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孔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胃癌是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发病率较高,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健康。腹腔镜胃癌根治性切除术是胃恶性肿瘤外科治疗的主要方式之一,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已有近30年历史。随着微创理念的深化及患者对美容需求的不断提高,单孔腹腔镜技术应运而生。自2010年首次报道单孔腹腔镜胃癌手术以来,其手术安全性逐渐得到了初步证实,但此结果仍需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验证。单孔腹腔镜胃癌手术与传统腹腔镜胃癌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术后疼痛轻和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因此备受外科医师青睐。同时,由于单孔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学习曲线长、手术难度大、技术要求高,限制了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推广。目前针对单孔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仍存在着难点、争议和困惑,本文将就此展开回顾和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进展期胃癌新辅助化疗患者全胃切除术后并发症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目前对新辅助化疗全胃切除术后近期并发症影响因素研究较少,开展本研究,旨在为临床上科学防范新辅助化疗全胃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队列研究的方法。病例纳入标准:(1)术前胃镜病理、超声内镜、腹部CT或PET-CT证实为进展期胃癌(临床分期为Ⅱ~Ⅲ期);(2)术前经多学科讨论评估适合行新辅助化疗;(3)术前无其他恶性肿瘤病史,未合并其他肿瘤;(4)新辅助化疗完成后行全胃切除+D 2淋巴结清扫术。排除标准:(1)年龄<18岁或>80岁;(2)基础疾病较多,存在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Ⅲ级;(3)残胃癌,既往行胃部手术者;(4)临床病理资料缺失。根据以上标准,共收集2012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间,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普通外科行新辅助化疗后全胃切除术的140例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其中男性109例(77.9%),女性31例(22.1%),年龄(56.9±11.4)岁,体质指数(23.3±3.1)kg/m 2。新辅助化疗方案分别为SOX(替吉奥+奥沙利铂)、XELOX(希罗达+奥沙利铂)、SP(顺铂+替吉奥)、FOLFOX6(奥沙利铂+亚叶酸钙+氟尿嘧啶)及口服单药替吉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并发症发生与临床病理及新辅助化疗相关因素的关系,将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分析。总体生存及无进展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法并绘制生存曲线,组间差异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 结果:全组有35例(25.0%)术后30 d内出现Clavien-Dindo分级≥Ⅱ级术后并发症,4例(2.9%)出现严重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Ⅲa级),分别为1例食管空肠吻合口漏,1例腔静脉血栓,1例胸腔积液;还有1例围手术期因感染性休克死亡。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体质指数( P=0.011)、新辅助化疗次数( P=0.027)、肿瘤长径( P=0.021)及术后病理有无血管侵犯( P=0.033)与新辅助化疗全胃切除术患者发生术后30 d内并发症有关(均 P<0.05),而腹腔镜或开腹手术方式与发生术后30 d内并发症无关( P=0.926)。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体质指数≥25 kg/m 2(OR=3.294,95% CI:1.343~8.079, P=0.009)与新辅助化疗次数<4次(OR=2.922,95% CI:1.217~7.016, P=0.016)是影响本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有并发症与无并发症患者的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54.4%与6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395);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47.4%与52.9%,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 P=0.587)。 