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族性原发性肥厚性骨关节病合并肾性失钾一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原发性肥厚性骨关节病(primary hypertrophic osteoarthropathy,PHO)是一种以杵状指(趾)、皮肤增厚及骨膜增生为主要特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报告1例SLCO2A1基因的纯合突变c.1771C>T导致的PHO合并肾性失钾患者,其父母为近亲结婚,均存在SLCO2A1基因杂合突变,其弟弟有类似临床表现,也检测出SLCO2A1基因的纯合突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同患两种罕见遗传病患儿9例的临床与遗传学特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同患两种罕见遗传病患儿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2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确诊的同患两种罕见遗传病的患儿病例资料,总结其临床及遗传学特征。结果:9例患儿中男6例、女3例,末次就诊或随访年龄为5.0(2.7,6.8)岁,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运动发育落后、智力发育落后、表观畸形、骨骼异常等。例1~4均为男性,表现为步态异常、跑跳差,血清肌酸激酶明显增高,遗传学分析证实为DMD基因致病性变异所致的Duchenne型或Becker型肌营养不良,同患另1种遗传病,分别为原发性肥大性骨关节病、脊髓性肌萎缩症、脆性X综合征、脑海绵状血管瘤3型。例5~9分别为COL9A1基因相关多发性骨骺发育不良6型和NF1基因相关神经纤维瘤病Ⅰ型,COL6A3基因相关Bethlem肌病和WNT1基因相关成骨不全症ⅩⅤ型,Turner综合征(45,X0/46,XX嵌合体)和TH基因相关Segawa综合征,22q11.2微重复综合征和DYNC1H1基因相关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下肢受累脊髓性肌萎缩症1型,ANKRD11基因相关KBG综合征与IRF2BPL基因相关神经发育障碍伴倒退、运动异常、语言丧失和癫痫。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最多见,6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为新生杂合致病性变异所致。结论:存在两种罕见遗传病的患儿临床表型复杂,当患儿临床特征及病情变化不能用一种罕见遗传病解释时,需考虑可能同时存在其他罕见遗传病,并注意新生致病性变异所致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基于核心家系的全外显子组测序联合多种分子遗传学检测有助于遗传病的精准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SLCO2A1基因相关慢性肠病临床特点及遗传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总结分析SLCO2A1基因相关慢性肠病(CEAS)的临床特点及遗传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5例CEAS的病例,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及内镜检查、治疗转归以及家系特点和基因检测结果。结果:5例患者均为男性,胃肠道症状在青春期后出现。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间歇性黑便或便血、不全肠梗阻,以及贫血、低白蛋白血症、低钾血症。除食管外的全胃肠道均可受累,以胃及回肠为最常见。小肠病变特征为多发浅溃疡并肠腔狭窄,累及黏膜层及黏膜下层。5例患者均伴发原发性肥厚性骨关节病,1例伴发骨髓纤维化及胸导管发育异常。基因检测提示5例患者均为SLCO2A1基因纯合突变或复合杂合突变。炎症性肠病的常规治疗方法及COX-2抑制剂对该病无效。结论:CEAS是一种可广泛累及胃肠道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可伴发皮肤及骨骼受累,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临床上需注意与其他炎症性胃肠道疾病相鉴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原发性肥大性骨关节病1例患儿的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1例原发性肥大性骨关节(PHO)病患儿的遗传学病因。方法:选取2021年7月27日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就诊的1例患儿为研究对象。采集患儿及其父母的外周血样,提取基因组DNA,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对疑似的剪接变异进行Sanger测序家系验证,并通过minigene实验进行体外功能验证;采用长片段PCR对疑似的外显子缺失变异进行验证。本研究通过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查(伦理号:[2021]伦审字62号)。结果:WES结果显示患儿携带 HPGD基因复合杂合变异,包括父源性杂合缺失变异(Exon 3 del)和母源性杂合剪接变异(c.421+1G>T)。长片段PCR验证了患儿及其父亲存在包含第3外显子在内的7 565 bp片段的杂合缺失(c.218-1304_324+6156del),minigene实验结果显示母源性的剪接变异导致了第4外显子的跳跃剪接。 