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BE术式与常规开放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和放射学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对比单边双通道脊柱内镜(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UBE)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结果.方法 回顾分析 2022 年 1 月至 2023 年 3 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 84 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其中 44 例接受单边双通道脊柱内镜手术(UBE组),40 例接受传统开放手术.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椎间盘突出部位、手术节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等信息.术前、术后 2d和术后 1 月进行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术后1 月采用改良的Macnab评价指标评估疗效.比较 2 组术前和术后关节突保留率以及椎间盘高度变化.结果 2 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手术节段及椎间盘突出类型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相对于开放组,UBE组手术耗时较短,出血量更少,术后住院时间缩短(P<0.05),同时UBE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开放组(P<0.05).2 组患者术前、术后 2d时VAS评分明显下降(P<0.05),但术后 1 月时 2 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组内术前、术后2d及术后 1 月时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患者时改良 Macnab 疗效评定标准结果中UBE组优、良、可、差依次为 40、2、2 与 0 例,总体优良率高达 95.4%.在开放手术组中,优良可差分别为29、7、4 与 0 例,整体优良率达到 90%.术前和术后 2 组患者的椎间盘高度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UBE组中,术前和术后椎间盘高度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开放组术后椎间盘高度明显增加(P<0.05).UBE组的关节突保留率为 63.6%,而开放手术组的关节突保留率仅为 10%.结论 UBE可以直达靶点解除神经压迫,是一种微创、灵活、创伤小、学习曲线平缓、对脊柱活动度影响小、有利于术后康复的新技术,可彻底摘除突出髓核,临床治疗效果理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远近端双通道全关节镜下双向半切跟腱延长技术治疗跟腱挛缩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远近端双通道全关节镜下双向半切跟腱延长技术治疗跟腱挛缩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21年2月到2023年2月徐州市中心医院手足显微外科收治的采用远近端双通道全关节镜下双向半切跟腱延长技术治疗的24例(30足)跟腱挛缩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0例,女性14例,年龄(32.8±16.1)岁(范围:9~62岁)。单纯左侧8例,单纯右侧10例,双侧6例;足内翻14例(16足),足外翻4例(6足),无内外翻畸形6例(8足)。所有患者均采用远近端双通道全关节镜技术行跟腱延长,术后采用膝关节伸直位踝关节最大背伸角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评分(AOFAS-AH)对手术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手术前后评分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 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跟腱延长手术时间(22.0±5.7)min(范围:15~35 min);术中出血量(6.5±2.7)ml(范围:2~15 ml)。所有患者切口均获得一期愈合,未出现腓肠神经损伤、跟腱断裂、重要血管损伤、跟腱提踵力量明显下降等并发症。2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7.2±4.5)个月(范围:12~28个月)。1例患者术后单足提踵无力,经反复提踵功能练习后恢复。2例合并小腿三头肌痉挛患者术后踝关节背伸功能改善欠佳,行肉毒素注射后得到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患者膝关节伸直位踝关节最大背伸角度由术前的-9.2°±7.6°(范围:-25°~5°)提高至14.5°±7.0°(范围:0°~28°)( t=24.83, P<0.01),VAS由术前的(4.5±1.7)分(范围:1~8分)降至术后的(1.5±0.9)分(范围:0~3分)( t=9.53, P<0.01);AOFAS-AH由术前的(60.5±11.4)分(范围:38~85分)提高至术后的(90.8±5.4)分(范围:80~100分)( t=14.21, P<0.01)。 