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立尸体肾移植术后肾功能延迟恢复风险的供者评价系统的多中心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尸体供肾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elayed graft function, DGF)危险因素并建立供者评分系统。方法:收集自2016年11月至2018年3月全国29家移植中心实施尸体供肾移植共3 549例受者及1 875例供者临床资料,单因素分析确定DGF的供者危险因素,将其纳入多因素分析,计算回归系数(β值)并换算成危险因素的评分,建立DGF风险供者评分系统。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供者年龄,原发疾病,高血压病史,捐献前血肌酐水平,低血压时间和心肺复苏史是肾移植术后DGF的危险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均可增加DGF发生率。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了基于以上6个危险因素的总分49分的DGF风险供者评分系统,随着供者评分由0分升高至49分,肾移植术后DGF发生率由9.96%增加至92%。结论:本研究确定了尸体供肾肾移植术后DGF的供者危险因素,建立了一个符合中国人口特征的DGF风险供者预测评价系统,有助于临床医师用于尸体供者的评估,指导肾移植术后DGF的防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生存预测评分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A-ECMO)是一种能提供循环和氧合支持的体外循环技术,目前应用于心源性休克(CS)、肺栓塞、心搏骤停(CA)等疾病的救治。但VA-ECMO仍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如果在使用VA-ECMO前,利用预测评分进行危险分层有助于筛选出最佳获益人群,制定最佳的临床策略,合理分配医疗资源。关于VA-ECMO预测评分的综述鲜有报道,本文旨在对多种VA-ECMO评分工具〔VA-ECMO辅助后生存率评分(SAVE)、VA-ECMO抢救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患者的预后评分(ENCOURAGE)、未包含国际标准化比值的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Ⅺ)、心脏外科术后行体外膜肺氧合评分(PC-ECMO)、预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后行VA-ECMO的死亡预测评分(REMEMBER)、大面积肺动脉栓塞行VA-ECMO辅助后死亡风险预测评分、ECMO辅助下心肺复苏评分(ECPR)、经体外生命支持的低体温结局预测评分(HOPE)〕的预测性能进行系统综述,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心脏移植患者运动康复最佳证据总结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检索和分析心脏移植患者运动康复的相关证据,并对最佳证据进行总结。方法:计算机检索知网、万方、CBM、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UpToDate、BMJ Best Practice、英国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国际指南网(GIN)、苏格兰学院间指南网(SIGN)、新英格兰医学(NEJM)、澳大利亚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美国卫生保健政策研究所(AHRQ)、美国心脏协会(AHA)、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肺康复协会(AACVPR)、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国际心肺移植学会(ISHLT)中关于心脏移植患者运动康复的最佳实践信息册、证据总结、指南、专家共识及系统评价。结果:共纳入10篇文献,包括临床决策1篇、指南2篇、专家共识1篇、系统评价6篇;经过评价,共总结运动有效性、运动时机、运动评估、运动方式、持续时间、预康复、运动依从性7个方面21条最佳证据。结论:本研究总结了心脏移植患者运动康复最佳证据,为医护人员制订心脏移植术后患者运动康复方案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肺移植术后早期康复治疗对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肺移植术后早期康复治疗对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6月至2017年12月肺移植术后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2组患者术后生命体征稳定即接受康复宣教、药物治疗、营养支持、心理疏导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由物理治疗师监督行系统性早期肺康复治疗,包括体位转移、有氧训练、抗阻训练、呼吸训练等,3~5次/周,共训练4周;对照组由康复治疗师告知其有氧训练、呼吸训练、气道廓清等训练的方法,由患者自行康复治疗。