结论:对于体质指数高以及新辅助化疗次数较少的拟行全胃切除术患者,需注意权衡手术风险,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而腹腔镜与开腹手术与术后并发症无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胃癌老年患者术前衰弱现状、相关影响因素及护理措施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胃癌老年患者老年衰弱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基于临床循证的有力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2月于上海长征医院普外科拟行胃癌胃大部切除术老年患者240例为研究对象,使用Fried衰弱表型、自制调查问卷、患者血检验指标,对研究对象进行术前老年衰弱状况及相关因素进行描述性研究。结果:240例研究对象中非衰弱者78例,占32.5%,衰弱前期者117例,占48.8%,衰弱者45例,占18.7%。文化程度、日常锻炼、夜间睡眠不佳、体重指数(BMI)、家族肥胖史、多重用药、跌倒史、共病等因素对衰弱发生有显著性影响( P<0.05);血检验指标中C反应蛋白、血红蛋白、白蛋白、血清肌酐异常对衰弱发生有显著性影响( P<0.05)。多重用药、日常锻炼、C反应蛋白指标是影响胃癌老年患者术前衰弱的重要因素。 结论:胃癌老年患者术前老年衰弱较常见且危险因素较多,多重用药、日常锻炼、C反应蛋白指标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医护人员应重视老年衰弱的评估,确定高危人群,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最终达到改善预后的目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4K腹腔镜近端胃癌根治术淋巴结清扫范围规范及技术标准解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腹腔镜胃癌切除术已被广泛应用于胃癌外科治疗领域,腹腔镜胃癌手术指征也在不断扩展。基于CLASS-01的研究结果,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已作为局部进展期胃癌的标准推荐手术方式之一。随着胃上部癌和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发病率不断增加,近端胃切除术和全胃切除术的比例逐渐上升。但是,由于肿瘤复发风险高和术后严重胃酸反流症状,近端胃切除术的手术指征越来越严格。考虑到腹腔镜的微创优势,对于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腹腔镜近端胃切除术仍不失为一种可选择的手术方式。众所周知,淋巴结清扫是标准胃癌根治术的关键步骤,根据日本胃癌协会(JGCA)胃癌治疗指南,近端胃癌根治术的标准手术方式为近端胃切除术联合D 1(第1、2、3a、4sa、4sb、7组淋巴结)或D 1+(D 1淋巴结+第8a、9、11p组淋巴结)淋巴结清扫。笔者就近端胃癌根治术淋巴结清扫范围进行阐述,并对腹腔镜近端胃癌淋巴结清扫技术标准进行解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纯单孔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围手术期的安全性及可行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纯单孔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手术围手术期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采用基于倾向评分匹配的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纳入影像检查和病理诊断为早期远端胃癌、无远处转移、无严重心脑血管等疾病和实施胃癌根治术者;排除临床资料不完整、非计划二次手术者及合并其他肿瘤者。回顾性收集2020年9月至2022年3月期间,行纯单孔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纯单孔手术组)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收集同期行常规5孔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常规5孔手术组)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对照。由于发现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中,体质指数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8±0.8)kg/m 2比(22.9±0.4)kg/m 2, t=2.456, P=0.017],故对两组患者进行1∶1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对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纯单孔手术组和常规5孔手术组经倾向评分匹配后,各有14例患者。两组在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总数、术后首次进食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纯单孔手术组手术时间长于常规5孔手术组[(163.6±6.3)min比(133.9±4.4)min, t=3.866, P=0.001],但术后首次排气时间[(2.6±0.2)d比(3.3±0.1)d, t=3.053, P=0.005]、引流管拔管时间[(4.5±0.8)d比(6.9±0.2)d, t=2.914, P=0.007]和术后住院时间[(6.7±0.1)d比(9.2±1.0)d, t=2.534, P=0.018]明显短于常规5孔手术组,纯单孔手术组术后第1天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评分[(1.86±0.29)分比(2.86±0.35)分, t=2.205, P=0.037]低于常规5孔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纯单孔手术组有4例患者术后未放置腹腔引流管,均安全康复。 