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网络药理学初探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与TKI相关皮疹的关联机制及潜在中药预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初探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相关皮疹间的关联机制并预测潜在中药.方法 利用基因表达汇编数据库收集使用TKI厄洛替尼处理前后EGFR突变NSCLC细胞、正常成纤维细胞的基因芯片数据,用R 4.3.2软件limma包筛选差异表达基因,用venn包筛选交集靶基因,用ClusterProfiler包对差异表达基因及交集靶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通过CoreMine Medical数据库对交集靶基因进行潜在中药预测,统计性味归经,并利用分子对接方法进行验证.结果 筛选出 126个交集靶基因,基因本体、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富集分析提示差异表达基因及交集靶基因均富集在染色体、纺锤体等区域,参与有丝分裂、DNA复制等生物学过程及DNA复制、溶酶体、细胞循环等相关信号通路.基因集富集分析显示厄洛替尼处理后,NSCLC细胞的趋化因子通路、核苷酸结合寡聚域样受体信号通路等被激活,成纤维细胞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信号通路、氨基酸代谢通路出现扰动.通过CoreMine Medical数据库预测了354种主要性属寒、温、平,味属苦、辛、甘,归胃、肺、肝经的中药.以黄芩为例筛选有实验支持的靶基因及对应活性成分并进行分子对接分析,发现靶基因与活性成分结合性能好.结论 EGFR突变NSCLC、TKI相关皮疹在发病机制上具有同源性,均涉及DNA复制、细胞循环等,可为EGFR突变NSCLC伴TKI相关皮疹患者的临证用药提供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治疗前CT影像组学结合机器学习预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EGFR突变亚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治疗前胸部平扫CT影像组学特征和临床特征结合机器学习算法预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状态和突变亚型(19Del/21L858R)的可行性和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附属第二医院经活检病理证实和接受EGFR基因检测的280例NSCLC患者的治疗前胸部平扫CT和临床特征数据,其中EFGR突变患者为136例。由两位高年资影像和肿瘤医师勾画原发肺部大体肿瘤区域(GTV),然后提取851个影像组学特征,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和RELIEFF算法筛选具有预测性的特征,两家医院分别为训练组和验证组。经特征选择的影像组学特征和临床特征构建临床-影像组学模型,并与单独采用影像组学特征和临床特征模型进行比较。采用序贯建模流程,使用支持向量机(SVM)建立机器学习模型预测EGFR突变状态和突变亚型。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AUC-ROC)评估预测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经特征筛选各有21个影像组学特征在预测EGFR突变和突变亚型时具有预测效能并用于建立影像组学模型。临床-影像组学模型表现出最好的预测效能,预测EGFR突变状态的模型AUC在训练组为0.956(95% CI:0.952~1.000)、验证组为0.961(95% CI:0.924~0.998),预测19Del/21L858R突变亚型的AUC在训练组为0.926(95% CI:0.893~0.959)、验证组为0.938(95% CI:0.876~1.000)。 结论:基于治疗前CT影像组学和临床特征结合机器学习的序贯模型能够精准预测EGFR的突变状态和突变亚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ITPR1基因新发变异所致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29型患儿1例的诊断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1例 ITPR1基因新发变异所致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29型(SCA29)患儿的临床特征和遗传学特点。 方法:选取2020年7月1日于河北省人民医院就诊的1例SCA29患儿为研究对象。对患儿进行高通量测序,通过Sanger测序对候选变异进行家系验证。结果:高通量测序显示患儿携带 ITPR1基因c.800C>T(p.T267M)杂合变异,胎儿及父母Sanger测序均未检测到此变异,此新发变异既往国内未见报道,且位于 ITPR1基因的变异热点区域,结合患儿的临床表型,诊断其为SCA29。 结论:ITPR1基因c.800C>T(p.T267M)位点杂合变异可能是本例SCA29患儿的重要致病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MeCP2诱导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转录组和m6A的改变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重组人甲基CpG结合蛋白2(MeCP2)处理的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中mRNA和N6-甲基腺嘌呤(m6A)改变及其机制。