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种不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切口治疗合并2型糖尿病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对比研究三种不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切口治疗合并2型糖尿病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行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120例(198眼)合并2型糖尿病白内障患者,根据手术切口将患者分为三组,采用角巩膜缘切口为A组(40例,72眼),上方透明角膜切口为B组(40例,66眼),颞侧透明角膜切口为C组(40例,60眼),分别比较三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段角膜知觉、干眼症状、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It)、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染色(FL)及并发症。结果:B组与C组于术后1、7、30 d角膜知觉均低于A组( P<0.05);C组于术后1、7、30 d干眼症状评分值高于A组及B组( P<0.05),B组于术后1、7 d干眼症状评分值高于A组( P<0.05);C组于术后1、7、30 d SIt值低于A组( P<0.05),B组于术后1、7、30 d值低于A组及C组( P<0.05);C组于术后1、7 d BUT值均低于A组( P<0.05),B组于术后1、7、30 d BUT值均低于A组及C组( P<0.05);治疗后1、7、30、90 d A组与C组FL值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B组FL值于术后30 d恢复至治疗前水平,B组于术后1、7 d FL值均高于A组及C组( P<0.05);三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角巩膜缘切口可减少对泪液分泌的影响,维持泪膜稳定,更适用于合并2型糖尿病白内障患者,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地夸磷索钠滴眼液对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眼表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应用3%地夸磷索钠滴眼液对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眼表微环境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随机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2020年7月~10月进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30例(60眼)作为研究对象。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A组,30眼),术后进行常规局部抗炎治疗,并给予人工泪液滴眼6周;试验组(B组,30眼),术后常规局部抗炎治疗,应用人工泪液联合3%地夸磷索钠滴眼液6周。随访6周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泪河高度、泪膜破裂时间、脂质层评分及睑板腺评分。结果:滴眼2周比较两组泪河高度、首次/平均泪膜破裂时间、脂质层评分及睑板腺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36、1.64、0.16、0.21、1.72, P=0.718、0.106、0.872、0.839、0.090),滴眼6周泪河高度、泪膜破裂时间及脂质层评分指标B组[(0.27±0.09)mm,(13.67±3.53)s,(3.93±0.91)分]优于A组[(0.22±0.07)mm,(11.58±3.40)s,(3.37±0.81)分]( t=2.33、2.34、2.55, P=0.023、0.023、0.013),睑板腺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6.67±1.09)分,B组(7.13±1.17)分]( t=1.60, P=1.115)。 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应用3%地夸磷索钠滴眼液改善眼表疾病指数与泪液指标,在应用6周后对患者的泪河高度、泪膜破裂时间及脂质层评分表现出明显改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热敷按摩改善睑板腺功能障碍患者的白内障术后疗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白内障术前进行眼睑热敷联合睑板腺按摩对白内障合并轻中度睑板腺功能障碍(MGD)患者白内障术后临床效果的改善。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收集2019年9月至2020年6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就诊的50~85岁轻中度MGD合并白内障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先接受3次眼睑热敷联合睑板腺按摩治疗再行白内障手术,对照组直接行白内障手术。分别记录MGD治疗前、治疗后以及白内障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时的泪液分泌试验(SⅠT)、泪膜破裂时间(TBUT)、角结膜染色评分、睑板腺功能评分;眼表综合分析仪(keratograph 5M)检查并记录非侵入性泪河高度(NITMH)、非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NITBUT)和睑板腺缺失范围(MGL);采用眼表疾病指数(OSDI)问卷得分进行评估。