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糖尿病合并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为常染色体单基因遗传病,临床表现为以共济失调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本文报道1例66岁男性患者,糖尿病病程10余年,长期血糖控制欠佳,糖化血红蛋白14.3%,无酮体出现,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肾病,大血管病变严重,周围神经病变广泛且不能用糖尿病神经病变解释,既往基因检测结果考虑为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12型,治疗上结合原发病、认知状态等方面,予口服二甲双胍维格列汀联合德谷门冬双胰岛素治疗,监测空腹血糖控制达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ITPR1基因新发变异所致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29型患儿1例的诊断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1例 ITPR1基因新发变异所致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29型(SCA29)患儿的临床特征和遗传学特点。 方法:选取2020年7月1日于河北省人民医院就诊的1例SCA29患儿为研究对象。对患儿进行高通量测序,通过Sanger测序对候选变异进行家系验证。结果:高通量测序显示患儿携带 ITPR1基因c.800C>T(p.T267M)杂合变异,胎儿及父母Sanger测序均未检测到此变异,此新发变异既往国内未见报道,且位于 ITPR1基因的变异热点区域,结合患儿的临床表型,诊断其为SCA29。 结论:ITPR1基因c.800C>T(p.T267M)位点杂合变异可能是本例SCA29患儿的重要致病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POLR3B基因突变相关低髓鞘化脑白质营养不良伴性腺功能减退一例表型及基因突变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POLR3B基因突变相关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低髓鞘化脑白质营养不良伴性腺功能减退一家系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征及基因突变特点。方法:对中日友好医院神经科2016年3月收治的1例来自非近亲结婚家庭的女性先证者进行详细的神经科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应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对患者进行基因检测,结合一代测序对患者及家系成员进行突变位点验证,应用软件对突变位点进行致病性分析。结果:患者自幼运动发育迟缓,进行性走路不稳伴认知障碍、构音障碍、吞咽困难、肌张力障碍,伴有先天性白内障及青春期发育延迟、原发性闭经及身材矮小等。性激素水平低下,激素替代治疗后月经恢复及乳房发育。头颅MRI平扫可见广泛脑白质低髓鞘化改变、胼胝体萎缩及小脑萎缩。胸片示胸段脊椎侧弯。全外显子测序发现该患者POLR3B基因存在复合杂合突变:c.479A>C(p. E160A)、c.2657G>C(p.R886T),均为新突变,一代测序家系验证显示2个突变分别来自其父母。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2个突变均有致病性。结论:POLR3B基因相关低髓鞘化脑白质营养不良伴性腺功能减退临床表型及影像学具有十分典型的特征,早期识别及干预对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的发病机制及治疗靶点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是一组多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进行性加重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小脑性共济失调是其核心症状,可伴有锥体束体征、锥体外系体征、认知功能障碍及周围神经病变等。目前SCA虽可以通过基因检测进行精准诊断,但在治疗上仍较为困难。本文现围绕遗传学或基因调控异常、蛋白质质量控制(PQC)网络破坏、能量稳态破坏等以及维持PQC系统稳定、维持小脑浦肯野细胞功能、调控神经炎症等方面,对近年来SCA的发病机制及治疗靶点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更好地促进其从临床前研究到人体治疗的转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早发型脊髓小脑共济失调5型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是一类具有高度临床和遗传异质性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通常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小脑性共济失调。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5型是其中极其罕见的亚型,由致病基因SPTBN2杂合突变导致。现报道1例婴儿期起病的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5型患儿,主要表现为整体发育迟缓、共济失调及构音障碍,其SPTBN2基因携带杂合错义突变c.1438C>T(p.Arg480Trp),该突变可能对β-Ⅲ血影蛋白的功能区域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SPTBN2基因新发变异致早发型脊髓小脑共济失调5型的临床特征与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 SPTBN2基因变异致早发型脊髓小脑共济失调5型(SCA5)的临床和遗传学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2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儿童康复科确诊的1例早发型SCA5患儿的临床及遗传学资料,检索国内外文献数据库中早发型SCA5的相关文献并进行文献资料总结。