方法:将传代ARPE-19细胞贴壁培养后分为正常对照组和MeCP2组,正常对照组细胞采用正常培养液培养,MeCP2组细胞于含终质量浓度20 ng/ml重组人MeCP2蛋白培养液中,连续培养72 h。提取细胞内总RNA进行转录组测序(RNA-seq)和甲基化免疫共沉淀测序(MeRIP-seq)分析。采用edgeR软件包根据 P<0.05筛选差异表达基因(DEGs)和差异甲基化基因(DMGs)。采用基因本体论(GO)富集分析对差异基因进行生物学功能描述,采用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进行通路富集分析。筛选出DEGs与DMGs交集的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各组差异基因mRNA表达水平。 结果:共筛选出DEGs 100个,DMGs 7 441个,富集分析发现DEGs与细胞外基质(ECM)-受体相互作用、细胞分裂、细胞周期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等相关,DMGs与微管细胞骨架、血管生成、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rbB)信号通路、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信号通路、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Notch信号通路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信号通路等相关。DEGs中24个基因表达增加,76个基因表达减少;DMGs中5个基因含有高甲基化峰,7 439个基因含有低甲基化峰,注释峰后,正常对照组有7 626个基因发生m6A甲基化,MeCP2组有8 006个基因发生m6A甲基化,2个组间有7 360个交集基因。正常对照组和MeCP2组的m6A甲基化富集于转录本的CDS、内含子和3'-非翻译区(3'UTR)区域,其甲基化比例分别为23.62%/22.27%、48.53%/48.35%和23.66%/25.28%。联合分析发现2个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相关基因 CSPG5和 RBP1的mRNA和m6A水平均降低。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MeCP2组 GSPG5、 RBP1、 ZNF484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7.885、7.613、7.345,均 P<0.01)。 结论:RPE细胞中MeCP2对EMT的调控机制与m6A甲基化修饰相关。 CSPG5和 RBP1基因可能是m6A甲基化的靶基因,参与MeCP2调控的EMT过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奥马珠单抗治疗过敏性哮喘的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奥马珠单抗是全球哮喘领域第一个生物靶向治疗药物,于2017年8月在我国正式获批,2018年3月起正式在我国进入临床使用。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的数十位专家结合国内外循证医学证据,就奥马珠单抗治疗过敏性哮喘的相关重要的临床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于2018年制定了奥马珠单抗治疗过敏性哮喘的第一版中国专家共识。迄今为止,已有逾3万例中国患者接受过奥马珠单抗的治疗。在此基础上,我们根据近2年国内外新的循证医学、临床实践和基础研究的证据,在第一版专家共识的基础上做了更新,本共识主要内容包括:(1)抗IgE治疗的基本原理和循证证据;(2)奥马珠单抗适用对象的筛选标准及排除条件;(3)奥马珠单抗使用的注意事项,与各种疫苗(包括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的重点说明以及新型冠状病毒流行期间的注意要点;(4)奥马珠单抗的疗程及安全性;(5)奥马珠单抗在特殊人群中的使用;(6)奥马珠单抗与其他生物靶向药物和变应原免疫治疗的联合临床应用。奥马珠单抗通过与IgE的Cε3区域特异性结合,降低游离IgE水平,下调FcεRⅠ受体表达,可减少哮喘急性发作、降低急诊及住院率,改善症状及生活质量、减少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奥马珠单抗的适用患者为确诊为中重度过敏性哮喘,经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长效β 2受体激动剂(LABA)标准治疗控制不佳,且排除对奥马珠单药物成分过敏的患者。奥马珠单抗需根据注射剂量表确定剂量后进行皮下注射,应在具备留观条件和抢救过敏性休克相关医疗设施的医疗机构,由护士或医生进行注射,注射完成后应密切观察是否发生过敏反应。奥马珠单抗治疗应至少使用16周以判断其有效性,根据总体哮喘控制效果判断是否继续应用奥马珠单抗,并需每3个月随访评估病情变化及调整剂量。常见不良反应为注射部位的不良反应。基于最新国内外证据,本版共识重点更新了有关疗程、给药方式以及特殊人群使用等部分,以期更好指导奥马珠单抗的临床使用。