分别于肺移植术前评估时及治疗4周后,采用床边肺功能仪评估2组患者的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比(FEV1%)、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比(FVC%)、1秒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FEV1/FVC),采用六分钟步行试验测定2组患者的六分钟步行距离(6MWD),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2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FEV1%、FVC%、FEV1/FVC、6MWD、MBI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上述指标较组内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 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各项指标[FEV1%(64.58±13.71)%、FVC% (71.38±7.05)%、FEV1/FVC(85.19±8.98)%、6MWD(394.25±95.14)m和MBI评分(83.55±6.12)分]显著优于对照组[FEV1% (52.21±15.22)%、FVC% (58.80±16.61)%、FEV1/FVC(72.77±16.02)%、6MWD(303.00±52.80)m和MBI评分(74.50±7.19)分],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肺移植术后早期康复治疗有利于提高患者心肺功能,改善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麻醉因素对CPB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炎性反应的影响:七氟烷-右美托咪定复合麻醉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七氟烷-右美托咪定复合麻醉对CPB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择期行CPB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96例,性别不限,年龄45~60岁,体重60~75 kg,ASA分级Ⅱ或Ⅲ级,NYH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 n=24):常规全麻组(C组)、七氟烷复合全麻组(S组)、右美托咪定复合全麻组(D组)和七氟烷-右美托咪定复合全麻组(SD组)。D组与SD组于麻醉诱导开始时经10 min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负荷剂量1 μg/kg,随后以0.4 μg·kg -1·h -1速率输注至手术结束。S组和SD组于气管插管后吸入1%~2%七氟烷。于麻醉诱导前、CPB前、CPB结束即刻、CPB结束后6 h及术后24 h时采集中心静脉血样,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IL-6、IL-10及TNF-α的浓度。记录心脏自动复跳情况、术中及术后24 h内严重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术后气管插管保留时间和ICU停留时间。 结果:与C组比较,其余3组血浆IL-6、IL-10及TNF-α浓度降低,SD组术后气管插管保留时间缩短( P<0.05);与S组或D组比较,SD组血浆IL-6、IL-10及TNF-α浓度降低( P<0.05),术后气管插管保留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各组ICU停留时间及心脏自主复跳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中及术后24 h内均未见严重不良事件发生。 结论:七氟烷-右美托咪定复合麻醉有助于减轻CPB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炎性反应,但无临床转归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高危冠状动脉异常主动脉起源的诊断和外科治疗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高危冠状动脉异常主动脉起源(AAOCA)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3年7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外科接受外科手术的24例高危AAOCA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8例,女性6例,手术时年龄[ M(IQR)]13(26)岁(范围:0.3~57.0岁)。超声心动图和心脏CT检查确诊AAOCA,均走行于主动脉与肺动脉之间且合并狭窄。右冠状动脉起自左冠状窦15例,左冠状动脉起自右冠状窦6例,单一冠状动脉畸形3例。3例患者无明显相关症状,其中2例运动负荷试验阳性;21例患者有反复运动后胸闷、胸痛、晕厥等病史,其中3例患者出现运动后晕厥进行了心肺复苏。首次超声心动图提示冠状动脉异常的发现率为37.5%(9/24)。 结果:24例患者均完成手术治疗,包括异常冠状动脉去顶手术23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例,其中5例患者同期完成其他心内畸形矫治手术。单纯AAOCA手术患者术中心肺转流时间(111.6±60.6)min(范围:62~213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57.6±25.3)min(范围:35~129 min)。术后院内30 d无死亡,无手术相关合并症。1例术前体外膜肺氧合持续辅助急诊手术患者术后出现肢端缺血坏死、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随访2.2(3.3)年(范围:1个月至7.2年),1例既往诊断冠心病行介入治疗患者术后症状明显减轻,其他出院患者无任何相关症状。结论:高危AAOCA的超声心动图初诊确诊率仍然较低,但心血管意外风险很高。对于运动相关的胸痛等症状应注意排查AAOCA,尤其是青少年。