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牵张成骨术与双颌前徙术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临床回顾性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牵张成骨术(distraction osteogenesis,DO)和双颌前徙术(maxillomandibular advancement,MMA)治疗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患者的疗效,为不同程度OSAHS患者的治疗方式选择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颅颌面创伤正颌外科接受DO和MMA治疗的37例OSAHS患者资料,分析37例患者术前术后的头颅侧位片X线头影测量数值、多导睡眠测量指标和睡眠质量评估指数。经过倾向评分匹配后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对患者面型的改变以及对睡眠呼吸指标的改善。结果:MMA组中仅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 hypopnea index,AHI)与手术成功率和(或)治愈率相关,随着患者AHI值的增高,MMA对OSAHS患者的治疗效果逐步下降,统计计算出预测MMA手术成功和失败的AHI截点数值为78.2 n/h。匹配DO组与MMA组OSAHS患者后,MMA组均为重度OSAHS患者,对比头颅侧位X线片显示,DO组患者的下颌前移量[(24.00±4.39)mm]显著大于MMA组[(11.20±1.37)mm]( t=-6.11, P<0.001);多导睡眠监测显示,DO组对OSAHS患者最长呼吸暂停时间和最长低通气时间的改善量均显著大于MMA组( t=4.39, P=0.003; t=5.49, P=0.004);治疗后DO组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4.20±0.83)分]显著低于MMA组[(8.80±2.39)分]( t=4.07, P=0.001);治疗后DO组的Epworth嗜睡量表评分[(3.40±1.52)分]显著低于MMA组[(9.40±2.88)分]( t=4.12, P=0.002)。 结论:在重度OSAHS患者的治疗中,DO对重度OSAHS患者的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的改善均有更好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骨性Ⅲ类错(耠)畸形患者双颌手术前后面部软组织变化的三维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骨性Ⅲ类错(耠)畸形患者双颌手术前后面部软组织变化规律.方法 选择2016年8月-2017年4月,接受上颌骨LeFortⅠ型截骨前徙+下颌骨矢状劈开截骨后退术治疗的30例骨性Ⅲ类错(耠)畸形患 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1例,女19例;年龄18~35岁,平均22.6岁.于术前2周内任一时间点及术后6个月行全头颅CT扫描和面部软组织三维面像扫描,采用Artec Studio11.0、CMF Proplan3.0软件建 立三维面像模型,分析手术前后面部软组织变化区域,测量面部各区域软组织解剖标志点,并比较手术前后差异.结果 双颌手术后面部软组织变化区域为上颌鼻旁至下颌颏下区域,两侧不超过外眦垂线 界限.手术前后比较,水平方向左右侧鼻翼基点以及左右侧颊点发生显著变化(P<0.05).矢状方向鼻下点、鼻尖点、左右鼻翼基点、上唇缘点显著前移(P<0.05),左右口角点、下唇缘点、颏 唇沟中点、颏前点、颏下点显著后退(P<0.05).垂直方向上唇缘点、双侧口角点、下唇缘点、左右侧颊点、左右侧内眦点显著下降(P<0.05),颏下点显著上抬(P<0.05).术后鼻小柱显著 变短、上唇变长、鼻翼基底变宽(P<0.05).结论 骨性Ⅲ类错(耠)畸形患者双颌手术后面部整体变短且更饱满,面部软组织变化范围下颌大于上颌,提示手术设计时需考虑患者术后面型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双颌手术前后面部骨骼硬组织变化的三维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正颌手术前后面部骨骼硬组织变化规律,明确上颌骨LeFortI型截骨、下颌骨矢状劈开截骨所带来的面形轮廓三维空间变化范围及大小.方法 收集30例行上颌骨LeFort I截骨前徙术+下颌骨双侧升支矢状劈开截骨后退术患者的资料,分别在术前2周内和术后6个月进行全头颅CT扫描检查,并在软件中进行头颅模型三维重建,于同一坐标系中完成标记点定点、测量,分析面部各区域硬组织解剖标志点的变化.结果 上、下颌骨水平横向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矢状向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上颌平均前徙2~3 mm,下颌平均后退5~6 mm,下颌后退量为上颌前徙量的2倍稍多,上颌骨发生逆时针旋转;垂直向下颌骨发生显著性上抬.结论 双颌手术前后面部硬组织变化范围下颌大于上颌,面部整体变化表现为变短、饱满.