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闭环反馈控制PBL在呼吸病学教学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索采用闭环反馈控制的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在呼吸病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PBL教学中,在学生开放式询问、讨论及PBL自主学习结束后,通过组织医学生小组PPT汇报、书面总结与机制图展示给予闭环反馈。在闭环反馈前后观察师生的教学参与度、授课质量评价、学生对重点知识的辨识度、对重点症状特性掌握的维度及对PBL教学工作的满意度,并进行闭环反馈前后的比较。采用GraphPad Prism软件5.01进行分析。结果:闭环反馈能提高导师教学参与度自我评价[闭环反馈前后分别为(7.97±0.91)和(8.77±0.64), P<0.001]及学生对导师教学参与度的评价[闭环反馈前后分别为(8.09±0.79)和(8.74±0.45), P<0.001],同时提高学生对导师授课质量的评价[闭环反馈前后分别为(88.61±6.53)和(92.59±5.44), P<0.001]。通过闭环反馈,学生对大纲要求知识点的辨识度明显升高[闭环反馈前后分别为(84.00±21.75)和(90.22±16.18), P=0.017],对PBL教学工作的整体满意度也明显提高[(8.93±0.67)和(9.37±0.64), P<0.001]。 结论:实践证明闭环反馈控制PBL教学方法对呼吸病学教学能够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值得在临床教学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血容量反馈控制系统对改善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观察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研究血容量反馈控制系统对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发生透析中低血压(intradialytic-hypotension,IDH)的作用。方法:该研究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透析中心反复发生IDH的30例MHD患者,以A-B-A倒返实验设计进行自身对照研究,分别进行4周12次的基线期(A1)常规透析治疗、干预期(B)血容量反馈控制下的透析治疗以及再观察的倒返期(A2)常规透析治疗。统计并比较A1期、B期和A2期中患者平均IDH发生次数、IDH相关不良事件(因IDH并经临床判断需停止脱水且停止时间>10 min或需提前>10 min下机的事件,IDH-related adverse events,IDH-RAE)的发生频率。在共1 080次透析记录中,以年龄、性别以及是否使用血容量反馈控制系统为自变量,以是否发生IDH-RAE为因变量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本研究纳入的30例MHD患者中,男性14例(46.7%),女性16例(53.3%),年龄63.0(56.5,72.5)岁,中位透析龄84.0(37.2,120.0)个月。30例MHD患者平均IDH发生次数由A1期的1.17(0.83,1.67)次下降至B期的0.33(0.25,0.58)次( P<0.05);IDH-RAE的发生频率由A1期的0.29(0.19,0.47)下降至B期的0.17(0,0.25)(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使用血容量反馈控制系统可使患者IDH-RAE的发生风险降低53%( OR=0.47,95% CI 0.34~0.64, P<0.001)。 结论:应用血容量反馈控制系统可以有效减少MHD患者IDH发生的次数,降低IDH-RAE的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闭环控制光遗传学创新实验的教学设计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本研究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结合光遗传学和生理功能反馈控制的研究进展,利用PPDP(preview,presentation,demonstration,promotion)教学法讲授生理功能的神经调节,开展生理创新实验活动。该项活动旨在使学员掌握新的生理学自主学习方法,拓宽其视野,提升其学习生理学的兴趣,最终促进生理学理论教学的效果。在此,研究者从设计理念、教授对象与教学力量、教学设计、教学体会四个方面进行了闭环控制光遗传学创新实验教学的实践总结,尝试探索提高学员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提升生理学教学质量的新经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Arduino的自适应雾化器控制系统设计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为解决目前临床使用的雾化器因缺乏反馈控制功能,存在使用场景局限且易造成药物污染和浪费的问题,本研究设计了一种基于浓度阈值的自适应雾化器控制系统.通过加装浓度传感器,并基于Arduino平台编写控制程序,实现根据药物使用量控制雾化器产生符合需求的气溶胶浓度,并利用单向阀确保气流单向流动.结果显示,与传统雾化器相比,本研究设计的雾化器药物消耗量约减少 75%,药物残留少.该装置能够减少药物浪费、节约雾化用药、改善雾化治疗环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动力学系统在亏损时的反馈控制设计
编辑人员丨2024/3/16