结论:采用远近端双通道全关节镜下双向半切跟腱延长技术治疗跟腱挛缩,既实现了跟腱的最大程度延长,又避免了跟腱断裂、腓肠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治疗精准、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跟腱挛缩的可选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在脊柱外科的应用拓展与相关问题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UBE)在临床应用之初以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为主,主要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或腰椎管狭窄症。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器械的完善,UBE的适应证不断拓展,治疗的部位从腰椎逐渐过渡到颈椎和胸椎,治疗的病种也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和腰椎滑脱逐步拓展到颈椎病和胸椎管狭窄症等,并且能与经皮椎弓根螺钉、斜侧方腰椎椎间融合术等微创技术搭配使用,在椎体间融合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国内,目前UBE技术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并未得到广泛应用,仍有相关问题需要明确及进一步研究。故本文就UBE的技术优势、UBE技术的临床拓展应用、UBE技术弊端与相关问题进行论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单边双通道内镜技术在腰椎疾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单边双通道内镜技术是指通过后路单侧两个小切口分别建立经皮观察和操作通道,观察通道内放置内窥镜监视手术视野,操作通道内放置操作工具用于椎管内外手术操作。双通道分离的特点使该技术区别于同轴内窥镜技术,具有视野清晰开阔、操作灵活方便、手术器械要求相对简单等优势。近年有关单边双通道内镜手术在脊柱疾病中应用的临床报告逐渐增多。手术适应证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腰椎管狭窄症减压、内镜下椎体间融合以及椎管内外占位性病变的切除等;手术节段也从腰椎逐渐扩展到颈椎和胸椎,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手术效果而受到关注。单边双通道内镜技术具有手术创伤小和康复过程快等优点,镜下手术视野范围大,结构辨认清晰,接近开放手术,学习曲线相对平缓。虽然在理论上具有优势,但神经损伤、术后下肢麻木等并发症仍屡见报道。熟练单边双通道技术操作流程、掌握镜下局部解剖层次、把握镜下椎管内手术操作细节等对成功应用单边双通道技术治疗各种腰椎疾患至关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自牵引后离断技术在全腹腔镜近端胃切除双重抗反流双通道重建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自牵引后离断(SPLT)技术在全腹腔镜近端胃切除双重抗反流双通道重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山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103例临床分期Ⅰ~Ⅱ期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患者(Siewert Ⅱ型)的临床病理资料;男65例,女38例;中位年龄为59岁,年龄范围为45~79岁。103例患者中,49例行SPLT全腹腔镜近端胃切除双通道重建,设为SPLT组;54例行传统全腹腔镜近端胃切除双通道重建,设为传统组。观察指标:(1)术中情况。(2)术后情况。(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术后反流性食管炎发生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12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或 M( Q1, 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 结果:(1)术中情况:SPLT组患者手术时间、消化道重建时间、术中出血量、下纵隔淋巴结清扫数目、中转辅助分别为(261±48)min、(26±4)min、(114±42)mL、8.0(6.5,9.5)枚、1例;传统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244±42)min、(30±6)min、(118±46)mL、5.5(4.0,8.0)枚、9例;两组患者消化道重建时间、下纵隔淋巴结清扫数目、中转辅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34, Z=-4.05, χ2 =4.72, 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1.87,-0.47, P>0.05)。(2)术后情况:SPLT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分别为(11.5±2.7)d、4例;传统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12.5±4.3)d、9例;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1.47, χ2=1.68, P>0.05)。103例患者中,13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其中左侧胸腔积液5例、吻合口漏4例、轻度肺炎2例、切口感染1例、乳糜漏1例。4例患者发生吻合口漏,位置均在食管-空肠吻合口处,腹段食管受侵犯均>1 cm,术中均放置纵隔引流管经腹壁引出,通过肠内、外营养支持和充分引流后全部治愈。其余并发症经对症治疗后均治愈。(3)随访情况:49例SPLT组患者中,43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8±4)个月。随访期间,1例患者内镜检查结果显示发生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为2.33%(1/43)。