手术设计时需考虑患者术后面形的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唇腭裂术后继发上颌骨畸形的正颌外科治疗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索唇腭裂术后继发上颌骨畸形的正颌外科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收治的22例唇腭裂术后继发上颌骨畸形采用正颌外科治疗的资料.患者男9例、女13例,年龄18 ~ 24岁.术前上、下颌骨矢状方向不协调量为6~11 mm.术中单侧唇腭裂术后继发颌骨畸形患者行牙槽突裂同期植骨,以维持上颌骨牙弓段的连续性;裂隙两侧以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以增加术后稳定性;通过钢丝做双侧上颌磨牙间横向结扎固定和腭托及定位咬合导板,控制和稳定上颌骨后份的宽度.Le Fort I型截骨前徙手术时,行2~3 mm过度矫正,以预留复发空间;同时,采用双侧下颌升支矢状骨劈开术后退下颌骨.结果 术后随访1~2年,18例面型满意,咬合关系维持良好,术前上颌骨前后向及水平向发育不足和上下牙弓不协调的问题都得到了显著改善.1例未进行术前和术后正畸的患者,术后1年严重复发.结论 正颌外科治疗唇腭裂术后继发上颌骨畸形的疗效满意.需根据患者畸形特点对手术方法进行改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同正颌术式治疗重度OSAHS患者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对比分析两种手术方式治疗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01—2016-01在本院行正颌手术治疗重度OSAHS的患者30例,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3例患者采取双颌水平前徙术联合颏成形术(A组),17例患者采用双颌逆时针旋转联合颏成形术(B组).结果:术前A、B两组患者的SAN角、SNB角、SNP角、PAS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SAN角、SNB角、SNP角、PAS距离较本组术前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术后B组患者的SAN角、SNB角、SNP角显著的低于A组(P<0.05),B组的PAS距离显著的大于A组(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AHI、AI较手术前明显降低(P<0.05),MinSpO2较手术前明显升高(P<0.05).术后6个月进行手术效果评价,A组达到手术成功标准的病例为12例, B组为17例,两组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治疗重度OSAHS的效果均较好,但是双颌逆时针旋转联合颏成形术对患者颌面部外形影响更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双颌前徙术配合颏成形术对OSAHS患者气道容积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评价双颌前徙术配合颏成形术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对气道前后径、横径、表面积及容积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 7例行双颌前徙术配合颏成形术的OSAHS患者资料,利用 Mimics软件模拟术前术后的气道 3D模型,测量气道上、中、下段的前后径及横径、表面积及气道容积的变化,并比较患者术前术后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与睡眠时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结果 双颌前徙术配合颏成形术可显著增加气道前后径与横径、表面积及气道容积(P<0.05),降低 AHI,并提高动脉血氧饱和度(P<0.05).结论 双颌前徙术可增加 OSAHS患者气道容积,改善患者睡眠质量,而气道的三维重建技术为评价手术疗效提供了一个更为直观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上直肌后徙联合下斜肌折叠转位术治疗下直肌缺如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先天性下直肌缺如是一种少见的部分眼外肌发育异常疾病,多伴有颅面综合征,报道以单侧下直肌缺如较为多见[1],本文报道我院近期诊治的先天性左眼下直肌缺如不伴有颅面综合征一例.患者男性,28岁.左眼向上偏斜20余年,否认外伤史及手术史、无家族史,足月顺产,左侧额纹较右侧明显增多,其他全身检查未见异常.眼科检查:视力右眼1.0,左眼0.1,散瞳验光:右眼(-)1.0;左眼+1.50S/-2.50C×45.=0.1.双眼睑缘位置正常,左眼鼻上方角膜可见圆形灰白色混浊,其后可见点状虹膜前粘连,鼻下方亦可见点状虹膜前粘连;代偿头位:头向右肩倾斜、下颌上举.眼位:角膜映光:OD注视:L/R20°,交替遮盖:OD右下到正,OS由上到正,遮盖去遮盖检查:OD注视L/R20°,OS注视L/R15°,左眼下转受限,刚过中线,外转轻度受限,外转时颞侧角膜缘距外眦角约2mm,余眼球向各个方向运动无受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三维图像融合技术评价上颌全牙列种植固定修复前后的鼻唇软组织形态变化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利用面部与义齿三维(three dimensional,3D)图像融合方法评估全牙列种植固定修复前后鼻唇区软组织形态变化的可行性.