结果:患儿女性,4岁1个月,因“2岁3个月不能独站”入院,主要表现为婴儿期出现的发育迟缓、共济失调、肌张力低下、腱反射亢进,头颅磁共振成像示小脑萎缩呈进行性进展。基因检测发现患儿存在 SPTBN2基因c.793G>C(p.Asp265His)新发杂合变异。患儿住院后予物理、作业、语言、教育、功率自行车及经颅磁刺激等综合康复治疗。随访1年余至患儿4岁1月龄,其运动、认知、语言功能均有一定程度进步。文献复习共检索到英文文献13篇,中文文献1篇,累计报道20例早发型SCA5患者,发病年龄均在12个月内。婴儿期表现为肌张力减低和运动里程碑延迟,主要临床表现为共济失调、全面性发育迟缓和小脑萎缩。既往报道的病例涉及 SPTBN2基因变异位点11 个,变异类型主要为新发错义突变。本例患儿的变异位点在既往文献中未见报道。 结论:早发型SCA5是一种由 SPTBN2基因杂合变异导致的罕见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婴儿期起病的共济失调、发育迟缓和小脑萎缩,早期康复干预有助于改善功能障碍的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低频振幅的脊髓小脑共济失调3型静息态脑功能MRI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基于静息态功能MRI(rs-fMRI)低频振幅(ALFF)方法,探讨脊髓小脑共济失调3型(SCA3)患者相关脑区的改变及其与神经行为学量表评分的关系。方法:前瞻性收集2017年5月至2022年3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因研究而招募的SCA3患者(SCA3组)和健康对照者(HC组)。所有受试者均完成共济失调等级量表(SARA)、国际合作共济失调姿势和步态量表(ICARS-p&g)、快速词汇量表(RVR)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并接受结构MRI和rs-fMRI扫描。采用基于Matlab编程的DPABI软件处理MRI扫描数据,并进行ALFF分析。采用双样本 t检验比较2组的归一化处理后的ALFF值,采用偏相关系数的 t检验分析SCA3组与HC组脑区ALFF值的改变;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SCA3组异常脑区ALFF值与其神经行为量表评分的关系。 结果:与HC组比较,SCA3组左侧小脑的Crus1区、Crus2区、4_5区、6区、7b区、8区、9区,右侧小脑9区,左侧梭状回,小脑蚓部8区的ALFF值增加;小脑蚓部4_5区的ALFF值降低。相关性分析显示,SCA3组患者左侧小脑8区ALFF值与RVR评分呈负相关( r=-0.293, P=0.035);左侧小脑9区ALFF值与MoCA评分呈负相关( r=-0.324, P=0.019);右侧小脑9区ALFF值与RVR评分呈负相关( r=-0.401, P=0.003);小脑蚓部8区ALFF值与SARA评分呈正相关( r=0.308, P=0.026),与ICARS-p&g呈正相关( r=0.313, P=0.024)。 结论:SCA3患者存在以小脑为主包括左侧梭状回的ALFF值显著改变,并且ALFF值异常改变与口语、认知及运动功能受损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一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SLE是累及多脏器多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疾病,可以累及中枢神经系统。脊髓型小脑共济失调35型(SCA35)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脑疾病,该疾病是由隐性或显性基因异常表达引起的。SCA具有遗传性、进行性、退化性的特点。本文报道1例患有SLE合并帕金森样症状的中国女性。通过靶向高通量测序技术发现了转谷氨酰酶6蛋白(TGM6)(OMIM 613900)c.7+1G>T位点发生突变,明确诊断为SCA35。目前,报道SLE合并SCA35的文献罕见,疾病治疗也尚缺少明确有效的方法。我们首次尝试联合免疫吸附和静脉内滴注人免疫球蛋白(IVIG)疗法治疗了该患者,初步取得比较理想的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关注多核苷酸重复扩展突变相关的神经遗传病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多核苷酸重复扩展突变相关疾病是重要的神经遗传病之一,包括亨廷顿舞蹈病、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脆性X综合征等,多核苷酸重复扩展突变是这类疾病的病因。随着分子遗传学技术的发展,这类疾病的疾病谱在不断扩大。尽管此类疾病为罕见疾病,但在临床工作中也经常碰到。文中根据最近几年的研究进展,简述了多核苷酸重复扩展突变相关疾病的定义、分类、诊断与治疗新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关注神经罕见病,提高临床诊治水平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罕见病是患病人数占总人口0.065%~0.1%之间的疾病,单个罕见病的发病率低,但是其种类多,据统计现有各类罕见病患者2 000余万人,可见罕见病并不罕见。罕见病中约40%为神经罕见病,包括神经免疫性疾病(如自身免疫性脑炎等)、神经遗传性疾病(如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脑白质营养不良、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等)。神经罕见病呈进展性,多为终身疾病,严重者可危及生命。然而,神经罕见病面临众多困难和挑战,如就医、诊断和治疗的困难。因此,我们亟须关注神经罕见病,加强对罕见病的认识,提升诊疗水平、服务质量,开展科普宣教以及创新临床研究,以建立完善的神经罕见病诊疗体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