通过引入反馈控制,使亏损系统动态特性得到优化.基于广义模态理论,利用系统矩阵结构特征,讨论亏损系统增益向量的计算方法,简化计算过程.通过分析二自由度飞机机翼运动学模型数据,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机器人血管介入手术自适应滑模预测控制
编辑人员丨2024/1/20
利用滑模控制的鲁棒性提高控制系统对不同病人血管力学特性变化的适应性,设计自适应滑模控制,通过自适应机制让控制器适应不同虚拟环境模拟的需要,降低滑模控制抖振.在自适应滑模控制作用下引用外推预测算法,降低延时对控制效果的影响,提高力反馈透明度.研究结果表明,自适应滑模预测控制能提升系统稳定性,提高力反馈控制精度,提高柔性手术器械的力反馈控制系统真实感.本研究为具有柔性控制对象的系统设计以及力反馈真实感的提升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基于患者安全用药闭环管理实践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临床用药的闭环管理流程,达到保证患者安全用药的目的.方法:采用条码标示、识别和核对等信息技术,在医嘱开立、药品调剂、交接、运输、发放和用药的全程实现闭环管理;在关键医疗安全环节,通过临床决策支持系统的提示、警告、控制等作用,对医疗行为进行自反馈控制.结果:建立起基于信息平台的用药闭环管理.结论:通过用药闭环管理,可以达到安全用药,保证患者安全的目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脑电信号神经反馈控制智能小车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了提高基于运动想象(MI)的脑控智能小车的控制性能,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脑电(EEG)信号神经反馈(NF)控制智能小车的方法.采用MI心理策略,通过实时呈现该心理活动相关EEG信号特征的能量柱形图给受试者,训练受试者快速掌握MI技能并调节其EEG信号的活动,并以MI多特征融合和多分类器决策相结合的方法,从而在线脑控智能小车.训练组(试验前接受设计的反馈系统训练)取得平均、最高和最低的识别指令准确率分别为85.71%、90.47%和76.19%,对照组(不接受训练)对应的准确率分别为73.32%、80.95%和66.67%;训练组平均、最长和最短用时分别为92 s、101 s和85 s,对照组对应的用时分别为115.7 s、120 s和110s.通过以上试验研究结果,期望本文可为后续基于MI的EEG信号NF控制智能机器人的开发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医院制氧机余热回收系统及其控制系统设计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制氧机运行时大量余热的回收利用.方法 以螺杆式制氧压缩机为例,通过将热交换器接入压缩机润滑油管路的方式将热能转移到水中,并采用基于S7-200系列PLC的温度—流量串级反馈控制的方法 进行控制.结果 这种制氧机余热回收系统使用效果良好,具有很多独特的优点.结论 制氧机余热回收潜力很大,采用本文研究的方法 可以很好的将制氧机余热进行回收利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智能控压输尿管软镜吸引取石术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智能控压输尿管软镜吸引取石术治疗上尿路结石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372例上尿路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00例,女172例.年龄18~77岁,平均48.1岁.其中肾结石272例,输尿管上段结石80例,肾结石合并输尿管结石20例.结石直径5~ 35 mm,平均15.7 mm.单发结石252例,多发结石127例.237例合并泌尿系感染,14例有菌血症.术前白细胞、红细胞分别为(7.32 ±2.96)×109/L、(4.59±0.71)×1012/L.所有患者均取健侧斜仰卧位,术中应用具有压力反馈控制功能的医用灌注吸引平台和可测压力的输尿管软镜吸引鞘,行可智能监测、控制肾盂内压的输尿管软镜吸引取石术.输尿管软镜吸引鞘后端分别连接至灌注吸引平台的负压吸引装置和测压装置.灌注吸引平台设定肾盂内压控制值为-15~-5 mmHg(1mmHg =0.133kPa),设定腔内压警戒值和极限值,灌注流量为50 ~ 150 ml/min.采用200μm钬激光光纤碎石,同步吸引取石.记录术中肾盂内压、手术时间、清石率、手术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372例中330例一期顺利完成手术;7例因置入吸引鞘失败留置双J管2周后二期完成手术;12例输尿管上段结石术中改行输尿管硬镜吸引取石术;6例术中未发现结石,改行输尿管软镜检查;17例因输尿管狭窄改行微造瘘经皮肾镜吸引取石术.术中肾盂内压均控制在20 mmHg以内.337例完成智能控压输尿管软镜吸引取石术的患者,手术时间15~180 min,平均58.9 min;结石清除率为95.55%(322/337).术后发热发生率为2.97%(10/337),菌血症发生率为1.19% (4/337),尿源性脓毒血症发生率为0.89%(3/337),因灌注液体外渗致腰痛的发生率为0.59%(2/337),无周围脏器损伤,无死亡病例.术后白细胞、红细胞分别为(7.55 ±2.95)×109/L、(4.12 ±0.62)×1012/L,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智能控压的输尿管软镜吸引取石术具有灌注吸引、压力反馈、智能控压、腔内压可视化的特点,是一种新型、安全、并发症发生率低、一期清石率高的手术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