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急性脑病伴双相发作及后期弥散降低的临床与影像学特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脑病伴双相发作及后期弥散降低(AESD)的临床与影像学特点。方法:病例系列研究,选择2021年10月至2023年7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安徽省儿童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和山西省儿童医院就诊的21例AESD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其临床资料包括影像学、实验室检查以及治疗情况和预后特点。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21例AESD患儿中男11例、女10例,起病年龄为2岁6月龄(1岁7月龄,3岁6月龄)。具有双相发作的典型病例18例,均为发热24 h内出现早期发作,其中16例为全面性发作、2例为局灶性发作,7例达惊厥持续状态。仅有双相中的晚期发作的非典型病例3例。21例患儿的晚期发作出现在病程的第3~9天,其中12例为局灶性发作、6例为全面性发作、3例有局灶和全面性两种发作形式。21例患儿在病程第3~11天头颅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上均可见皮层下白质弥散受限,即“亮树征”。19例患儿在病程第12天至3个月存在额、顶、枕叶为主的弥漫性脑萎缩。20例患儿曾被误诊为自身免疫性脑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热性惊厥、可逆性后头部脑病综合征、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和偏侧惊厥-偏瘫-癫痫综合征。21例患儿均予糖皮质激素冲击及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效果欠佳。至2023年7月,在访18例患儿中17例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其中11例存在脑病后癫痫;1例恢复正常。结论:AESD以双相发作及影像学“亮树征”为特点,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免疫治疗无肯定疗效。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率高,病死率较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我国病原真菌相关的公共卫生风险浅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前在我国由病原真菌引起的公共卫生风险较大,已引起疾控部门的高度关注。由于真菌感染诊断相对困难,目前病原真菌的公共卫生风险往往隐藏于不明原因肺炎、脑炎、发热症候群等中,并未得到有效重视。基于公共卫生视角,重点关注的病原真菌主要涉及高致病性真菌(包括双相真菌和暗色真菌)、造成区域性聚集感染的病原真菌和耐药病原真菌。由于缺乏系统的监测数据,对病原真菌相关的疾病负担无法进行准确量化评估。为有效降低病原真菌感染对我国人群的危害,应做好国家层面的病原真菌系统性监测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8例急性脑病伴双相发作及后期弥散减低患儿的临床、影像特征及预后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总结急性脑病伴双相发作及后期弥散减低(AESD)的临床、影像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神经内科及康复医学科自2020年1月至2022年4月收治的8例AESD患儿的临床、影像学资料及随访情况。结果:8例患儿的前驱感染症状以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感染为主,均在发热后24 h内出现惊厥发作;病程呈双相,其中第一相病程中3例出现惊厥持续状态,第二相病程中均表现为丛集性发作伴意识障碍加重,4例伴不自主动作。7例患儿被收入重症监护室,4例行气管插管,1例合并脓毒性休克。8例患儿第二相病程中颅脑MRI均示"亮树征",包括双侧对称性受累和双侧非对称性受累,受累部位分为弥漫性和局灶性。8例患儿均予糖皮质激素和(或)丙种球蛋白治疗,2例予亚低温脑保护。出院后随访,患儿恢复期(3个月以上)颅脑MRI复查示脑萎缩、硬膜下积液、脑软化等改变,6个月时8例患儿均存活,但均遗留不同程度神经系统后遗症,扩展格拉斯哥预后量表评分4分2例、5分4例、7分2例。结论:AESD是一种特殊的临床影像综合征,双相惊厥发作、头颅MRI示"亮树征"为其特征性的临床及影像表现。该病患儿存活率高,但易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气管平滑肌瘤导致气道阻塞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女,62岁,因“咳嗽、气促1个月余”于2021年12月25日就诊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门诊。患者1个月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咳白痰,伴胸闷气促,活动及平卧时明显,可闻及喘鸣音,无胸痛、咯血,无发热。职业为农民,无吸烟、饮酒史,既往否认慢性病史。查体左肺可闻及双相哮鸣音。实验室检查结果:血常规白细胞4.57×10 9/L、血中性粒细胞 47.0%、血嗜酸性粒细胞 5.7%;糖类抗原125、鳞癌相关抗原在正常范围内;血气正常;肺通气功能检测正常。胸部增强CT示:气管隆突水平软组织密度影,直径约1.3 cm,平扫CT值为23.5 HU,增强后CT值为25.7 HU(图1)。支气管镜显示:气管下段近左主支气管开口处球形新生物(图2),新生物表面黏膜光滑,血供丰富,予圈套除去新生物。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为气管平滑肌瘤。术后患者咳嗽、气喘明显好转,偶咳少量暗红色血痰,3 d后出院。一年后门诊CT随访1次,肿瘤未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丙戊酸钠致超敏反应综合征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53岁.因"发热10天,斑丘疹伴瘙痒3天"于2016年8月10日入住我院.8月1日,患者无明显诱因下出现畏寒、发热伴咽部不适,体温39.2℃,外院予以头孢呋辛抗感染对症治疗3天后,体温稍有下降,后未继续治疗.8月7日,患者再次出现发热,予以头孢孟多抗感染,次日患者全身出现红色斑丘疹,自足背向上蔓延,颜面及胸背部较明显,累及黏膜,融合成片并伴明显搔痒.患者既往体健,曾于6月29日外院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生化检查提示肝肾功能正常,后口服利培酮、碳酸锂、苯海索、丙戊酸钠治疗,否认其他病史,无食物过敏史.体检:体温38.2℃,面部稍水肿,躯干及四肢可见红色斑丘疹,压之褪色,余正常.