方法:选择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种植科就诊的上颌无牙颌患者共12例(女性4例、男性8例),平均年龄(54.82-±5.50)岁(45~62岁).于上颌植入4~6枚种植体,6个月后为患者佩戴全牙列固定义齿,捕捉患者佩戴义齿前后的3D面相及义齿形态数据.将三维数据置于同一坐标系中,对义齿和软组织标志点进行测量,分别比较各标志点[左口角点(cheilion left,CHL)、右口角点(cheilion right,CHR)、左唇峰点(crista philtri left,CPHL)、右唇峰点(crista phihri right,CPHR)、上唇缘点(labrale superius,LS)、鼻下点(subnasale,SN)、口裂正中点(stomion,STO)、上中切牙点(upper incisor,UI)、义齿上边缘顶点(F-point,F)]的位移量及标志点间线距[人中长度(SN-LS)、双唇峰间距(CPHR-CPHL)、口裂宽(CHR-CHL)、上唇红高度(LS-STO)]变化.结果:义齿与软组织拟合后,义齿上边缘顶点与鼻下点直线距离(F-SN)三次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检验显示该方法可重复性好,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为0.983(95% CI:0.957 ~0.995).佩戴义齿后,软组织各标志点均发生前徙变化,鼻底区域变化最小,SN前后方向上的位移为(0.61 ±0.44) mm,LS前后向位移为(3.12±1.38) mm.在垂直方向上,SN、LS、CPHL、CPHR均向上移动,STO、CHL、CHR向下方少量移动.除SN-LS略微减小外,CHR-CHL、CPHR-CPHL、LS-STO均增大(P<0.01).SN与F、LS与UI的Z轴坐标值均呈现高度相关(r=0.904 3、r=0.958 4).结论:三维面像与义齿图像融合方法可重复性好,经该方法检测,义齿与软组织标志点的前后向位移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改良性Nishida手术治疗右眼双上转肌功能不足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5
患儿男性, 14岁因"左眼上斜、歪头视物10余年"就诊.曾于4年前外院验配三棱镜戴镜治疗,效果不佳.眼部检查: 右眼裸眼视力 1. 0,散瞳验光+1. 25DS/-0. 75DC×160°→1. 0;左眼裸眼视力1. 0,散瞳验光+1. 00DS/-1. 25DC × 180→1. 0.睑裂高度右眼6mm,左眼 7mm,遮盖一眼后另一眼睑裂高度无变化,启闭自如.睑裂高度 (图1), Bell's征 (+),余眼前节 (-) ,眼底 (图2).眼轴长度及曲率均正常.眼位检查: 角膜映光33cm右眼注视L/R10° ,左眼注视L/R10°.交替遮盖: 右眼下→正,左眼上→正.眼位检查: 右眼注视33cm L/R20△、6m L/R20△;左眼注视33cm L/R20△、6m L/R20△.同视机九方位斜视度和九方位眼位像见图3-4.主视眼右眼.A-V征:无.Beilschowsky (-).眼球运动: 右眼内上转不足-3,外上转不足-2 (图 3).代偿头位: 面向左转,下颌上抬,头稍向右肩倾斜,视线向右下 (图5).同视机三级功能正常, Titmus: 40″.眼肌影像学无特殊异常.诊断: 右眼双上转肌功能不足.在 MAC麻醉监护管理下双眼牵拉试验 (-),行右眼非断腱内外直肌向上移位术 (改良性Nishida[1] ) +左眼上直肌后徙4mm.术后1个月随访,视力: OU 1. 0,眼位: 角膜映光33cm、6m正位,交替遮盖不动,眼球运动: 右眼内上转不足-1,眼位、眼球运动及代偿头位较术前明显改善, (图6-8).立体视: 正常,眼底无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关于外科手术对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上气道及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上气道的形态和通畅度与呼吸和睡眠质量密切相关.而下颌骨发育不足有可能促使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出现上气道狭窄现象,情况严重者会出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目前,临床治疗重度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主要采取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术式主要包含下颌骨矢状劈开术、双颌前徙术、颏成形术及牵张成骨术等.为了更好地理解上气道形态与OSAHS之间的关系,探求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更有效的临床治疗途径,本文将回顾不同手术方法对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上气道及OSAHS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