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清尿素氮与肌酐比值对小肠出血者小肠镜检查进镜途径的指导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血清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与肌酐(creatinine,Cr)比值(BUN/Cr)对小肠出血患者行小肠镜检查时进镜途径选择的指导价值。方法:2015年1月—2019年10月期间,因潜在小肠出血在空军特色医学中心接受双气囊小肠镜检查,并在出血48 h内行BUN和Cr检测的105例患者纳入回顾性分析,根据BUN/Cr比值是否大于81分成升高组( n=52)和正常组( n=53),使用 χ2检验比较两组经口进镜和经肛进镜病变检出率。 结果:105例潜在小肠出血患者中,79例经双气囊小肠镜检查明确出血原因,总体病变检出率为75.24%(79/105)。升高组52例,总体病变检出率为76.92%(40/52),经口进镜病变检出率为79.49%(31/39),经肛进镜病变检出率为47.37%(9/19);正常组53例,总体病变检出率为73.58%(39/53),经口进镜病变检出率为63.64%(21/33),经肛进镜病变检出率为51.43%(18/35)。经口进镜病变检出率升高组明显高于正常组( χ2=6.576, P=0.010),经肛进镜病变检出率升高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230, P=0.135)。 结论:对于潜在小肠出血的患者,在活动性出血48 h内,BUN/Cr>81时可首先考虑行经口小肠镜检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西罗莫司治疗儿童蓝色橡皮疱痣综合征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儿男,8岁,因全身多发血管瘤5年,贫血1年就诊。患儿5年前全身皮肤出现散在大小不等血管瘤,进行性增多,确诊为全身多发血管瘤,于外院多次行血管瘤介入及手术治疗,效果不佳。1年前出现大量暗红色血便,伴有乏力、头晕,当地医院查血红蛋白51 g/L,血小板130 × 10 9/L[参考值(100 ~ 300)× 10 9/L,下同],给予止血、输血等对症治疗,仍间断便血。家族中无相关疾病史。体检:精神可,贫血貌,面色苍白,全身皮肤散在大小不等血管瘤,多数突出皮面。左手多发血管畸形,局部瘢痕形成,出现不能握持等功能障碍;外生殖器可见血管瘤样凸起;足底见多发血管瘤( 图1A, 图1B, 图1C)。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3.53 × 10 9/L,红细胞2.64 × 10 12/L,血红蛋白35 g/L,血小板199 × 10 9/L,平均血红蛋白量17.2 pg(25 ~ 34 pg),平均血红蛋白浓度212 g/L(310 ~ 355 g/L),血清铁1.4 μmol/L(11 ~ 306.8 μmol/L),粪便隐血阳性。腹部超声示肝脏多发血管瘤,最大5.3 mm × 2.9 mm,腹腔肠管内可见多处大小不等的异常团块附着肠壁生长,最大者14.7 mm × 9.2 mm。X线检查发现左手软组织肿块影伴局部隆起,提示血管瘤。双气囊小肠镜示胃底、胃体、胃角、胃窦、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及直肠黏膜可见多发圆形、半圆形、椭圆形及不规则隆起,表面溃破,可见糜烂及溃疡形成,直径30 ~ 45 mm( 图1D、 图1E)。肠道隆起病变处组织病理示黏膜层、黏膜肌层及黏膜下层增生扩张的血管,内见充血、淤血、血栓形成( 图1F)。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同对接时间对双气囊小肠镜检查结果及安全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估不同对接时间对双气囊小肠镜检查结果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2019年4月—2020年8月于南京鼓楼医院完成经口联合经肛小肠镜检查的患者分为同日对接组与非同日对接组。比较两组患者小肠镜对接率、经口小肠镜时间、经肛小肠镜时间、对接总时间、不良事件、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结果:纳入患者119例,除外小肠镜检查发现小肠狭窄无法完成对接者23例,96例患者中,同日组对接率92.9%(39/42),非同日组对接率74.1%(40/5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390, P=0.036)。同日组与非同日组比较,经肛小肠镜时间[(35.59±23.29)min比(55.10±19.04)min, t=-4.080, P<0.001]、对接总时间[(89.10±27.82)min比(114.20±24.55)min, t=-4.254, P<0.001]、住院天数[(9.24±3.76)d比(11.76±4.41)d, t=-2.599, P=0.0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经口小肠镜时间、住院费用、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双气囊小肠镜同一日对接方法可提高小肠镜对接率、缩短检查时间、降低平均住院日,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双气囊小肠镜治疗儿童Peutz-Jeghers综合征小肠息肉肠套叠的初步探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双气囊小肠镜(DBE)治疗儿童Peutz-Jeghers综合征(PJS)小肠息肉肠套叠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7月至2023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消化科住院的经DBE检查及治疗的PJS小肠息肉肠套叠的患儿,对其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外科手术史、腹部超声、小肠镜检查治疗情况及术后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例PJS小肠息肉肠套叠患儿纳入研究,其中男9例,女5例,平均年龄(10.25±2.52)岁。14例患儿共合并21处小肠套叠,其中单发套叠者8例,多发套叠者6例。14例患儿均行DBE检查及治疗,共切除小肠息肉215枚,手术过程中未发生出血或穿孔等并发症。12例患儿经DBE治疗成功解除了肠套叠,引起肠套叠的小肠息肉最大径平均为(4.38±1.43)cm。1例患儿DBE未到达肠套叠息肉部位,1例患儿DBE术后出现肠梗阻,行外科手术治疗。结论:DBE为无完全性肠梗阻的PJS小肠息肉肠套叠患儿提供了一种相对有效的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放射性肠炎临床诊疗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小肠胶囊内镜与双气囊小肠镜检查逐渐成为临床诊断放射性肠炎(RE)的新手段,尤其是对异常肠道组织的诊断。靶向活检或介入治疗有望实现RE的精准治疗。而筛选生物样本中的分子标志物也成为RE诊断新方向。