使用广义估算方程(GEE)、广义线性混合模型(GLMM)、独立样本 t检验及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共纳入77例(77眼),最终纳入分析68例(68眼),每组34例。实验组在MGD治疗后,睑缘形态、睑板腺排出能力、SⅠT、TBUT及OSDI评分较MGD治疗前明显好转( P<0.05);角膜点染在白内障术后1周时较治疗前增加( P=0.002),至术后1个月时恢复至治疗前水平。组间比较发现,实验组睑脂质量变化量在白内障术后各时间点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白内障术后1周时,实验组睑缘形态的变化量小于对照组,术后1个月时,NITMH变化量小于对照组,而OSDI评分变化量大于对照组( P<0.05),实验组症状及体征更轻;对照组在白内障术后1周时,睑缘形态及SⅠT明显变差,至术后1个月时恢复至术前水平;睑脂质量在术后1周时变差,NITMH在术后1个月时减少,二者至术后3个月时恢复至术前水平。 结论::白内障术前采用眼睑热敷联合睑板腺按摩治疗MGD,可改善术后睑板腺功能状态,缓解干眼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不同润眼液对近视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后疗效和眼表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舒润液、不含防腐剂的玻璃酸钠滴眼液和质量分数0.9%生理盐水对角膜塑形镜配戴患者眼表和近视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对检查者单独设盲的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17年6月至2018年4月在海南省眼科医院接受正规角膜塑形镜验配的近视患者90例90眼,均取右眼数据进行分析,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玻璃酸钠组、舒润液组及生理盐水组,每组各30例,分别使用不含防腐剂的1 g/L玻璃酸钠滴眼液、舒润液和9 g/L不含防腐剂的生理盐水摘戴眼镜。分别于戴镜前和戴镜后1 d、1周、1个月、3个月进行裸眼视力、等效球镜、角膜地形图、非侵入首次泪膜破裂时间(NIKf-BUT)以及角膜上皮荧光素染色(FL)检测。结果:玻璃酸钠组戴镜后1 d、1周、1个月、3个月的NIKf-BUT分别为(7.13±1.71)、(6.61±1.49)、(6.37±1.82)和(7.01±1.63)s,舒润液组分别为(6.32±1.71)、(5.53±1.42)、(5.57±1.50)和(6.17±1.63)s,生理盐水组分别为(6.36±1.58)、(5.81±1.49)、(5.74±1.77)和(6.28±1.53)s;戴镜后各时间点玻璃酸钠组NIKf-BUT均高于舒润液组和生理盐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舒润液组和生理盐水组各时间点NIKf-BU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玻璃酸钠组戴镜后各时间点FL评分均低于舒润液组和生理盐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生理盐水组和舒润液组戴镜后各时间点FL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3个组间戴镜后各时间点的裸眼视力、等效球镜度和平均角膜前表面曲率K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相较于舒润液和生理盐水,不含防腐剂的1 g/L玻璃酸钠滴眼液在角膜塑形镜配戴早期可以更好地稳定泪膜,对角膜上皮的影响更小,但在视力提高和角膜塑形的速度上无明显差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重视白内障围手术期干眼的防治管理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干眼是一类常见的眼表疾病,超半数白内障患者白内障摘除手术前即患有干眼。围手术期多种原因引起的眼表损伤易导致患者术后泪膜稳定性下降,出现一系列干眼相关不适症状,降低患者视觉效果及生活质量。因此,临床医师应从术前眼表情况的评估及改善、术中眼表的保护以及术后干眼的诊断和治疗等多方面入手,在围手术期加强干眼及相关眼表疾病的规范化管理,进一步提升白内障患者的手术满意度。 (中华眼科杂志,2020,56:409-413)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地夸磷索钠联合物理疗法治疗纹眼线致睑板腺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地夸磷索钠联合物理疗法治疗纹眼线致睑板腺功能障碍(MGD)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对照研究。收集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眼科门诊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纹眼线致睑板腺功能障碍性干眼120例(240眼),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60例(120眼)。对照组给予玻璃酸钠滴眼液滴眼,观察组给予地夸磷索钠滴眼液滴眼。所有患者均联合物理疗法:即超声雾化后再进行每周1次的睑板腺疏通按摩治疗,共8次。记录2、4及8周的疗效指标:眼表疾病指数记录(OSDI)、非侵入式泪膜破裂时间(NIBUT)、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CFS)、非侵入式泪河高度测量(NITMH)、泪液分泌试验(SIT)。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2、4及8周后,与治疗前相比,OSDI、NIBUT、CFS及睑板腺缺失与治疗前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F=7.41、3.91、5.21、6.52、6.46、4.20、5.14、6.63,均 P<0.05)。