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鼠肝移植中veno-lined支架技术的改良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对veno-lined支架技术进行改良,探究一种更加快速简便且并发症少的大鼠原位肝移植(OLT)方法。方法:利用改良的veno-lined支架技术对30对Wistar大鼠进行OLT。将制作好的veno-lined支架预先从供肝胸段的肝上下腔静脉(SHVC)切口处插入,到达膈肌下的SHVC后打结固定;在受体手术的无肝期,将带有供肝的veno-lined支架从受体肝脏左外侧叶根部切口处插入,到达膈肌以下后进行SHVC的吻合固定。记录各阶段的手术时长、手术成功率、7 d存活率和探讨术后SHVC有关的并发症。结果:SHVC吻合时长:(3.9±0.7)min;无肝期时长:(7.0±0.8)min;受体手术时长:(44.2±2.8)min;手术成功率:100%;7 d存活率:90%。SHVC出血、扭折、以及支架脱落等并发症并未出现;在veno-lined支架制作时和SHVC吻合固定时,通过规范打结线的固定位置,能够避免SHVC血栓形成。结论:改良后的veno-lined支架技术,能将无肝期时长控制在7 min以内,是一种快速简便且并发症少的大鼠OLT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多能干细胞源性肝细胞和类器官的培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肝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肝脏疾病也是威胁人类健康和寿命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各种原因,肝失代偿的治疗相当困难,体外肝支持装置无法解决这一问题,原位肝移植供体严重短缺。用多能干细胞诱导肝细胞和肝类器官不仅可以研究肝细胞的命运决定、肝发育、肝再生机制和肝脏疾病的病理生理学,而且也可用于筛选药物,并为未来的移植治疗提供稳定的功能性肝细胞来源。与肝脏发育类似,多能干细胞衍生的肝细胞和类器官的培养是一个自组织过程:从几个关键因素的变化开始,最终形成具有复杂功能的细胞/器官。现介绍目前多能干细胞来源的肝细胞和类器官培养的主要方法和进展,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线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原位肝脏移植术后胆瘘的类型与治疗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原位肝脏移植术后胆瘘的类型、方法选择及不同方式的治疗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9年3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24例肝移植术后胆瘘患者资料。根据是否合并狭窄将胆瘘分为4型。患者均接受内镜或介入治疗,包括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doscopic nasobiliary drainage,ENBD)、经内镜胆道内支架放置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biliary drainage,ERBD)或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percute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al drainage,PTCD)。观察指标为胆瘘发现时间、胆瘘位置、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及PTCD并发症、腹腔或胆道引流管拔出时间、新发胆道狭窄等。结果:24例胆瘘于肝移植术后(46.5±36.6) d(6~122 d)发现。Ⅰ~Ⅳ型胆瘘分别有6例、14例、2例和2例。22例胆瘘治愈,总体治愈率91.7%。24例均首先接受ERCP,技术成功率及治愈率分别为87.5%(21/24)和85.7%(18/21)。Ⅰ~Ⅳ型胆瘘ERCP的治愈率分别为6/6、84.6%(11/13)、1/2和0,ENBD与ERBD的胆瘘治愈比列分别为8/10和6/8。5例ERCP未成功者接受PTCD治疗,成功及临床治愈比例分别为4/5和3/4。术后胆道感染发生率为33.3%(8/24),Ⅱ型胆瘘胆管炎发生率高于Ⅰ型[35.7%(5/14)比16.7%(1/6)],合并非吻合口狭窄者比合并吻合口狭窄者更易发生胆管炎[83.3%(5/6)比16.7%(3/18)]。结论:原位肝移植术后胆瘘首选ERCP,次选PTCD。Ⅰ~Ⅳ型胆瘘分别优选ENBD、ENBD联合ERBD、ENBD及PTCD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血红素加氧酶-1修饰的BMMSCs改善大鼠减体积移植肝脏微循环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血红素加氧酶-1(HO-1)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在改善大鼠减体积移植肝脏的微循环中的作用。方法:贴壁法分离培养BMMSCs,转染HO-1/腺病毒(Adv)构建HO-1/BMMSCs。"二袖套"法建立大鼠原位50%减体积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术后即刻分别注射生理盐水(NS)、BMMSCs或HO-1/BMMSCs单细胞悬液1 ml,观察存活的入组大鼠术后即刻、3、7和14 d的指标变化,每组每个时间点5只大鼠。通过生化检测线粒体型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同工酶(mAST)的水平;化学比色法检测肝组织中Na +-K +-ATP酶活力;透射电镜技术检测术后7 d时的肝细胞线粒体超微结构;Power Lab检测肝移植术后7d时的门静脉压力;Western blot检测移植肝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的表达水平;HE染色观察肝病理学改变;免疫组化观察肝组织vWF的表达情况;ELISA检测血清中透明质酸(HA)的水平。 结果:HO-1/BMMSCs能显著减轻50%减体积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中移植肝的病理损伤及排斥反应,改善线粒体损伤及能量代谢,同时能显著促进eNOS的表达,抑制iNOS的表达,降低门静脉压力,显著促进肝窦vWF的表达及HA的降解,保护肝窦内皮细胞,进而改善肝脏微循环,与NS组和BMMSCs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HO-1/BMMSCs可以通过改善肝脏微循环,发挥保护大鼠减体积移植肝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危重型患者临床特征变化及心肺病理改变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危重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心肺病理特征,为类似病例的临床救治提供借鉴。