结论:纯单孔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安全、可行,并在术后恢复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近端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的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包括早期胃癌在内的胃上部1/3胃癌发病率在我国、韩国和日本呈上升趋势。早期胃癌行功能保留手术应尽量减少术后并发症和提高术后生命质量。近端胃切除术能切除肿瘤同时保留部分胃组织,有利于改善病人术后营养状况,提高术后生命质量。但是近端胃切除术后食管括约肌和His角丧失,病人出现反酸、反流,导致反流性食管炎发生,影响术后生命质量。为提高手术疗效,临床医师选择不同消化道重建方法抗反流。目前消化道重建方法种类较多、争议较大。笔者综合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系统阐述近端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的现状,探讨各种重建方法的优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完全腹腔镜全胃切除术多模式改良食管空肠Overlap吻合的单中心152例安全性和可行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Overlap吻合法是目前最受欢迎的腹腔内食管空肠吻合方法之一,但其在食管残端回缩、吻合器钉砧误入食管"假道"以及共同开口的关闭等方面仍存在挑战。本研究探讨对经典Overlap吻合法进行多模式改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的方法。分析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普通外科2017年2月至2020年6月期间,由同一手术团队连续在完全腹腔镜全胃切除术后采用多模式改良食管空肠Overlap吻合法的152例胃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多模式改良Overlap吻合法主要包括:(1)在确保肿瘤切缘安全的前提下(肿瘤近切缘距离≥3 cm),由左向右次全离断食管(保留宽度5~8 mm);标本入袋并移至右中腹,调整体位,通过标本重力对腹段食管进行充分牵引;(2)采用"三向牵引"胃管引导方式显露食管腔,确切置入吻合器钉砧,完成食管空肠侧侧吻合;(3)以3-0"倒刺线"自背侧向腹侧先"内进内出"单层连续缝合,后"外进外出"垂直褥式内翻连续缝合,关闭共同开口。对全组患者结合临床病理特征对围手术期结局和术后并发症等情况进行分析评估。结果:152例患者男女分别为129例和23例,年龄(60.2±9.1)岁,体质指数为(23.2±3.1) kg/m 2;23例(15.1%)既往有腹部手术史。全组患者肿瘤近切缘长度(3.3±0.3) cm,21例齿状线受侵,病理检查近切缘均为阴性。21例齿状线受侵,肿瘤近切缘长度(3.3±0.3) cm,病理检查近切缘均为阴性。手术近期结果:手术时间和吻合时间分别为(302.1±39.9) min和(29.8±5.4) min;估计失血量为(87.9±46.4) ml;术后住院时间为(12.3±7.3) d。术后Clavien-Dindo≥Ⅱ级并发症22例(14.5%),其中胰漏6例,通过充分引流、抑制胰腺外分泌及肠内营养支持等治疗顺利恢复;肺炎10例,腹腔感染3例,通过抗感染及物理治疗后痊愈;吻合口漏2例,1例因空肠Roux袢张力过高,侧侧吻合后空肠一侧开口过大所致,另1例则因术中发生"鼻胃管钉合于侧侧吻合处"的意外情况,均经充分引流、抗感染、营养治疗后痊愈。1例术后7 d发生Peterson疝并接受二次手术,终因大范围小肠坏死而死亡。 结论:多模式改良食管空肠Overlap吻合法简化操作,降低了食管空肠吻合难度,是一种安全易行的食管空肠改良吻合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蔡氏套管器在胃肠道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中的应用:234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蔡氏套管器在胃肠道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NOSE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的方法。病例纳入标准:(1)经术前病理检查确诊为结直肠癌或胃癌,或术前钡灌肠造影提示乙状结肠冗长或横结肠冗长;(2)具备传统腹腔镜手术的适应证;(3)体质指数<30 kg/m 2(经肛门手术)和35 kg/m 2(经阴道手术);(4)女性患者经阴道取标本者无阴道狭窄或粘连;(5)结肠冗长症患者年龄为18~70岁,具有顽固性便秘病史且病程10年以上者。排除标准:(1)合并肠穿孔、梗阻的结直肠癌,或合并胃穿孔、胃出血、幽门梗阻的胃癌;(2)合并肺、骨远处转移或无法同期切除的肝转移;(3)有腹部大手术史或存在肠粘连;(4)临床资料不完整者。按照上述标准,2014年1月至2022年10月期间,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胃肠外科应用蔡氏套管器行NOSES手术共治疗209例胃肠肿瘤和25例结肠冗长症患者,其中中低位直肠癌14例,行外翻拖出式NOSES直肠癌根治术;左结直肠癌171例,行NOSES左半结肠癌根治术;右结肠癌12例,行NOSES右半结肠癌根治术;胃癌12例,行NOSES系统性胃系膜切除术;结肠冗长症25例,行NOSES结肠次全切除术。