治疗2周两组间的OSDI、NIBUT、CFS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4及8周后两组间的OSDI、NIBUT、CFS及睑板腺缺失具有统计学意义( F组间=4.81、60.12、86.01、90.13,均 P<0.05)。NITMH、SIT治疗前后及两组间均无统计学意义( F时点=3.48、4.08,均 P>0.05; F组间=0.08、0.18,均 P>0.05)。 结论:地夸磷索钠滴眼液结合物理疗法治疗纹眼线所致睑板腺功能障碍的效果确切,干眼症状缓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睑板腺分析系统评估强脉冲光联合睑板腺按摩治疗睑板腺功能障碍相关干眼的有效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应用睑板腺分析系统评估强脉冲光(IPL)联合睑板腺按摩治疗对睑板腺功能障碍(MGD)相关干眼的有效性。方法::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19年7—8月在西安市第四医院干眼门诊就诊的MGD相关干眼患者37例(74眼),给予IPL联合睑板腺按摩治疗,每3周治疗1次,共3次。通过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评估患者治疗前、第1次治疗后、第2次治疗后和第3次治疗后眼表疾病指数(OSDI)、非侵入泪膜破裂时间(NITBUT)、非侵入泪河高度(NITMH)、睑板腺分泌功能评分(MGYSS)、睑板腺形变系数及显影值等指标的差异,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探讨睑板腺形变系数和显影值与眼表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OSDI、NITBUT、MGYSS及睑板腺显影值在3次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睑板腺形变系数在第1次和第2次治疗后,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第3次治疗后,较治疗前改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NITMH在3次治疗后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从指标变化趋势上看,OSDI、NITBUT、MGYSS及睑板腺显影值于第1次治疗后持续好转,于第3次治疗后疗效最佳,而睑板腺形变系数于治疗后变化平缓,在3次治疗后才有所提升。睑板腺形变系数与OSDI呈正相关( r=0.379, P=0.01),与NITBUT呈负相关( r=-0.427, P=0.01),与NITMH( r=-0.132, P=0.538)和MGYSS无相关性;显影值与OSDI呈负相关( r=-0.904, P<0.001),与NITBUT( r=0.947, P<0.001)和MGYSS呈正相关( r=0.467, P<0.001),与NITMH无相关性。整个研究过程中未见不可逆的眼睑皮肤损伤,未见眼前节炎性反应、虹膜脱色素、眼表或眼底损伤、视力下降及高眼压等并发症。 结论::IPL联合睑板腺按摩对MGD相关干眼的治疗有效、安全。睑板腺分析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腺体分泌能力,可通过显影值等具体量化数据作为治疗效果评估的补充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翼状胬肉切除游离结膜瓣移植术联合生物羊膜对泪膜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翼状胬肉切除游离结膜瓣移植术联合生物羊膜移植术对患者泪膜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对照研究。收集浙江永康瑞侦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患者146例(146眼)翼状胬肉。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80例,女性66例,年龄(59.76±7.18)岁,病程(10.58±2.66)年,翼状胬肉侵入角膜缘距离为(3.52±0.38)mm。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对照组73例(73眼)进行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观察组73例(73眼)进行翼状胬肉切除游离结膜瓣移植术联合生物羊膜移植,术后随访半年。比较两组的疗效,记录两组手术用时、角膜上皮愈合时间、泪膜破裂时间、基础泪液分泌长度、角膜荧光染色评分、疼痛评分、舒适评分,观察术后翼状胬肉复发情况。结果:术后半年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52%(69/73)高于对照组79.45%(58/73)( χ2=7.32, P=0.007);观察组手术用时、角膜上皮愈合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t=44.80、9.89,均 P<0.01);末次随访时,观察组角膜荧光染色评分低于对照组( t=4.56, P<0.01),观察组泪膜破裂时间,基础泪液分泌长度高于对照组( t=6.69、5.62,均 P<0.01);术后,观察组舒适评分高于对照组( t=9.22, P<0.01),观察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 t=4.12, P<0.01);观察组复发率为1.37%(1/73)低于对照组16.44%(12/73)( χ2=10.21, P=0.001)。 