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COVID-19患者从发病到危重型快速进展过程中的临床指标、实验室检查、支气管镜及超声心动图结果的动态变化和心肺病理解剖结果。结果:该例患者在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后第9天入院。患者起病后从轻症到重症,再到危重症分别经历了12和18 d,在第28至45天期间接受了体外膜肺氧合(ECMO)联合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CRRT)以及心肺联合移植术,术后第2天死亡。患者有8?年高血压病史。早期症状轻,炎症指标升高、淋巴细胞减少。治疗效果差,病情进展迅速,多次病毒核酸检测转阴之后病情仍加重,并逐渐发展为肺出血和实变,大量分泌物和肺内出血导致肺功能丧失、肺动脉高压、右心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及肝功能异常。予右肺移植和原位心脏移植术后不能维持循环稳定而死亡。肺病理检查可见气管及支气管内存在大量黏液、暗红色分泌物和血块,病理改变主要为肺组织出血坏死、肺泡炎、纤维素性渗出和小血管病变,心肌细胞水肿和少量炎症细胞浸润。结论:COVID-19危重型患者从轻症到危重症、死亡进展快速,危重症阶段发生肺、心和肝脏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FcγRIIb基因修饰树突状细胞对大鼠原位肝移植排斥反应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FcγRIIb基因修饰树突状细胞对大鼠原位肝移植术后肝功能及病理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利用基因克隆技术构建含Lewis大鼠FcγRIIb基因的重组慢病毒表达载体TRE-FcγRIIb。分别包装TRE-FcγRIIb表达病毒与TET-on可诱导病毒,用其共感染DA大鼠骨髓来源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并检测FcγRIIb的表达。将供体DA大鼠与受体Lewis大鼠按照体重进行配对后随机分为三组,三组均行DA-Lewis的大鼠原位肝移植术。对照组(A组)不给予任何预处理。环孢素A组(B组)术后第2天开始给予环孢素A处理。FcγRIIb基因修饰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组(C组)术前1 d供体大鼠静脉注射FcγRIIb修饰的DA大鼠骨髓来源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1×10 6细胞)。术后第7天分别取血和肝脏检测肝功能和肝脏病理变化。 结果:C组术后第7天肝功能异常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C组术后第7天肝脏病理排斥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对照组中的大鼠平均存活天数为12.8 d;B组的大鼠平均存活天数为65.3 d;C组的大鼠平均存活天数为58.5 d。 结论:FcγRIIb基因修饰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可以降低大鼠原位肝移植术后肝功能异常,减轻术后大鼠肝脏急性排斥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建立转基因猪-猴异种原位全肝移植模型的初步尝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稳定的猪-猴异种原位全肝移植模型制作方法,为异种肝移植的临床前研究提供良好的实验工具。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异种肝脏移植研究团队施行的7例猪-猴异种原位全肝移植的围手术期情况及结局。供体选用基因编辑的版纳小型猪,受体选用解剖特征、生理生化及免疫机制同人类十分接近的恒河猴。在参照临床经典原位全肝移植术式的基础上,进行猪-猴异种原位全肝移植术,并对手术过程进行改进,以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无肝期。在胆管插管留置外引流,以观察胆汁分泌情况。术前免疫诱导采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利妥昔单抗+眼镜蛇毒因子+他克莫司";术后免疫维持采用"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甲泼尼龙",同时给予抗菌抗病毒治疗、输注凝血酶调节受体凝血功能。结果:共行猪-猴异种原位全肝移植7例,在建模成熟稳定的第7例模型制作中,供体获取手术时间42 min,无热缺血时间,供体修整时间87 min,供体冷保存时间为128 min;受体手术时间123 min,无肝期27 min,肝下下腔静脉阻断38 min,手术全程出血量约10 ml。术后存活4例,术后最长存活时间为27 h。3例未存活模型中,1例为麻醉意外,2例为早期手术练习。第7例模型受体术后分泌胆汁86 ml。结论:良好的供体获取、高质量的血管吻合、术中减少出血量、缩短无肝期、严格的液体管理及细致全面的监护是提高猪-猴异种肝移植模型成功率的关键,优化供体基因组合及合理免疫抑制方案是进一步实现猪-猴异种肝移植模型长期存活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载血管生成抑制剂脂质微泡联合聚焦超声定向辐照治疗结肠癌肝转移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载血管生成抑制剂脂质微泡联合聚焦超声定向辐照对结肠癌肝转移的治疗效果。方法:29只结肠癌肝转移Balb/c裸鼠随机分为4组,其中G1组8只裸鼠作为空白对照组;G2组7只裸鼠仅行超声辐照;G3组7只裸鼠采用超声辐照联合不负载药物的SonoVue裸微泡;G4组7只裸鼠采取超声辐照联合载血管内皮抑素Endstar处理。治疗结束后12d处死裸鼠,计数并称量各组原发肿瘤质量、肝转移瘤的数目及质量,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D34在肝转移瘤中的表达情况。结果:G4组脾脏原位移植肿瘤质量为(0.79±0.49)g,低于G3组的(1.74±0.33)g、G2组的(2.60±0.60)g以及G1组的(2.67±0.61)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0.629, P<0.01)。