54例传统组患者中,53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7±4)个月。随访期间,4例患者内镜检查结果显示发生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为7.55%(4/53)。两组患者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47, P>0.05)。 结论:SPLT技术可用于近端胃切除双重抗反流双通道重建,与传统全腹腔镜近端胃切除双通道重建比较,可降低中转辅助情况,增加下纵隔淋巴结清扫数目,缩短消化道重建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国胃癌保功能手术外科专家共识(2021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随着胃癌外科的发展,在保证手术治疗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保留残胃功能、减少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是患者的期望和医师的追求。功能保留胃切除术(FPG)理念的出现,标志着胃癌外科的发展进入了更加个体化、精准化的时代。由于FPG尚无明确统一的定义及手术标准与规范,由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胃肠学组牵头,联合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肿瘤外科学组、中国医师学会外科医师分会上消化道学组和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胃肠病学分会组织部分专家,综合国内外文献报道,就早期胃癌保留功能手术几经讨论后达成共识。FPG的定义为:早期胃癌在保证根治性切除的前提下,缩小手术范围,合理选择重建方式,尽可能保留胃的功能。其主要术式为缩小手术范围的术式(包括保留幽门的胃切除术、节段胃切除术、胃局部切除、内镜下切除)和近端胃切除(PG)。PG手术后的消化道重建除了远端残胃与食管吻合外,近年出现的有食管-管型胃吻合、双通道吻合(DTR)、间置空肠吻合、食管残胃侧侧吻合术(SOFY吻合)及双肌瓣吻合(Kamikawa吻合)等重建方式。对于胃保功能手术后的功能评价,主要为残胃功能(包括生理通道、胃储存和初步消化-分泌)的评价、功能相关性并发症及营养状况的评价。相信本共识的出台,必将推动临床功能保护性胃手术的规范开展,促进对胃癌疾病发展规律和胃癌手术后残胃功能认知的不断深入,进一步完善胃癌保功能手术的理论基础研究。同时也相信胃癌保功能手术的适应证和手术方式也必然会不断演进、扩大和更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机器人胃癌切除术后完全腔内消化道重建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机器人技术在胃癌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良好,可以获得与腹腔镜和开腹手术相当的近、远期疗效。随着吻合器械的迭代和吻合技术的提高,加之机器人多自由度的可转腕装置,使得腹腔内手工缝合更加游刃有余,机器人胃癌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也开始向完全腔内吻合时代迈进。机器人下完全腔内消化道重建的技术难度较高,为了进一步规范该技术的适应证及操作要点,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上消化道外科学组、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胃肠外科学组、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消化道肿瘤专业委员会以及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胃肠病学分会联合组织国内专业领域专家,讨论制定了《机器人胃癌切除术后完全腔内消化道重建专家共识(2021版)》以指导临床工作。机器人完全腔内消化道重建的定义为胃癌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所有手术操作步骤全部在腹腔内由机器人设备完成或除空肠-空肠吻合口外,其余步骤均在腹腔内由机器人设备完成。机器人腔内消化道重建方式主要包括远端胃切除术后的Billroth Ⅰ吻合、Billroth Ⅱ吻合、Billroth Ⅱ+Braun吻合、Roux-en-Y吻合以及Uncut Roux-en-Y吻合,近端胃切除术后的双通道吻合、食管胃器械吻合或手工缝合(双肌瓣法),全胃切除术后的功能性端对端吻合(FEEA)法、π式吻合、Overlap吻合及改良术式、Uncut Roux-en-Y吻合以及Parisi双环重建等。相较于体外消化道重建,机器人腔内消化道重建可以最大程度缩短手术切口,减少腹腔暴露风险,加速患者术后康复,初期研究均已取得良好结果。相信未来随着国产机器人系统的不断成熟,必然会大大降低医疗成本和医疗费用,机器人下全腔内消化道重建的技术壁垒也会进一步突破,其应用也必将越来越广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消化内镜超级微创手术不同治疗通道的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超级微创是医学手术史上全新的阶段,也是未来治疗学的终极理念。其原则是基于保持人体解剖结构不变的情况下祛除疾病,核心是患者术后恢复原样,治疗前后整个身体无大差异。超级微创理念下的治疗希望达到完美无缺的程度,患者生活质量保持不变,生存时间不受该疾病影响,完全区别于目前的传统外科和微创外科以切除器官为代价的手术模式。目前对于超级微创不同治疗通道以及相关的研究并没有进行梳理。本文将对消化内镜超级微创不同治疗通道的手术新进展进行综述。超级微创的消化内镜手术通道分为4大类,包括消化管道单通道、多腔隙双通道、隧道技术通道和穿刺通道。未来的超级微创理念手术都将在这些通道内进行新的术式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双通道视觉质量分析系统评价泪膜稳定性对青少年视网膜成像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利用双通道视觉质量分析系统(OQAS-II)评价泪膜稳定性对青少年视网膜成像质量的影响,为临床研究提供相关数据。