结论:翼状胬肉切除游离结膜瓣移植术联合生物羊膜移植,可以改善患者泪膜功能的稳定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角膜保护剂与平衡盐溶液在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微创玻璃体手术中对眼表保护作用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角膜保护剂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与平衡盐溶液(BSS)在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微创玻璃体手术中对角膜上皮的保护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设计,纳入2018年9月至2019年1月在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微创玻璃体手术的PDR患者50例50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HPMC组和BSS组,每组25眼,所有术眼均接受非接触广角镜下三通道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术中根据分组不同分别滴加质量分数2%HPMC和BSS保持眼表湿润。记录是否联合白内障手术、手术时间、2%HPMC或BSS应用次数和术前及术毕角膜上皮水肿分级。术后共随访1个月,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 d、3 d、10 d和1个月行角膜荧光素钠染色和泪膜破裂时间(BUT)测定,于术前及术后1个月行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Ⅰt)和眼表疾病指数(OSDI)问卷调查。结果:HPMC组平均点眼(5.00±1.56)次,明显少于BSS组的(50.56±17.00)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3.071, P<0.01)。术毕HPMC组角膜水肿评分为1.0(1.0,1.0)分,低于BSS组的2.0(2.0,2.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4.909, P<0.01)。各组内术后1 d、3 d、10 d、1个月术眼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评分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PMC组: χ2=36.040, P<0.01;BSS组: χ2=50.892, P<0.01),术后1、3、10 d时HPMC组术眼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评分均低于相应时间点BS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1 d、3 d、10 d、1个月HPMC组术眼BUT值分别为(6.15±2.20)、(6.95±2.46)、(6.16±2.11)和(5.81±2.92)s,BSS组分别为(3.89±1.87)、(5.32±2.59)、(5.01±2.12)和(4.97±2.10)s,术后不同时间点2个组间BUT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分组=5.240, P<0.05; F时间=2.846, P<0.05)。BSS组术前SⅠt值为(12.24±5.55)mm,明显高于术后1个月的(9.96±4.5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863, P=0.001);BSS组术后OSDI评分为(51.00±12.04)分,明显高于术前的(47.89±10.9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111, P<0.05)。 结论:与BSS相比,PDR微创玻璃体手术中采用2%HPMC对PDR微创玻璃体手术中角膜上皮的保护效果更佳,并且可减少术中使用频率、缩短PDR术眼术后眼表组织的修复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雄激素替代对兔混合性干眼的治疗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索雄激素替代对合并雄激素水平低下和睑板腺功能障碍的兔干眼模型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月龄雄性青紫蓝兔计算机随机分为治疗组、造模组及对照组各10只。治疗组及造模组利用电凝笔烧灼封闭2/3睑板腺开口,并切除双侧睾丸。造模28 d起治疗组在两侧眶周皮肤涂抹1%睾酮凝胶1 g/d,造模组及对照组涂抹凡士林,共治疗28 d。监测泪液分泌、泪膜破裂时间(TBUT)、角膜荧光染色及血清游离睾酮。实验终点取眼球及眼睑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过碘酸希夫(PAS)染色,测量结膜miRNA-744-5p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表达量并检测睑脂脂肪酸成分。结果:造模28 d后兔出现典型干眼体征及雄激素缺乏。雄激素替代治疗28 d后,与造模组相比,治疗组泪液分泌[(14.7±5.2)比(10.3±3.6) mm, P=0.001]、TBUT[(15.0±4.2)比(10.2±3.6) s, P=0.003]及角膜荧光染色评分[0(0,1)比2(1,4)分, P<0.001]均改善,穹窿杯状细胞数量增加[(27.2±7.6)比(10.7±4.8)个, P<0.001]。与造模组相比,治疗组结膜miRNA-744-5p(1.67±0.24比2.63±0.58, P<0.001)及IL-6[2.38(1.84,4.61)比4.82(3.99,6.36), P=0.022]的表达水平均降低,睑脂16∶1, Δ9脂肪酸[(10.31±1.00)%比(3.87±0.45)%, P<0.001]及 iso-18∶0脂肪酸[(7.09±0.93)%比(2.44±0.70)%, P<0.001]相对含量增加, iso-26∶0[(5.72±1.07)%比(8.02±0.65)%, P<0.001]相对含量降低。 结论:雄激素替代能够改善合并雄激素水平低下及睑板腺功能障碍的兔干眼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