奥马珠单抗在我国的使用仍需长期的观察和进一步的研究,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增加,本共识将不断完善和补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生物信息学技术筛选微小病变肾病差异表达基因及其作用通路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筛选微小病变肾病(minimal change disease,MCD)的差异表达基因及其作用通路,探讨MCD发病的分子机制。方法:芯片数据来源于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平台下的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选取含MCD信息的数据芯片GSE104948和GSE104954,数据集包含19例MCD肾活检组织和36例正常对照肾组织的基因表达阵列数据。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基因芯片数据,使用在线工具GEO2R分析数据及筛选差异表达基因,通过DAVID 6.8数据库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和KEGG功能富集分析,以及参与代谢通路基因之间的网络分析。用String 11.0数据库和Cytoscape 3.7.2软件分析MCD差异表达基因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基因之间进行可视化分析。采用Cyto Hubba插件分析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的关联度,筛选关键表达基因。结果:用在线工具GEO2R共筛选出MCD患者302个高表达的差异基因。GO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表达基因的产物多定位在细胞外基质、细胞外泌体、细胞核周等区域,发挥细胞黏附分子结合、脱氧胞苷脱氨酶活性、蛋白质二聚化活性、2'-5'-寡腺苷酸合成酶活性等功能,以及参与细胞外基质形成、细胞溶解、细胞凋亡、炎性反应和免疫反应等生物过程。KEGG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表达基因在局部黏附、NOD样受体等信号通路中富集。结合GO分析和Cyto Hubba分析结果,筛选出 PYCARD基因为诱导MCD肾脏炎性反应发生的关键基因。 结论:炎性反应可能参与了MCD的发生发展, PYCARD基因可能为诱发MCD炎性反应的关键基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TNF-α/TNFR1抑制M1型Kupffer细胞自噬在三氯乙烯致敏小鼠肝损伤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检测三氯乙烯(TCE)致敏小鼠肝脏中M1型极化与自噬相关指标表达水平,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TNFR1)调控M1型Kupffer细胞自噬在TCE致敏小鼠肝损伤中的作用。方法:于2019年11月,将45只SPF级BALB/c雌性小鼠(6~8周龄),按照单纯随机分组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 n=5)、溶剂对照组( n=5)、TCE处理组( n=18)、TCE+R7050(抑制剂)处理组( n=17);经皮致敏小鼠,末次激发后24 h,根据皮肤反应评分情况将小鼠分为致敏组与未致敏组。取小鼠肝脏,光学及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肝脏病理变化,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TNF-α、TNFR1及自噬相关指标表达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M1型Kupffer细胞标志物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情况,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M1型Kupffer细胞自噬发生情况。 结果:TCE处理组小鼠致敏率为38.9%(7/18),TCE+R7050处理组致敏率为35.3%(6/1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1.000)。与空白对照组比较,TCE致敏组小鼠肝细胞形态异常,肝损伤明显,肝细胞内线粒体减少,内质网断裂。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TCE致敏组小鼠肝脏TNF-α、TNFR1蛋白表达升高,M1型Kupffer细胞iNOS蛋白表达升高,自噬微管结合蛋白1-轻链3(LC3B)、Beclin1蛋白表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和溶剂对照组中iNOS未见明显表达,TCE未致敏组可见少量表达,TCE致敏组中阳性染色区域明显,iNOS表达明显升高( 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溶剂对照组与TCE未致敏组iNOS蛋白水平较低,仅部分与P62共定位;TCE致敏组iNOS与P62的荧光信号共定位明显增加。 结论:TNF-α/TNFR1信号通路可能通过抑制M1型Kupffer细胞自噬从而诱导TCE致敏小鼠的肝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基因芯片公共数据库及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类风湿关节炎滑膜组织关键基因及通路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分析健康者和RA患者滑膜组织的差异基因,从转录组学水平上探讨RA可能的发病机制及潜在治疗作用靶点。