结论:HPGD基因c.218-1304_324+6156del杂合缺失变异和c.421+1G>T杂合剪接变异可能是该患儿的致病原因,上述结果丰富了 HPGD基因的变异谱,为受累家庭的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了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原发性肥大性骨关节病并SLCO2A1基因突变2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收集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内分泌科诊断的2例原发性肥大性骨关节病(primary hypertrophic osteoarthropathy,PHO)患者的临床资料,提取全部患者及其家族成员外周血进行基因组DNA抽提,应用PCR扩增15-羟基前列腺素脱氢酶(hydroxyprostaglandin dehydrogenase,HPGD)及SLCO2A1致病基因全部外显子、外显子和内含子交界区.PCR产物进行直接测序,并利用在线数据库PolyPhen-2及SIFT对发现的突变致病性进行预测.通过基因测序,发现该2例患者的SLCO2A1基因分别存在c.1106G>A(p.G369D)纯合子突变和c.611C >T(p.S204L)纯合子突变,均未检出HPGD基因突变.经SIFT和PolyPhen2生物信息学工具预测得出SLCO2A1基因这两个突变为致病性错义突变,证实SLCO2A1基因突变在PHO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对PHO患者进行SLCO2A1基因检测不仅有助于明确病因,也有利于产前诊断及遗传咨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SLCO2A1基因纯合突变致原发性肥大性骨关节病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者男,17岁,因"头面部皮肤增厚、四肢肢端肥大2年余"于2017年6月14日入院.患者于2年前出现头面部皮肤粗厚、皱纹增多,伴面部皮肤、毛发油腻,症状进行性加重;同时出现四肢肢端肥大,以手指、足趾末端增粗为主.父母非近亲结婚,家族中无类似病例及其他家族性遗传病史.体格检查:身高182 cm,体重71.0 kg,体质指数21.4 kg/m2,血压134/79 mmHg(1 mmHg=0.133 kPa).头面部皮肤粗厚、油腻,毛孔粗大,面部皮肤可见痤疮,头部皮肤形成深褶,呈脑回状;手指末端增粗,呈杵状指,双踝关节粗大(图1).未见其他阳性体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三个原发性肥大性骨关节病家系HPGD基因突变的鉴定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应用DNA测序和高分辨熔解曲线(high-resolution melting,HRM)分析技术对3个原发性肥大性骨关节病(primary hypertrophic osteoarthropathy,PHO)家系进行HPGD基因的突变分析,了解中国PHO患者可能的热点突变.方法 PCR扩增HPGD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及外显子/内含子衔接区,并对PCR产物进行测序;针对先证者候选突变位点,通过HRM完成家系验证,并进一步通过基因测序技术对HRM方法的准确性进行鉴定.结果 3例PHO先证者均存在HPGD基因第3外显子c.310_311delCT (p.L104Afs*3)突变,其中2例为纯合子,1例为杂合子.对先证者和家系成员及正常对照样本的HRM分析结果显示3种不同的曲线型,经测序验证表明3种曲线分别为野生型与突变c.310_311delCT的杂合子和纯合子.结论 c.310_311delCT(p.L104Afs*3)很可能是中国PHO患者的基因突变热点,HRM分析检测HPGD基因突变具有方便快捷、灵敏特异的优点,可作为PHO患者及携带者突变筛查HPGD基因突变的优选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并发动脉导管未闭原发性肥大性骨关节病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者因动脉导管未闭人心内科就诊,查体时发现患者杵状指明显,并且不能用动脉导管未闭的血流动力紊乱解释.结合患者杵状指发病年龄较早,同时存在明显的面部皮肤增厚、皱褶、痤疮、关节疼痛、腹泻、稀便等症状,考虑患者为原发性肥大性骨关节病.进一步行基因检测,发现患者HPGD基因突变,明确诊断为原发性肥大性骨关节病1型.由于大部分肥大性骨关节病患者多由心肺疾病等因素引起,因此该患者容易误诊为继发性肥大性骨关节病,具有一定的警示作用.检索文献发现,国外有数例动脉导管未闭并发原发性肥大性骨关节病的患者,提示两种疾病可能具有共同的致病基因,为基础研究提供线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厚皮性骨膜病合并低钾血症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者男,25岁,多关节肿胀10余年,头面部皮肤增厚5年.皮肤科情况:头面部皮肤粗糙增厚,沟纹皱褶增多加深,呈回纹状,油脂分泌增多.双侧手足粗大,皮肤粗糙增厚,多汗,杵状指趾.皮损组织病理示:鳞状上皮角化过度,基底部色素沉着,真皮层胶原纤维增生,伴玻璃样变性.X线:双手、双足及双膝关节可见骨质增生,骨皮质增厚及骨质破坏.诊断:厚皮性骨膜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骨膜增生厚皮症1家系报告及基因突变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报告骨膜增生厚皮症(PDP)1家系,并检测其基因突变情况,为开展遗传学咨询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家系成员临床资料,提取先证者及其亲属外周血DNA,利用芯片捕获高通量测序方法对PDP相关致病基因进行筛查,并结合San-ger测序验证的方法检测该家系的基因突变.结果 先证者符合完全型PDP的临床诊断,基因筛查检出SLCO2A1基因第13号外显子上c.1771C >T(p.Arg591*)纯合突变.该家系中另4人表现型正常,但其中3人携带该基因位点的杂合突变,提示该家系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模式.结论 SLCO2A1基因的纯合突变(c.1771C >T)为本研究中PDP的遗传学病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