HDSS达到1~2分且排汗量较治疗前减少≥50%).A组未报告任何不良事件.B、C组报告的不良事件严重程度为"轻微"和"中等",无严重不良事件、因不良事件退出研究或死亡的报告.相较于C组,B组患者出现不良事件及抗胆碱能不良事件的频率更高(P<0.05),口干是最常见的不良事件.结论 A型肉毒毒素联合口服低剂量抗胆碱能药物是药物治疗PAH的一种有效方法,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奥昔布宁单药治疗时的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口炎清颗粒(无糖)治疗慢性咽炎的多中心、随机、开放、阳性平行对照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评价口炎清颗粒(无糖)治疗慢性咽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多中心、随机、开放、阳性平行对照方法,将纳入的186例慢性咽炎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分别给予口炎清颗粒(无糖)、慢严舒柠?清喉利咽颗粒,服用方法为口炎清颗粒(无糖)一次2袋,2次/d,慢严舒柠?清喉利咽颗粒一次1袋,3次/d,两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慢性咽炎患者的咽痛、咽痒、咽干等临床症状.结果 调整意向治疗患者,试验组92例,对照组88例.主要有效性指标第28天的临床症状与总有效率,试验组为76.7%,对照组为71.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试验组非劣效于对照组.次要有效性指标第7天的临床症状与体征总有效率,试验组为32.6%,对照组为19.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28天单项临床症状与体征咽痛消失率,试验组为58.0%,对照组为3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次要有效性评价指标,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试验组的点估计值高于对照组.试验中,不良事件发生率试验组为30.4%,对照组为27.3%.严重不良事件,试验组1例,对照组2例.与试验药物相关的治疗期不良事件试验组和对照组均有2例.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口炎清颗粒(无糖)治疗慢性咽炎,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且临床应用安全性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ASA分级≥Ⅲ级患者局麻经会阴前列腺多模态影像融合穿刺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Ⅲ级可疑前列腺癌患者在局麻下行经会阴前列腺多参数磁共振-经直肠彩超(mpMRI-TRUS)影像融合靶向穿刺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至2023年11月湖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51例行经会阴前列腺mpMRI-TRUS影像融合靶向穿刺活检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术前ASA分级,将患者分为观察组(ASA分级≥Ⅲ级)和对照组(ASA分级<Ⅲ级)。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视觉数字评分(VNS)评估患者前列腺穿刺活检的疼痛感和麻醉满意度。比较两组患者穿刺活检时(VAS-1和VNS-1)和穿刺术后1 h(VAS-2和VNS-2)的疼痛及满意度评分、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和肿瘤阳性检出率的差异。结果:本研究151例患者,其中观察组45例,对照组106例。观察组患者年龄(72±8)岁显著高于对照组(67±8)岁(P=0.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前列腺体积[43(21,167)cm3 vs 47(15,186)cm3]、PSA[18.8(3.3,550.2)ng/ml vs 17.6(2.1,457.8)ng/ml]、手术时间[(15±4)min vs(16±3)min]、前列腺穿刺活检时VAS-1[(1.8±0.7)分vs(1.7±0.7)分]与VNS-1[(2.78±0.52)分vs(2.79±0.45)分]、穿刺术后1 h的VAS-2[(1.1±0.6)分vs(1.1±0.5)分]与VNS-2[(3.7±0.5)分vs(3.7±0.4)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I-RADS评分2、3、4、5分者分别为9、11、8、17例,对照组分别为19、28、21、38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并发症血尿[19.75%(9/45)vs 20.75%(22/106)]、尿潴留[4.65%(2/43)vs 4.95%(5/101)]和肿瘤阳性检出率[60.00%(27/45) vs 62.26%(66/106)]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ASA分级≥Ⅲ级可疑前列腺癌患者,局麻下行经会阴前列腺多模态影像融合靶向穿刺活检是安全、可行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非奈利酮治疗心力衰竭患者疗效和安全性的 meta 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系统评价非奈利酮治疗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Scopus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4年4月21日,搜索非奈利酮治疗心力衰竭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筛选文件、提取资料后,采用Jadad量表和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文献质量进行评价,采用RevMan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5项RCT,共2 518例心力衰竭患者.有效性结局指标方面,非奈利酮与依普利酮在改善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和心血管死亡风险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安慰剂比较,非奈利酮能够降低首次心力衰竭住院(HHF)风险(RR=0.68,95%CI:0.49~0.94,P=0.02)和心血管复合终点事件风险(RR=0.79,95%CI:0.64~0.98,P=0.03).安全性结局指标方面,非奈利酮的不良事件发生风险略低于安慰剂(RR=0.95,95%CI:0.90~1.01),非奈利酮引起高钾血症的风险略低于依普利酮(RR=0.90,95%CI:0.46~1.7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奈利酮引起高钾血症的风险高于安慰剂(RR=2.07,95%CI:1.46~2.95,P<0.01).结论 非奈利酮可降低NT-proBNP水平、首次HHF和心血管复合终点事件风险,且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头针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研究概况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缺血性中风(IS)是由多因素相互作用引起颅内血管狭窄或阻塞使脑组织坏死的一类脑血管疾病,其高致残率对患者日常生活影响巨大.头针通过刺激头皮特定区域,调节大脑皮质功能,从而疏通脏腑经脉.头针治疗缺血性中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可,本研究检索数据库中关于不同流派头针干预缺血性中风的相关文献,分别从头针疗法的起源与发展、头针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作用机理及头穴刺激区的选择与应用方面归纳总结,旨在为临床运用头针疗法干预缺血性中风提供客观科学的理论依据,临证制定最佳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量化标准,使头针疗法在临床获得更加广泛的应用,为头针治疗缺血性中风提供更多循证医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EFTR-C与ESE治疗≤1.5 cm腔内生长型胃间质瘤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比较透明帽辅助内镜全层切除术(EFTR-C)与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治疗≤ 1.5 cm腔内生长型胃间质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3年9月该院治疗63例≤ 1.5 cm腔内生长型胃间质瘤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EFTR-C组(n=33)和ESE组(n=30),对比两组一般资料、手术情况、术后情况、随访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中气腹率、荷包缝合率、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率、钛夹数量、禁食时间、住院时间、手术费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创面愈合良好,无复发、转移及死亡.结论 对于≤1.5 cm腔内生长型胃间质瘤,EFTR-C相较ESE具有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费用低、恢复快等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阿帕替尼联合卡培他滨及替莫唑胺治疗转移性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阿帕替尼联合卡培他滨及替莫唑胺治疗转移性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O医院收治的28例转移性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试验组(n=13)和对照组(n=15).试验组给予阿帕替尼联合卡培他滨及替莫唑胺治疗,对照组给予卡培他滨及替莫唑胺治疗,直至疾病进展(PD)或不良反应不可耐受,主要观察指标为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时间,次要终点包括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试验组完全缓解(CR)0例,部分缓解(PR)6例,疾病稳定(SD)4例,PD3例,ORR为46.15%,DCR为76.92%,中位PFS时间为10.8个月.对照组CR 0例,PR 5例,SD 4例,PD 6例,ORR为33.33%,DCR为60.00%,中位PFS时间为9.2个月.试验组较对照组PFS时间延长1.6个月,PD或死亡风险下降58%(HR=0.42,95%CI:0.19~0.93,P=0.009 4).试验组发生化疗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同时也出现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相关不良反应,但两组不良反应均为1~2级,予以治疗后可耐受.结论 阿帕替尼联合卡培他滨及替莫唑胺治疗转移性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有效、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