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5.34 ×109/L↑,嗜酸性粒细胞1.12×109/L↑,单核细胞0.97×109/L↑,淋巴细胞5.07×109/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359 U/L↑,天冬门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120 U/L↑.其他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初步诊断: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drug -induced hypersensitivity syndrome,DIHS)、药物性肝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碳酸锂导致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一例临床诊治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者女,31岁,因全身红斑、丘疹伴发热1d于2016年10月21日人院.患者2年多前因第2次分娩后出现易怒、易兴奋或沉闷不语等情绪变化,在某医院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给予每日口服米氮平、奥氮平各1片,病情渐好转,服药11个月后自行停药.发病前1个月,因病情复发,每晚口服奥氮平0.5片、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1.5片,口服碳酸锂1片每日3次,3周后复查血锂浓度及肝肾功能正常.入院前5d自觉乏力、纳差、厌油、小便色偏黄、低热(体温未测),未予处理.入院前1天躯干出现红斑、丘疹,渐蔓延至四肢,自觉瘙痒,次日晨起时面部肿胀,发热,腋温38.7℃,遂来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皮肤科就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恶性综合征反复发作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1 病例患者男,50岁,因“兴奋与情绪低交替34年,再发情绪低半个月”于2018年1月3日拟诊断双相情感障碍,目前为伴有精神症状的抑郁发作入住我院.既往有3次恶性综合征(NMS)病史,前两次发作时患者根据病情变化增减药物,当地医院诊断为NMS后随医嘱不再增减药物.第3次发病在本院住院治疗期间,诊断NMS后停用抗精神病药,予补液支持及无抽搐电休克(MECT)治疗.此次入院查体未见明显阳性体征.精神检查:意识清,情绪低落,接触被动,表情紧张害怕,多疑,关系、被害妄想,自知力缺失.入院后予艾司西酞普兰10 mg/d,氯氮平50 mg/d,利培酮4 mg/d,氟哌啶醇10 mg/d,治疗后患者肌张力增高、汗多、精神症状渐加重,于入院第3天中午开始发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分析艾滋病(AIDS)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TM)感染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 方法 收集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云南省传染病医院收治的240例AIDS合并TM感染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原菌、双相培养特征及实验室指标特征. 结果 240例患者中男性171例,女性69例,年龄3~70岁.民族主要以汉族为主,占56.25%(135/240),壮族、彝族、傣族、哈尼族分别占8.33%(20/240)、7.92%(19/240)、6.25%(15/240)和4.58%(11/240).病例地区分布主要以云南红河和文山为主,分别占15.83%(38/240)和18.75%(45/240).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包括:淋巴结肿大、化脓、皮疹、发热、贫血等.25℃沙堡弱琼脂平板(SGC)培养菌落生长迅速,表面呈灰白色绒毛状,可产生酒红色色素扩散至整个培养基;37℃SGC培养酵母相菌落平坦、湿润、奶酪色,不产生色素.实验室检查患者血CD4+T淋巴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降低,血细胞沉降系数(ESR)增高,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升高.当地AIDS患者合并TM感染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即从2013年的0.63%上升为2017年的3.20%. 结论 AIDS合并TM感染好发于CD4+T淋巴细胞数低于50个/μl的患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诊断主要依靠病原菌的培养,实验室检查AST、CRP、PCT及真菌-D-葡聚糖可用于辅助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荚膜组织胞浆菌病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5
组织胞浆菌是一种存在于自然界的双相真菌,主要侵犯肺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当机体吸入组织胞浆菌分生孢子而免疫系统不能及时有效清除时,病原菌将从肺门淋巴系统入血播散到全身各个器官,形成严重的全身播散性疾病.组织胞浆菌病的明确诊断离不开病原学证据的支持,然而组织胞浆菌生长缓慢,将其成功分离较为困难.本文报道1例既往无基础疾病的发热患者,其外周血中分离出组织胞浆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超声诊断肝动脉假性动脉瘤合并败血症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5
患者男,32岁,因"反复发热1月余"入院,伴畏寒、头痛、全身肌肉酸痛等.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2.21×109/L,中性粒细胞占84.8%,降钙素原0.72 μg/L,谷丙转氨酶112 IU/L,谷草转氨酶64IU/L.血培养:嗜沫凝聚杆菌阳性.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脑脊液检查、头部MRI及胸部CT提示感染性心内膜炎、脑炎及肺部感染.腹部超声:肝门部门静脉前方3.7 cm×2.6 cm混合回声团(图1A),边界欠清,形态不规则,部分无回声区内CDFI示血流信号,与肝门部动脉相通,探及"双期双相"血流频谱(图1B).超声造影(contrast enhanced ultrasound,CEUS)示动脉期团块内部分区域呈高增强,强化程度与肝动脉一致,且与肝固有动脉相通(图1C).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