G4组肝脏转移瘤质量为(0.55±0.16)g,低于G3组的(0.95±0.27)g、G2组的(1.42±0.28)g及G1组的(1.47±0.22)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3.758, P<0.01)。4组肝脏转移瘤结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167, P=0.918)。G4组CD34灰度值为(8 037±1 708),低于G1组的(10 931±1 762)、G2组的(11 570±2 422)及G3组的(14 978±1 6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5.779, P<0.01)。 结论:载血管生成抑制剂脂质微泡联合聚焦超声定向辐照可以降低结肠癌肝转移瘤新生血管的生成,抑制原位肿瘤及肝转移瘤的生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玻璃化冷冻卵巢原位移植技术介导胰岛素/IGF-1信号通路易感糖代谢紊乱风险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初探玻璃化冷冻后卵巢原位移植技术对其子代小鼠糖代谢水平的影响和机制。方法:建立卵巢玻璃化冷冻后原位移植出生子代小鼠模型,实验分为新鲜卵巢原位移植出生子代(新鲜组)和玻璃化冷冻卵巢原位移植出生子代(玻璃化冷冻组),另设自然交配出生子代为对照组,每组16只小鼠,检测子代小鼠出生到6月龄时各阶段体质量及6月龄成年子代鼠的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糖耐量水平;取材6月龄子代小鼠肝脏组织,qRT-PCR检测生长因子受体结合蛋白10(growth factor receptor-bound protein 10,Grb10)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 检测Grb10、磷酸化蛋白激酶B(phosphate-protein kinase B,p-AKT)和磷酸化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hosphate-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p-MAPK)蛋白的表达。结果:玻璃化冷冻组2周龄和3周龄子代小鼠的体质量均低于对照组( P=0.007, P<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新鲜组4月、5月龄子代小鼠的体质量均低于对照组( P=0.023, P=0.01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6月龄子代鼠新鲜组和玻璃化冷冻组小鼠空腹血糖均较对照组升高( P<0.001, P=0.00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玻璃化冷冻组小鼠空腹胰岛素水平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7),但玻璃化冷冻组与新鲜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葡萄糖注射后30 min时,新鲜组子代小鼠血糖水平显著高于玻璃化冷冻组( P<0.001),120 min时,新鲜组和玻璃化冷冻组子代小鼠血糖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34, P=0.01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新鲜组和玻璃化冷冻组子代肝脏内 Grb10 mRNA和蛋白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均 P<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玻璃化冷冻组和新鲜组子代肝脏内p-AKT(均 P=0.024)和p-MAPK( P=0.019, P=0.002)蛋白的表达较对照组显著性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玻璃化冷冻组与新鲜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卵巢玻璃化冷冻后原位移植技术影响子代小鼠生长和糖代谢,通过子代成年小鼠肝脏内印记基因 Grb10过表达,抑制肝脏内胰岛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信号通路,降低细胞利用葡萄糖水平,使成年子代小鼠出现糖代谢紊乱的现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肝移植术后并发肺孢子菌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治疗体会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原位肝移植术后并发肺孢子菌肺炎(pneumocystic carinii pneumonia,PCP)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其治疗策略。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肝胆胰脾外科2015年5月至2019年3月期间进行肝移植手术且术后并发PCP的受者,纳入PCP组8例;利用倾向评分匹配方法从同期肝移植受者中,与PCP组按1:4比例选取未并发PCP的受者,纳入对照组32例。收集并统计受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肝移植术后并发PCP的危险因素。结果:在此期间共完成385例次肝移植,受者手术后PCP发病率为2.1%(8/385)。PCP组均为男性;年龄(52.63±12.99)岁(27~69岁);发病时间为肝移植术后(19.88±13.22)周(9~50周);其中良性肝脏疾病2例,肝脏恶性肿瘤6例;所行术式均为改良背驼式肝移植。单因素分析提示,肝移植术后是否发生排斥反应、肝移植术后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及肝移植术后外周血淋巴细胞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余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肝移植术后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降低是术后并发PCP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肝移植术后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降低会增加PCP的发病风险。针对此类高危受者,预防性使用复方磺胺甲 唑可能有效地降低肝移植术后PCP的发病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