粪便微生物群移植已成为具有前景的RE治疗手段之一,此外基于传统中草药、靶问细胞死亡以及组学分析的机制研究为RE的诊疗提供了新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双气囊小肠镜治疗小肠血管性病变出血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双气囊小肠镜(DBE)治疗小肠血管性病变出血的有效性和出血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空军特色医学中心2013年4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65例确诊或疑似小肠血管性病变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DBE治疗组(Yano分型1a型和1b型患者采用氩离子凝固术治疗,Yano分型2型和3型患者采用钛夹夹闭联合黏膜下注入聚桂醇硬化剂治疗)和无DBE治疗组(采用停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输血、补充铁剂等传统治疗)。比较DBE治疗组与无DBE治疗组的小肠单发血管性病变患者、DBE治疗小肠单发与多发血管性病变患者的出血复发情况。对出血复发与无出血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小肠血管性病变出血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卡方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44例(单发血管性病变25例,多发血管性病变19例)患者明确诊断小肠血管性病变并采用DBE治疗(DBE治疗组),21例单发血管性病变患者予传统治疗(无DBE治疗组)。DBE治疗组中小肠单发血管性病变患者的出血复发率低于无DBE治疗组中的小肠单发血管性病变患者、DBE治疗组中小肠多发血管性病变患者[24.0%(6/25)比71.4%(15/21)、12/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10.348、6.848, P=0.001、0.00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出血复发与无出血复发小肠血管性病变患者病程中输血、合并高血压、合并瓣膜性心脏病、DBE治疗的比例比较[69.7%(23/33)比37.5%(12/32)、51.5%(17/33)比18.8%(6/32)、42.4%(14/33)比12.5%(4/32)、54.5%(18/33)比81.2%(26/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6.777、7.628、7.265、5.298, 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中输血( OR=3.736,95% CI 1.082~12.898, P=0.037)、合并瓣膜性心脏病( OR=4.916,95% CI 1.107~21.829, P=0.036)是小肠血管性病变患者出血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DBE治疗是小肠血管性病变患者出血复发的保护因素( OR=0.214,95% CI 0.057~0.808, P=0.023)。 结论:DBE治疗小肠血管性病变出血有效,尤其对于单发血管性病变效果更明显。合并瓣膜性心脏病、病程中输血是小肠血管性病变出血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双气囊小肠镜在儿童Peutz-Jeghers综合征引起肠套叠中的初步治疗经验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黑斑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PJS)在幼儿期出现症状,儿童腹腔空间相对成人小,有更高的肠套叠风险。双气囊小肠镜(double-balloon enteroscopy,DBE)已被证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诊治小肠病变方法,但还需确定其预防性息肉切除治疗对PJS幼儿的疗效及安全性。回顾2018—2020年间被确诊为PJS的6例患儿(中位年龄10.6岁)资料,发现患儿中进行DBE治疗14次,其中3例患儿经DBE治疗成功解除肠套叠。切除的套叠息肉的大小分别为50 mm×60 mm,40 mm×35 mm,50 mm×40 mm。所有患儿在DBE治疗后,与息肉相关的症状(腹部疼痛、肠套叠和阻塞)得到缓解。手术过程中未发现出血或穿孔等直接并发症,且随访未见肠套叠复发。可见,DBE息肉切除术治疗PJS引起的肠套叠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口双气囊小肠镜圈套碎石治疗5例小肠结石伴梗阻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为评估经口双气囊小肠镜圈套碎石治疗小肠结石伴梗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回顾性分析2021年12月至2023年3月间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诊治的小肠结石伴梗阻患者的临床、内镜、影像、病理和手术相关资料。共纳入5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52~83岁,临床表现主要是消化道梗阻,结石长径30~50 mm,位于空肠3例、回肠近段1例、空回交界1例。术前3例经影像学诊断为小肠结石。5例均达到技术成功。4例达到临床成功,梗阻症状完全缓解;1例因合并恶性梗阻临床症状部分缓解。术后5例均未出现明显并发症,随访15~790 d,无复发。结果显示经口双气囊小肠镜圈套碎石治疗小肠结石安全有效,为小肠结石患者提供了除外科手术治疗外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双气囊小肠镜在息肉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 观察双气囊小肠镜(DBE)在息肉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34例小肠息肉患者实施DBE下息肉切除术的临床资料,总结DBE下息肉切除术中各类附件使用经验,以及穿孔、出血、腹胀腹痛等并发症的预防措施.结果 34例患者中除1例因息肉过大阻塞肠腔转为外科手术,其余33例均成功完成DBE下小肠息肉切除术;1例患者出现迟发性出血,在内镜下成功止血,并发症发生率为3.0%,所有患者经悉心护理均顺利出院,平均住院时间为(2.21±0.47)d.结论 DBE下息肉切除术切除小肠息肉安全可靠,充分的术前准备、医护默契的术中配合、熟练的操作技巧、术后严密的病情观察,是DBE下小肠息肉切除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2024年7期《临床内科杂志》综述与讲座——"小肠疾病的诊治进展"栏目导读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小肠,作为消化系统中最长且最为隐蔽的部分,其疾病的诊治曾长期面临挑战.然而,随着双气囊小肠镜、探头式共聚焦显微内镜(pCLE)、经腹肠道超声(IUS)等先进技术的普及,小肠疾病的可视化诊断不再是难题,极大提高了其早期发现率和诊断准确性.本期"综述与讲座"栏目特别邀请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的李景南教授与李骥教授为"小肠疾病的诊治进展"专栏组稿,并邀请该领域的知名专家撰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