均采用自制免辅助切口肛门套管器——蔡氏套管器(中国发明专利号:ZL201410168748.2)取标本。主要观察指标为术后1年无复发生存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全组234例患者中,男性116例,女性118例;年龄(56.6±10.9)岁。所有患者均顺利施行NOSES手术,无中转开腹者,无手术相关死亡者。术后环周切缘阴性率为98.8%(169/171),仅2 例阳性,均为左结直肠癌组患者。术后37例(15.8%)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出现吻合口漏11例(4.7%),吻合口出血3例(1.3%),腹腔内出血2例(0.9%),腹腔感染4例(1.7%),肺部感染8例(3.4%)。术后再手术7例(3.0%),均为吻合口漏后行回肠造口术。术后30 d内总再入院率为0.9%(2/234)。随访(18.3±3.6)个月,1年无复发生存率为94.7%。209例胃肠肿瘤患者有5例(2.4%)局部复发,均为吻合口复发;16例(7.7%)远处转移,其中肝转移8例,肺转移6例,骨转移2例。结论:蔡氏套管器辅助的NOSES手术在胃肠道肿瘤根治术及结肠冗长症行结肠次全切除术中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双倒刺线改良褥式内翻缝合在全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食管空肠Overlap吻合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双倒刺线改良褥式内翻缝合相比传统Overlap在全腹腔镜食管空肠Overlap吻合中的优势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病例纳入标准:(1)年龄为18~80岁;(2)术前病理证实为胃腺癌;(3)施行全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4)采用Overlap法行食管空肠吻合;(5)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为Ⅰ~Ⅲ级;(6)随访资料完整。排除同时有其他恶性肿瘤病史或多源性肿瘤者、急症手术者、非R 0切除者以及存在远处转移者。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89例接受全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食管空肠吻合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组:32例采用双倒刺线改良褥式内翻缝合关闭食管空肠吻合的共同开口(改良吻合组),57例采用传统Overlap吻合法(共同开口改用倒刺线关闭,传统吻合组)。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切口长度、中转开腹情况、食管空肠吻合时间)以及术后恢复情况(术后进食流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吻合口漏、吻合口狭窄、吻合口出血等吻合口并发症)。 结果:两组基线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全腹腔镜胃癌根治性手术,无中转开腹。手术正中切口长度、术后第1天进食比例以及吻合口漏、吻合口狭窄、吻合口出血等吻合口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传统吻合组比较,改良吻合组食管空肠吻合时间[26(19~62)min比36(20~50)min, Z=-2.546, P=0.011]和术后住院时间[7(6~12)d比9(7~42)d, Z=-4.202, P<0.001]均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在肿瘤TNM分期为Ⅲ期和Siewert Ⅱ型及新辅助化疗等亚组分析中,两组的吻合口并发症发生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但改良吻合组的术后住院时间均少于传统吻合组,其中SiewertⅡ型患者改良吻合组的食管空肠吻合时间也少于传统吻合组[26(19~62)min比38(21~50)min, Z=-2.105, P=0.0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全腹腔镜食管空肠Overlap吻合采用双倒刺线改良褥式内翻缝合关闭食管空肠共同开口安全可行,且具有操作时间更短、术后恢复更快的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心理复原力及反刍性沉思在胃癌患者术后压力知觉与创伤后成长间的链式中介效应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旨在分析胃癌患者术后压力知觉、心理复原力、反刍性沉思和创伤后成长之间相关性。方法:选取连云港市6所三甲医院于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行全胃或次全胃切除术胃癌患者384例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其压力知觉、创伤后成长评定、创伤后成长和反刍性沉思。结果:胃癌患者反刍性沉思、心理复原力均在胃癌患者术后压力知觉与创伤后成长关系中起部分中介效应( P<0.05),中介效应分别为0.34和0.31,占总效应19.9%和18.1%。二者连续路径起链式中介效应( P<0.05),中介效应为0.17,占总效应10.0%。 结论:胃癌患者术后心理复原力、反刍性沉思能降低压力知觉,增加创伤后成长,在压力知觉和创伤后成长间起部分中介效应和链式中介效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