方法::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19年3─10月在福州市中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青少年患者,按泪膜破裂时间(BUT)分为研究组(BUT<10 s)32例和对照组(BUT≥10 s)30例。利用基于双通道技术的OQAS-II系统检测2组患者自然状态下的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MTF cutoff)、客观散射指数(OSI)、不同对比度下的OQAS-II值(OV100%、OV20%、OV9%),同时检测2组患者在20 s持续睁眼过程中的OSI动态变化,获取此动态过程的OSI均值及标准差(SD-OSI)。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比较2组各数据间的差异性,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法分析数据资料间的相关性。 结果::2组患者的年龄、球镜度、柱镜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的BUT为(5.90±2.16)s,明显小于对照组的(11.53±2.06)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0.473, P<0.001)。2组MTF cutoff、OSI、OV100%、OV20%、OV9%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OSI均值和SD-OSI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259, P=0.028; t=0.359, P=0.036)。MTF cutoff、OSI、OV100%、OV20%与BUT无相关性;而OV9%值与BUT呈正相关( r=0.273, P=0.032)。20 s内的OSI均值与BUT呈负相关( r=-0.276, P=0.002),SD-OSI与BUT无相关性。 结论::青少年泪膜不稳定可引起视网膜成像质量下降。OQAS-II系统在评价青少年泪膜质量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完全腹腔镜下近端胃切除双通道重建食管空肠π形吻合术治疗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初步经验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完全腹腔镜下近端胃切除双通道重建食管空肠π形吻合术治疗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可行性,并总结初步技术经验。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的方法。回顾分析2021年1月至2021年6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普通外科医学部接受完全腹腔镜下近端胃切除术双通道法食管空肠π形吻合的12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临床资料。12例患者中,肿瘤长径中位数2.0(1.5~2.9) cm,病理分期均为T1-3N0-3aM0。所有患者常规在完全腹腔镜下行根治性近端胃切除术淋巴结清扫,游离食管下段约5 cm,游离胃大弯、胃小弯侧拟切除位置,至少保留1/2远端胃,以直线切割闭合器切断远端胃体。手术适应证:(1)经内镜及病理检查诊断食管胃结合部腺癌(SeiwertⅡ~Ⅲ型);(2)术前评估近端胃R 0切除后能够保留至少1/2的远端胃。禁忌证:(1)经评估存在肿瘤远处转移或其他脏器侵犯;(2)术中评估腹段食管较短或存在膈肌食管裂孔疝者;(3)空肠系膜过短或张力过高;(4)术前存在严重合并症;(5)术前评估仅行姑息性手术;(6)营养状态不佳者。在完全腹腔镜下行双通道法食管空肠π形吻合消化道重建:(1)食管空肠π形吻合:处理距屈氏韧带25 cm处空肠系膜,于该处肠壁对系膜缘及食管右侧壁各取一长约1 cm切口,插入直线切割闭合器两臂,击发完成食管空肠侧侧吻合,使用直线切割闭合器于吻合口下缘离断并闭合共同开口,完成食管空肠π形吻合;(2)残胃空肠侧侧吻合:距食管空肠吻合口15 cm处空肠对系膜缘及残胃大弯侧各取一长约1 cm切口,置入直线切割闭合器,击发完成胃空肠侧侧吻合;(3)空肠空肠侧侧吻合:距食管空肠吻合口40 cm处近远端空肠对系膜缘取一长约1 cm切口,直线切割闭合器两臂分别置入,击发完成空肠空肠侧侧吻合。取上腹正中切口,长4~6 cm,取出标本,留置腹腔引流管,逐层关腹。主要观察指标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排气时间和进食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手术费用等。符合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资料用 ± s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资料采用 M( Q1, Q3)表示。 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完全腹腔镜下近端胃切除术双通道法食管空肠π形吻合,术后病理示上切缘均未见癌细胞。手术时间(247.9±62.4) min,术中中位出血量100.0(62.5,100.0) ml,所有患者均未术中输血,切口长度(4.9±1.0) cm,手术费用(55.5±0.7)万元,首次进食时间中位数1.0(1.0,2.0) d,排气时间(3.1±0.9) d。所有患者顺利出院,围手术期内仅1例出现术后麻痹性肠梗阻和感染性肺炎,Clavien-Dindo分级均为Ⅱ级,予以保守治疗痊愈,无手术相关死亡。术后住院天数(8.3±2.1) d。结论:完全腹腔镜下近端胃切除双通道重建食管空肠π形吻合术手术创伤小,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