方法:从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的子数据库基因芯片公共数据库(GEO)下载符合筛选标准的健康人群和RA患者的芯片信息,利用R语言及相关软件包进行分析获得差异表达基因、GO富集分析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利用STRING、Cytoscape等工具探讨差异基因的蛋白交互作用网络和生物学通路,分析关键基因与通路,寻找潜在作用靶点。结果:①与健康者滑膜相比,RA患者的滑膜有231个差异基因,其中表达上调的基因126个,表达下调的基因105个。② GO富集分析表明上调基因主要参与了免疫应答的正向调节、细胞因子的产生、细胞表面组成、信号受体活动等生物学过程,下调基因主要参与了细胞增殖的负调控、细胞外基质组成、转录调控区域DNA结合等生物学过程。③ KEGG上调基因信号通路富集分析主要是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通路,下调基因富集通路主要是癌症转录失调等。④通过STRING建立蛋白交互作用网络,使用Cytoscape的MCODE插件筛选出3个显著模块,选取各模块中的基因进行通路富集分析,3个模块基因主要富集在趋化因子受体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B(PI3K/Akt)通路等。结论:RA患者滑膜差异基因表达主要集中在细胞因子与受体间的相互作用信号通路、趋化因子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等方面,其中PI3K-Akt信号通路在RA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望成为诊断和治疗的重要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抗PD-1相关性胃肠炎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抗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相关性胃肠炎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加深对该疾病的认知,避免误诊、漏诊。方法:收集2020—2021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诊治的抗PD-1相关性胃肠炎3例。分析其临床特点、病理形态学特征,电话随访患者。结果:3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63、39和73岁,此前均因恶性肿瘤免疫治疗而出现胃肠道症状。内镜检查2例表现为全结肠炎,1例表现为胃窦巨大溃疡并累及幽门管。显微镜下观察3例均主要表现为上皮明显萎缩、变薄,黏膜固有层大量中性粒细胞弥漫浸润,隐窝/腺腔内微脓肿形成,腺体减少及结构改变(分支、扭曲),部分腺体可有明显扩张。此外,2例局部区域还可见慢性炎症特征(如淋巴细胞、浆细胞增多)。3例行巨细胞病毒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均为阴性。结合病史及形态学,3例均诊断为抗PD-1相关性胃肠炎。针对上述诊断,对3例患者的治疗方案均为停止抗PD-1治疗和使用皮质类固醇,并进行了临床随访。3例患者的胃肠道症状均明显改善,腹泻症状得到了缓解。结论:抗PD-1相关性胃肠炎临床上并不罕见,然而,病理医师对它缺乏足够关注及认识,结合临床病史及病理形态学特征,应当想到该疾病,避免误诊、漏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不同亚型禽流感病毒红细胞凝集特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了解不同亚型禽流感病毒与不同动物来源红细胞的凝集特性,为流感环境样本监测工作选择更适宜的检测用红细胞。方法:选取2009-2016年我国禽流感环境监测中分离到的不同亚型的禽流感毒株,采用红细胞凝集试验,选用5种动物红细胞(鸡、火鸡、豚鼠、马和绵羊)进行检测;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动物红细胞表面唾液酸受体的表达及类型,通过氨基酸序列分析病毒血凝素蛋白受体结合区(receptor binding domain, RBD)的特征。结果:本研究共检测了14种亚型的28株禽流感病毒。结果显示所有毒株均能与火鸡和豚鼠红细胞发生凝集,其余红细胞均出现不能与某些毒株产生凝集的现象;其中1株H9N2(A/环境/安徽/43762/2015)毒株与鸡红细胞不产生凝集反应;1株H1N1(A/环境/山东/76972/2014)和2株H9N2(A/环境/重庆/79449/2014和A/环境/安徽/43762/2015)毒株与马红细胞不产生凝集反应;2株H9N2(A/环境/重庆/79449/2014和A/环境/安徽/43762/2015)和2株H13N8(A/环境/青海湖/166/2012和A/环境/青海湖/13/2012)毒株与绵羊红细胞不产生凝集反应。流式检测结果显示在火鸡、鸡和豚鼠红细胞表面可检测到两种类型唾液酸受体α2,3和α2,6,但两种受体表达比例不同;马和绵羊红细胞表面唾液酸受体只检测到表达α2,3。序列分析提示病毒RBD关键区域的氨基酸替换可能是影响病毒红细胞结合特性的重要因素。结论:在禽流感病毒检测中,火鸡和豚鼠红细胞在红细胞凝集试验中敏感性最好。不同来源的红细胞其受体表达及类型会显著影响不同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凝集反应,同时RBD关键区域的氨基酸变化也会影响病毒与不同红细胞的结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