运动负荷试验可以有助于评估无症状AAOCA的心血管风险。外科手术治疗可获得满意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肝移植围手术期康复治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肝移植患者常合并肌肉减少症、心肺功能下降、衰弱等功能障碍,严重影响其生存率及生活质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将康复治疗应用于围手术期的肝移植患者,并取得不错的疗效。本文就肝移植患者的术前功能评估、预康复及术后早期康复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肝脏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并脾血管内皮瘤出血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男,48岁,因“左上腹疼痛3周,伴小便黄染1周”入院。查体:腹膨隆,左上腹压痛、反跳痛,肝、脾区叩痛,移动性浊音阳性;家族史:叔叔因“肝病”去世。腹部CT(图1):肝内呈弥漫性雪花样改变提示肝脏、脾脏弥漫性病变,考虑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ereditary hemorrhagic telangiectasia,HHT)并动静脉瘘;脾脏较大肿块合并出血,考虑血管瘤。Hb 66 g/L,急诊全麻行脾切除、肝组织活检术,术中盆腹腔内约3 000 ml暗红色积血,肝脏呈肝硬化改变,表面可见多发小血管瘤样改变,脾脏下极见大小15 cm× 12 cm× 10 cm肿瘤,膈肌面破裂出血。术后病理:(1)脾脏血管内皮瘤(图2A);(2)肝组织镜下肝实质内灶状小血管扩张呈海绵状血管瘤样改变(图2B)。免疫组化:脾脏肿瘤:CD34、CD31、ERG均为阳性;肝组织活检:CD34(图2C)、CD31阳性、Hepatocyte阴性。术后复查肝功能损伤进行性加重。术后腹部CT(图3)示肝脏弥漫性病变增加。术后第4天患者出现肾功能不全,呼吸衰竭,肺动脉高压,心肺功能不全,脓毒血症。患者拒绝行肝移植手术,家属要求转回当地医院治疗,出院后一周随访患者已死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同期肝肾联合移植治疗婴儿高草酸尿症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儿 女,8月龄。因“诊断为原发性高草酸尿症Ⅰ型5个月,发展至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 2个月”,为求进一步治疗于 2021年11月3日就诊于我院。患儿3月龄时突发休克、呼吸心跳骤停,于当地医院经心肺复苏、呼吸机辅助通气、体外膜式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联合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2周,心肺功能逐渐恢复;撤除ECMO治疗后仍无尿;肾脏穿刺活检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肾小管内有大量钙盐沉积,结合检测AGXT基因的2个杂合突变,确诊为原发性高草酸尿症Ⅰ型。患儿每周接受3次透析治疗(每次透析12~24 h)。患儿父母各有1个AGXT基因杂合突变。患儿身长68 cm,体重6.7 kg。入院后CT检查结果提示,双肾密度增高(图1)。经评估患儿为高草酸尿症Ⅰ型、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无器官移植手术禁忌证,将其加入肝、肾移植等待名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超声心动图定义的肺动脉高压是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不良预后因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肺动脉高压(PH)是多种疾病和病理机制所致肺动脉压力升高的一组病理状态。近年研究发现,PH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相对高发,但机制不明,且关于其预后价值的研究报道十分有限。为评估基线超声心动图所定义的PH在新诊断MM中的临床特征与预后价值,该研究纳入了北京朝阳医院自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426例新诊断MM患者(排除心脏淀粉样变性患者)。结果发现,54例(12.7%)患者合并PH。基线PH与高龄、贫血、肾功能不全、心脏舒张功能不全以及高BNP/NT-proBNP水平等临床特征相关。在PH患者中,房颤的发生率较高,但血栓事件发生率与非PH患者相仿。其余包括冠心病、慢性心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脏瓣膜病在内的心肺基础疾病以及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发生率在两组患者中并未显示出差异。在相仿的治疗方案及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率下,基线存在PH的患者更难以获得有效及深度缓解( P=0.002)。MM所伴随的PH常常可逆,随着MM疾病的缓解,81.5%(22/27)的PH患者肺动脉压力可恢复至正常水平,心脏舒张功能及相关指标也随之明显改善;当MM疾病复发后,68.8%(11/16)的患者肺动脉压力再次升高。以上结果提示,此类PH更倾向于MM所继发的一种病理状态,而非独立疾病。此外,由于PH在有效的诱导治疗后通常可逆,且患者心功能可得到明显改善,因此对于符合条件的患者,ASCT仍不失为一线治疗选择。最后,生存分析结果显示,PH是MM患者生存预后的不利因素,与非PH患者相比,其无进展生存期(21比50个月)和总生存期(45比90个月)均缩短(均 P<0.05)。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